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音撫傷痕 全台追思二二八 (2017年03月01日)

新聞提供: 教會公報

【邱國榮台北報導】

「慈悲與正義二二八70週年和好禮拜」於2月28日上午10點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舉行,副總統陳建仁出席,並代表會眾點燭,象徵上主仁慈的愛撫平傷痛。禮拜由天主教會台北總教區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主辦,採共融儀式,並邀請到德國聖本篤修道院神父古倫證道。

證道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帶領會眾祈禱,提及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台灣社會失去和平、公義與喜樂,遭受殘忍對待;1987年,長老教會開始發起平反運動,為受害者發聲,過程雖辛苦,但毫無退縮,漸漸挪去社會的恐懼,為公義發聲,「懇求上主,以信仰裡面公義的原則,恢復他們(受害者)的名譽,幫助我們在面對隔壁國家的威脅時,可以治理、建設台灣成為上主祢所賜福的國家,懇求上主的恩典及聖靈,幫助我們做為祢的國家。」

古倫以「慈悲與正義的社會醫治與轉化」為題證道,分享德國轉型正義經驗。他表示,每個國家都有一段黑暗歷史,「沒有認真哀悼社會不公義的話,社會就會僵化。」戰後德國社會曾自怨自艾、不願意面對轉型正義,一直到1968年學生發起許多運動,才漸漸改變。而台灣的318學運,正是台灣學生發現社會不肯面對歷史錯誤所發起反抗僵化的運動。

古倫表示,去年德國政府對難民釋出善意,但東德社會的態度卻相對冷淡,原因是戰後東德進入共黨時代,沒有時間去處理納粹不公義的問題,東德青年不僅沒有對納粹不公義和共產主義哀悼,反而美化共黨時代,更有排外現象,沒有帶來生命的能量與力量。

「符合人類公義,就是不在加害者身上歡呼,加害者必須被追究責任。」古倫說統一後的德國,共產黨官員繼續在國家公務機關或體制上享有各項福利,對受害者而言,這根本是在受害者頭上得勝歡呼,容易感到不公義的事沒有被追究及被懲罰。

古倫指出,看見十字架,要想起受害者的痛苦及聲音,若是能夠記起受害者的痛苦,才能對痛苦有更敏銳的感受;但若是逃避,社會就會變得殘酷或學習加害,記起受害者的聲音會帶來人性化的社會。他說,受害者的痛苦要被尊重,但不要一直停留在受害角色中,因為這樣會散發攻擊性氛圍。

「慈悲與正義,是我們在聖經的八福看到的態度。」古倫強調,維持社會公義是國家任務,沒有公義就沒有和平,這對於社會家庭來說重要,但同時,社會也不可能有絕對的公義存在。

古倫指出,教會有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監督政府。教會應該站在仁慈而非暴力的守護者角度上揭開歷史真相,「如果用自以為是的態度及高高在上的態度,是沒有辦法對話。」

因此教會要發展出和好的語言,哀悼歷史。他也期盼藉由天主教會與長老教會舉行共融禮拜,未來能成為社會對話的典範,使台灣社會經驗到和解的生命,使新的生命可以開花結果成為社會的祝福。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7年03月02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