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家影響力相稱的國民教育
(2011年05月20日)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就著二○一二年在全港各級中小學全面推行國民教育,教育局於月初展開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諮詢文件一公佈,輿論頗見反應。特別是有中聯辦官員在微博坦言國民教育即洗腦,認為普世皆然,討論更趨熾熱。後來特區政府相關委員會的成員向傳媒解畫,指香港是開放社會,沒有可能洗腦。但從輿論反應來看,事件的確觸動到香港社會的神經。

  平情而論,一個社會著意教育下一代要認識和關愛自己的國家,本身並無不妥。要問的是,這關愛是建基於怎麼樣的認識。觀乎香港的情況,一方面,近年本地中學的歷史教育正見淡化,已引起社會關注;另一方面,從國民教育諮詢的建議內容所見,課程要求學生對國際議題要有批判思考,對國內議題卻要理解國情。既不清楚來龍去脈,又要親疏有別,這不會是培養獨立思考、樂於聆聽而擇善固執的好土壤。

  以內地的幹細胞實驗為討論例子,近日有香港報章報道,這項在西方社會(以至香港)廣受爭議的醫學實驗,在內地社會卻大行其道,不少成果更達研發藥物公開使用的階段,即使臨床成效尚是存疑,仍吸引海內外不少重症病人躍躍欲試。究其原因,是內地幾十年來強硬推行一孩政策,歷年大量墮胎個案不單令整個社會不再質疑墮胎是否符合生命倫理,亦令到幹細胞醫學實驗所需的人類胚胎得以大量供應。而在知情權普遍不被尊重的內地社會,「被墮胎」的母親對於墮胎後胚胎的去向亦可以全不知情。中國幹細胞實驗的高速發展,自有其國情配合;然而對於全球關乎「尊重生命」的基本倫理,這會帶來怎樣的衝擊和改變?回望目前特區政府的國民教育建議,當國情與普世價值相衝突時,學生(以至秉持特定價值與信念的辦學團體)能否繼承香港作為開放社會的特質,有空間可以聆聽異見,獨立思考而擇善固執?

  在「生存權」以外,還有對生命(及其過程與權利)的尊重;國情之上,還有道德與真偽、價值與遠象。的而且確,若然香港繼續維持開放社會的特質,國民教育也就沒有洗腦的可能。問題是,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否能令我們的下一代秉持一樣的社會信念和遠象,也使香港在中國社會明白普世價值、承擔國際責任的路途上,能盡上一點綿力。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