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社區 教會建立關懷事工
總會舉辦創新宣教研討會南部場 邀請論文獎得主發表 期許教會得造就
(2018年12月06日)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編案:為鼓勵研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及宣教事工,同時作為研擬宣教策略參考,近10年來總會研發中心與平安基金會每年都會頒發優秀宣教事工論文獎,然而這些論文平常較無機會公開發表,為讓眾教會有機會接觸、了解,總會研發中心因而興起舉辦「創新宣教研討會」的念頭,期盼讓教會得到幫助。
首屆「創新宣教研討會」南部場11月17日於台南神學院頌音堂國際會議廳舉行,為讓內容更為充實並符合在地需求,針對原住民部落托育議題及環境正義議題,另外邀請講師專講。內容包括原住民部落托育聯盟和教保中心簡介,通過屏東縣瑪家鄉美園部落教保中心老師及部落青年的分享,探討生活、文化與信仰的交織,亦有「綠社工」概念介紹,喚起對社會正義的重視以及環境正義的實踐,並安排得獎論文《教會社區關懷之探討——以基督長老教會嘉義中會六所教會為例》發表,詳見本期專題新聞報導。

廖貽得(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陳逸凡專題報導】

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執行秘書廖貽得表示,非常榮幸受邀前來「創新宣教研討會」分享。他指出,都市與部落的生活環境與經驗雖不同,然而「互助」卻不分地域。

有托育需求時,都市地區會選擇送往幼兒園,然而部落情況不太一樣。早年教會常會設置托兒所,後來因為法令規定,教會托兒所逐漸關閉,部落幼童只能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母親照顧,因此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年推出「原住民族地區幼托服務暨保母訓練與輔導試驗計畫」,在全台成立18所部落托育班,希望培育在地照顧者、創造在地就業機會、讓父母放心外出工作,同時兼顧原住民孩子學習在地知識、傳承文化。

想不到一年後,計畫戛然而止,原因是內政部認定違反托育相關法規,包括土地建物、使用執照、托育設施等問題,甚至連薪水都無法發出。然而部落幼兒的托育需求仍在,各部落經串連後組成「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踏上倡議與對話之旅,希望用草根力量鬆動生硬政策與法規。期間數度參與《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研商,以全國性高度思考偏鄉、離島及原民地區可能遇到的困境,並成立「社區/部落互助教保服務中心」。

聯盟的角色也從一開始的為生存而戰,轉變成為串連與陪伴各班發展在地教學,並且協助有意做在地照顧的社區/部落成立教保中心,打開社會大眾對照顧與學習的想像。教保中心的核心價值與定位,即是「由社區/部落成立屬於自己的幼兒園」,運用在地的人力、環境與資源,透過社區共同參與和討論,自主決定和管理社區照顧與教育幼兒的方式與內容。

廖貽得指出,唯有透過社區/部落「互助」力量,才有可能克服困難,提供穩定照顧。以現行部落照顧為例,當費用不足時,是否能夠共同整合籌措社區資源?而教保中心的廚工,同時也是孩子們的老師,因擁有豐富的部落生活經驗,能夠傳承相關的知識。而部落的族人跟耆老,也願意成為文化傳承者,提供耕種、捕魚等知識,讓孩子們能夠發現自己社區的特色與價值。

目前托育聯盟仍持續走在遍地開花的路上,一度因法令問題縮減為2個班,如今已穩定成長為8個班,遍布新竹司馬庫斯部落、馬里光部落、高雄岱克拉斯部落、屏東美園部落、平和部落等地。廖貽得表示,聯盟也期盼能夠把核心價值貫徹到所有年齡層的孩子,目前國小教育只看重兒童是否懂得ㄅㄆㄇ,不重視孩子是否能學習部落的生存能力,對文化的流失影響甚鉅。

而這段族人以山川自然為師培育下一代的故事,也被拍攝成紀錄片《回家Coming home》,近期內將舉行放映會,詳見「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臉書粉絲頁。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