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與服事 我們是洗腳的群體 (2019年12月11日)

新聞提供: 台灣國度復興報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宣教與人材培訓委員會於11月29日晚上,在崇真會黃埔堂舉行「我們是洗腳的群體!—服事與宣教的經驗與反思」分享會。


 陸振耀牧師(信義會天恩堂)首先以聖經和教會歷史的角度作神學反省,他指出「Diakonia」可譯為「基督教社關服事」,是教會的本質,是教會使命不可或缺和分割的部分,是所有基督徒和全教會的關顧職事,它是行動的福音,其表達方式是愛鄰舍、建立包容的社區、照顧受造之物及爭取公義。我們需要不斷透過觀察、反思、判斷和行動的過程中,實踐及學習如何作基督教社關服事。他的分享為接下的各宗派不同模式的服事與宣教經驗,作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點題作用。

 香港聖公會的李惠華女士介紹聖公會的宣教服事工作。她指出香港聖公會有「三頭馬車」:傳道(教會)、教育(學校)和社會服務,三者彼此連結,不分你我、密不可分、共享資源,正體驗了聖公宗的精神:「我們雖眾,仍屬一體」。

 她以施洗聖約翰堂鄰近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作例子,會友每逢主日會護送行動不便及坐輪椅的院友前往教堂參與崇拜;又如青山聖彼得堂牧師每隔兩週就到康恩園進行崇拜,往後精神康復院友也組成詩班,赴不同禮拜堂透過唱聖詩分享喜悅;不少中心牧師也會與社工一起走進社區探訪劏房家庭等,各禮拜堂的年青會友也曾赴台灣受訓成為生命教育夥伴導師,於香港聖公會屬下小學推行生命教育營。

 馬健東少校向參加者介紹了救世軍在土瓜灣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住+」,讓因為居住在不適切住所,及正輪候公屋的家庭或人士,或有迫切過渡性住屋需要的家庭或人士入住。救世軍為此計劃設定共建跨世代新社區的理念,使入住的家庭及青年可以相互支援,交換各自的技能與興趣,達致共融互助,一起建築共住、共生的百人新社區。教會事先為所有單位重新裝修,為房間提供冷氣機、冰箱、電熱水爐、抽風機、電風扇、電磁爐、電鍋、電燈等日常家電,更提供搬運津貼,務求令入住青年及家庭得以即時入住。入住後教會則為他們舉辦了不少活動,如入住派對、節期慶祝等,並且也在活動中與入住者分享福音信息。

 除了上述宗派性的宣教服事工作外,李筱波牧師也介紹了中華基督教會廣福堂過去10年的智能發展遲緩人士福音工作。廣福堂與同區的匡智會成為合作夥伴,為匡智廣福工場智能發展遲緩人士提供無障礙敬拜:適切智障人士的方式一起唱詩歌、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用了一年時間教他們逐小段背誦使徒信經和主禱文、以角色扮演等不同的形式進行信息分享、聚於張開的雨傘下為具體象徵一起祈禱、於奉獻時間中各人自製的手工取代金錢等。此外,教會提供特殊的基督少年軍和主日學,又舉辦全堂旅行等,皆讓教會成為了他們及其家人可以安舒參與和認識福音的地方。李牧師更進一步指出,對教會來說,重要的是廣福堂的弟兄姊妹在服事的過程都變得更投入信仰和教會,更理解和活出基督的福音。

 崇真會的周國昌牧師從黃埔堂發展的角度,分享了如何由對社區作「點到即止」的服事,進而成立社區關懷部,運用政府和社區上的「社會資源」對不同民眾作出服事,然後到了今天確定了以「牧養主導」的社區關懷與牧養模式,強調小組使命、目標與果效,和個人學習和轉化等重點,以更新的理念和手法延續之前的社區服事,不但舉辦飯堂,更提供長者的理髮和學習書法等服務、對學童一對一的補習、長期對長者家庭作外展探訪、針對大陸在港進修的同學舉辦廣東話班和節期活動等,他們深入而長期的服務與受服務的民眾建立了更穩定的關係,也讓更多人認識福音,加入教會。

(本文轉載自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網站)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9年12月11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