走過歷史 大稻埕140週年特刊出爐 (2016年09月22日)

新聞提供: 教會公報

【林宜瑩台北報導】

2015年8月15日是台北中會大稻埕教會設教140週年,為將相關慶祝活動納入特刊,一年後《大稻埕教會設教140週年紀念特刊》才印製完成送至會友手中。

大稻埕教會牧師謝大衛指出,過去教會多年隱身甘州街40號,周遭廟宇林立,人們知道附近知名的小吃或診所,卻對被列為古蹟的大稻埕禮拜堂一無所悉。2002年5月拆毀教堂立面後,2009年4月新建物取得使用執照,並保留原本三面立牆,整個教會成為在地新地標,如今每週參訪教會團體絡繹不絕,與社區互動頻繁,讓大稻埕成為一間「活化傳統,再現歷史動力」的教會。

大稻埕教會前身是「大龍峒教會」,是馬偕博士在1875年8月15日創設,購地建堂發起人為陳願長老,教堂位在現今延平北路三段附近,是台北市最早建立的禮拜堂。1884年8月清法戰爭曾遭民眾一夕之間毀壞,後馬偕以賠償金於1885年7月在迪化街2段67號(大橋教會現址)重建禮拜堂,改名「枋隙教會」,與艋舺、新店及錫口(松山)教會同是尖塔鐘樓造型的禮拜堂。

爾後教勢興旺,李春生長老獨資捐地,1915年8月15日於現址新建禮拜堂,改名「大稻埕教會」,堪稱當年最具規模的禮拜堂。曾在1966年大修屋頂,1988年又修繕補強牆壁,2002年遭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自行列為市定古蹟,但是大稻埕早就著手規劃教堂相關重建事宜,教會被迫採取拆毀立面爭取重建契機,與北市政府折衝多年後,才得以完成現今大稻埕全新面貌的禮拜堂。

謝大衛說,大稻埕設教120週年時出過特刊,20年期間經歷許多事情,包括拆毀、重建、添購全新管風琴,並在鐘樓安裝音樂鐘,2013年被內政部選為全台100個具指標性的宗教建物之一。建物特色吸引團體參訪,讓大稻埕有機會進行福音預工,榮耀上主。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6年09月22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