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中的成青敏銳聖靈聲音 學者:教會不應視之為問題 (2025年01月02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報道:謝家誠)【時代論壇訊】成青牧養是近年教會關注的議題。在早前香港學園傳道會與美國富勒神學院及其轄下Fuller Youth Institute合辦的青年牧養研討會中,富勒神學院的青年、家庭和文化副教授Steven Argue分享如何透過敘事(narrative)了解成青的需要。他強調,成青就如處身一段朝聖(pilgrimage)或遷居(migration)的過程,並且能敏銳聖靈的聲音,教會不應視之為問題,而應該給他們發揮空間。


幫助成青找到基督的敘事

Steven Argue從實踐神學的向度解釋,除了思考成青有甚麼特質外,更重要的是他們背後的敘事。他指,大致可分為當前的敘事(existing narrative)及以基督為中心的敘事(Jesus-centered narrative)。他指出,成青正在經歷一套由社會、文化等灌輸的當前敘事,這些構成了他們深信不疑的價值,有些是人難以察覺的;而以基督為中心的敘事,就是有關如何活出豐盛的生命。

牧者可以先定位成青目前的敘述是甚麼,然後再幫助他們找到基督的敘事。他強調,事工的角色只是手段(means),而非目的,事工唯一的目的是讓人找到耶穌。他舉例:有成青正相信著「人表現平庸便會如同隱形,沒有價值」,這便是他的「當前敘事」。而牧者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去幫助成青找到其在上帝的價值,例如辦活動或小組。

Steven Argue建議,牧者可以教導成青一些可攜式實踐(portable practice),讓他們更容易養成習慣(faith-forming habit)。他以屬靈操練為例,牧者不宜以說教的方法教授,而是讓參與者親身體驗,才能更有效地學習。同時,他亦指實踐是需要持續的,不是一次性的事件。

尊重每個成青狀態都不同

此外,Steven Argue形容成青有五種轉變狀態,分別是受壓的希望者、專注的社交者、迷惘的實驗者、被支持的樂觀者,及被邊緣化的堅韌者,成青會在這五個狀態之間徘徊。他觀察到牧者往往假設成青轉變的模式都是相同,但事實是,每個成青面對的情況都不一樣,故教會在設計活動時,應針對不同狀態的成青。

他又表示,從神學角度去看,成青的成長如處身聖經中遷居和朝聖的過程,不斷改變中,而「當教會開始習慣穩定時,便是敬拜偶像的開始。」他認為經歷過渡中的成青,正正能敏銳聖靈的聲音,而教會不應視成青為問題,並想著「解決」他們,而應提供空間給他們發揮。相反,教會更應該聆聽成青的聲音,並聆聽上帝藉著成青想向教會說甚麼說話。

在問答環節中,Steven Argue也提到有些人會認為「敘述」其實涉及到權力的問題,亦即誰人有權力去決定哪種敘述能代表成青的聲音,但他認為耶穌中心的論述回應的是某個特定對象的當前敘述,並不是簡化和統一的敘述。因此,值得反思的是,當某人感到教會所言說的敘述並不能回應自己的特定處境,我們便需要反思這個敘述是否真是耶穌的敘述。Steven Argue相信,耶穌對每一個人說話,牧者的工作是要幫助對象,找到耶穌對他們的啟示。

成青感被教會遺棄 牧者需學習放手

在Steven Argue牧養的成青中,有不少人感到被教會遺棄,他表示這樣比被遺忘更差,因為這代表教會拒絕他們。他亦留意到有些教會很「機械化地」關心成青,只有在活動時才主動關心他們的狀況。

問及成青離堂或不出席教會聚會的看法,Steven Argue表示,出席率與參與是不同的,成青可能不會恆常出席,但他們也很想參與一些活動。因此,他建議教會與其執著於出席率,可以思考一些方法來回應他們獨特的需要。他又表示,牧者需要放手,承認青少年不出席不全是自己的問題,並容許青少年以具創意的方式舉辦活動。

「Emerging Adult青年牧養研討會2024」在十一月十六、十七日舉行。以上內容為第二、三講,講題為「成青+實踐神學+在成青最需要我們的地方服侍他們」,和「成青事工及實用見解」。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5年01月04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