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探尼西亞信經 發掘當代意義 |
![]()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蔡育臻編譯】為記念〈尼西亞信經〉發表1700週年,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3月24日發文說明,目前已啟動一項重大出版計畫,集結全球30篇專文,探索古老的〈尼西亞信經〉在當代社會的意義與應用。WRCR表示,此計畫不僅是學術探討,更被視為對當今教會所處多變環境的神學與牧養回應。 WCRC共榮與神學執行幹事漢斯.萊辛(Hanns Lessing)牧師說明改革宗對待信經的獨特方式。他指出,根據改革宗教會「教會必須依據上帝的話語不斷更新(semper reformanda)」的基礎理解,信經與信仰告白應以「現在式」來領受。記念信仰的核心象徵,代表著重新理解信經制定當下的背景關鍵議題,並回應今日世界所面臨的挑戰。 2025年是〈尼西亞信經〉問世1700週年。數世紀以來,此信經一直是許多基督教派信仰的基石,連結不同宗派與神學立場的信徒。然而,面對現今快速變遷的宗教光觀中,WCRC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此歷史性信仰告白,故發起這項出版計畫,反思〈尼西亞信經〉發如何持續塑造當代教會的信仰、神學與使命。 此計畫的特色在於結構性與開放性的平衡。編輯團隊並非僅是匯集零散文章,而是精心策劃,期望對〈尼西亞信經〉發提供連貫且活潑的探討。來自不同傳統和全球各地的學者與教會領袖參與撰稿,確保國際性與普世性的視野。儘管計畫植根於改革宗神學框架,其範疇卻超越改革宗教會,為更廣泛的基督徒社群提供助益,促進尊重歷史信仰告白、同時回應當代信仰實踐迫切問題的對話。 計畫塑造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考量,是確保能充分反映全球基督教的重大轉變。南半球教會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五旬宗的興起,以及後基督教時代歐洲的現實,都促使教會需以新視角面對歷史信經。計畫籌辦者強調,這並非僵化的信條宣示,而是從改革宗角度反思〈尼西亞信經〉發作為今日世界的神學資源。目標是探索此信經如何在不同文化、社會和神學脈絡中持續啟迪信仰,使其超越傳統西方神學框架,對當代全球基督徒更易理解和應用。 該出版物圍繞六大主題部分建構,處理〈尼西亞信經〉發歷史與當代重要性的關鍵面向: 1.解釋學的普世對話:探索今日神學論述如何詮釋信仰告白。 2.歷史脈絡與帝國:檢視早期教會政治權力在神學形成中的作用。 3.神學發展:探究聖經傳統與〈尼西亞信經〉的交織。 4.教會體制與治理:分析〈尼西亞信經〉對教會體制與治理的影響。 5.改革宗神學的信仰告白傳統:追溯〈尼西亞信經〉從宗教改革至今的影響。 6.教會的使命與教導:探索信經對當代信仰、事工和社會參與的意義。 隨著討論展開,兩個新興主題引起關注:其一是人性與人工智慧(AI),探討在AI時代「身為人」的意義,以及〈尼西亞信經〉關於道成肉身和人類尊嚴的理解如何啟發當代關於科技與身分認同的討論;其二是與五旬宗的互動,鑑於五旬宗在全球的快速增長及其對信經的多元態度,計畫將納入五旬宗教派神學家的觀點,以豐富對話。 考量到觸及廣泛讀者的重要性,此計畫期望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理解。文章在維持神學深度的同時,也力求讓平信徒、牧職人員及神學家都能有意義地參與其中。可負擔性與易取得性也是優先考量,WCRC正積極探索開放取用(open-access)出版或提供補貼發行的選項,特別是針對南半球教會,以確保書籍能盡可能觸及更多讀者。 撰稿者們在協調小組內合作完善其論述,編輯過程亦促進跨主題區塊的對話,以確保最終成果的整體性與整合性。WCRC強調,此出版物不僅是對歷史的反思,更是對基督教信仰基石之一的迫切而及時的參與。透過連結歷史傳統與當代挑戰,肯定〈尼西亞信經〉非僅是過去的遺跡,而是持續塑造基督徒身分認同與使命、一個活潑的信仰告白,呼應「不斷更新」的改革宗精神。(資料來源:WCRC) |
新聞照片: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