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澳基督教界分享交流 連結教會資料從歷史記載看見華人福音脈絡 (2025年06月04日)
(台灣聖經網新聞中心-記者劉以琳澳門報導)為促進「連結與分享」之異象,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簡稱網協)由秘書長王獻宗帶領團隊,於今年5月12日至21日前往香港為期10天,拜訪多家教會宗派及機構。行程於5月21日上午,回台灣前,前往澳門拜訪澳門聖經學院代理院長楊懷恩牧師、副院長林國標牧師,透過楊子穎弟兄(橄欖文化有限公司)接待與安排。
會議中,分享到彼此的異象與事工,談及全球華人教會機構名錄、教會新聞中心等服務連結的可能性。楊懷恩牧師分享說,澳門基督教社群正積極投入資訊系統化整理,以及歷史資產的保存工作,透過年度數據收集、工具開發及歷史訪談記錄等方式,為教會的連結與未來發展奠定更穩固的基礎,展現社群內部團結與前瞻的積極態度。
年度聚會數據持續累積 教會參與度高奠定統計基礎
楊懷恩牧師表示,澳門聖經學院每年持續進行年度的教會統計工作。這項工作主要聚焦於收集澳門各教會年度,選定一個主日的主日聚會總人數。統計方法力求簡便且一致,以應對澳門教會規模普遍較小以及常有外來短宣隊,可能導致人數波動的獨特性。為了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整體樣貌,統計時主要採用總數,並且不公佈個別教會的詳細數字。
這項統計方式相較於過去發放問卷的回覆率不穩定情況,被認為所取得的總數相對準確。楊懷恩說明,即使對於小組教會等特殊形式,只要他們提供視為每週聚會的核心數字,也會被納入統計。令人鼓舞的是,目前為止大多數教會都願意提供數據,展現了社群對建立共同統計基礎的合作意願。除了聚會人數,聖經學院的檔案中也記錄了澳門有多少個地方在進行聚會的數據。這些資料部分已發布在學院網站上,完整的檔案若有需要也可透過 Email 向負責同工索取。
從AI開發工具 盼成教會文字記錄的第一步
王獻宗表示,為提升教會之間的資訊流通與能見度,網協正探索創新的工具與平台。雖然目前沒有專門的基督徒新聞機構定期發布全面資訊,但若能收集基本的教會名錄和活動資訊外,更進一步的計畫是開發能幫助教會快速產生新聞稿的工具。
這項可能運用AI技術的工具開發工作,王獻宗指出,盼能鼓勵教會記錄並留下自己的故事與見證,彌補許多教會歷史資料除了年刊外難以尋找的現況。這項開發正透過開發者聚會由與會弟兄姊妹參與進行,雖生成器平台推出時間尚未確定,但已展現出藉助AI新科技,幫助教會能有資訊能力的積極方向。
訪談記錄承載教會記憶 系統性整理傳承澳門基督教歷史
會中,秘書長王獻宗牧師致贈新版教會機構名錄、《等待就是落後!啟動AI時代的神學教育》的書籍,楊懷恩牧師也致贈《西教士與當代澳門教會》、《松山燈影:澳門聖經學院史1982-2017》書交流與分享。
在歷史傳承方面,澳門聖經學院由鄞穎翹博士帶領進行澳門基督教歷史的研究。透過訪談各教會的方式,這項研究整理並記錄了一些寶貴的教會歷史資料。這些訪談記錄已存放於學院網站上,供大眾個別查詢參考。
雖然訪談記錄在轉述非親身經歷事件時可能存在細微差異,不一定能保證100%準確,但作為一個整體的參考資料,其價值是肯定的,並且應沒有大的錯誤。這項工作是系統性保存澳門基督教社群歷史記憶的重要一步。透過這些努力,教會的發展脈絡與感人見證得以被記錄下來並分享,為後代留下珍貴的屬靈資產。
他特別介紹兩本書的重要,談及《西教士與當代澳門教會》此書,澳門是福音來華初至之地,是許多後代不曉得。澳門曾是十九世紀來華傳教士,視為福音傳至中國的跳板與避風港。十九世紀中葉,隨著鴉片戰爭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傳教士把教會事業移師中國內地或香港。接著,二十世紀西差會再次因為澳門的獨特地理位置,以及中國社會局勢變遷,關注到澳門的需要和重要性。這本書記載了二十世紀末西國宣教士來澳事奉的生命歷程,覆蓋了澳門由葡萄牙統治,到回歸中國的重要歷史轉折,並看見社會和教會交織發展的重要軌跡。
力推兩本書,另外一本《松山燈影:澳門聖經學院史1982-2017》,他說明,若非文字一字一句記載,很難理解澳門這地理位置與來華福音發展史的重要。這本記載了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的400多年,以及基督教入華這200多年來的歷史。其中澳門聖經學院(簡稱澳聖)是最早,也是目前唯一福音信仰的華人聖經學院。
楊懷恩牧師點出1982年澳聖以「信心機構」的形式開始,當時是由王永信及藍欽文牧師,連同曾任香港海外神學院院長的吉兆頎牧師,成立了澳門第一間基督新教神學院-「澳門聖經學院」。社會變遷動盪時能使人探索身分與方向,澳聖是一所跨宗派的神學院,沒有傳統框架與包袱,在歷任院長的帶領下,為各時代培育了各司其職的工人,服事教會與華人,有起初的大陸同胞,到香港人,再到過去20年以澳門本地人為主的格局,深信上帝的同在與揀選,依然在這華人社會中產生福音影響力。
相關資源連結
澳門聖經學院:https://www.macaubible.org/
新聞照片: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