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服務勢在必行 從網絡媒體、人才培育結合AI傳遞真理 (2025年06月03日)
(台灣聖經網新聞中心-記者劉以琳香港報導)為傳遞「連結與分享」協會異象,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簡稱網協)由秘書長王獻宗帶領團隊,於今年5月12日至21日前往香港,拜訪多家教會宗派及機構。5月16日前往國證網絡有限公司進行交流,由副執行總監黃偉接待。秘書長王獻宗談及這是多年前在網路事工認識的夥伴,同樣在網路服事都有負擔,所以這一次一定要去拜訪。
面對網路媒體挑戰該何去何從?
秘書長王獻宗與副執行主任黃偉分享中,談到當前華文特定領域的媒體正經歷嚴峻考驗,不僅有資金不足導致內容產出萎縮的現實困境,在某些地區,更受到整體社會氛圍的影響,發聲空間受到限制,使得相關組織在數位時代面臨內容「數位消聲化」的風險。面對這些挑戰,已有內部聲音正積極探尋解決方案,其中包括考慮運用人工智慧(AI)等技術,試圖降低內容生產的門檻,並尋找新的方式來累積和傳播內容,以維持與社會的連結。
傳統刊物內容減少,流量導向與外來資訊充斥
王獻宗表示,在一些地區,包括某些華文媒體及組織的刊物,新聞報導量已大幅縮減。以某地為例,這與資金不足難以聘請記者有關,導致內容日趨狹窄,轉而尋求能夠帶來流量、以便變現的內容,例如被稱為「內容農場文」的素材。另一地的主要刊物,每週免費提供的報導量甚至可能不到20則,內容多為約稿或活動、講座的記錄,較缺乏深入、在地化的現象分析。這種情況使得外界對於本地相關組織及活動的實際情況了解能力變弱。
黃偉表示,在特定地區,許多組織的社會服務項目可能依賴政府資金的支持。這種資金結構可能導致組織在對外發聲時變得更加謹慎,即使面對不同的意見,也不會經常公開表達。過去,這些組織或針對社會議題從自身信仰或理念角度發聲,但現在普遍選擇「沉默」。這種不敢發聲的環境,甚至使得描述組織,如何透過社會服務幫助有需要的人等內容都變得難以呈現,有觀點認為這不僅是迴避衝突,而是連「見證」或「呈現」自身工作的意願也在下降。
近年來,政府設立的某些社會服務機制也被認為,正逐步取代非政府或宗教組織在社會服務中的部分角色,且擁有更豐厚的資源。在當前的氛圍下,即使是單純的活動或訓練報告,也可能被認為存在潛在風險。
「利他精神」:潛在的發聲論述切入點
對於非營利組織的存在理由,在部分地區的官方論述下,較難接受「政府或市場不足」作為其存在的原因。然而,王獻宗提出「利他精神」(Altuism)的概念,認為人生來就有一種想幫助他人的情懷,特別是在某些信仰中,這被視為來自更高力量賦予的能力,應有義務去幫助需要的人。這種精神可作為一種論述,說明組織的存在並非源於其他方面的不足,而是出於服務他人的內在動機,這可能是未來在某些環境下,尋求發聲空間的一個潛在切入點。
運用AI與建構平台:降低門檻、累積數位內容
為了解決內容產出困難的問題,王獻宗指出,網協計劃開發一款「新聞內容產生器」。這個工具旨在幫助不熟悉寫作的人,利用他們的素材(如照片、錄音)快速生成符合報導或記錄格式的內容。透過AI技術,可以將照片和圖說轉換為簡化的報告,或利用錄音檔摘要生成新聞稿。這樣可以大幅降低技術門檻和時間成本,讓更多一線工作者或其他不擅文字的人能夠參與內容創作。
同時,也需要一個平台來發布和累積這些內容。王獻宗說明,要考慮到不同地區(例如華文地區、東南亞華人地區,甚至未來可能的北美地區)的具體情況,可以建立一個具有地域識別功能的平台,根據使用者IP位置優先顯示當地相關內容,並搭配其他資訊。這樣的平台可以有效累積內容,對抗相關組織在數位時代被「消聲化」的風險。內容來源可以是組織、機構或學術單位現有的素材,透過平台進行加值,或由工具協助產出新的內容。
推動面臨挑戰,尋求合作與機會
會議中,王獻宗贈與協會的新書,分享到AI的發展與應用。儘管AI技術降低了內容生產的技術門檻,但在某些地區推動這項計畫仍面臨挑戰。例如,某地的組織成員分工可能較細,且普遍不太習慣文字工作或主動發布內容。推動者需要尋找關鍵合作對象並嘗試創造新的工作習慣。目前正嘗試與當地的聯合會、學術單位,甚至特定行業相關單位接觸,探詢合作的可能性。最初產出的內容,可能會是較為中性、故事性可記錄的景況,例如活動或訓練摘要,以避免敏感性問題。儘管過程艱辛,但如果存在發展機會,仍值得投入資源嘗試。
華文內容生成平台勢在必行
考慮到可能的風險,若要推動涉及某些地區的內容,最好由當地具合法身份的組織來主導。然而,若能將現有的平台進行改版,建立一個通用的華文內容平台,透過技術實現地域內容的自動判斷和呈現,也可能是一個可行的方向,讓不同地區的組織內容能在同一平台上呈現。這或許能讓一些較有歷史的華文媒體品牌在新的時代找到發展契機。
總結而言,華文特定領域媒體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如何在資金、內容生產模式和特定地區環境的多重壓力下,找到新的發聲與內容累積方式,是當前的重要課題。運用新技術降低內容生產門檻、建立合作發布平台、並從較為安全或紀錄性的內容類型開始嘗試,可能是突破困境的方向。
*關於國際證主,於1990年3月在香港成立辦事處,目的是聯繫各地區的福音證主協會,增強資源及事工上之配搭及事奉之效能。當時的證主區會已有香港、台灣、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其後加上馬來西亞。
目前,「國證」因著各證主區會及單位有穩定的發展,主要工作除繼續擔任協調及聯繫各地區會的角色,定期舉辦理事會議及主管會議,促進各區會的交流之外,亦留意輔助各區會更有效提供服務於當地的教會及拓展新的事工,以服事全球滿華人教會。完整介紹:https://www.ccintl.org/。
**關於國證網絡有限公司(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Connected Ltd.),簡稱「國證網絡(CCCON)」,是國際福音證主協會會員之一。於1999年註冊成為非牟利機構,是「證主」大家庭的一分子。國證網絡致力鼓勵基督徒建立穩定靈修生活,透過互聯網、社交網絡及手機應用程式等平台,提供靈修、培訓及生命成長材料,幫助信徒修持靈性,深化屬靈生命,服侍基督和社群。官網詳情:點我。
相關連結與回應
國證的服務:https://ccfellow.org/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