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斷章取義的「昌盛福音」經文 |
十字架的道路既不販售,也不應許我們在地上的福氣,卻是每一位基督徒都被呼召要走的窄路 |
(2025年03月31日)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
(作者 Carmen Joy Imes)寶拉·懷特 (Paula White) 是一名牧師及電視節目《今日寶拉》的主持人,同時擔任寶拉·懷特事工及美國近年成立的信仰顧問委員會 (NFAB) 的主席,並領導白宮信仰辦公室。本週,寶拉發布了一段影片,鼓勵基督徒慶祝逾越節,以獲得七種「超自然」的祝福。她稱逾越節季是「全年最激動人心、改變生命、充滿神蹟的季節之一」,並從《出埃及記》23章14-30節中指出七項給那些與上帝心意對齊的人的祝福。 根據寶拉的說法,上帝將會:(1)為你派遣天使、(2)成為你仇敵的仇敵、(3)賜給你豐盛/富裕的生活、(4)除去你的疾病、(5)賜給你長壽、(6)使家業增長 (7)賜給你特別蒙福的一年 在我 (編按:作者為舊約教授) 評量這份清單之前,我必須先說,我同意舊約聖經對教會而言具有重要意義。逾越節對我們的信仰至關重要,因為它紀念上帝是如何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的壓迫中拯救出來。基督徒可以選擇 (但並非被命令) 慶祝這個節日,以及《出埃及記》23章提到的所有其他節日。然而,聲稱「慶祝逾越節就能自動獲得超自然的祝福」是極具爭議且有許多問題的說法。 首先,在整本聖經之中,上帝沒有在任何一處應許會向「在任何時代守逾越節的人派遣天使」。寶拉所引用的經文,實際上是上帝透過摩西向以色列群體發出的信息,當時他們正準備離開西乃山,前往迦南地。事實上,在《出埃及記》所有指示中,有關天使的這段經文尤其明確具有時效性,並非適用於所有世代 (出埃及記23:20-33)。 在這之前的幾個章節裡,記載了上帝「為以色列人制定的律法」,這些律法將在接下來幾個世紀中規範他們的生活。然而,《出埃及記》23章20-33節所關注的卻是更迫切的問題:以色列人現在該如何完成前往迦南地的旅程,以及抵達後應該如何行事。上帝應許會派遣一位天使,引導那一特定世代的以色列人穿越曠野,進入應許之地。但這絕不是對每一個人賜下保護的應許——無論是當時還是今日。這段經文的核心關注點,是要預備以色列人摧毀迦南地上那些污穢土地的偶像崇拜。 諷刺的是,《出埃及記》33-34章的核心問題之一,正是耶和華「是否會親自陪伴」以色列人離開西乃山。在以色列人犯下敬拜金牛犢的罪後,摩西不斷為他們代求,懇求上帝的赦免。當時摩西內心最深的渴望,是上帝會親自與他們同行 (出33:15-16)。 當上帝宣佈祂將派遣天使,而非親自陪伴百姓時,其實是一種讓步——這遠不及上帝親自同在那樣美好,但對於悖逆的以色列人而言,這樣的安排或許更為安全,因為他們一路上可能會因太過悖逆而招致上帝的審判 (出33:1-3)。不過摩西決心不罷休,不斷請求直到上帝答應親自與他們同行。因此,若最後依然僅由天使帶領,對以色列人而言反而會是種沉痛的失望 (出33:4、15-16)。 寶拉向她的觀眾應許上帝會派天使保護他們,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作為新約之下的信徒,基督徒已經每天擁有上帝的同在——這同在藉著聖靈臨到我們,賜給我們引導、責備及保護。因著基督的犧牲,我們已經從罪和死亡中得救,並且如今有上帝親自與我們同在。我們不需要額外更多的保障——無論是對現在或未來的保護。 第二,寶拉聲稱上帝會「成為你仇敵的仇敵」(出23:22)。然而,上帝在這裡是直接對古代以色列人說話,並使用古代典型常見的盟約語言,來表達祂在戰爭中的忠誠應許。然而,即便如此,上帝後來也對這個應許設下了條件。當約書亞在前往耶利哥的路上遇見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時,這位天使明確表達,上帝並不會無條件站在任何人那ㄧ邊 (約書亞記5:13-15)。 如同貫穿整本聖經的教導,正確的問題從來不是「上帝是否站在我們這邊?」而是「我們是否跟隨祂的心意而行?」。慶祝逾越節並不會自動等同於「以色列人必定能在每場戰役中得勝」。以色列人的軍事勝利完全取決於他們是否謹慎遵循上帝的指示、展現對上帝絕對的順服 (出23:21-22)。事實上,約書亞記5章10-11節記載了以色列人守完逾越節後不久,便在攻打艾城的戰役中慘敗 (書7:3-5)。 第三,寶拉聲稱上帝會賜下「豐盛/富裕」的生活。但《出埃及記》23:25說的是:「祂必賜福於你的糧與你的水」。讓我們仔細想想——糧食 (或其他主食) 與水,不過是維持生命的最低需求。然而,寶拉對「上帝的祝福」的描述看起來像上帝應許會賜下一杯特大杯的昂貴椰奶拿鐵 (配上加倍鮮奶油),或一頓高級牛排配烤蘆筍,佐以頂級紅酒。 換句話說,上帝並未應許祂的子民享有頂層菁英般的生活方式。上帝確保的是他們會擁有基本的生存所需——糧食與水。 寶拉接著列舉其他祝福,例如「上帝會除去疾病」(出23:25) 和「帶來增長」(出 23:30)。她還聲稱上帝會「賜給你長壽」(參23:26)——但這完全不是經文實際上說的。經文說「滿了你年日的數目」並不是指上帝會延長人的壽命,而是指人的生命不會在上帝所定的時間之前被截短——換句話說,人的生命完全掌握在上帝手中。 在所有這些寶拉聲稱「透過慶祝逾越節就可以解鎖的祝福」中,最令人費解的莫過於得到所謂的「特別蒙福的一年」(出23:29)。在希伯來文原文裡,上帝並沒有應許以色列人會立即戰勝迦南地的敵人,反而清楚地說,祂會「逐步地」趕走那些國家,以免野獸過快占據那些以色列人尚未準備好搬入的地區。 這表明,以色列人需要預備好面對漫長而艱難的征戰。他們仍得繼續住在帳篷裡,四處尋找食物、迎戰敵人,並耐心等待上帝應許的最終實現。我相信,他們之中很少人會認為進入應許之地的第一年是個「特別蒙福的一年」。事實上,那一年是他們學習「等待與信靠」的一年。他們在重重困難中認識到遵行上帝命令的必要性,更因著生活的艱辛,掙扎於相信這塊新土地真的會是他們安居的家。 簡而言之,《出埃及記》23章並不是在提供一組普世適用於任何時代、任何人的「獲得上帝祝福的通用原則」。這是一套特定的指示,設立給出埃及的那一代猶太人,為他們進入應許之地這一獨特且無法重演的歷史事件做好準備。雖然我們可以從《出埃及記》23章中更多認識上帝以及祂的心意,但我們並非直接接收這段話的對象。因此,我們不能為了得到超自然的祝福,將這些指示硬套在自己身上。 更別說,寶拉在影片中誇口的「祝福」本身存在許多釋經上的問題,而她的網站更是將她對聖經的解釋推向另一個層次。寶拉甚至提出「解鎖」這些祝福的兩把鑰匙:(1)用耶穌的寶血覆蓋你的家,以及 (2)向她的事工奉獻金錢。 第一點的類比來自《出埃及記》12章關於逾越節羔羊的血——當年,以色列人將羔羊的血塗在門框上,在滅命的天使經過埃及時,他們便蒙受主的保護。 基督徒因信靠耶穌得救,和家人都在耶穌寶血的遮蓋下,這個比喻本身沒有問題。新約作者也做過類似的對比 (林前5:7-8)。 然而,寶拉接下來引用了這章的另一節經文,並將其挪為己用,為她的事工募款。在《出埃及記》23:15 (及申命記16:16) 中,上帝警告古代以色列人,在節日期間前往會幕時,不可空手而來。而寶拉顯然看到了其中的商機。 她已經利用了人們對健康及財富的渴望,然後,按照典型電視佈道家的套路,寶拉暗示:凡是想要在這個特別的逾越節季節中經歷上帝「七大超自然祝福」的人,都應該向寶拉事工奉獻。她這樣寫道:「在逾越節期間,以你最好的奉獻來尊榮上帝,我相信祂會釋放祂的祝福臨到你的生命。」這已經太過分了。 寶拉所傳遞的信息並不陌生:成功與繁榮就在你手中。只要你開出支票,就能得到天堂的軍隊為你撐腰。寶拉對基督徒生活的理解,與我們這個消費主義社會所推崇的個人主義完美契合。這是一種披著聖經外皮的美國夢/成功夢。 但這樣的美夢卻選擇性地忽略了太多關鍵的基督信仰核心。降伏並將ㄧ切交托於主在哪裡?忠心的委身於主在哪裡?對承諾的持守在哪裡?願意「向著自己而死」又在哪裡?像耶穌般激進的接待及款待他人在哪裡?向那些無法回報我們的人慷慨解囊的精神在哪裡?而那種「無法接受偶像/瑪門崇拜」的精神呢?對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 (移民、寡婦及孤兒) 的深切關懷呢? 寶拉所展現的願景恰恰迎合了我們的自我中心。打著「靈命成長」的名號,實際上是在販賣自我實現及自我滿足。在她的世界觀中,上帝彷彿是隨傳隨到的僕人,專門用來成就我們的計畫。 舉例來說,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寶拉舉行了一場禱告守望會,宣稱差遣非洲及南美洲的天使迅速降臨華盛頓,以防選舉被人「偷走」(川普才能勝選)。她當時甚至發預言說川普將會獲勝,然而,最終當選的卻是拜登。 寶拉所推銷的基督信仰版本,本質不過是披著宗教外衣的自戀型消費資本主義。對自己的現況不滿意?那就「宣告並宣示」一個更光明的未來吧!宣告那次升遷本是屬於你的!宣示取消那個病情診斷書!邁向你的命定!至於捨己及服事?只有當這類付出能變成一張能激勵更多人捐款的照片時,才值得考慮。 寶拉的網站充滿西方消費主義的色彩,將販賣「寶拉主題」的禮品裝扮為人們對她事工捐獻的回饋。在她網站上播放的完整逾越節影片中,寶拉坐在教會舞台上一張小餐館風格的桌子旁,桌上擺放著兩個印有「寶拉」名字的馬克杯,旁邊則是她的聖經。可以說,「寶拉·懷特事工」正是當一位網紅搖身一變,成為全國性的教會領袖時會出現的產物。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十字架的道路既不販售,也不應許我們在地上的福氣——但卻是我們每一位基督徒都被呼召要走的窄路,無論前方將出現何種挑戰。 卡門·喬伊·艾姆斯 (Carmen Joy Imes) 是美國拜歐拉大學 (Biola University) 舊約副教授,著有《承載上帝的名》(Bearing God’s Name)、《身為上帝的形象》(Being God’s Image),以及即將出版的《成為上帝的家人:為何教會仍然重要》(Becoming God’s Family: Why the Church Still Matters)。 圖說 Edits by CT / Gage Skidmore, WikiMedia Commons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