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QR 4月19日 星期五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馬可福音的神學

馬可福音 全書


 
馬可福音的神學(Mark, Theology of)

馬可福音是要叫人藉著認識神兒子耶穌基督的話語和工作,明白神的屬性和作為。馬可福音的神學是以敘事形式寫成的歷史記載。



結構

施洗約翰作為神應許要差來「為主預備道路」的使者(一2-3),他的工作便是為耶穌的事奉揭開了序幕。耶穌以神兒子的獨特身分,成就了舊約預言大衛後裔將要作彌賽亞君王的應許;耶穌作為基督的事奉,就是「福音」(一1、11)。

馬可筆下的耶穌,充滿了神藉著聖靈所賜的能力(一8-10),四出宣講神的福音(一14)。耶穌宣告神的國近了,勸人當悔改信福音(一15)。

耶穌首先在加利利開始祂作為彌賽亞的事奉(一16至八26),祂在那?呼召門徒、滿有權柄地教訓人、治病、趕走污鬼,還自稱是人子。然後,焦點便轉移到耶路撒冷(八27至十六8),祂在那?受苦、受死,神使祂從死人中復活,作「多人的贖價」(十45)。



舊約的應許

比對於馬太福音把耶穌的位格和事奉──從祂降生以至受死──都從應驗舊約預言的角度來陳述,馬可福音則從一個較闊的層面來解釋耶穌與舊約之間的關係。

馬可福音一章2至3節把施洗約翰的出現和他的先知角色,直接與瑪拉基書三章1節和以賽亞書四十章3節有關末世的應許連上關係。同樣地,馬可福音十四章27節記載耶穌預言自己在被捉拿、受審和受死之後,羊就要分散,也是回溯撒迦利亞書十三章7節的末世應許。

耶穌自稱是「人子」,是馬可福音對舊約的末世應許作出全新解釋的一個最明顯證據。在馬可福音十三章那「袖珍啟示錄」中,但以理書七章13節提到的那位「人子」,是在發生大災難(十三19;參但十二1)和創造的秩序破毀殆盡之後才出現的(十三24;參賽十三9-10;珥二10、13)。從聖經的救恩歷史來看,福音的時代就是應驗的時代。耶穌顯明自己是人子,為的是證明法利賽人錯誤理解彌賽亞的觀念,同時又預備祂的門徒明白祂如何為多人付出贖價,和教導他們如何效法祂對神的忠心。

馬可福音的基本神學是相當清楚的。馬可福音一章9至11節有關耶穌是神兒子和聖靈降臨的記載(參十二35-37),都暗指詩篇二篇7節、一一○篇1節和以賽亞書四十二章1節有關神的國要臨到的應許。耶穌以拉比的身分,因應這國度的臨到而對律法的意義和應用作出全新的詮釋(十1-12,十二13-17、28-34),並且根據舊約的權威宣稱,凡有耳可聽的人將按照他們如何回應祂的教訓,來判別他們是外人,還是屬祂的人(四10-12;參賽六9-10)。

馬可福音七章37節概括地道出耶穌所行眾多神蹟的意義,符合了以賽亞書三十五章5至6節當神出現時,救贖之民的盼望。縱然那些歡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群眾,高喊祂是出自大衛家的彌賽亞君王並非不正確(十一9-10;參詩一一八25-26),但耶穌所重新界定但以理書七章13節的人子角色──神的受苦僕人──卻是眾門徒要體認的最重要部分(八31,九31,十33-34)。耶穌回答大祭司的最後一句話,便是答覆他所提出的一個問題:「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十四61)。



基督論

馬可一開始便敘述耶穌受洗、神的靈降在祂身上,以及被撒但試探的經過,藉此強調耶穌是神的兒子,是擁有神性的人。然而,隨著故事繼續發展,當耶穌表現出祂是一個與我們有著相類似的情感、願望和反應的常人時,矛盾便開始浮現。此外,再加上耶穌在不斷自稱「人子」的同時,卻堅持要將祂的彌賽亞身分保密,便成為增添基督論謎團的第三個因素。

至於「神子」身分的含義,可在記述耶穌的教訓帶有權柄,一方面使群眾感到希奇,一方面激起宗教領袖的憤怒和不信之有關經文中找到解釋。這些記述通常與祂治病的能力和赦罪的權柄有關(一21-28,二1-12,五21-43,六1-6)。耶穌在治病的過程中運用祂的權柄,阻止污鬼公開宣稱祂是神的兒子。從污鬼聽從祂的吩咐,不再作聲的反應,便證明祂真是神的兒子(一24-26,三11,五7-13)。

將「神兒子」的稱號與彌賽亞的觀念連結起來,似乎純粹是職能方面的表達方式(一1,十四61),但是,若將「愛子」這個修飾形容詞與耶穌連用,則顯示神證明耶穌與祂之間有著父子的關係(一11,九7;參十三32,十四36)。對於那名百夫長在耶穌快將斷氣的時候,承認祂真是神的兒子一事(十五39;參十二6),正好突顯出在這個看似是失敗的時刻,在人的層面亦開始意識到耶穌與父神之間的關係,表明十字架的意義在信的人眼中,正顯明是神的能力和智慧。

其後猶太人提出異議,認為耶穌的死正好表明祂的失敗,並否定祂先前宣稱自己擁有的身分。馬可福音的基督論正好反駁這異議。神子耶穌本身亦是一個人,祂出身於拿撒勒(一9、24,十47,十四67,十六6),會有憤怒的反應(三5,八33,十14,十一15-16),會表現失望(六5-6,九19,十一12-14)。祂不單會死(十五45),而且還會為這命運(十四33-44)及其意義(十五34)深感困擾。面對這個看似矛盾的情況,惟有相信的人才能看得出神子耶穌是憑著祂的自由意志甘願順服和受苦(十45),同時亦按著祂所應許的,從死人中復活(八31,九31,十34,十四28,十六6)。

耶穌在加利利和附近地區公開事奉時,祂的言行促使人不斷猜測祂究竟是誰。無論是群眾(一27)、宗教領袖(二7)、眾門徒(四41)和認識祂的人(六3),都不能推斷出祂是彌賽亞。是否要等到清楚解開耶穌的彌賽亞之迷,祂的真正身分才能揭開?耶穌告誡門徒不要告訴別人祂就是彌賽亞(八29-30),似乎印證了這個推論。

雖然不能靠一般人對「彌賽亞」這個稱號的理解來識別出耶穌的真正身分,神的國卻顯然是耶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教訓。無論是友是敵,都曾經指出祂是大衛的後裔,和祂曾宣稱擁有王的身分。不論馬可福音的神蹟還有甚麼別的含義,它們其中一個意義就是證明耶穌的彌賽亞身分。耶穌藉著聖靈行「異能」(六1-6;參一32-34,三7-12,六53-56,七37),與假基督所行的神蹟奇事,實在有天壤之別(十三22)。

「人子」的稱號經常在含有詮釋意味的敘事部分中出現,證明它對馬可的基督論非常重要。這個公開的稱號,有別於表達認信的「彌賽亞」稱號,並與耶穌主要三方面的事奉有關。首先,祂在地上的事奉,明顯帶有神的權柄(二10、28)。其次,耶穌甘願順服神,作受苦的僕人,祂從死?復活,救贖了我們(八31,九9、12、31,十33、45,十四21、41)。第三,祂應許到了末時,祂將以被高舉的王的身分再來,審判全地(八38,十三26,十四62)。即使不同的聽眾會對耶穌其他的稱號有不同的理解,「人子」的稱號卻界定了耶穌的事奉中的尊榮和謙卑。



救恩

馬可所記述的耶穌生平,始於祂在加利利的事奉。祂在那?呼喚人「當悔改,信福音」(一15);至於事奉的終結,則是在耶路撒冷,一名百夫長在十字架前承認祂是「神的兒子」(十五39)。當中所發生的事,包括耶穌在許多不同的場合行神蹟、講論、用比喻教訓人,和對本身行動作出解釋。群眾對耶穌所作的這一切事如何回應,便是決定他們是否得著救恩的因素。

那些在馬可福音作出信心回應的人,主要是受感於耶穌所顯的大能(二5,五34、36,九23-24,十52;參七29)。耶穌那些令人嘖嘖稱奇的作為,清楚顯示出一個新的世代已經來臨;眾人的反應亦清楚表明神藉著耶穌,能滿足人的一切需要。

那些對耶穌的教訓和大能作為感到希奇的群眾(一22、27,二12,五20、42,六2,七37,九15,十32,十一18,十二17),居住的地點幾乎遍及加利利全地,象徵了救恩的普世性。另一方面,當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敵人試圖除滅祂的時候,同樣擔心群眾會支持祂(十一18-32,十二12)。然而,當他們拒絕接受救恩所帶來的必然改變時,卻無意中使耶穌藉著在十字架上受死,成就了救恩。

門徒那種既懼怕又希奇的複雜反應,顯出他們對於如何協調耶穌自稱能滿足人的一切需要,以及祂有關受苦和受死乃是得生命之道的言論,感到非常困惑。因此,耶穌在兩次平靜風浪和平息門徒恐懼的事件中,都直指他們欠缺信心(四40-41,六50-52)。然後,當耶穌坦白說出祂要受苦的時候,門徒因害怕和不理解,便立即阻止耶穌(八32);第二次則保持緘默,不敢追問(九32);最後那次則在害怕中跟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十32)。那些來到墳墓去找耶穌的婦女,她們所表現的恐懼和驚奇,以及隨後不敢向人說出耶穌應許要在加利利見門徒一事(十六5-8;參十四28),均可以提醒門徒:類似婦女那種反應足以妨礙人用信心接受神兒子耶穌基督所賜的救恩。



門徒觀

瞭解門徒在耶穌事奉上的角色,是我們探究馬可福音中有關作門徒(discipleship)這課題的入門。福音書既為神所默示的紀錄,當中所記載的門徒事蹟便不單反映歷史事實,更直接回應馬可以及我們時代的需要。它亦證明門徒中間對於基督論所存在的矛盾(耶穌既是神子,又是人子),和生命乃來自死亡這種對救恩的詮釋,感受到同樣的張力。門徒雖願意跟隨耶穌,可是他們對當中的含義卻並不明白,因此亦心?害怕。

門徒的意義是隨著馬可福音的敘事而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奉(一16至八26)、在耶路撒冷的事奉(八27至十三37),以及祂的受苦和復活(十四1至十六8)。在加利利的事奉始於門徒接受耶穌的呼召,捨棄一切跟從祂,受祂的訓練(一16-20,二13-14;參十28)。

為了擴展在加利利的事奉工作,耶穌選立了十二人作祂的門徒,他們要跟隨祂,受祂差遣去傳福音,並奉耶穌的權柄去制伏污鬼(三13-19)。對耶穌而言,凡遵行神旨意的,就是祂家?的人(三35)。但這顯然並不保證這些人全都能明白耶穌的教訓(四10-12)和祂的作為(四35-41)。

耶穌為了預備將事奉擴展至加利利以外的領域,進入外邦人的範圍,祂便像以前一樣差遣十二門徒出去。不同的是,他們要兩個兩個出去,住在傳福音的對象中間,靠他們的接待生活(六7-12)。他們的行動很成功(六13、30),與其後他們不明白如何滿足別人的需要(六35-37;參八4),以及認不出前來幫助他們解困的正是耶穌(六49-52),成了非常強烈的對比。

三段有關作門徒的明確教導,分別出現在彼得認耶穌是彌賽亞(八29)之後,耶穌前往耶路撒冷和釘十字架的途中。耶穌那種甘願為順服神和服侍人而獻上生命,以致於死的榜樣,正是門徒學習的典範(十45)。祂首先反對人想靠自己的能力來控制一切(八34至九1),然後再針對追求名譽(九33-37)和地位(十35-45)的慾望。祂教導門徒要從十字架的道路來學習人生的真義: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就先要學習謙卑,也要甘願作眾人的僕人,謙卑服侍、甘願受苦,甚至為別人犧牲。



末世論

對於馬可福音在寫到十六章8節時,突然結束所引起的種種疑問,初期教會便用後加的補篇(十六9-20的部分,可能是出於兩次的增補:分別是十六9-18和十六19-20),來圓滿化解這問題。這表示馬可福音並沒有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8至20節,或路加福音二十四章50至53節那樣(參徒一11),記載耶穌在復活之後表明祂會再來的經文。由於並不是明確地屬於末世的討論範圍,所以可視之為解釋耶穌復活的事,或是有關末世的事。

登山變像事件(九2-13)雖然突顯了以利亞和摩西的顯現,以及耶穌是神愛子的獨特身分,重點卻始終是人子的受苦和復活。這次事件清楚表明耶穌不是另一位像以利亞或摩西的人物──他們不需要經歷死亡。反之,耶穌將要經歷施洗約翰──別人以為是復活了的以利亞──的同一命運。不同的是,祂將從死人中復活。相信我們也會跟門徒一樣追問:「『從死?復活』是甚麼意思?」(九10)。

馬可福音十三章的橄欖山講論,或稱「袖珍啟示錄」,將可以為我們提供答案。耶穌提到在歷史完結前所發生的連串事件,在猶太人的啟示文學中亦有描述,當中包括假基督的冒名而來(十三6、21-23);戰爭、地震、饑荒(十三7-8)、逼迫(十三9-13),以及行毀壞可憎者(十三14)的出現;以至聖殿即將被毀(十三2-4)。耶穌亦敦促門徒,要把這時刻視為積極和忠心地向萬國傳揚福音的機會(十三10),並且無論遭遇任何境況,都要存著忍耐和忠心(十三11-13、35-37)。

耶穌最後警告說,聖殿被毀之後,末時便要正式臨到。眾先知曾經預言的天象徵兆(十三24-25),將宣告人子的再來,祂所招聚的眾選民,都可以看見祂的能力和榮耀(十三26-27)。耶穌正是要提醒選民,祂必定再來,雖然惟有父才知道這事會在何時發生(十三32),他們仍要作好準備(十三28-31)。

馬可正是採用這種方式向人介紹耶穌是歷史的主,祂知道將來發生的事。祂又應許門徒,當他們跟從祂走十字架的道路,把神藉著耶穌基督從古至今所成就的福音傳開,祂就必與他們同在。

Herbert L. Swartz

資料來源:
新增日期: 2013/12/1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馬可福音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