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光、胡志偉:要建立無牆教會 全港基層宣教研討會及慶典 (2009年06月02日)
「主愛基層,總要祝福」研討會及慶典已於五月廿八日舉行。聚會由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等十多個關注不同基層社群的機構及教會主辦,有二百三十多位基層信徒及服事小販、南亞裔、飲食業、新移民、印傭、零售業及失業人士的同工出席,一同參與敬拜、專題演講、小組研習和行動服事等。
李炳光牧師以「關懷教會的契機」為題分享信息。他引用《基督徒如何活在非基督徒世界》一書,說明教會立身俗世的錯誤方向。他指出,有些教會選擇自我隔離,有些選擇改變教會,迎合潮流口味,有些則知行不一,做「星期日基督徒」。但他强調教會應進入人群,讓講壇更近路邊:「教會不是建築物,而是耶穌道成肉身的場所。」
李炳光牧師又問:「現在不少教會多產業、多事工、多人多錢,牧者常常忙得不可開交。可是,教會欠的還有甚麼﹖」他指出,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九章給年輕富人的答案,就是要變賣家,凋濟窮人:「放下自己,是教會的最大挑戰。」他又說了WWJD(What would Jesus do?)的故事,就是美國一牧師因忙於寫講章拒絕接濟向他求助的窮人,間接使他餓死,邀請會眾要常常由耶穌的角度行事。
胡志偉牧師則分享了「使命教會的落實」。他以香港的市區重建比喻教會發展。他分析道,近年來香港舊社區例如喜帖街的重建,換來很多大規模建築,表面上是發展,內裡是有機的社會成長給完全破壞了。他指出基層群體的獨特經歷,是需要長時間悉心看待,急進的教會增長是防礙基層群體成長。他又批評不少教會和信徒的消費關係,就是信徒滿足於教會提供的服務,而教會籍這些服務又留下了信徒,卻忽視了面向世界的使命。他認為這是把教會偶像化了:「如果一天你的教會從社區消失了,又沒人覺得有任何影響,那就有問題了。」他指出,教會應該是無牆教會,由服侍會眾成長到服侍社區,而信主日久的信眾應減少出席為初信者而設的眾會,在社區服侍經上記載貧窮的、傷心的、被擄的、受壓的、嗐眼的人。
研討會後設有多個包括小販、南亞裔、飲食、新移民、印傭、 零售、失業人士事工小組研習。在小販事工小組中,禧福協會同工方銘彬介紹了兩年來在旺角街市成立「路中心」事工服待小販的經歷。由「路中心」帶信主的小販鳳姐分享道:「做小販朝朝五點開工晚上八點收工,做足三百六十五日。屋企人又看不起,身體又多毛病。」鳳姐說有人關心她,又信了主,比較看得開了。「路中心」於兩年前開始在旺角街市詩歌敬拜,但反應不太正面。後來調整做法,耐心跟小販建立友誼,又每個星期為街坊煲湯,才得到街坊的信任。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