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60萬戶家庭! 食物銀行大串聯,募資響應世界糧食日 (2015年10月18日)

新聞提供: 基督教今日報

「我現在有錢可以去看病了。」每當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夏忠堅牧師,前往第一線觀察分送「食物包」時,十之八九都會聽到中低收入戶這樣的心聲。


一開始他覺得奇怪,台灣看病不是有全民健保嗎?後來他才發現,原來許多偏鄉地區的中低收入戶,老人家占最多數,他們雖有健保,但從家裡到醫院的路途遙遠,光是交通費就得花上一大筆錢,若生一次病,就沒錢了。再加上,原本日常所需的三餐飲食基本預算,會因此變少。

所以,「當食物銀行把食物送給這些中低收入戶的時候,他們才有多餘的錢可以看病。」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前夕,「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食物銀行」與「紅十字會台中市支會」及「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總會」等25個食物銀行組織,共同與「家樂福文教基金會」發起「555食物募集大挑戰」行動,號召全台民眾若能在50天內,捐出共50噸重的物資到全台家樂福門市的「食物募集站」,家樂福就率先捐贈5百萬元給各個合作的食物銀行組織。

「國內外許多經營食物銀行的慈善機構,它們缺乏的不只是人力,而是沒有收取愛心人士捐贈食物的通路。」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柏毅說,從去年11月至今年9月,全台80多個家樂福通路開始從事「食物募集」後,共募集逾80噸食物與生活用品,資助超過3.8萬戶的經濟弱勢家庭。因此,家樂福也希望擴大該企業的「食物募資站」營銷通路,將食物分送給慈善機構。

夏忠堅表示,國內目前低收與中低收入戶數,共占全台總戶數約3%,若以聯合國界定的貧窮線標準來看,全台灣共有15%的戶數處在貧窮線以下。以衛福部較為樂觀的標準來看,國內目前只有10%的戶數是處在貧窮線以下,但其中仍有近7%的戶數無法獲得政府補助,原因可能來自於社會福利制度等問題。

「人口老化日益嚴重!」夏忠堅提到,光是「1919食物銀行」2014年幫助的逾4,300戶的家庭中,家中有60歲以上的戶數,就占總數約38%。這些家庭大多是「獨居老人或隔代教養家庭」,生活都需要倚靠外界幫助,如低收/中低收入戶補助金、老人年金或老農年金等。

「中低收入戶最需要的救濟物資,第一大類是『米』,再來是『營養品』及『清潔用品』。」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總會會長黃國良說,這些中低收入戶最需要的物資都是物價漲幅高的東西,尤其是奶粉、麥精、醬油等營養調味品,或是尿布,都是相當缺乏且昂貴的用品。


「萬事都互相效力,較愛神的人得益處。」夏忠堅以《聖經》羅馬書8章28節舉例,全台灣有非常多的企業都有其「慈善基金會」,所以當民眾想捐物資時,這些物資都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很容易產生物資「分配不均」的情況。

夏忠堅認為,面對目前總計67萬戶的中低收入戶家庭,最好的救濟方式,不是政府每月定期的補助;因為定期補助只是打「止痛針」。但如果政府能主持成立食物銀行,將民眾的愛心聚集在一起,做好食物保存管理,不僅能避免即期品的浪費,還能妥善統籌分配全國物資給慈善單位,分送至各貧寒家庭。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5年10月18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