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會面臨人口下降與轉型挑戰》最新「2024香港教會普查」揭示嚴峻實況 教新籲低處再出發 (2025年06月02日)

新聞提供: 台灣聖經網

(台灣聖經網新聞中心-記者劉以琳整理綜合報導)今年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簡稱網協)由秘書長王獻宗帶領團隊,於5月12至21日展開為期10天,拜訪香港教會宗派及機構等行程。在網協異象「連結與分享」下與香港各宗派、機構分享交流彼此事工,以及如何在「華人全球教會機構名錄」、「基督教華文服務」等線上服務開啟各樣交流的機會。

5月16日午後,前往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簡稱教新,HKCRM)拜訪,由總幹事梁國全傳道、研究主任劉梓濠接待團隊在其中分享香港近況,談及五年一次的「香港教會普查簡報」,五年一次相當不容易,特別這五年經歷了2019年的社會運動,以及疫情covid-19衝擊下,社會與教會結構都有了變化。網協團隊也反饋,其實台灣社會與教會亦是如此。


5月16日午後前往教新拜訪與分享。劉以琳攝


總幹事梁傳道分享到,在普查中因為這些年有許多諸多變動,所以有些回應不足、或無奈地離開教會,部分整合人手進行網上崇拜,或不再固定參與崇拜。其實在2021年「教新」有做出一次局部調查,知道教會崇拜人數下跌20-30%,加上不少教牧同工靠目測,也發現教會聚會人數下跌超過30%。


「2024香港教會普查」延續自1989年「香港福音二千」首次全面調查的傳統,由教新每五年進行一次,至2024年已是第八屆。此研究於2023年中正式啟動,並於2024年6月正式展開,以2024年3月為統計期,針對全港1318間華語堂會,通過自填問卷與電話訪問收集778間堂會資料(回應率59.1%),其中553間提供全面數據,另外225間僅提供基本數據。此外,教新以分層抽樣選取912間堂會進行詳細事工調查,並通過2019年與2021年數據對比,揭示結構性轉變。


因此,總幹事梁國全發表一篇文章「略查2024香港教會普查-低處站穩再出發」,文中揭示香港教會在過去五年巨變下的實況。普查數據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嚴峻的人口下降、信徒流失、教牧傳承及規模縮減等挑戰,但同時也展現出教會在牧養、協作及發展模式上的適應與變革。


聚會人數顯著下跌 信徒流失率高


普查中最受關注的數據是主日崇拜人數,2024年普查顯示,香港教會的主日崇拜總人數(包括實體及網絡同步直播)為197,935人(實體)及26,326人(網絡觀看次數)。這與2019年普查的268,822人相比,大幅下跌了70,887人,跌幅達26.4%,造成下跌的因素複雜,涵蓋了移民、網絡崇拜、離世及信徒流失。


過去五年的總受洗人數為46,487人,低於2014年的81,004人和2019年的62,400人,顯示教會的佈道動力持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信徒的流失率仍然較高,2024年經受洗信徒流失率為27.4%。梁國全指出,這反映了香港教會存在「留不住人」的情況,承載力不足。


在年輕世代方面,青少年人數從2019年的47,236人下降至33,634人,跌幅達28%,佔會眾總數的比率也降至13.2%。雖然有基督教機構認為,由於香港許多學校是基督教或天主教背景,信耶穌的年輕人並不少,但普查數據顯示年輕人在教會會眾中的比例正在減少,這對教會的傳承構成了挑戰。同時,教會在青少年方面呈現兩極化,部分堂會青少年完全由信二代組成,部分則無信二代。


從長期來看,若與2014年的305,147人相比,2024年的崇拜人數減少了近十萬人。自2009年起,香港教會已進入衰退下滑階段,近年更受到多重衝擊,面臨群體內部關係撕裂、靈性生命低迷及傳承接棒等問題。


移民潮趨緩 教牧人手變化與傳承挑戰


移民是過去五年衝擊教會的重要因素。根據2021年的跟進研究,當時估計已有3萬至6萬信徒移民或準備移民。最新的2024年普查數據顯示,「已經移民」的人數累計為45,999人,而「準備將會移民」的人數大幅回落到6,219人。儘管有會眾移民的堂會比率從2021年的60.5%增至85.1%,但移民潮的增速已顯著緩和。因此,梁國全傳道呼籲教會誠實面對目前的危機,需要彼此聆聽,讓創傷得到醫治,重建信任與關係。


在教牧人手方面,受薪同工減少了760人(從4,252人降至3,492人),而義務同工則急升至711人(從261人)。總體教牧同工人數減少了310人。受薪教牧離職原因包括移民(525人)及退休(621人,比2019年大幅增加)。文章分析,不少空缺可能由退休教牧以受薪或義務方式填補。


教會領導傳承問題惡化,沒有受薪堂主任的堂會增至240間(從148間)。堂主任年齡層老化,61歲或以上的堂主任比例增加。這將導致更多「應退未能退」的情況出現。同時,不少新手堂主任急於上位,需要適應與支援。


神學院收生情況同樣受關注,本地全時間神學生人數從929人銳減至716人。全時間神學生總數減少了20.3%。這對填補教牧人手不足構成了挑戰。核心領袖及參與事奉的人手也大幅減少,尤其在年輕世代。然而,普查也呈現了可喜的發展:女性牧者承擔堂主任或成為牧師的比率明顯增加。


堂會規模縮減 發展模式更靈活應用


隨著會眾人數下降,堂會規模亦有所萎縮。100人以下的中小型堂會數量顯著增加,顯示較大規模堂會人數大幅下跌。過去五年,106間堂會報告曾縮減場地規模,包括搬遷至較小場地或停止租借聚會場地。另有78間堂會預計未來三年會縮減規模。梁國全指出,堂會規模減縮是事實,教會正在應變,包括合併、返回母堂、轉換較小的場地或縮減人手。


傳統的植堂事工大幅減少,過去五年只有18間堂會曾經植堂,創下新低。未來五年不打算植堂的堂會比例上升,顯示整體植堂意願很低。然而,教會正採取更靈活的方式發展。過去五年,17.6%(232間)的堂會曾進行擴堂,比率較2019年上升。擴堂方式以租借新的聚會場地為主。此外,較多教會開始採用擴堂或另類植堂/植群方式,如使命空間(Missional space)和新型態(Fresh Expressions of Church)等,這方面的努力被肯定為重思教會本質並帶來變革的動力。


加強連結協作 牧養關懷轉向


面對困境,教會之間的連結與協作有所加強。教牧參與跨宗派網絡保持平穩,而堂會之間的交流合作有明顯增加,由825間升至976間,事工以佈道(44.5%,586間)、祈禱(27.5%,363間)和青少年事工(23.7%,312間)為主。合作事工主要集中在佈道、祈禱和青少年事工。普查新增的問題顯示,堂會與社福機構的合作也增加,主要在長者事工、扶貧及社會關懷等領域,其中在十二個選項中以長者事工(47.1%,612間)、扶貧(44.7%,490間)及社關(42%,554間)為主。


再者,與地區堂會/福音機構的合作事工所採取的合作方式,首三項分別是場地共享/借用(77.2%,1,108間)、其次是人手資源共享及為有需要會眾進行轉介。最常見的合作方式是場地共享/借用,其次是人手資源共享和轉介,梁傳道認為,在低潮時期,堂會/機構需要更多合作、結連和守望。


社會巨變也影響了教會關注的課題。從過去側重宗教自由、社會公義等,轉向更聚焦於家庭問題、貧窮、精神健康、移民及國際事件。對學生自殺的關注度上升,在牧養上,信徒情緒/精神困擾的問題增多。佈道方式傾向以信息和服務並重。社會關懷服務在扶貧、新來港人士服務及上門探訪等方面增幅明顯。


雖然堂會對扶貧服務的支出比率有所增加,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堂會在經濟上未能投入支援貧窮服侍,這反映部分堂會在實踐社區關懷上的經濟張力或動力不足。儘管資源有限,梁傳道肯定了教牧和信徒在疫情前後,仍然盡力動員關懷鄰舍的努力


總幹事梁國全:低處站穩,再出發!


香港教會面臨不能逆轉的老化及衰退,挑戰重重。普查數據提供了實況,幫助教會評估並制定未來發展策略。梁傳道分享林鴻信教授的著作《教會生態學》其中一章〈嚴冬枯木回春—改革中的教會〉一文引用神學家加爾文的文,比喻教會如冬季枯木,雖看似衰敗,但在上帝手中仍能發芽生長、更新。


該文章這一段描述:「在嚴寒的冬天裡,樹木在蕭瑟中枯萎,堅硬死寂。直到春天來臨,樹木逐漸褪去硬殼,轉趨柔嫩,向外綻放,為新枝打通管道。教會也是這樣,我們所看到的困難似已使其微弱,其實它的力量並未眞正衰減。當汁液擴散全樹,轉成柔軟,樹木就集中力量向外突破,更新一切枯萎。主也是這樣,從表面所見人的腐化,帶出上帝子民的全然回復。簡而言之,人們不當從教會瀕臨死亡虛弱的外表遽下判斷,而當盼望上帝通過十架苦難所預備的不朽榮耀。」(頁278-279)


梁國全傳道祈願上主引領香港教會,在苦難世界中仰望基督,得力奔跑,從低處站穩,再出發!


(該篇文章部分轉載出處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網站,原文章引用自該網站。)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5年06月14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