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華福專訪蒲正寧長老:善用AI回歸初心-神學教育的更新與屬靈分辨力 (2025年05月30日)
(台灣聖經網新聞中心-記者劉以琳綜合整理報導)由世界華福中心CCCOWE「使命門徒」於4月份專訪蒲正寧(中華福音神學院資訊主任、網路發展協會副秘書長),主持人為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節目是以「放眼世界洞悉時代、聚焦探索宣教實踐、觀看上帝普世作為,回應福音整全使命!」為宗旨來製作節目,目前已到第五季,每週更新節目。
AI時代浪潮中,成為連結科技與信仰的探路者
當人工智慧(AI)的熱浪席捲全球,從企業、教育到日常生活都感受到其衝擊之際,基督教界也無法置身事外。AI不僅是科技發展的趨勢,更是影響內容生成與傳播的關鍵力量。在這波變革中,中華福音神學院(簡稱「華神」)資訊中心主任、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長老,同時也是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副秘書長的蒲正寧長老,走在了前頭,倡議教會與神學教育正視並學習應用AI,如何成為連結科技與信仰的探路者呢?
蒲正寧投身資訊領域已久,從大學研究所時期便主修資訊,熱愛程式設計。早在大約16年前,他與一群基督徒資訊同工成立了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旨在連結與分享基督教網路資源,服務全球華人教會與信徒。協會提供許多華語服務,其中有維護全球華人教會機構名錄、以基督徒為社群的台灣聖經網及專屬基督徒的交友網站愛諾園等平台。這樣的背景,賦予了蒲正寧一個獨特的視角,得以將神學教育、教會牧養與資訊科技三者結合。
然而,蒲正寧並非一開始就關注AI。直到過去兩三年,當AI發展出現突破性進展時,他才開始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其在教會的應用。最初使用ChatGPT時,他感到非常驚訝,甚至有些害怕,意識到科技的發展已遠超想像。他觀察到AI的發展速度異於過去的技術,如網際網路或智慧型手機的普及,AI幾乎一推出就快速影響各行各業,且進步速度以月甚至以一兩個月為單位。
為何教會不能忽視AI?異端利用是重大警訊
促使蒲正寧積極倡議教會關注AI的,除了其改變工作模式的潛力,更重要的原因是對信仰內容正確性的擔憂。他發現許多異端團體正積極研究並利用AI。過去異端可能一晚寫一篇宣傳文章,現在透過AI技術,一晚能生成上百甚至上千篇,快速流入網路和基督教論壇,導致異端內容明顯增加。這點讓他非常擔心,認為教會不能等到網路內容被異端佔據時才行動,屆時可能為時已晚。因此,他將自己定位為倡議者,到不同教會分享,希望讓大家認識AI是什麼,以及為何要使用它。
AI在教會的應用:減輕行政負擔,回歸牧養核心
蒲正寧認為,AI能在許多領域幫助教會。特別是在行政工作上,AI能極大地減少牧者和行政同工處理會議記錄、整理資料及修改文稿等事務的時間。他強調,這不是為了讓牧者變得更輕鬆,而是希望他們有更多時間投入牧養、祈禱和傳道等核心工作。
在講道預備方面,AI並非用來直接生成講章讓牧者照本宣科。但它可以是強大的助手,協助牧者進行研究、經文分析及資料收集等工作。甚至有牧者會在寫完講章後,利用AI檢查邏輯或提出改進建議。此外,AI也能協助教會製作媒體內容,如圖片或宣傳資料,在教學和宣傳上提供幫助。
神學教育的挑戰與機遇:重塑學習方法,培養分辨力
在神學教育領域,AI的出現最初帶來了擔憂,尤其是學生可能利用AI寫報告而缺乏思考。然而,蒲正寧認為這也促使神學院思考在AI時代學生應該學習什麼。雖然講道學等核心課程仍需學習,但AI可以輔助一些環節,如英文經文分析或資料收集。他認為,AI時代需要改變教學模式,教師應思考如何將AI融入教學,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甚至讓學生與AI互動。
面對對過度依賴AI可能削弱靈性成長的擔憂,蒲正寧強調AI是工具,不能取代靈性操練和與上帝的關係。但他承認,AI可能成為偷懶的工具,因此教會和神學生必須小心使用。他分享教會將AI用於潤稿和美編禱告小卡,但禱告詞仍堅持自己撰寫的例子,說明核心價值不能被取代,但輔助性工作可善用AI。
潛在風險與應對:內容的正確性與信仰分辨力
蒲長老坦言,使用AI最大的擔憂在於其可能產生錯誤或包含異端、世俗價值觀的內容。儘管AI準確性日益提高,但訓練數據可能包含錯誤,解析方式也未必符合特定神學觀點。他一直在倡議訓練一個教會專屬的AI模型,使用經過認可的註釋書、靈修書籍及講章等內容來訓練,使其更符合正統神學觀念。但他指出,這項工作成本極高,需要龐大的計算資源和經費,且資料來源也是挑戰。他認為這必須是跨教會、神學院與機構的聯合工作,單一教會難以實現。
即便有了專屬模型,AI產生的內容仍可能出錯。因此,蒲正寧認為至關重要的是對弟兄姊妹進行教育,培養他們的資訊分辨能力。在假新聞、假消息甚至利用AI進行詐騙日益猖獗的時代,辨別資訊真偽的能力對弟兄姊妹的信仰生活至關重要。他不建議因AI會犯錯而完全拒絕使用,而是應學習如何辨別錯誤並思考改進方法。
未來展望:宣教、跨區域應用與審慎探索
展望未來,蒲正寧認為AI在宣教工作上具有重要潛力。例如,AI可以協助聖經翻譯、內容本地化。針對一些福音未及或敏感地區,傳統差派老師面臨風險。透過AI可以將針對特定課程(如摩西五經)訓練好的AI老師,打包成離線模組,讓這些地區的同工在無需聯網的情況下也能獲得一對一的輔導和知識性教導。雖然AI無法取代人際互動和生命層面的教導,但在知識傳遞上能減輕老師負擔,並提高安全性。
蒲正寧總結,AI雖然潛力巨大,但也有限制,尤其在情感和人際溝通方面仍較弱。他認為這反而是好事,讓人能更專注於人應該做的事情。他不斷提醒教會,使用AI時必須注意其帶來的幻覺、法律、隱私和版權等風險,應「大膽地使用它,也須小心地使用它!」。
面對AI發展的未知性,蒲正寧鼓勵大家「試試看吧!」。他相信,如果我們相信上帝掌權,AI是上帝在這個時代為世人預備的工具,應當帶著審慎分辨的態度,積極探索其可能性,同時不將盼望寄託在科技本身,而是單單仰望上帝、敬畏神的智慧。
華福專訪節目EP202善用AI回歸初心:神學教育的更新與屬靈分辨力《訪談台灣蒲正寧長老》:點我聆聽
延伸資源與資料
《等待就是落後!啟動AI時代的神學教育》,蒲正寧著,真哪噠出版
《迎向新的世代!教會第一本AI應用指南》,蒲正寧著,真哪噠出版
《AI時代教會的24堂必修課:從概念到實踐,全面了解AI在教會的應用與未來》,蒲正寧著,啟示出版
新聞照片: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