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大專60週年展覽 聚焦歷史脈絡與S.C.M.精神 |
(2025年11月11日) |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Dalul台南報導】台南大專學生中心於11月7日在中心中庭舉行60週年展覽《風過麥田時…歲語呢喃》開幕式,吸引超過20人參與,包括多位1970、1980年代的畢契,藉此機會重新踏入這個充滿回憶的場域。此次開幕不僅是展覽的開始,更是為後續感恩禮拜活動鋪陳,以及凝聚契友情感的重要時刻。 展覽共設九大展區,聚焦於台南大專的核心價值、建築與歷史脈絡,並透過互動與裝置藝術邀請觀展者深入探索;展覽主題為「風過麥田時…歲語呢喃」,其中「麥」字取自台南大專60週年的主題意象「麥穗」,象徵著上帝賜福的記號,也是歲月流轉累積的果實;「風」則如同每一屆的學生,流動、輕柔卻強而有力地存在;「歲語」則代表時間的低語、人們的故事與信仰的痕跡。 策展組總召白愛永受訪時指出,策展團隊為避免單調的文字或實體資料陳列,特別以五感的方式發想──除味覺外,融入聽覺、視覺、觸覺與嗅覺體驗,營造彷彿穿越時光隧道的氛圍,讓契友與過去的自己對話。展覽同時強調互動性與裝置藝術,觀展者不僅能觀看,也可親手翻閱資料,或在兩處「回應區」留下自己的大專經歷與心聲。 史料組總召林書弘說明,整理橫跨60年的歷史脈絡極具挑戰。首先是草創期史料的匱乏,中心在成立前後的關鍵史料仍「未出土」(尚未尋獲);其次是資料保存缺乏系統性。雖然長老教會體系機構或教會多有週年特刊或影像紀錄,但台南大專過去並未建立完整的史料保存機制,歷代工作者留存的資料分類方式不同且雜亂,因而缺乏清晰的整體脈絡。 儘管籌備期較短,史料組仍把握機會,同步啟動重要文件的數位化作業。林書弘指出,過去雖曾進行零星相片掃描,但此次為首度以系統性方式全面執行,期盼未來能建立完整的系統,妥善保存這些珍貴的歷史檔案。 台南大專工作者高柏恩牧師分享了此次展覽的核心意圖與期許。他認為回顧歷史,對個人而言,是在問「我是誰?將來要成為什麼?」;對群體而言,則是在思索「是什麼把我們聚集在一起?那個價值是什麼?之後我們要怎麼持續因這個價值去推動?」 他說明,展覽的動線設計如同一場時光之旅,最終指向核心——基督的福音與S.C.M(基督徒學生運動)精神。展覽以緞帶切分六個不同的歷史年代,展現每個時代的人對S.C.M的理解與實踐。 高柏恩表示,這場展覽有三層面向:對畢契而言,是讓過去的自己被觸動,並與現在的自己對話;對熟悉群體者,是認識台南大專的故事;對非基督徒或不熟悉者,則可看見一群人如何因信仰而尋得生命方向。 他指出,回顧歷史也是為了展望未來。面對環境變遷,中心也在思考大專工作未來的方向,並為新世代留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註解與傳承。 |
| 新聞照片:
|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