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耶穌那樣」的傳道人,是什麼樣子? 糾正別人、為了捍衛真理而指出錯誤確實是牧者的職責之一,但這並非唯一的優先事項,更不是最高的優先事項。 (2025年03月22日)
(作者 Jeff Peabody)在線上討論腓立比書第二章讀經心得時,一位小組員感嘆道:「我真希望自己能更像以巴弗提。」
儘管經文只有簡略地提到以巴弗提,但他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腓2:25-30、4:18)。保羅以極為正面的語氣形容他「我的兄弟,與我一同做工,一同當兵,是你們所差遣的,也是供給我需用的」。聽到保羅這樣的評價,我的朋友不禁自嘆不如。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品味以巴弗提的故事,會發現一個更真實、更具人性的形象。腓立比教會差派以巴弗提前往羅馬,提供保羅經濟上的支持,並在保羅入獄期間照顧他的需要。但當以巴弗提抵達後,身體狀況迅速惡化,甚至病得幾乎要死。我們不清楚他罹患何種疾病,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在病中極度思鄉。而當他得知腓立比的弟兄姊妹都在為他的病情擔憂時,更是焦慮不已。
以巴弗提所承受的壓力,反過來也讓保羅倍感焦慮。這位原本被差派來幫助保羅的人,如今自己卻需要幫助。保羅告訴腓立比人,他若將以巴弗提送回去,自己的憂慮就會減輕一些 (腓:28)。
於是,以巴弗提的宣教之行不得不提前結束。雖然他可能鬆了一口氣,能夠回家休養,但這份釋然恐怕也伴隨著忐忑不安。人們是否會認為他很軟弱?他們是否會對他很失望?
如果我是以巴弗提,我的腦海一定充滿自責的聲音。我會拿自己微薄的耐力與保羅近乎無窮的堅忍相比。即使其他人沒有看輕我,我自己也會因未能完成使命而感到羞愧和失敗。在回到腓立比的路上,以巴弗提有充分的理由坐立不安、沮喪和自我懷疑。
保羅的教牧關懷
然而,保羅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信中,為以巴弗提送上了一份珍貴的禮物!保羅親筆寫下對以巴弗提的肯定,這些具體的話語能夠抵擋他內心縈繞不去的謊言。以巴弗提回到差派他的教會時,保羅已為他鋪好道路,使他能夠帶著尊榮及尊嚴回歸,而不是遭受批評與指責。
這封信很可能改變了以巴弗提未來的道路。
即便是今天,在線上輕鬆讀這段經文的人,都對以巴弗提懷有極高的敬意——而這或許更多說明了保羅對他的照顧,而不僅僅是以巴弗提本人的成就。保羅恢復了這位可能差點因「未能盡責」而被教會忽視的人的價值。他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牧養關懷典範
保羅讓以巴弗提接納自己的局限性
在腓立比書二章的前半部分,保羅讚揚耶穌的謙卑,描述基督本可以堅持祂神性的特權,卻自願放棄一切,選擇活在人類的局限性中 (腓2:6-8)。
相較之下,我們卻常常抗拒自己的局限性。我們渴望知道更多,多過我們所能理解的;我們渴望更多控制權,多過我們所能掌握的;我們認為自己所能承擔的,遠超過我們實際的能力。事實是,我們都有局限性。有時是心智能力的限制,有時是經濟條件的限制,有時則是身體的限制。以巴弗提發現自己的身體無法承受這樣的勞累,壓力太大了,他的心理和情緒也到了極限,已無法再正常運作。
在這種情況下,身為牧者的保羅可能也會有這種試探:直接進入「勸勉模式」。以巴弗提是個成熟的門徒,保羅本可以督促他忍受苦難、不輕言放棄。但保羅不想將問題屬靈化,也沒有以罪疚感來刺激他。相反地,保羅真實地看見他的情況,並對他說:「我認為你做得夠好了。」
當我們預設別人的侷限性/承受度跟我們一樣時,我們就錯了。善於寫作的宣教先驅威廉·克理 (William Carey) 曾寫道:「我能堅持不懈地一步一步向前,這是我能完成這一切的關鍵。」而他確實擁有驚人的毅力,並在多年的堅忍下有非凡成就。然而他始終沒有意識到,他的家人並不具備與他相同的毅力。最終,他的幾個孩子在這些艱辛的歲月中不幸去世,他的妻子也因壓力過大而精神崩潰。
保羅知道別人的處境與他不同。他不會要求每個人都像他一樣選擇不結婚,也沒有期待所有人都成為巡迴佈道家,經歷與他相同的苦難和折磨。保羅按著以巴弗提本來的樣子接納他,允許他自由地在上帝所造的局限性下生活。
保羅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他知道人的局限性是份禮物,而不是罪。然而,我們卻經常視局限性為一種障礙,擋在我們與夢想或目標之間。但保羅自己的經歷——他身上的「刺」——讓他明白,人的軟弱及限制,正是上帝的大能最能顯明的地方 (林後12:7-10)。身為牧養人的人,當我們給予他人接受自己局限性的自由,而不是一味督促他們超越極限,我們正是為他們騰出空間,使他們能專注觀看上帝如何在他們生命裡動工。
保羅視他人為同等地位,恢復了他人的價值
所有聖經的人物中,幾乎沒有人像保羅一樣。他有卓越的宗教背景 (腓3:4-6),而且多年來累積了一份無可比擬的「受苦履歷」:包括監禁、迫害、鞭打、飢餓,甚至在海上遭遇險境 (林後11)。
相較之下,以巴弗提只是個剛信主的外邦人,對聖經的認識有限。他所經歷的「苦難」無非是身體的重病 (雖然極為嚴重) 和思鄉之情。據我們所知,他當時尚未因信仰受到嚴重威脅,也未經歷明顯的屬靈攻擊。他的困境說到底,只是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挑戰。
然而,保羅視以巴弗提的病痛為同樣正當的「為基督受苦」的經歷 (腓2:30)。保羅並沒有因為這只是身體上的疾病,就認為它較不重要。當保羅稱以巴弗提為「我的兄弟,與我一同做工,一同當兵」,他其實是在將以巴弗提的地位提升到與自己同等的層次 (腓2:25)。
作家安吉洛 (Maya Angelou) 曾說,唯有平等的人才能成為朋友。保羅在這裡完美地展現了這個概念。若從成就來看,以巴弗提除了撿回一條命,並沒有做出任何讓他足以與保羅比肩的事。然而,保羅選擇視他為平等的同工——而且是在他最不配、卻最需要恩典的時刻。
我們很容易根據一個人的成就、學歷、財富或影響力來給予他們不同的地位,而且這種評價方式往往是無意識的。我們可能會特別欣賞那些對教會「貢獻最多」的會友 (無論是財務上還是才幹上),更容易被那些身材魁梧、外表出眾的「掃羅」吸引,而忽略那些不起眼的「大衛」。然而,保羅的榜樣提醒我們,作為人,我們每一位都是上帝按著祂的形象所造的,同時也都同樣需要十字架的救贖。當我們紮根於這一核心事實——我們在基督裡有著相同的地位——我們才能建立真正的關係,也才能成為更好的牧者。
保羅尊榮「人」勝過「失敗」
當以巴弗提帶著這封信回家時,保羅特意將焦點放在以巴弗提事工光榮可敬的一面,而沒有反覆提及這趟宣教之旅的種種遺憾。
然而,我發現自己卻常常擅長「記住失敗」。我會緊抓著過去犯錯的痛苦記憶,雖然口頭上說已經原諒某人,但仍然透過「他曾讓我失望」的視角來看待他。
有個關於美國紅十字會創辦人克拉拉·巴頓 (Clara Barton) 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在她創建紅十字會的過程中,曾面臨無數挑戰及反對聲。有次,一位同事提醒她某個人多年前是如何攻擊她的。克拉拉卻完全想不起這件事,讓那位朋友很困惑。當朋友繼續追問時,克拉拉微笑著說:「我清楚地記得,我選擇忘記這件事。」
在《腓立比書》中,我們看見保羅並未糾結於以巴弗提身體上或情感上的軟弱,也未指責他「半途而廢」。相反地,因為保羅選擇以敬重的視角看待以巴弗提,這也影響了腓立比教會對他的接納。
保羅為以巴弗提做的事,正體現了基督為我們每個人做的事:耶穌,我們的救主,既不折斷壓傷的蘆葦,也不吹滅將殘的燈火 (以賽亞書42:3)。正是因耶穌選擇賦予我們價值,我們榮耀的在天父面前蒙恩歡迎。
耶穌讓我們在自己的局限性內自由生活,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103:14)。他與我們共享身分,降卑進入我們卑微的處境,並提升我們的地位,甚至稱我們為朋友 (約15:15)。祂原本有充足的理由提醒我們過去的種種過犯,卻選擇尊榮我們,而非緊抓著我們的失敗不放,從不按我們的罪孽對待我們 (詩篇103:10)。
很多時候,我背負著一種牧養的沈重責任感,認為自己應該要糾正人、為了捍衛真理而指出錯誤。而這確實是牧者的職責之一,但這並非唯一的優先事項,更不是最高的優先事項。我們最能代表那至高至善的好牧羊人的方式,莫過於效法祂,在他人最脆弱的時刻以恩典相待。
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是以巴弗提,我們都非常清楚自己的軟弱、失敗和羞愧。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有機會像保羅一樣,以極大的關愛來對待彼此。
身為牧者,我們能否真實倚靠那能遮掩許多罪的愛?我們能否少一些對他人犯錯的焦慮——急於確保人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是多花點時間提醒他們,他們在上帝眼中有極大的價值?這不僅真的將福音體現在我們的生命裡,也可能改變了那些在上帝國度中懷疑自己價值的人的生命軌跡。
傑夫·皮博迪 (Jeff Peabody) 是一名作家,也是華盛頓州塔科馬New Day教會的主任牧師。
圖說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s: David Suarez / Unsplash | Wikimedia Commons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