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保養修養顧健康 助大腦活化 (2018年08月03日)

新聞提供: 教會公報

 

【林婉婷 屏東報導】

頭腦如何越用越靈光?8月3日上午伊甸基金會屏東博雅服務中心特別為身心障礙者及主要照顧者舉辦「大腦活化」講座,由民眾醫院院長、精神內科專科醫師張淑鳳擔任講師,教導學員們為大腦營造「健康環境」。

張淑鳳首先提到,「健康」觀念必須均衡、整體性看待,例如大腦健康與血液的血糖、二氧化碳濃度有關,這些則關乎身體其他器官與系統健康。人與社群的健康有四個面向:生物性、自然界、醫保系統、生活型態。生物性為基因、種族等先天條件,無法強求;自然界指土地、水源、空氣等,因此投入環保也是照顧自身健康的一環,另文化制度也屬於此範疇,例如高競爭風氣會影響人的身心;醫保系統乃社會醫療資源的質量水準,不過張淑鳳強調,人要學習照顧自己,若想等退休或子女長大才來養生恐來不及。

生活型態是飲食、作息、運動等,有許多細節值得留意,例如飲食人人都知道清淡較佳,但所謂清淡與重口的標準,需客觀參考人體每日適當攝取,而非個人口味喜好決定;除了食物,口腔健康也影響咀嚼能力,咀嚼則影響消化與吸收,這些都屬飲食健康。運動則要考慮個人能力,例如很多人喜歡登山,但登山考驗體耐力與設備安全,有專業人士陪同為宜。

除了營養、保養,要讓大腦健康,還需要「修養」。張淑鳳引用哈佛醫學院研究員川崎康彥的論述:健康大腦是「容易感受興奮與喜樂的大腦」,可藉由實踐夢想、肯定自己等方式讓自己遠離壓力與憂鬱;也可心懷感謝、多體諒,減少憤怒與抱怨等負面情緒累積,並為他人創造善意環境。

有鑒於「失智」為國人重視的健康話題,張淑鳳也介紹何謂失智與相關預防。失智是不同病因造成的症狀:慢性如腦部額葉、顳葉區域退化,急性如腦內栓篩、中風等。失智患者無法表達與行為,可能是智力受損,也可能是腦內控制言語或行為區域因腫瘤壓迫等病症受損,變成「心裡想,身體卻無法行動」的情形。若要預防失智,除積極從事心智訓練、適度運動和飲食控制,也要避免頭部受傷,最基本就是騎車戴安全帽。

8、9月仍有保健講座,課程地點為平安基金會經管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2樓,活動全程免費,歡迎電洽08-7364702。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8年08月03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