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5月19日 星期天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全民塗鴉牆 快人快語 生活分享 愛秀圖片 我心經句
我的部落格 分享快人快語 分享生活分享 分享愛秀圖片 分享我心經句

您尚未登入網站,無法參與回應及分享 [我要登入]

11月1日,2日 但以理書一1-2

分享人: 非比👣🕇
分享日期: 2017/11/02
檢舉內容: 檢舉不當內容/回應
回應:
2個人說哈利路亞    有1個人回應
推薦給好友:

11月1日
11月1日 掌管萬有的主
作者:吳劍麗
經文:但以理書一1-2

1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2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上帝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放在他神的庫中。

《但以理書》基本上可分為兩部份。第一章至第六章,以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一直至瑪代王大流士的統治時期作為背景,記述一群被擄子民在充滿敵意與壓迫的環境中,如何活出忠信、有智慧的生命;第七章至十二章則以啟示文學的體裁,預言將在波斯和希臘以至末後要發生的事情。整卷書由始至終指向一個清晰的信息:無論在任何環境下,上帝仍在掌權。這個月份裡,盼望與弟兄姊妹從頭至尾把但以理書讀完一遍,一同思想其中的信息。

但以理書第一章是一個特別的單元。第一章按照時序,概括了但以理一生的事奉:始於「
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但一1),終於「塞魯士王元年」(但一21)。但以理書的開始,記載了猶大王約雅敬以至聖殿中的器皿,悉數被尼布甲尼撒擄掠。在人看來,尼布甲尼撒以武力取勝,成王敗寇,自古皆然。然而聖經作者的詮釋卻是:「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上帝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但一2)。巴比倫得勝,並非因為尼布甲尼撒的勇力,乃因為這是出於主的旨意。若主不容許,這些事就不可能發生。

王與百姓被擄,聖殿遭踐踏,對上帝的子民而言,是無法想像和接受的現實。尤其在古代近東文化中,一國擊敗了另一國,會把對方的神像搬到自己的神廟中,象徵己方的神勝過別國的神(參撒上四至五章)。但以理書的作者卻提醒我們,一切都是出於主:是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聖殿中的器皿交付尼布甲尼撒的手。然而,耶和華怎可能容讓祂的百姓受苦受辱,國破家亡?甚至連聖殿的器皿也被掠去!難道耶和華是一位喜怒無常,任意對待自己百姓的上帝?

答案在第九章但以理的禱告中出現。耶和華由始至終是一位公義、守約施慈愛的上帝。不義、背約的乃是以色列民自己。一切患難羞辱,源自以色列民犯罪作惡,偏離了耶和華的誡命典章,不聽從眾先知奉主名所說的話,以致律法上所寫的咒詛都臨到百姓身上。

思想:上帝是掌管萬有的獨一主宰。歷史巨輪的軌跡,以至我們人生的種種際遇,都在上帝的手中。你是否認定上帝在你生命中的主權,並確信在任何環境下,不同的遭遇裡,都有祂的引導和旨意在其中?也許很多事情我們當下無法明白,也許有些苦難是源自結構性的罪惡,有些是因為我們得罪了主,但無論如何,願我們在上帝面前常存謙卑和省察的心,全心信靠這位既公義,又守約施慈愛的主。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非比👣🕇

11月2日
11月2日 信仰的挑戰
作者:吳劍麗
經文:但以理書一3-7

3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4就是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足能侍立在王宮?的,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5王派定將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每日賜他們一份,養他們三年。滿了三年,好叫他們在王面前侍立。6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7太監長給他們起名,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稱米沙利為米煞,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

從一3開始,書卷的焦點開始集中在但以理身上。尼布甲尼撒吩咐太監長,要在從以色列擄來的一群少年中精挑細選幾名精英,加以培訓,教他們通曉巴比倫的種種學問,將來好在宮中侍立王。但以理和另外三位友人完全符合尼布甲尼撒的要求:出身宗室和貴冑,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因此他們被選上接受特訓。事實上,為期三年的特訓課程,除了裝備這幾位優秀少年成為巴比倫宮廷的人才外,似乎也暗藏另一目的。

首先,四人得全盤接受巴比倫文化的洗禮。他們學習迦勒底一切的語言、文字等知識(也包括占卜和觀兆之術)。

然後,他們「被飲食」。受訓期間,四人每天必須吃王膳飲王酒。王膳想必遠比一般膳食豐盛味美。不過,以色列人向來恪守猶太飲食條例(Kosher),而巴比倫王的膳酒更大有可能是祭過偶像之物;因此對這四位少年而言,吃王膳竟成為一項信仰上的考驗。

最後,「被改名」。在當時的文化中,名字標誌著一個人的信仰與身份。改名,就是強行把別的宗教和身份強加於人。但以理(神是我的判斷者)被太監長改名為伯提沙撒(願女神保護),哈拿尼雅(耶和華施恩)改名為沙得拉(我敬畏神明),米沙利(誰像神)改名為米煞(我毫無價值),亞撒利雅(耶和華是我的幫助)改名為亞伯尼歌(「尼布」神明的僕人)。但以理和三位友人原來的名字,反映了他們和耶和華之間的關係;相對地,「被改」的新名字,則把他們與耶和華遽然割裂,轉而與巴比倫的眾神明連繫起來,提醒他們向來安身立命的信仰對象已經被強行撤換了。

由此可見,巴比倫的宮廷特訓,目的不僅是培養這群被擄少年成為宮廷的精英,暗地裡更要對他們進行徹底的改造,刻意割斷他們原有的民族身份與信仰,強行將他們洗腦及同化,逼使他們全然效忠巴比倫王。

思想:但以理與三位友人作為被擄者,受命學習巴比倫的文字、語言、文化,被冠予巴比倫的名字,甚至被派定日用的飲食。以當時的情勢來看,四人似乎別無選擇,只能默默接受新「主子」一切的安排。多少時候,面對時局的轉變、世俗的衝擊,我們感到無助,似乎不得不接受這就是現實。然而,仔細想想:我們可曾忘卻自己的身份?誰是「主」?又真的沒有選擇嗎?


發言日期:2017/11/02

以上廣告為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廣告連播系統,歡迎教會機構免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