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牧養的挑戰與反思:星中「撒網與補網」講座 探討信徒流失與世代差異 (2025年09月14日)
【邱國榮台北報導】七星中會教育部於9月13日舉辦「撒網與補網」專題講座,邀請星中和平教會退休牧師蔡茂堂,分享牧養教會的經驗與反思。他以「撒網、補網、洗網」三個意象,提醒教會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關懷斷層、內部磨合及彼此相愛的挑戰。
蔡茂堂指出,教會猶如漁網,需要不斷撒網傳福音,更重要的是定期「洗網」與「補網」。他比喻,若教會被社會同化或信徒彼此傷害,如同破裂的網子,將導致羊群流失,屬靈生命難以延續。他強調,所有信徒都是「蒙恩的罪人」,正因彼此都有軟弱,更需要用神的愛來修補關係。
他分享個人從台大精神科醫師轉為全職牧師的生命見證,並舉芬蘭護士在台灣恆春基督教醫院服事的例子,說明跟隨基督的代價。他強調,不論是單身或家庭,都可以成為服事主的途徑。
在談到小組牧養時,蔡茂堂回顧和平教會推動細胞小組的歷程,強調小組不僅是聚會形式,更是關懷的核心。他引用聖經人物,如安德烈、巴拿巴、比撒列、腓立比等,象徵信徒在帶領歸主、培育門徒與各盡其職上的不同角色。他並指出,教會關懷不能僅依靠牧師,需透過小組長與弟兄姊妹共同承擔,才能建立健康教會。他特別澄清,和平教會是「有小組的教會」,而非「小組教會」。
為避免信徒流失,蔡茂堂也分享和平教會建立的「BB關懷系統」,透過二維碼紀錄追蹤會友狀況,及早發現需要幫助的人,防止「破網」。最後,他以「兩隻腳的教會」作結,認為教會既要在聖殿裡全體敬拜,也要在小組中彼此關懷;不僅要傳講真道,更要在生活中實踐愛與陪伴,「若只有撒網而不補網,漁獲最終會流失;唯有同心合意,教會才能在基督裡長大成熟。」
在座談會的分享環節,榮星教會成人牧區長老陳為秀與雙連教會天母小組區長陳秀芬,分別分享了多年小組牧養經驗。
長老陳為秀指出,榮星教會的小組制度已推行二十多年,透過小區長與區長層層牧養,強化了關懷網絡。她引用基督教福音協進會的調查數據,提醒教會應正視許多信徒轉向網路或家庭聚會的現象。她認為,不同世代需要不同的牧養策略,教會必須持續更新方法,才能留住人心,迎接新世代。
區長陳秀芬則分享了雙連教會天母小組長達26年的牧養經驗。她回憶最初在家庭開放聚會,以溫暖的氛圍和手作點心吸引會友,讓參與者有歸屬感。她更以「陪伴」為核心,見證過一對因信仰重修舊好的夫妻,家庭不僅得救,後來更有成員成為傳道人。她強調,推動小組必須由教會領袖帶頭,並讓平信徒有參與服事的機會,才能培養傳福音的DNA。她指出:「開放家庭、建立友誼、維持固定聚會的節奏,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其實正是留住慕道友的關鍵。」雙連教會媽媽讀書會多年來受洗率高達九成八,正是因為營造出一種無壓力、卻能自然接觸信仰的氛圍。
|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