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詩篇》中殘酷的文字? 在一種帶有十字架形狀的諷刺中,詩篇裡最殘酷的篇章也能被上帝使用,釋放我們,將我們從深淵中提起。 (2025年03月27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ity Today

(作者 Brett Vanderzee)在人生艱難的時刻,我們往往會轉向熟悉的事物:一位相知多年的老友、一道經典的家常菜、一張在我們心靈深處刻下痕跡的專輯/歌曲。當外在世界變得令人不安且陌生時,我們會尋求那些我們知道能帶來安慰的事物。


也許這正是為什麼如今有越來越多基督徒會轉向《詩篇》。這部歷經歲月沉澱的古老詩歌,恰能觸摸我們人生最極端的處境。試想,昔日的奧古斯丁在生命最後的時日,反覆思想四首詩篇;或基督懸掛在十字架上時,也引用《詩篇》來表達自己。

然而,《詩篇》所帶來的安慰並不總是顯而易見。例如,《詩篇》第69篇裡的復仇、第137篇裡的暴力、或第139篇結尾處略為仇恨的語氣——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內容?我們該如何穿越這部神聖經卷中的幽暗山谷,以及我們自身生命中的幽暗時刻,以抵達上帝的良善和安息?

正是在這樣的掙扎中,在個人悲傷的處境下,這位深受喜愛的學者——魯益師 (C. S. Lewis) ——更深刻地被《詩篇》吸引。

1950年,魯益師收到了一位名叫喬伊·格雷舍姆 (Joy Gresham) 的美國女粉絲來信。在單身了半個多世紀後,魯益師最終愛上了喬伊,兩人於1956年4月結婚。然而,僅僅六個月後,喬伊摔倒並摔斷了左大腿骨。在牛津郡接受X光檢查後,他們發現喬伊患有骨癌。

在這段人生季節裡——既有新婚之喜,又面臨疾病的痛苦——魯益師萌生了一本書的想法。他於1957年6月開始動筆,10月完成,並於隔年9月出版。這本書就是《詩篇擷思》(Reflections on the Psalms) 。

儘管魯益師稱這本書為「一部極不具野心的小作品」。這是他唯一一本完全聚焦於聖經單卷書的專著。就此而言,本書生動而深刻地展現了魯益師是如何解讀聖經的——即使是那些令人反胃的文字。

魯益師正是從《詩篇》中最難以下嚥的部分展開這本書。他依循自己稱呼為「幼兒園餐桌哲學」的方式 (先吃掉盤中最難吃的食物),在《詩篇擷思》開篇便直接面對《詩篇》中最讓人不舒服的文字。

他一開始便探討三個主題:審判、咒詛及死亡。在談及咒詛的章節裡,他直言不諱地指出許多基督徒可能羞於承認的事實:「某些詩篇中的仇恨之氣迎面撲來,宛如熾熱的火爐。」然而,這些話並非出自一個輕視上帝話語的人。相反地,魯益師對聖經的深深敬畏,驅使他以誠實和愛心來面對經文——即便火焰般的文字同樣冒犯他。

當我還是一名滿懷憧憬的牧者,努力以《詩篇》講道時,才偶然發現魯益師的《詩篇擷思》。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啟發,但也讓我很困惑:為何從未有人向我提及這本書?回想起來,這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是一本謙遜低調的書——無論是在接受度上,還是在設計上。

它的接受度之所以謙遜,是因為它在魯益師的眾多著作中屬於較冷門的一本。如果以Goodreads的統計數據作為參考,《獅子·女巫·魔衣櫥》的評價總數接近300萬,而截至本文撰寫時,《詩篇擷思》僅獲得8,700餘則評論——以魯益師的作品而言,這個數字相當低調。

書面的設計很謙遜,則是因為魯益師並未將其寫成一部完整的聖經註釋書——這反而成為它的優點。魯益師並未逐章逐節地細讀,而是靈活地穿梭於整部《詩篇》之間,直擊一些最令信實讀者困惑的棘手問題。根本而言,這是一種在敬拜中孕育出來的詩篇閱讀方式,源自魯益師多年間不斷地以這些詩歌禱讀——「有時是因為我享受它們,有時則是因為我不得不面對那些我起初無法欣賞的內容,」魯益師寫道。

詩篇137是他在詛咒章節中處理的最有力的經文之一。這首九節的哀歌描述耶路撒冷被毀的慘況,是聖經原文中最優美的詩句之一: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詩篇137:1)

以色列人流亡的恐懼與心碎構成了這首詩的背景,痛苦、渴望及反抗彷彿從每一行字句中溢出。詩人哀嘆:「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然而,詩歌的情緒最終達到令人震驚的高峰,憤恨地如此結束:「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畢德森對這段經文的直白譯法則更加震撼:是的,那抓起你的嬰孩,把他們的頭砸在磐石上的人,必得賞賜!)

我們該如何閱讀這些滿溢鮮血的詩句?我們該如何將其視為上帝的話語?在許多方面而言,魯益師正是最適合教導我們的人。

魯益師不僅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更是第一次大戰的老兵。他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心靈枷鎖》(Spirits in Bondage),是一組詩集,其中大部分詩詞是他在大戰戰壕裡、身為一名年輕的無神論者時所寫的。

詩集中第二首詩〈法國夜曲〉(French Nocturne) 以冷酷的厭世感結尾:「我是頭狼,回到世界,/ 曾為人的獸類,如今仍舊發聲,/ 我們的喉嚨能為殺戮狂吠,卻無法歌唱。」(我們甚至能在這些詩句中聽見《詩篇》作者在巴比倫無法歌唱時的心聲)。《心靈枷鎖》或許算不上偉大的藝術作品,但其中的詩句正是從與詩篇最黑暗部分相同的泥淖中湧現出來的。

魯益師在《詩篇擷思》中探討詩篇第137篇時,已是位成熟的基督徒,帶著他一生對苦難、詩歌、暴力和死亡的體悟來解讀這首詩。他是個深知面對駭人聽聞的暴行時,憤怒是合宜之事的人——但同時,也是個明白必須以基督的教導為濾鏡來過濾這種憤怒的人。

「《詩篇》中那些殘忍的篇章,」魯益師寫道,「提醒我們這個世界確實存在邪惡,而這種邪惡 (即便不是作惡的人本身) 是上帝所憎惡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儘管人類可能會曲解其含義,上帝的話語依然在這些經文中迴響。」

對魯益師而言,像詩篇137:9這樣的經文,其目的在於「啟示」:它揭開了人類最真實的情感,揭開受壓迫時自然衍生的情緒,並將我們對公義的渴望提升至最高程度。同時,它也像一面破碎的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仇恨的醜陋面貌。

在他的時代及處境中,魯益師以自己的方式預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另一種視角。在《黑人的閱讀方式》(Reading While Black) 一書中,作者麥考利 (Esau McCaulley) 在〈聖經及黑人的憤怒〉章節裡也探討了詩篇137篇。他看到以色列流亡的悲劇與美國南北戰爭前,南方黑奴所遭受的殘酷對待之間的關係:

在目睹自己的孩子被屠殺、家被摧毀後,你會期望以色列人如何向上帝禱告?當被奴役的黑人男女發現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奴隸主的慾望之下時,他們心中會浮現什麼樣的復仇之詞?

使徒保羅曾寫道:「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摩太後書3:16)。或許,像詩篇第137篇這樣的經文,其主要目的便是「使人知罪」和「糾正錯誤」。

「上帝要以色列人和我們明白,人類的罪對無權無勢者造成了何等傷害,」麥考利繼續說道,「上帝將這樣的哭喊記錄在以色列的聖經中,使他們的問題成為我們的問題。詩篇137篇呼籲上帝的子民確保這類創傷不會再度重演。」

《詩篇擷思》出版後不到兩年,魯益師的妻子喬伊便因癌症離世。在經歷了一段病情好轉、生命與希望短暫閃現的時光後,疾病最終捲土重來。喪妻之後,魯益師開始寫日記,這些記錄後來成為《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 。

在這本書中,魯益師以赤裸、甚至令人戰慄的坦誠,記錄了他哀悼這位曾是他全世界的女人的過程。讀著魯益師——這位以護教聞名的基督徒思想家——對上帝的良善所發出的質疑,讓人彷彿再次聽見《詩篇》中憤怒的哭喊。魯益師不止一次提到基督臨終時引用的詩篇22篇,並在自己的絕望中哭喊:「一次又一次,當 [上帝] 看似最慈愛時,祂其實是在預備下一次的折磨。」

然而,在後來的章節中,魯益師回顧自己爆發的情緒,並以與《詩篇擷思》相同的智慧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詞。如同他曾掙扎於哀歌詩篇中的「詛咒」詞句,魯益師重新審視自己在悲痛日記中所釋放的赤裸憤怒。

回首過去,魯益師承認自己話語背後更深層的衝動:「所有那些控訴上帝為『宇宙虐待狂』的話,與其說是在表達我的想法,不如說是恨意的流露,」他在《卿卿如晤》中寫道。「我當時從寫下這些話語中得到的,是一個在巨大痛苦中的人所能得到的唯一快感——反擊的快感。」

換句話說,魯益師意識到,詩篇137篇的模式在他自身受苦的心理狀態中重演;他過去的憤怒,與其說是在控訴上帝,不如說是在展現人類在上帝面前共同經歷的哀傷。

正如他以自己人生的悲劇來解讀《詩篇》,他也以《詩篇》來解讀人生的悲劇。在一種帶有十字架形狀的諷刺中,《詩篇》裡最殘酷的篇章也能被上帝使用,釋放我們,將我們從深淵中提起——「祂從禍坑裡,從淤泥中,把我拉上來⋯⋯」(詩40:2)。

在《詩篇擷思》中,魯益師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既睿智又富有人性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聖經中那些不體面的篇章。但這只是他在這本謙遜之作中帶來的開端。書中涵蓋了廣泛的主題,不僅激發我們以《詩篇》來禱讀的渴望,也幫助我們在詩篇中看見基督。

魯益師讚嘆道,那位在耶穌裡道成肉身的神,也謙卑地進入《詩篇》的文字之中。正如他在書的開篇所寫:「詩歌本身也是一種小型的道成肉身,使原本無形無聲的事物得以具體地展現。」

我的妻子是一名攝影師,我常驚嘆她在優勝美地 (Yosemite) 和落磯山脈等地拍攝的影像。在這些場景中,廣角鏡頭讓她能夠貼近拍攝的對象,同時將遼闊的背景一併納入畫面。而這正是魯益師在《詩篇擷思》中所做的工作。

雖然他起初從《詩篇》的陰暗面入手,但隨後他從不同領域引入豐富多樣的見解及比喻,幫助我們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理解這部詩歌集。魯益師引導讀者貼近《詩篇》的核心,同時將讀者置於整個人類文化、自然和歷史的宏大背景之中。

最重要的是,他以這種方式幫助基督徒看見《詩篇》持久不變的美——甚至是,或者應該說尤其是——那些血腥殘酷的詩篇。他幫助我們去歌頌、去閱讀、去透過這些詩來禱告。

正如神學家侯活士 (Stanley Hauerwas) 所言,魯益師堪稱我們「在基督裡值得信賴的朋友」,是一位親歷戰爭、歡喜和悲傷的旅人,一位博學深思,卻又能將學識化為簡單引導的導師,引領我們穿越幽谷,進入信仰的新視野。

布萊特·范德齊 (Brett Vanderzee) 是奧克拉荷馬州愛蒙市The Springs Church of Christ 的音樂與講道事工負責人。

圖說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Tlapek / Source Images: Getty, WikiMedia Commons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5年03月28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