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西亞大公會議1700週年 東西方教會代表聚港反思信經意義 |
| (2025年11月05日) |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採訪:黃海恩) 【時代論壇訊】2025年為尼西亞大公會議召開1700週年,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與「神學對談小組」合辦圓桌會議,東西方傳統的教會代表和本港不同宗派領袖展開對談,介紹《尼西亞信經》(下稱信經)在各宗派的應用,並同尋信經現代意義。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王家輝牧師指,信經於改革宗傳統裡,能在合一的基礎上激勵普世教會,踐行信仰、推動公義,例如印度教會從信經中得鼓勵,致力種姓修和、挑戰社會層級制度;香港教會為基層家庭開辦食物銀行、爭取可負擔房屋,以實踐信經之中所提及的來世盼望,回應社會不公。然而,信經之中「受生而非被造」等表述,對被實用主義及科學思想塑造的亞洲信徒來說,會感到有距離,需重新詮釋有助更易明白。 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陳永超神父亦指,信經之中「與父本性相同」等論及基督的表述,是當代難以理解的,教會的任務是將之轉化為關係性和道成肉身的語言,讓今日信徒在靈性經驗上產生共鳴。科普特正教會代表則通過影片分享,以《箴言》「你祖宗所立的地界,你不可挪移」,指教會的責任不是要把信經挪移,而是要從其美好的精神中汲取力量,使正教精神切合時代,為基督作見證。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尊聖堂主任陳潔玲牧師指,世界信義宗聯會與東正教會就「和子說」的對話逾40年,終於去年5月發出關於「和子說」的聯合聲明,肯定雙方傳統的努力,反映對話是可能的,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見證。 台下有人提到信經從父權文化孕育而出,今天該如何詮釋那種以男性為主導的上帝形像?東方亞述教會宗主教愛華三世(His Holiness Mar Awa III)指,信經絕非排斥任何性別,他引教父居普良所說「不以教會為母的,也不能以上帝為父」,指教會母性的一面引領人到上帝父性的一面。 此外,有與會者問及如何從信經中得到啟發,以普世合一的方式回應在巴勒斯坦及加沙的情況;陳潔玲回應指,相信上帝與受苦的人同在,而共同的信仰正促使我們去幫助那些受苦的人,那是關乎信仰正統之實踐。 會後舉行「合一共融晚禱」,由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主持,公禱禮儀採用《2025基督徒合一祈禱手冊》;以聆聽聖言、教父名言、默想、聖頌及禱告進行,最後同誦《尼西亞信經》合一版作結。 圓桌會議及合一共融晚禱於10月17日在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聖堂進行,約180人出席。 |
| 新聞照片:
|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