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鴻標:反思不同的死亡觀 全港醫院牧關日 (2009年10月12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院牧事工聯會今日(十月十二日)在恩福中心主辦首次的「全港醫院牧關日」,吸引來自六十多間教會的逾三百位牧師、傳道、院牧、長執、信徒、醫院義工、CPE學生參加。


大會邀得建道神學院副教授郭鴻標博士作專題演講,題為「死裡『淘』生」,內容是從基督宗教不同的死亡觀中,發掘出生命的意義。而在以神學反思和理論為主的專題演講後,大會則設八個工作坊,讓參加者更具體地學習關懷不同對象時的知識和技巧。

郭鴻標首先介紹了東正教的死亡觀,他們對死亡的看法比較正面,相信上帝創造的人原可永恆,始祖犯罪帶來的是「屬靈的死亡」,因此他們十分重看復活──與基督聯合是死亡的出路。

接著他介紹天主教拉芮神父的死亡神學。拉芮將人理解為自然性和位格性,前者就是「食色性也」的一面,後者指的是人格──拉芮認為死亡其實是人格的完成。而要人格完成需要在教會群體中體現,例如透過聖餐和洗禮等。

郭鴻標認為上述兩種死亡觀都將死亡的黑暗一面看輕了,且缺了「因信稱義」一環,較強調人自己主動開拓人生。因此他再分享雲格爾的基督教死亡觀。雲格爾指出死亡乃是人的終結,死亡控制了人類,但死亡則由上帝掌管,死亡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所有差別。而能叫我們稱義的則是上帝,福音正是讓人明白人生的虛無,但卻指向光明,讓人明白死亡並非終結,而是有未來、能與主一起。

之後他再介紹牧養神學家雷安德森的死亡觀。雷安德森認為人本質註定要死亡,與有否犯罪無關,犯罪只是使人與上帝隔絕──即屬靈上的死亡,死亡並非一個「地方」,而是一股侵襲生命的力量。因此他認為要鼓勵面對死亡的人,默想耶穌代罪受苦受死的一生:信仰不是甚麼威水史,而是在軟弱中神仍同在的應許。

郭鴻標之後再介紹一位較「激」的神學家平諾克的死亡觀。平諾克認為地獄並不是一個火湖,人受罰是一次性的,不是永恆地受罰,因為這與神的本性不符。他甚至根據彼後四6認為人死了仍有信主的機會。

郭鴻標總結時指,介紹上述幾種死亡神學的目的,不是要醫院牧關者向病人「講解」,除了因為這些死亡神學十分複雜,更因為有些問題並不適合在醫院場景裡討論,例如我們不應向一位垂死病人說他今天受苦是因為犯了罪,又或對一位未信死者的親友說死者將下地獄!但他強調作為牧關者,對神造人是否必死、不信者將到何方、誰人可決定死亡等問題應有立場,以使自己的牧關有更堅實的基礎,不至動搖。

他亦享分享自己的看法:人生確有痛苦,但基督信仰就是鼓勵人向上帝表達痛苦,例如詩篇中佔最多的正是哀歌。而死亡本身並非無奈,乃是人生的完成,但這建基於我們要做好準備、每天好好生活,像保羅所言:當跑的路都跑盡了!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09年10月13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