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菱齒象揭冰河期祕密 台灣海峽曾是乾暖大草原 (2025年11月08日)

新聞提供: 教會公報

【邱國榮整理報導】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台灣大學合作的最新研究,首次揭開更新世時期台灣消失的古生態樣貌,證實當時台灣海峽陸地化時期的環境是一個以草原與河流為主的乾暖稀樹草原。研究團隊透過古菱齒象牙齒琺瑯質的碳、氧穩定同位素分析,重建當時的生態景觀。這項成果於11月5日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

象牙證實草原地貌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張鈞翔指出,分析結果顯示,古菱齒象幾乎全年取食以「四碳途徑」光合作用的C4植物,這表明其生存環境偏向乾燥溫暖的草原生態。這一食性與偏好C3植物(多見於森林或溫帶環境)的歐洲與日本古菱齒象截然不同,反而與印度、非洲等地適應熱帶、副熱帶草原環境的象類相近,證實當時台灣並非如今日般以森林為主,而是廣闊的草原地貌。


張鈞翔強調,這項發現不僅重建了冰河時期東亞邊緣的獨特生態系統,也揭示了古菱齒象屬在歐亞大陸隨緯度變化而呈現的顯著食性差異,為研究大型哺乳動物的演化與適應提供關鍵線索。


古河流系統存在直接證據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政修補充,研究團隊同時透過氧同位素分析發現,古菱齒象取用淡水河流資源,證明更新世時期台灣海峽存在廣大的淡水河流系統,為古河流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證據。該研究亦由台大博士候選人Deep S. Biswas負責同位素紀錄分析,進一步揭示古菱齒象幼年個體持續至五至六歲的斷奶行為,為了解其生活史與生理發展提供罕見資料。整體而言,這項成果為理解東亞古生態、多樣性演化及區域性物種分化樹立重要里程碑。


學者肯定方法嚴謹


針對這項新發現,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兩位專家分享觀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和基因組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可文亞表示,這項研究讓人得以想像十多萬年前台灣海峽尚未成海,廣闊的草原與河川網絡延展,古菱齒象族群漫步於河畔啃食高聳C4草叢的景象。他指出,該研究結合古生物學、地球化學與生態學,深化了人們對台灣遠古自然史的理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千翔則指出,透過象牙琺瑯質的穩定同位素值,研究團隊成功重建古菱齒象的棲地與飲食,並發現幼象在哺乳至離乳階段的同位素變化,提供了解已滅絕象類生活史的全新線索。他也肯定研究方法嚴謹,樣品處理與品質控管詳細周全,足以成為後續古生態研究的重要參考。這項跨領域合作研究不僅重現了台灣更新世時期的乾暖草原生態,也為全球第四紀古生態學與島嶼環境演化研究開啟新篇章。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5年11月09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