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布中會牧傳會講座 共思當代牧職 |
![]()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林婉婷台南報導】為幫助牧者們不在忙碌的牧養和宣教中枯竭,並且能夠透過專題分享、彼此交流與代禱,重新聚焦上帝也不忘互相扶持,Nanpu(南布)中會牧傳會在6月24日上午於Kuinung(歸農)教會舉辦講座,邀請長老教會退休牧師、現任真道神學研究院系統神學副教授劉清虔分享「再思當代牧職」。在講座前,眾與會牧者以詩歌敬拜,並為各教會、牧家的需要祈禱。 劉清虔首先分享當代牧者應具備的素養:神學、聖經、靈修、道德。他強調,教會是為世界而存在,神學是為教會而服務,「基督是教會的頭,神學是正確教義的匯集。」教會要建立在正確教義上,牧師要有神學素養,其中包含「對教義的認識」與「對教義的思考」。劉清虔提醒,有神學知識不等於擁有神學思考,所謂神學思考在於將基督教教義放在今日世界,以基督信仰面對生活。 劉清虔指出,牧者解經必須嚴謹,不可以經文包裹一套觀念或思想,為自己的信念背書,「沒有上帝的道的教會,就是沒有基督的教會,沒有基督的教會就是假教會。」在靈修方面,教會是靈修的團體,牧師應是「靈性的引導者」;但現在牧師太過忙碌,沒有時間安靜下來讀經、靈修、預備講章,「忙碌的人難以保有安穩神定的靈性。」就像旋轉的陀螺會偏離原定的定點。 道德上,劉清虔直言,重生所帶來的生命改變,最直接展現在一個人的道德生活裡。他說明,基督教是道德宗教、是誡命宗教、是道德潔癖的宗教;上帝是聖潔、忌邪、光明的上帝。他呼籲牧者們從情感關係到生活習慣,應分辨與謹守界限。 在牧會的原則方面,他提醒與會者們要有「一個中心思想」,意指清楚而正確的神學立場,並直言「有神學院的文憑,不代表一定能將學問融匯貫通,具有批判性思考力,能夠明辨是非對錯、擁有中心思想」。現在教會界有各樣宣教和牧養策略,但牧者必須要「把關」,不能盲目追尋、只想要最快速度讓教會人數增長的方式,「增長不是教會的任務,見證基督才是教會存在的目的。」 劉清虔對牧者們提出「四不」建議:第一是「不貪財」,核銷時實報實銷、教會公物不要私用。第二是「不好色」,謹守互動與關懷的界限。第三是「不懶惰」,牧會取得勞逸平衡,不要忙到失去健康,也不要閒得發慌,尤其不要懶惰閱讀和探訪。第四是「不爭權」,不僅僅指組織地位,也指勿在教會內「自我造神」。 最後劉清虔呼籲牧者們應該「沒有私心」。耶穌也提醒著跟隨他的人要捨己,若有私心,牧者無法公正對待信徒,反而是為了取得自身最大利益。劉清虔盼望眾牧者們回到本分,按照所傳講的信息來生活,「用生命傳講真理,也在生活中活出真理。」 問答時間,眾人討論在科技時代,傳道人使用人工智慧(AI)時應該遵守哪些原則?劉清虔指出,每個人有其獨特的生命經歷,對經文會有獨特領受,這是不能騙人,且AI無法生成的。AI是助理、是工具,有其輔助可以讓人抵達不同的境界,但無法取代人的思想。他也提到,有些牧者們在講道時過度依賴簡報,但建議牧者不要變成「解說員」,而是實實在在講道,在過程中好好注視會眾;那是傳道人與信徒的生命面對面,並且以上帝話語連結的時刻。 |
新聞照片: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