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義遺址認定未果 持續以信仰見證歷史、守望公義 |
![]()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邱國榮採訪報導】七星中會義光教會提出申請「不義遺址」,經過認定未果,引發各界對台灣轉型正義進程的關注。對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主委王昭文2月受訪時表示,由於《不義遺址保存條例》仍在立法院待審,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缺乏法律依據,因此無法通過認定。她強調,無論是否獲得官方認定,義光教會的歷史意義不容抹滅,教會與社會應持續訴說這段歷史,以推動轉型正義。 《不義遺址保存條例》卡關 官方認定陷僵局 王昭文表示,《不義遺址保存條例》目前仍在立法院卡關,主要受到部分黨團的阻擋。在缺乏法源依據的情況下,台北市文化局即使有意願進行認定,亦無法可循。她進一步說明,該條例若經立法院通過,主管機關將為中央的文化部,至於地方政府文化局是否具備認定權限,仍待進一步釐清。 王昭文認為,義光教會的歷史及相關事件早已廣為人知,教會建築外部亦設有說明牌,且每年於二二八事件紀念日皆舉行紀念禮拜,本身已承載歷史記憶。她建議,若要進一步彰顯義光教會作為「不義遺址」的象徵意義,教會可自行設立紀念牌,並邀請總統或副總統出席揭牌儀式,同時向立法院呼籲儘速通過相關法案。 然而,王昭文認為更重要的是,教會內部是否體認到自身的歷史使命,並願意持續關注人權與歷史正義等議題。她強調,無論是否獲得官方認定,義光教會的故事皆為台灣民主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關鍵在於如何確保這段歷史不被遺忘。 談及教會機構在歷史保存與轉型正義上的角色,王昭文表示,教會應妥善保存自身的歷史資料、建築及文物,並透過完整的歷史詮釋,反思威權時期教會所面臨的壓力與應對方式。她強調,教會在舉辦紀念儀式前,應先行了解歷史脈絡,確切掌握過往的傷痕與歷史真相。 總會歷史委員會亦正構思盤點長老教會內,與民主政治發展相關之重要教會與機構,建立檔案並製作解說內容,以便這些歷史地點成為台灣民主發展的重要見證。王昭文強調:「我們要把歷史故事講對、講好,這是最基本的。」 審查標準矛盾 教會籲強化「軟實力」 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牧師分析台北市政府文資審查過程,指出審查委員的結論前後矛盾,並質疑以案件偵破與否作為認定標準的合理性。他強調,不論義光教會是否獲得官方認定,皆已是公義之光的象徵,未來應強化轉型正義的「軟實力」,讓更多人了解歷史,深化社會反思。 盧啟明表示,義光教會牧師王銘澤與長老朱約信曾分享文資審查過程,並檢視現勘會議紀錄,發現若干值得商榷之處。審查委員普遍認為「林宅血案」在台灣政治歷史上的重要性不容否認,且案發地點仍保有部分原始場景,如建築格局及血跡,皆符合《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之定義。然而,會議紀錄卻指出,由於「案件經多次專案偵辦與重啟調查,仍未能偵破」,因此難以確立其歷史定位。 對此,盧啟明提出質疑:「既然委員們已肯定林宅血案的歷史價值,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關於『史蹟』的定義,為何又認定其不符合文資法登錄基準?」他進一步批評,將案件偵破與否作為遺址認定標準有失公允,「歷史的價值應源於事件本身的影響,而非政府是否成功破案。」他舉例,二二八事件的元兇眾所皆知,然加害者至今仍被供奉,此種荒謬現象正足以證明轉型正義尚未竟全功。 轉型正義路迢迢 地方經驗顯局限 盧啟明指出,近年來政府在轉型正義議題上的進展有限,《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仍卡在立法院,短期內恐難以通過。他認為,各界對於政府推動轉型正義「成效不彰」的批評,並非空穴來風。儘管轉型正義推動維艱,全台仍有部分單位默默耕耘,過程猶如「鴨子滑水」。 以台南為例,盧啟明曾擔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台南據點顧問(2021~2022年),亦曾協助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於2020年出版《台南人權歷史場址手冊》,記錄當地與人權歷史相關之重要場址。然而,該手冊流通率不高,詳細資料仍須參閱《台南區不義遺址調查計畫:結案報告》(2020年2月,國家人權博物館出版),該報告涵蓋台南神學院、台灣教會公報社、嘉義中會林子內教會等重要歷史地點。林子內教會雖為全國第一處正式登錄之不義遺址,但揭牌儀式之落款僅至台南市長黃偉哲層級,促轉會前主委楊翠雖有出席,卻未能提升至更高層級,顯示政府在轉型正義上的推動仍有其局限。此外,台南神學院與公報社至今尚未設立不義遺址標示,相關權利與義務仍未明確界定,反映出台灣轉型正義在地方層級的落實仍有待加強。 面對官方認定的困難,盧啟明認為,義光教會應積極強化轉型正義的「軟實力」,使歷史記憶不因政府的行政決策而消逝。他建議,義光教會可於2025年4月11日設教紀念日舉辦歷史分享會,邀請《義光教會相關人物訪談錄》中的受訪者現身說法,分享義光教會的歷史故事,並說明文資申請過程。同時,他亦建議教會應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利用該館的政治檔案調閱權限,補充更多歷史資料,進一步深化研究。此外,與台北市文化局合辦人權走讀活動,亦有助於讓更多民眾認識義光教會的歷史意義。 盧啟明引用1982年普世教會協會(WCC)《宣教與傳道》(Mission and Evangelism)的觀點:「福音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教會要公開且明確地見證上帝的主宰,並對大眾關心的議題表達立場。」他表示,即便短期內政府未能通過相關法案,義光教會仍應秉持此一精神,持續訴說歷史,讓社會大眾持續關注轉型正義議題,毋庸等待政府的「認證」,因義光教會早已是公義之光的象徵。 |
新聞照片: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