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改革508週年 再思因信稱義 看見女性貢獻 |
(2025年11月04日) |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曾俊柏編譯】今年10月31日是宗教改革紀念日508週年,教會除了重申「因信稱義」等核心教義,也因《關於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JDDJ)簽署25週年而聚焦普世對話,同時重新看見女性在改革運動中的角色,成為紀念活動的兩大亮點。 JDDJ是世界信義宗聯盟(LWF)與羅馬天主教會在1999年簽署的文件,目的是化解雙方自16世紀以來對「因信稱義」教義的長年分歧,並宣告雙方在「人是憑藉上帝恩典、透過對基督的信而稱義」此一基礎上達成共識。其後,世界衛理公會(WMC)、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及普世聖公宗咨議會(Anglican Consultative Council)也陸續加入。為記念25週年,LWF特別發布禮拜資源,鼓勵成員教會與天主教會等夥伴共同舉行崇拜。 今年另一焦點,是重新發掘宗教改革時期的女性貢獻。LWF特別撰文記念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妻子卡塔琳娜.馮.博拉(Katharina von Bora),讚揚她不僅是家庭管理者,更積極參與神學討論,挑戰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刻板期望。文章引用路德稱卡塔琳娜為其「早晨的星辰」,肯定她在神學工作與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夥伴地位。 在紀念活動中,各宗派也向信徒闡明宗教改革的核心神學。國際路德宗教會協會(ILC)主席尤哈納.波赫約拉(Juhana Pohjola)主教便在年度文告中強調,宗教改革的核心是「罪人單單因著恩典,藉著對基督的信,而不是因著自己的任何功勞或行為,而得稱為義。」 宗教改革紀念日起源於1517年10月31日,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將其《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在威登堡(Wittenberg)城堡教堂大門,抗議教會出售贖罪券。在宗教改革發源地德國路德城威登堡,當局也在31日當天舉辦盛大慶典,並在城堡教堂舉行節日崇拜,將歷史紀念與當代慶典結合。(資料來源:LWF、ILC) |
| 新聞照片:
|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