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體察情緒 同理接納個人需要 My Moody Buddy─我的情緒好朋友 》 (2017年03月02日)
由台灣基督精兵協會主辦,「My Moody Buddy─我的情緒好朋友」講座於2月25日在台北和平長老教會舉行。邀請台灣神學院基督教關顧與協談碩士組胡瑞芝助理教授擔任講員。
胡瑞芝首先提醒,情緒與健康息息相關,而各樣的情緒並無好壞之分,都是要提醒人去注意自己的感受,了解是否有傷害被放在記憶深處尚待解決。要能細膩且深入的認識情緒,藉著這樣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才能得到真自由,也才能知道自己所交託給上帝的真實樣貌為何。
每個人的情緒都是透過經驗所累積與儲存而得,透過五官感知的運作,幫助大腦了解自己所接受到的刺激該歸納於何種反應。情緒有四個重要的成分,分別是:「認知評估、生理反應、表情反應、行為傾向。」這當中含有非常多的訊息來組成情緒經驗,若是忽略了某個層次,則可能讓行為反應過度,進而損傷人際關係。
然而,若是只對情緒做學理上的探討,卻忽略鼓勵個人對於情緒有更深入的感受和形容,以此幫助人重新完整的接納經驗,則會落入知行分離的困境當中。胡瑞芝也提到,每個人的情緒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先能照顧自己的需要,接著才能夠去同理他人,達到聖經教導的「與哀傷的人同哀傷,與喜樂的人同喜樂」,也才能避免對自己或他人帶來知識上的壓迫,讓生命真正更新,使新酒裝在新皮袋當中。
情緒也免不了會有突然爆發的時刻,這時則建議離開原有的認知模式,藉著「深呼吸、退一步、等一等、不著急、不對抗、不慌亂、不憶測」的方法去跳脫原有情境,去細查更深層的受傷或需要,不要過快地想要改變,才不會適得其反的傷害身體或被情緒帶著跑。
胡瑞芝也提供「覺察接納式」作為實踐訣竅,先要學習自我同理,意識到自我同理的意象為何,以此重新去用五官進行觀察,了解發生什麼事情、再次地去描述事實,接著理解個人當下的感受如何、有什麼需要、希望得到何種重視,最後據上述理解來像自己做出請求,同理也明白自己想被看重的需要,才能獲得健康的情緒和身心。
|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