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的家 新店浸信會小太陽關懷弱勢童 記者梁敬彥北縣報導 (2010年09月07日)
颱風天滂沱大雨的午後,新店浸信會的福音車穿梭在中正與大豐國小之間,早已積水盈尺的路面激起陣陣水花。學校下課鐘聲響起,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奔向校門,為的是要給在那?守候的「牧師爺爺」袁台清一個熱情的擁抱。
營造家的感覺
開辦已經五年的新店浸信會「小太陽之家」,照顧的孩子雖然年齡不一,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來自單親、新移民、中低收入及原住民的弱勢家庭。袁台清說,每個來到教會的孩子都是他心中的「小太陽」,教會辦的不止是課輔陪讀班,而是他們的「家」。
「教會成立小太陽之家的異象,就是為神的國度從小預備人才。」袁台清說,來到這?的孩子普遍缺「愛」,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家中,他們都是被忽視的一群,例如有個孩子,念了一年小學,連ㄅㄆㄇ都不會寫,但教會不放棄他,老師以「一對一」的方式從頭教起,現在他已經「趕上進度」,在學校也不再自卑。
袁台清指著牆上鮮明的「玩出好品格」大字說,這就是小太陽之家最看重的。由於來到新店浸信會的孩子全部來自低社經地位的弱勢家庭,每個人身上都有獨特的「故事」,但相同的是,他們剛來的時候,不但都不愛理人,多數的人甚至滿口髒話,更有甚著,還有動粗的暴力傾向。
袁台清感概,最近社會新聞清華大學的學生不讓博愛座還毆打老先生,及老師管教學生被家長提告,其實就是只重視學業成績,卻忽視「品格」教育所衍生的問題。
重視品格兼顧學業
來到「小太陽之家」的孩子,袁台清會要求他們遵守生活公約。像「我會學會說鼓勵讚美的話」、「要說話時,我會舉手發言」、「我能學會做任何事要等待」及「我會學習和小朋友相親相愛」等,都是在小太陽之家「基本但必須」的品格。
袁台清說,透過來到「小太陽之家」的孩子,教會能夠更進一步去了解他們原生家庭父母的困境與難處。像來自外籍配偶家庭的,教會就會透過「親子共讀班」來接觸他們,而對於忙於工作疏於照顧孩子的單親家庭,教會則會以家庭訪問的方式,與他們的父母建立關係,並且適時地邀請他們到教會聚會。
袁台清心中的「藍圖」是,每一個來到「小太陽之家」的孩子,教會都能夠從小學照顧他們到大學畢業,給他們最「全人」的屬靈造就。他說,教會辦的課後陪讀安親班經常因為「沒人又沒錢」而無以為繼,很多課後陪讀安親班,更是在階段性任務完成後就「功成身退」。
但袁台清說,耶穌當時醫治病人,都沒有限制求診的人數,對於小孩子,更是有著「不要拒絕,讓他們到我這?來的胸懷」,對袁台清來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的寶貝,交到教會手上的,他「一個都不能放棄」。2010.09.04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