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改變氛圍 轉化環境 (2014年01月14日)

新聞提供: 台灣國度復興報

九年了,已經十八歲的台巴混血兒吳憶樺在一月三日與養父母等一行人來台省親。多年未見的叔侄兩在機場相擁而泣的畫面,感動了許多的人。二○○四年時法院將監護權判給外婆羅莎,雙方親人在機場搶人的一幕,相信還有不少人記得。對失去雙親、當時年僅九歲的孩子來說,要離開視如己出養育他三年的叔叔一家人,幼小心靈所受的情感撞擊,相信是很難抹滅。

 在吳憶樺這段不算長,卻是錯綜複雜、五味雜陳,甚至在青春期出現叛逆脫序行為的生命歷程中,有人每年關心他、探望他,有人領養、疼愛、照顧、教育他,使他的生命與生活逐漸穩定下來。而促成這趟短暫回台探親旅程的,則是因為有人為他的旅費奔波、有人展現愛心樂意捐款,這樁美事才得以成就。
 行善是會傳染的。在這個愛心漸漸冷淡的社會裡,需要更多願意行善的人,不是只有嘴巴說說的人,而是真正出自內心的憐憫、身體力行的人,是已養成習慣隨時注意身邊有需要的人,給予適當幫助的人。這個社會若是充滿行善的氛圍,人心就會改變,環境就會轉化。
 這社會的確仍有許多實踐愛心和正義感的人,他們毫不吝嗇地貢獻一己之力。然而,基督的教會不只是要行善,更要向人指出一條通往永生的道路—透過耶穌基督。主耶穌曾清楚說過,祂之所以來到世上的目的是要為世人的罪捨己,尋找、拯救失喪的人,恢復人與神的關係。祂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因此,祂對信祂的人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十二26)
 現今正是基督徒堅持活出信心、盼望和愛的時刻。猶大書23節記著:「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基督的教會不僅要憐憫那不信的、懷疑的、剛硬的、拒絕的、兇惡的人,更要搶救那身陷患難、疾病、貧困、受欺壓的、孤苦無依的、迷失的、絕望的、傷心的人。
 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捨己、給予、分享、助人、行善等,是信心、盼望和愛的操練與落實。你的身份、職分是什麼?你從主得了什麼恩賜?你有什麼才幹?願為主而用嗎?願被主使用嗎?只要願意,主必加給你力量,並賜下夠用恩典!
 主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太廿五35-36)在這個冬季裡,你想起該去看誰了呢?新的一年,讓我們多多行善,改變氛圍、轉化環境!
 你今天捨己了嗎?你今天行善了嗎?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4年01月14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