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援瑠公圳迫遷戶 「沒有名字的教會」至老宅舉行禮拜 (2025年06月23日)

新聞提供: 教會公報

【邱國榮採訪報導】新店瑠公圳老宅居民賴碧珍,即將在6月26日面臨家屋遭強制拆除的困境。「沒有名字的教會」為表達支持,特地將6月22日的主日禮拜移至賴碧珍加種舉行。該教會顧問牧師陳思豪(七星中會三一教會牧師)表示,這樣做的目的是以具體行動回應社會不義,具體實踐與受壓迫者同在的信仰。

「我們相信的上主,必不漠視受壓迫者的冤苦;不論受苦者的信仰為何,我們都願意與其同在。」陳思豪受訪時強調,賴碧珍雖為佛教徒,但這次參與行動的人來自不同宗教與背景,共同的信念就是與被壓迫者站在一起。他指出,這次行動也有意打破基督徒常將「教會」侷限於固定建築的迷思,「沒有名字的教會」嘗試將禮拜帶入受苦現場,與苦難者同行。「基督徒的禮拜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實踐,而我們相信的上帝,會在禮拜中親自發聲。」


陳思豪表示,這場特別的禮拜是為了向社會與政府傳達信息:信仰不應置身事外,而應與公義同行。他呼籲價值觀相同的人勇敢站出來,共同捍衛受壓迫者的基本權益,並期盼執法機關能以公義良善處理事件,同時喚醒財團與建商應有的社會責任及人道關懷。


談及信仰在迫遷抗爭中的角色,陳思豪引用路加福音中耶穌首次講道的內容為例,即引用以賽亞書所言:「要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他強調,這正是今日信仰社群應有的方向與立場,這份關懷在聖經中有清楚根基,是基督徒理應採取的姿態。


陳思豪進一步呼籲,面對日益嚴峻的居住正義議題,信仰群體不能僅在教堂內談論愛與公義,更要具體投入公共議題的行動中。他直指,當今問題已是結構性困境,包含高房價、青年難以成家、租屋制度缺乏保障等。他反問,面對這樣的社會結構,教會是否願意挺身發聲,對政府與社會提出自己的立場與想像?


陳思豪回顧,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曾在1970年代面對政局動盪時發出重要宣言,如今面對居住正義等結構性問題,也應有相應的神學思考與行動策略。「住者有其屋,無論是擁有或租用,都應是基本人權。」他直言,信仰社群應與弱勢者同行,並積極提出制度改革的方向。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5年06月24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