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青年倍增年輕門徒 2025-2033年盼點燃「台灣奇蹟」 (2025年10月14日)

新聞提供: 台灣聖經網

(台灣聖經網新聞中心-記者劉以琳基隆報導)「贏得萬國青年,基督在下一代中的盼望!」由台灣國際體育運動協會TISA與OM世界福音動員會共同合辦,邀請來自美國的機構First Priority Global 全球第一優先團隊,於9月20、23、24-25日分別在雲林、基隆、新北等地舉行工作坊,主題為「贏得萬國下一代歸向基督的策略」。

工作坊主題為「贏得萬國下一代歸向基督的策略」,近百人參加。劉以琳攝


23日在基隆靈糧堂舉辦,上午場接續創辦人Benny Proffitt牧師的主題「讓策略回到聖經」,談及福音應用、策略與實際見證,由Rev. Peter Shinde彼得·辛德牧師(全球拓展東亞洲區總監印度區域大使)來分享。他在印度擔任牧職並投入青年事工已有18年之久,透過營會與培訓服事年輕人。印度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擁有7億平均年齡為29歲以下的人口。


彼得牧師在印度推動FP策略,且發展迅速,目前他也正致力於在許多亞洲國家推行此福音策略。彼得同時在多個國內與國際的青年事工組織中服事,渴望將耶穌基督的盼望信息帶給每一位年輕人。他最喜愛的一句名言是 C.T. Studd 所說的:「唯有一次生命,很快就會過去;唯有為基督所做的,才會永存。」


在印度及全球從事青年事工的他分享到,他是第三代基督徒,同時也是牧師的孩子稱之為PK。日前與團隊二度訪台,非常感恩上帝的使用。他憶及上次訪台經歷了地震,這次來台則持續禱告,盼台灣教會與年輕世代,能經歷屬靈的震動。


印度地區 教會身處艱難的文化脫穎而出


彼得·辛德牧師(右)。劉以琳攝


彼得·辛德牧師分享了他所來自的印度,目前全球人口已超越中國,全國人口約有17億。其中,29歲以下的年輕人約有7億,他過去20多年來有機會在印度接觸青少年。他說明,儘管印度憲法允許人民自由分享福音,但在當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中,傳遞不同信仰仍受到阻礙。目前,印度已有一半的地區通過法律,規定未經允許傳福音可能導致驅逐。此外,許多教會目前正受到攻擊,牧師們在路上可能遭到毆打甚至殺害,領袖們幾乎每天都面臨被逮捕的狀態。


然而,即使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教會不僅沒有停止增長,反而比以往看到更大的成長。許多年輕人直接走入社區,成為信息的傳遞者,從事服事和外展工作。這位講員相信,在這樣的時代中,上帝將會彰顯祂的大能,使弟兄姊妹成為黑暗中的亮光。


台灣福音現況與青年失落數據 抓住青少年黃金時機


相較於印度嚴苛的傳教法規,台灣並無禁止傳福音的法律。然而,根據彼得牧師引述的數據,台灣約有2300萬至2400萬人口,基督徒約佔總人口的5%。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台灣約有 85%的年輕人仍未觸及福音。他指出,目前全台灣在教會中的年輕人,估計只有約5萬人。


他強調,全球有超過20億的年輕人從未聽聞耶穌真實的故事。他引述研究指出,一個人一生中做出跟隨耶穌的重大決定,有77%發生在18歲以前,他表示,這再再凸顯了青少年傳福音的黃金時機與迫切性。


強調青年是「今日領袖」非「明日領袖」 此刻,效法耶穌的策略!


右為彼得牧師、左為OM台灣秘書長Christy擔任翻譯。劉以琳攝


彼得牧師藉由歷史和商業案例,說明動員年輕人的力量。他提到歷史事件,希特勒的宏願是征服世界,而他的策略就是將年輕人視為最好的武器。年輕人在十歲時就被灌輸納粹思想,願意為希特勒犧牲性命。同樣地,Google、微軟(Microsoft)和蘋果(Apple)等全球大型科技公司,也大量招募年輕人來推動創新與發展。


他繼而指出,如果連這些世俗權勢都知道年輕人的重要性,那麼教會更應如此。耶穌基督在實踐大使命時,也選擇了最年輕的一群人來撼動並改變世界。


他也大膽地糾正教會常見的觀念,他強調:「我們的孩子不是未來的領袖,他們是今日的領袖」。他說明,牧師每週日只能接觸有限的人群,但當孩子們去學校、社團或其他活動時,他們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去傳講耶穌是誰。因此,對一個15歲的人而言,最好的信使就是另一個 15 歲的人。


12歲女孩傳福音 拯救一個家庭深遠的影響


為證明青年信使的影響力,彼得牧師分享了一個真實見證,一位從印度移民到肯亞的商人家庭,雖然富有但家庭常有爭吵,以至於他們12歲的女兒非常憂愁。她的肯亞同學向她分享了類似的家庭故事,但同時也傳遞相信耶穌,如何改變了她的家庭。


當這位印度女孩回家時,她的父母因各樣因素走不下去,正準備預謀自殺計劃。這位女孩立刻分享她在學校聽到的福音故事。最終,這個分享感動了她的父親,他們決定不自殺。這位父親後來不僅信主,並在30年後成為了教會的牧師,這位牧師現今仍活躍於青少年及家庭福音事工,這見證故事證明了,一個12歲的女孩傳遞福音的影響力,不是年齡也不是來自神學院背景,而是那顆單純且願意相信主的心,加上那年輕不畏懼的行動力,帶來了連大人都無法想像深遠的影響。


為台灣倍增年輕門徒禱告 2033年盼點燃「台灣奇蹟」


彼得牧師表示,他禱告並設定目標,他期許接下來的7-8年期間(約至2025-2033年),希望看到台灣的教會人數能夠加倍成長。他相信年輕人比成人能以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的方式得著他們的同儕。他最後呼籲與會牧者、領袖,做出個人的委身禱告:「我們宣告耶穌是台灣這地方的主。我們希望台灣能夠成為下一個全球復興爆發的中心,將這個福音的火帶到世界。願台灣的年輕人可以成為『台灣奇蹟』!」


門徒訓練核心觀點揭秘:耶穌門徒實為青少年 教會合一在地化成關鍵


麥克西蒙宣教士。劉以琳攝


下午場,由麥克西蒙宣教士以「要經歷耶穌說:得人如魚FISH」為題分享說,針對普遍存在於大眾心中的耶穌與使徒形象,他提出了挑戰。許多人對耶穌和使徒的認知,長期受到藝術作品的影響,這些畫作常將他們描繪成一群白鬍子老人家,這種刻板印象甚至一度影響了講者本人。


在尼泊爾等地,耶穌甚至被描述為白人的神。對此,他強調耶穌其實是亞洲人,是在該地區附近出生的,樣貌與他本人並不相似。


根據猶太人的傳統,成年禮在12至13歲舉行,且大多數人在18歲結婚,但若要成為拉比或教師,則至少需要30歲,因此耶穌開始傳道時,大約就是30歲,爾後出來服事3年半。然而,研究證據顯示,耶穌召集的門徒其實相對年輕。


他說明,首先是「年齡」,聖經中耶穌的門徒年齡大約落在15到18歲之間,因為一般人在18歲時通常已婚。而其中彼得是唯一一個已知已婚的門徒,當時廣泛認知他應為20歲左右。聖經中記載彼得的岳母生病,證明他有妻子。


其次是「稱謂與行為」,耶穌在講道中常稱呼門徒為「孩子們」。此外,若門徒是十幾歲的青少年,聖經故事會更易理解。例如,西庇太兒子(雅各和約翰)的母親為兩個兒子向耶穌求位的行為,若他們是50歲的老人,母親出面祈求會顯得奇怪。


再者,「學識背景」,他指出,聖經《使徒行傳》提到彼得和約翰被視為「沒有學問的小民」(uneducated, untrained),這也是因為他們年紀輕,尚未接受成為拉比所需的教育或授訓,因此人們對他們跟隨耶穌感到稀奇。


他表示,最後是「親密表現」,另一個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約翰頭靠在耶穌胸前的故事。如果約翰是十幾歲的青少年,靠在長兄或老師懷裡是正常的;但若他是一位40-50歲的人,這是相當奇怪的行為舉止,也不符合當年的文化。另外就是上午場Benny提到的聖殿稅,因此,從聖經各面的記載顯示,門徒的年齡普遍介於15到19歲。


四週策略:聚焦福音傳播,非步道門訓由在地教會承擔


分組討論,討論與實際操作四週福音策略計畫。劉以琳攝


直接帶領體驗,分組進行,研討會討論的核心策略,是一個為期四週的循環計劃,主要目標是訓練年輕人分享福音(how to share the gospel)。有與會者提問,除了傳福音外,青年人屬靈旅程中其他的門訓內容應在何時進行。講者回應,這部分的訓練是在地教會應當承擔的職責。


他說明,這項策略希望參與的年輕人應來自不同的教會,他們有自己的母教會和青年團體。因此,活動的目標是讓信主的人能夠被當地教會所影響。雖然前三週的分享與小組聚會內容設計中包含屬靈經歷的元素,但教會應根據當地青少年的實際需要,將所需的裝備放進這幾週的計劃中。


跨文化實施:需靈活調整以應對亞洲文化與需要性


該策略最初在美國發展,通常在學校內進行,類似於學校的社團活動。然而,由於許多國家(在美國之外)的學校並不對宗教信仰活動開放,因此實施方式必須根據當地的文化背景進行調整。他說明替代的實施地點與方式,包括「運作模式」:透過運動事工,或在社區活動中心;「校外活動」:例如上學前或放學後的活動;「教會內部」:有些教會將其作為自己的青年團契項目。


麥克西蒙宣教士。劉以琳攝


他強調,雖然該策略在美國和非洲都取得了成功,改變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但當來到亞洲時,由於文化背景非常不同(例如在印度存在壓迫),因此必須找到機會和方法,並進行適合的調整。


「面對教會合一,找尋對下一代有負擔的教會開始,進而產生在地福音影響力!」他提到,他們在亞洲的朋友會將該策略融入到他們已有的事工中。例如,從事運動事工的朋友,讓隊伍中的基督徒孩子學習使用這個策略,去向他們的隊友分享。此外,策略的目標之一是希望教會之間能夠互相聯合。他再次重申耶穌的禱告,希望他的追隨者和教會能夠合一。如果活動在學校或運動團體中進行,參與的孩子自然會來自不同的教會。


每組組長上台分享後,由麥克西蒙宣教士回應交流。劉以琳攝


分組實務操作討論後,如何克服與其他教會合作的困難,以及如何處理年輕人可能跑到提供更好設施的其他教會的人數異動等問題。First Priority Global 全球第一優先團隊牧者回應建議,若不同教會的年輕人已經彼此認識且有興趣開始這項事工,教會領袖即可參與進來提供支持,這是個簡單的開始方式。他強調,在一個區域內,即便有70間教會,其實應視為一個身體,必須為此合一來禱告。


另外,若人數的流動,該策略的核心目的不是讓基督徒在不同教會之間流動或轉換。經驗顯示,年輕人轉換教會的現象相對少見。這種策略旨在藉由傳福音的方式,讓不信者接觸到福音並進入教會,從而使教會成長。通常,新朋友會傾向去邀請他們來的青少年的教會。


邀請所有牧者來到台前一同為下一代年輕人禱告,贏得台灣年輕門徒代禱。劉以琳攝


最後,印度彼得牧師邀請所有牧者來到台前一同為下一代年輕人禱告,興起成為主門徒,台灣能夠有大復興贏得青年、倍增年輕門徒。期許一開始沒有參與的教會,能夠看到有參與的教會在青年人數上有所成長,從而受到挑戰和鼓勵,進而加入事工,成為每個世代的跟隨耶穌的門徒,倍增下一代成為領袖、世界中得勝者。


印度彼得牧師跪下為台灣及華人各地的年輕世代興起禱告。劉以琳攝


最後,由基隆教會百福之家陳鴻鈞牧師作結束與祝福禱告,盼興起更多青年領袖,帶領年輕門徒改變世界,完成主所託付的大使命。劉以琳攝


相關連結與新聞


起來!贏得萬國青年》召聚「年輕門徒」為主爭戰 成為各世代得勝者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5年10月14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