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孤獨感? 建立真實關係與回歸上帝的愛
(2025年03月02日)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邱國榮台北報導】七星中會內湖教會今年設教60週年,3月1日上午與星中教育部及環球聖經公會合辦心靈關懷講座。星中教育部部長梁唯真牧師致詞時強調,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獨居與獨處將成為社會普遍現象,教會應更積極扮演關懷與支持的角色。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副教授、基督教研究所所長張雅惠演講主題為「有愛相隨的人生(一)」,剖析人際疏離、心理孤獨與存在孤獨,強調建立真實關係與回歸上帝的愛是克服孤獨的關鍵。

梁唯真指出,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社會今年進入超高齡階段,平均每五人即有一位長者,預計十年後長者比例將達總人口四分之一。同時少子化與人口減少趨勢日益明顯,推估至2030年,總人口可能降至1800萬至1900萬。這些變化將導致獨居人口大幅增加,非僅限於長者,而是橫跨各年齡層。許多獨居者年輕時便獨立生活,中年後返回家鄉照顧年邁父母,最終成為長照對象,獨居至生命終點。因醫療進步與壽命延長,退休後可能有20至30年獨處時光,如何適應孤獨感將是重要課題。

梁唯真強調,教會在此趨勢下將扮演關鍵角色,對沒有家庭支持的獨居者而言,教會不僅是信仰歸屬,更可能成為他們唯一的「家」。她呼籲信徒思考,在這樣的社會變遷中,教會如何成為助力,提供心靈慰藉與實際支持,用愛陪伴獨居者。

張雅惠演講主題為「有愛相隨的人生(一)」。她從心理學與信仰的角度剖析人際疏離、心理孤獨與存在孤獨,強調建立真實關係與回歸上帝的愛是克服孤獨的關鍵。愛不僅是情感的表達,更需要行動落實,特別是關懷他人。她提出幫助不同處境的人的方式:

一、資訊傳遞:透過講座與教育,提供正確的知識與方向,幫助群體認識問題,找到解決之道。

二、建立團體:透過群體支持,營造有歸屬感的環境,讓人能在愛與接納中成長,這是最有效的幫助方式。

三、個別關懷:針對特殊需要的個人,進行更深入的對話與陪伴,如心理輔導與屬靈關懷,協助個人走出困境,這需要專業的協談技巧。

張雅惠解析孤獨的三種類型,說明如何透過信仰與群體支持克服。

一、人際孤獨:因缺乏親密關係或遭受人際排擠而感到孤單,例如先知耶利米因說真話被疏遠、大衛遭掃羅追殺而陷入孤立。

二、心理孤獨:即使身處人群,內心仍感到無法被理解或接納,例如許多年輕基督徒在學校因信仰而感到格格不入。

三、存在孤獨:是人類最深層的孤獨,根源於人與上帝的關係破裂,感到不安、缺乏自尊、失去掌控感,甚至陷入無助與迷惘。她引用聖經與心理學研究,強調唯有透過信仰,人才能找到真正的歸屬與生命的意義。

張雅惠表示,心理學雖能幫助人建立關係與認識自我,卻無法真正填補內心的孤獨。耶穌曾示範如何與人建立真誠的關係,祂直接問彼得:「你愛我嗎?」這種坦率、不拐彎抹角的方式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張雅惠呼籲信徒效法耶穌,在生活中真實相處,勇敢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讓愛與信仰成為連結彼此的力量。孤獨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可能導致錯誤的應對模式,如過度迎合他人、依賴關係,甚至沉迷於不健康的行為。真正的解方是建立真實的關係,接納自己,並在信仰與群體中找到歸屬感。

張雅惠強調,教會若能成為愛的群體,讓人感到接納與歸屬,就能有效減少孤獨感,幫助人們在信仰中找到支持。她擔任學校輔導多年,發現真正讓陷入困境的學生走出低潮的並非心理治療,而是群體的陪伴與支持。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