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青:加入切合香港處境的題材 詩歌文詞檢閱及反省 (2011年02月15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建道神學院聖樂系主辦「讚美非口號.詩歌文詞檢閱及反省」聖樂與崇拜研討會已於二月十三日下午假中國播道會恩福堂東九分堂舉行,由基督徒詩人、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副教授胡燕青主講,反思目前粵語詩歌文字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藝術和文學上的建議。聚會吸引逾二百二十人出席。


粵語合樂的可能和限制

胡燕青帶領會眾同唱〈榮耀歸於真神〉、〈每一日〉、〈耶和華是愛〉,由此說明詩歌歌詞由翻譯到粵詞歌詞創作,背後涉及香港信徒的身份意識問題,才會對「唔啱音」的詩歌有所不滿。

她解釋粵語九聲與合樂的可能性:「粵語和其他語言不同,普通話、英文無論音調是甚麼,字的意思都不會改變;但粵語的不同聲調代表不同意思,例如『陰森』和『淫審』。粵語有合樂的可能,也會形成限制。」她隨後說明粵語九聲,除了最高調值的陰平聲和最低調值的陽平聲外,其他都是仄聲;上聲、去聲、入聲之中以上聲填詞最難,例如陰上聲的「准許」、「彼此」,陽上聲的「永遠」、「引領」。她認為,「若歌曲的音域闊,但粵語只有幾個聲調,當中只要聲調相對地高或低即可。」

普遍詩歌都流於抽象

她接著指出目前粵語詩歌的幾個主要問題:

一、神學思想不正確。例如〈動力信望愛〉中「願降卑」:「降卑有從高處下來的意思,但我們其實原本在高處嗎?」又如根據《漢典》,「祢」的讀音為「微」,意思是古代對已在宗廟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稱謂,「這是奪用,可惜已經約定俗成,也難以改變。」

二、調值和音樂不相配。

三、中文文字、語法出現錯誤。例如〈偉大善美〉一詩中「偉大善美,潔白無私正義,我全然依靠祂庇護蔭」:「在語法上,如果謂語放在句子開頭,其實就是用以形容緊接的主語……但詩歌明顯是讚美上帝的!這裡就有嚴重的語法問題。另一問題是,『庇護』、『護蔭』、『庇蔭』也有,但就是沒有『庇護蔭』這個詞。」

四、內容空泛,沒有畫面。她指出現時普遍的詩歌都流於抽象,「但我們最有印象的詩篇,例如廿三篇,正呈現了一幅圖畫,有青草地有溪旁。」她認為近期較好的詩歌是〈因著信〉,在神學、用詞、畫面呈現方面較為出色。

以呈現代替述說

她認為對敬拜素質的基本要求是:一、盡心盡力,將最好的歌獻給神;二、憑著信心,「因為我們有聖靈幫助,詩歌水平應該是最好的」;三、誠實、毫無保留但不能誇張;四、詩歌可以反映現實,「例如面對兩難、貧窮」;五、在誠實創作的基礎上加入藝術元素。

她建議填詞者從聖經的詩篇學習,「特別如詩篇廿三篇,之所以易記和受歡迎,是因為呈現出具體的圖畫」,她鼓勵詩歌填詞者將畫面、細節、場合引入歌詞,更可運用「超常配搭」:「例如『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小山以歡樂束腰』等,能將概念具體化,這樣具體而細緻地寫作就能以呈現(show)代替述說(tell)。」她強調詩歌的題材可以更多樣化:「〈動力信望愛〉受歡迎,是因為其切合香港處境。可能城市人有過度疲勞、孤獨等的心情,這些也可以寫成詩歌,講述在這些心情裡神如何和我們對話。」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1年02月15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