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布大專攜手性別公義與教社 盼青年成為真實基督徒
(2025年04月13日)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林婉婷高雄報導】Nanpu(南布)中會大專事工部攜手性別公義部、教社部,於4月12日上午在Ainung(愛農)教會舉辦聯合研習會,三場專講依序邀請那瑪夏國中輔導主任曾秋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幹事林偉聯牧師、Mangacun(民權)教會牧師Pasulang Isbabanal(溫宗廉)分享,談以「認識自我」為生涯規劃的基礎、基督徒的公共參與、交往中的安全與尊重等議題。

開會禮拜中,Nanpu中會副議長Ispalakan Samai(伊斯巴拉淦・撒麥)牧師引用使徒行傳2章17節、以「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為題講道,點出教會青年的現況,包含由於現實生活過於忙碌、不確定身為基督徒的使命,因此信仰與教會生活不活躍,只是「文化上的基督徒」——從小在教會長大、固定參加教會節期禮拜,但對真理不夠認識。

Ispalakan Samai指出,主題經文裡的「異象」不是幻想、靈異的玄學解釋,而是在遭遇挑戰時,透過觀察現象並賦予正向信仰意義的行為。在這個時代,基督徒面臨國家認同、福音與文化、多元性別、政治立場相異者難以對話等議題,他期待與會者們都能夠從信仰角度去面對、去回應實況。

在第一場講座中,曾秋明首先邀請與會者們寫下自己人生不同階段所扮演的角色為何,透過重新檢視生命,思考究竟如何規劃人生。她表示,現在很多青少年對於職涯規劃沒有自己的想法,主要依賴家長建議或指定,再加上生於網路時代,青少年們認為許多問題的答案可以在網路查找,未來踏入怎麼樣的職場環境沒有太多差別。

但曾秋明強調,生涯規劃不是「目的性」也不是「二分法」,而是「認識自己」和「探索生活」。例如小時候目睹父親驟逝的經驗,讓曾秋明清楚意識到自己雖然有照顧他人的特質,但容易慌張,並不適合當護理人員,最終走上教育之路。她最後以腓立比書4章13節與眾人共勉。

林偉聯在專講時帶領與會者們細讀馬太福音5章27節至30節、5章31至32節、以斯拉記10章18節和44節,談耶穌如何挑戰從過去流傳下來、造成壓迫的社會觀念,並從乍看是「個人」的問題中,點出背後的「群體」需要及「社會安全網」概念。他也直言,現代社會中,國家透過法令、政策和資源分配來編織「社會安全網」,因此對於報復性刪除預算,進而影響到弱勢、邊緣群體的行徑,無法不感到憤慨與提出抗議。

林偉聯邀請眾人想想「聖」與「俗」的界限,聖經中提及哪些公共事務?基督徒應該關心嗎?耶穌說的上帝國是什麼?教會歷史又透露出什麼?他也特別引用神學家沃弗(Miroslav Volf)的觀點,指出基督信仰不是神秘宗教,而是公共信仰,檢討世俗主義及宗教集權的缺失,提出宗教政治多元主義。

聖經裡的「凱撒歸凱撒,上帝歸上帝」不是指耶穌不關心政治,而是強調「一個人不能事奉兩位神」,若結合「聖殿掀桌」事件,恰恰顯示出耶穌勇於挑戰羅馬政府(掌權者)。林偉聯提醒,過度的世俗主義會讓基督徒身分錯亂,基督徒不會只有每逢主日、參加禮拜時才是「基督徒」。

他進一步指出,現代基督徒的政治參與和關懷,是具備向社會拋出提醒的「先知性」,評論並挑戰當權者政策與權威的「批判性」,以及實際參與社會運動和論述的「見證性」。他補充,台灣是「五權分立」,所以不只是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等也是「掌權者」。

最後一場講座中,Pasulang Isbabanal針對近幾年頻傳「恐怖情人」和「約會暴力」事件,特別呼籲每個人都有上帝的形象,哪怕是在親密關係裡也要互相尊重,不要成為加害人也避免成為受害人。而針對性別暴力,他提醒不僅是性侵害、性騷擾,也要留意言語上、通訊軟體上的跟蹤騷擾、不當追求。

Nanpu中會大專部部長Imi Tanapima(江慧敏)在研習結束前以:「可以單純但不能幼稚,可以好奇但不忘學習」來回應這三場專講,盼望大專青年、青少年們都能成為真實的基督徒。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