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彙編 5月3日 星期五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彼得後書第一章注釋

彼得後書 第1章

生命的戰歌(一1∼11)

  基督徒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戰場。我們的仇敵就是情慾,我們該怎樣裝備自己,以致能夠擁有生命的豐盛和得勝的把握呢?

 .爭戰的基礎(1∼4):「認識神」是生命的基礎和爭戰的動力。因疬認識基督的「義」、「榮耀和美德」,我們就得疬「寶貴的信仰」和「一切關乎生命(得救)和虔敬(成聖)的事」。這些是我們生命中所需要的「恩惠和平安」。我們有了生命成長的應許(或目標),得以脫離敗壞(身心靈和人際關係腐朽的痛苦),並且「得與神的性情有分」,滿有豐盛的人格。

 .爭戰的裝備(5∼7):與情慾爭戰,不能靠外在的裝備,要靠內在人格的培育;故此,彼得說,生命要結出果子來,就是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和愛的性情。由於基督徒已有了新生命,這些性情的質素已蘊含在我們的?面了,問題是我們有否「殷勤」的態度,竭盡所能地把這些質素發揮出來。

 .爭戰奏凱(8∼11):若果基督徒「殷勤」地裝備自己的生命,堅守神的「揀選和恩召」,就不容易「失腳」,而能滿有果子和「豐豐富富」地進入神永遠的國。

默想 你是否「殷勤」地裝備自己的生命呢?



殉道者的情懷(一12∼21)

 .負擔(12∼15):彼得對受書人有一份很濃厚的感情,以致在以下兩種情況下,他的感情仍能透徹地表達出來:

  1. 受書人對彼得所講的一套已是耳熟能詳,甚或已在實行之中;但是由於愛的緣故,他仍苦口婆心地循循善誘。

  2. 彼得快要為主殉道,但在頃刻生命轉離之間,仍是念念不忘信徒們的需要,以死別之情作語重心長的勸導。

 .見證(16∼18):彼得在此回憶起主耶穌曾在山上變像的情景(參路九28∼36)。他以親身的經歷來見證主耶穌的尊榮和祂真確的教訓。

 .印證(19∼21):彼得以「燈」和「晨星」來比喻舊約先知的預言,就像在黑暗中給人照明,有引導的作用。預言能夠使人內心存有溫暖的盼望。「天發亮」是指主再來的時候所帶來的大光明。在主未來之先,聖靈已感動了眾先知記下主再來的預言,給活在黑暗世代中的人一種光明的引導和盼望。這既是聖靈的默示,解經的人便不能用私意來解說。

默想 今天屬靈的長輩對你的勸勉、提醒和見證,你能接納多少呢?你對聖經的教導和預言,又能相信多少呢?有否影響你的生活態度?

祈禱 感謝天父,藉疬祂自己的話語和僕人,成為我隨時隨地的提醒。──《新舊約輔讀》



第一段 追靈命的長進(1:1-15)

一.引言(1:1-2)

1.寄書人自稱(1:1上)

1上 彼得在寫後書時的這種自稱,比較他寫前書時多了「僕人」一詞。前書只稱他自己為使徒,本書則自稱為「僕人和使徒」。僕人原文doulos是奴僕的意思,使徒與奴僕是兩種不同的身份。使徒是奉差遣者的意思,含有代表差遣他的人的身份,差遣他的人地位愈高貴,受差遣之人的身份也愈尊榮。彼得是基督的使徒,是至高神的兒子所差遣的。這職位是值得人羨慕和尊敬的,實比較地上有權勢的君王更為尊貴。奴僕則是一種卑微的身份,他的命運、工作、幸福,和他的一切都掌握在主人手中,他只能聽憑主人的擺佈。奴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只能聽命於主人。彼得說他自己是基督的奴僕和使徒。注意他先提到他是基督的奴僕,然後提到他是基督的使徒,他未代表基督為使徒之前,已經是祂的奴僕了;他先完全向祂投降,將一切交在祂手中,然後他作了祂的代表人,為祂彰顯祂的權能;他自己先被祂買牘,成為祂的人,然後作祂恩典的出口,使許多失喪的靈魂,也因他的見證,被主的血買贖回來。

彼得又稱自己為「西門彼得」,但前書中並未提他的舊名字西門。這是他信主之前的名字。在他信主之後,主耶穌便為他改名為彼得,就是磯法的意思(約1:42)。在此彼得將他的舊名和新名一齊排列,很簡單地顯示他在未跟從主之前和跟從主之後的分別。從前不過是一個漁夫,一個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勞碌的西門;但現今他卻成為彼得、使徒、教會的柱石。這就是主在他身上所顯出的大恩。下文彼得勸勉信徒如何在主的恩典中長進,而在這書信的開端卻用了這種自稱──「作耶穌基督僕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實在是一項很好的提示,使人想到他怎樣在主的恩典中長進,他從前雖然只是一個西門,但現今已經是一個彼得了。

2.對受書人的稱謂(1:1下)

1下 使徒對受書人的稱謂,可分為五點解釋:

A.使徒稱受書人為有信心的人

這是真信徒與假信徒的分別,是有生命的信徒與掛名教友的分別。甚麼是真信徒?就是有真實信心的人。保羅在羅馬書中說:「你若口?認耶穌為主,心?信神叫祂從死?復活,就必得救」(羅10:9)。可惜許多人只是口中認耶穌為救主,心中並沒有信神叫祂從死?復活。信心雖然是內在的,人所不能見的,但真正的信心,必然有外在的表現,使他在口中也承認耶穌基督為主。今日教會中,有太多只在口頭上承認耶穌,卻沒有內心實際信仰的人,有外表的宗教儀式,卻沒有基督的生命。但本書這些受書人乃是「有信心的人」,換言之,是有真實信仰的人。

B.使徒稱他們為有寶貴信心的人

甚麼是神所稱為寶貴的呢?就是信心。它比我們所能見的金銀更為寶貴。所以在信心上富足,就是在靈性上富足;信心貧窮,就是靈性貧窮。

我們所得的信心乃是「寶貴的信心」,聖經中有好些例子。如:

1. 信心使我們出死入生,不被定罪

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約5:24)。

2. 信心使我們在基督顯現時可得著稱讚、榮耀與尊貴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侯,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7)。

3. 信心使我們蒙神保守

「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豫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彼前1:5)。

4. 信心使我們可以抵擋魔鬼

「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牠,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彼前5:9)。

5. 信心使我們可以得神賞賜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11:6)。

僅是希伯來書11章的經文,已有無數的例子,給我們看見信心的寶貴了。

6. 信心使我們可以勝過世界

「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一5:4)。

7. 信心是由基督創始成終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

以上不過是聖經中無數類似經文的一小部分,可見我們所得的信心確是寶貴的。

C.使徒稱他們是「與我們同得寶貴信心的人」

這句話顯示我們彼此的信心,都是出於神的恩賜(林前12:9)。聖經中有時提及信心是指信徒的信德,但得救的信心,卻不是一種品德,保羅在以弗所書中論及信徒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時,很清楚指明這「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

注意,使徒彼得的信心和信徒們所得的信心是一樣寶貴的,可是這信心在使徒彼得身上所產生的功效,卻大不相同。以利亞是和我們有一樣性情的人,但他信心的工作,比起我們信心的成就,又是何等不同(雅5:17)?所以,本句一方面說出神的公義──祂所賜給我們的信心,都是一樣寶貴的;另一方面卻說出我們的虧欠──為甚麼同樣寶貴的信心,在我們身上的功效,卻比不上使徒彼得,或其他屬靈偉人呢?這原因必然是在我們自己方面,未能善於運用以及支取神恩典的緣故。

我們所得的信心既與使徒們和先知們所得的是一樣寶貴,也就是說我們具有可以被神重重使用的可能,一如神使用使徒們和先知們那樣。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善用這信心,以順從神的旨意,信服聖靈的指引,在這世上成就神的託付呢?

D.使徒稱他們是「那因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

原文「之義」不是跟看「救主耶穌基督」後面,乃是跟看上句「我們的神」後面,即「因我們的神之義和救主耶穌基督,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我們得著這寶貴的信心,是因神之義,也因救主耶穌基督。

我們是因救主耶穌基督而得信心的,整個因信心便可以得蒙拯救的道理──因信稱義的真理──完全是因耶穌基督願意為我們降生、受死、成就了救贖大功之故。若沒有祂救牘之功,整個因信稱義的道理便沒有根基,並且我們一切美好的盼望──就是因這寶貴的信心而稱義、得救、出死入生、得賞賜和冠冕,以及基督臺前的稱讚和榮燿──都是虛空幻想,永遠不會實現。但主耶穌甘願為我們受死牘罪,使我們因祂的義而承受了神的義(腓3:9;林前1:30),可以得著一切因信稱義者所能得著的各種屬天福祉。

使徒這樣稱呼受書人可以提醒他們,他們能有這麼寶貴的信心,進入這信心的恩典中,完全是因為有一位愛我們的救主,為我們付出了貴重的代價,用祂的寶血為我們開通了這條屬天之路的緣故。魔鬼所用的不過各種詭計,不論是苦難的逼害或異端的誘惑。但信徒既因耶穌基督而得了這寶貴的信心,實在應當珍視現今所蒙的恩典,在福音的真道上站穩。

E.使徒稱他們為因我們神之義而得寶貴信心的人

在此「神之義」的義字,原文是公義。我們得著寶貴的信心,不只因神的慈愛,亦因神的公義。基督的救贖,乃是顯明神的義。「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1-23)。神愛罪人,又必然要刑罰罪,便差祂兒子降世,為人贖罪,使人不但按祂的慈愛可以得救,按祂的公義亦可以得救,因神已在祂兒子身上刑罰了我們的罪。

3.祝福的話(1:2)

2 本節可作為前書及許多保羅書信中各問安語的註解,因它說明了恩惠與平安加給信徒,是因認識神和主耶穌基督。不認識神的人得不著神的恩惠與平安,認識神便有神的恩惠和平安臨到。多認識神的人必多得神的恩惠與平安。

二.應追求靈命長進的理由(1:3-4)

在此彼得提及我們應追求生命長進的理由有:

1.因神已將關乎主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1:3)

3 甚麼是生命和敬虔的事呢?「生命」在此是注重靈性的生命。彼得似無理由會在這?特別注重肉身的生命,因這是人人都已經得著的,並無特別提說的必要。但我們因信領受神的生命,凡一切有關這生命的事,神已經賜給我們了。從前我們在這生命中是無份的,是生活在舊亞當的生命?,順從敗壞的生命而生活,並無一點能力可以超過舊生命的範圍。我們屬靈的眼睛是瞎的,看不見自己,所圖謀的只是肉身的快樂,今世的虛榮,肉體的情慾,及一切發展舊生命的罪中之樂;但現今我們因認識了耶穌基督,已蒙祂的恩惠,領受了祂的生命,一切有關得著祂的生命,及如何可得更豐盛的生命之事(約10:10)神都已經賜給我們了。

甚麼是虔敬的事?就是一切領受了神生命的人,如何在今世寄居的日子中,存敬畏神的心事奉祂,遵行祂旨意的一切事;不論對真道的持守、對弟兄的相愛、對聖工之盡忠,對祂所託我們的職責和恩賜之運用與本份,或與其他肢體共同配褡事奉之一切事務,及一切能使我們的靈命受聖靈管治之事,神都已經賜給我們了。

注意:神已經賜給我們,並不就是等於我們已經完全得著了。正如神已經賜給我們一位救主,擔當了人類罪惡的刑罰,將贖罪之恩賜給普世的人;但世人卻不一定都領受了這麼大的救恩,只有那些誠實相信的人纔得著。照樣,神將生命和虔敬的事,像一份產業賜給了我們,但我們是否都完全進入了神豐富的生命中呢?事實並不是這樣;但彼得提醒我們,這一切屬靈的豐富,雖然我們許多時候只在那?羨慕得著,其實它們都是神所已經賜給我們的,只需要我們用信心去支取、享用。

神怎樣將這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根據祂自己的「神能」。第3節的開首原文有「按照」,中文聖經未譯出,神是按祂自己的神能而引我們進入祂的豐富。我們是何等軟弱,不會進到祂的豐富中,我們是何等愚昧,對許多生命和虔敬的美事領略不來;但感謝主,祂是按祂自己的「神能」把這些事賜給我們,我們可以不必為自己的軟弱和愚昧擔憂,只要用信心仰賴祂的恩典。

「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燿和美德召我們的主。」為甚麼彼得這麼放膽地說,神已經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有甚麼憑據可以確知神已將這一切賜給我們?這憑據就是「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我們已經認識主,就能確知必可以取用一切生命和虔敬的事了。這種講法表示神「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與「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這兩件事是相連一起的,不會脫節的。換言之,「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是每一個信徒當然可以享用的權利,我們應當用信心盡量支取,勇敢地進入神無限量的豐富和豐盛的生命中。

當我們還未認識主之前,是無份於生命和虔敬的事,縱或我們羡慕,甘願為祂有所效勞,也徒勞無益。有人以為捐錢給教會建築禮拜堂,必然多少可蒙神的記念,一如捐錢給廟宇便可得菩薩保佑那樣。其實,他如果不悔改歸向神,認識神的救恩,這一切都是徒然的,不能救他。但我們既認識了神,根本上已經有份於「生命和虔敬的事」,已經可以在這些事上「經營」,有權可以在這些事上求神的喜悅並得看祂的賞賜。

在此提及我們所認識的主是怎樣的一位主,乃是「用祂自己的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信徒是主從世界中選召出來的,這信息是彼得所注重的,在彼得前書中亦曾數次提及這一點(參彼前1:15;2:9,21;3:9;5:10)。

是甚麼吸引我們,使我們從「世界」中出來答應主的呼召呢?是祂的榮燿和美德,也是祂的慈愛、聖潔、良善、犧牲、流血、捨已,無限的降卑,忍受十架的苦難,被神升為至高……使我們被吸引到祂面前認識了祂自己;而神又因此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

本節中之「皆因」原文dia,是藉著或由於之意。

末世教會會有那麼多異端發生,無非就是因為忽略了生命和虔敬的事,而去留意那些無關重要的儀文,或與救恩毫不相關的事,爭執辯論。假師傅們顯然喜歡故意強調這類的事,以標奇立異,小題大做,自立門戶,引起教會各種紛爭,成就他們野心,為自己圖利益或聲譽。所以彼得在本書開端便提醒信徒應留意生命和虔敬的事。

1.因神已將關乎主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1:3)

3 甚麼是生命和敬虔的事呢?「生命」在此是注重靈性的生命。彼得似無理由會在這?特別注重肉身的生命,因這是人人都已經得著的,並無特別提說的必要。但我們因信領受神的生命,凡一切有關這生命的事,神已經賜給我們了。從前我們在這生命中是無份的,是生活在舊亞當的生命?,順從敗壞的生命而生活,並無一點能力可以超過舊生命的範圍。我們屬靈的眼睛是瞎的,看不見自己,所圖謀的只是肉身的快樂,今世的虛榮,肉體的情慾,及一切發展舊生命的罪中之樂;但現今我們因認識了耶穌基督,已蒙祂的恩惠,領受了祂的生命,一切有關得著祂的生命,及如何可得更豐盛的生命之事(約10:10)神都已經賜給我們了。

甚麼是虔敬的事?就是一切領受了神生命的人,如何在今世寄居的日子中,存敬畏神的心事奉祂,遵行祂旨意的一切事;不論對真道的持守、對弟兄的相愛、對聖工之盡忠,對祂所託我們的職責和恩賜之運用與本份,或與其他肢體共同配褡事奉之一切事務,及一切能使我們的靈命受聖靈管治之事,神都已經賜給我們了。

注意:神已經賜給我們,並不就是等於我們已經完全得著了。正如神已經賜給我們一位救主,擔當了人類罪惡的刑罰,將贖罪之恩賜給普世的人;但世人卻不一定都領受了這麼大的救恩,只有那些誠實相信的人纔得著。照樣,神將生命和虔敬的事,像一份產業賜給了我們,但我們是否都完全進入了神豐富的生命中呢?事實並不是這樣;但彼得提醒我們,這一切屬靈的豐富,雖然我們許多時候只在那?羨慕得著,其實它們都是神所已經賜給我們的,只需要我們用信心去支取、享用。

神怎樣將這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根據祂自己的「神能」。第3節的開首原文有「按照」,中文聖經未譯出,神是按祂自己的神能而引我們進入祂的豐富。我們是何等軟弱,不會進到祂的豐富中,我們是何等愚昧,對許多生命和虔敬的美事領略不來;但感謝主,祂是按祂自己的「神能」把這些事賜給我們,我們可以不必為自己的軟弱和愚昧擔憂,只要用信心仰賴祂的恩典。

「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燿和美德召我們的主。」為甚麼彼得這麼放膽地說,神已經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有甚麼憑據可以確知神已將這一切賜給我們?這憑據就是「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我們已經認識主,就能確知必可以取用一切生命和虔敬的事了。這種講法表示神「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與「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這兩件事是相連一起的,不會脫節的。換言之,「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是每一個信徒當然可以享用的權利,我們應當用信心盡量支取,勇敢地進入神無限量的豐富和豐盛的生命中。

當我們還未認識主之前,是無份於生命和虔敬的事,縱或我們羡慕,甘願為祂有所效勞,也徒勞無益。有人以為捐錢給教會建築禮拜堂,必然多少可蒙神的記念,一如捐錢給廟宇便可得菩薩保佑那樣。其實,他如果不悔改歸向神,認識神的救恩,這一切都是徒然的,不能救他。但我們既認識了神,根本上已經有份於「生命和虔敬的事」,已經可以在這些事上「經營」,有權可以在這些事上求神的喜悅並得看祂的賞賜。

在此提及我們所認識的主是怎樣的一位主,乃是「用祂自己的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信徒是主從世界中選召出來的,這信息是彼得所注重的,在彼得前書中亦曾數次提及這一點(參彼前1:15;2:9,21;3:9;5:10)。

是甚麼吸引我們,使我們從「世界」中出來答應主的呼召呢?是祂的榮燿和美德,也是祂的慈愛、聖潔、良善、犧牲、流血、捨已,無限的降卑,忍受十架的苦難,被神升為至高……使我們被吸引到祂面前認識了祂自己;而神又因此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

本節中之「皆因」原文dia,是藉著或由於之意。

末世教會會有那麼多異端發生,無非就是因為忽略了生命和虔敬的事,而去留意那些無關重要的儀文,或與救恩毫不相關的事,爭執辯論。假師傅們顯然喜歡故意強調這類的事,以標奇立異,小題大做,自立門戶,引起教會各種紛爭,成就他們野心,為自己圖利益或聲譽。所以彼得在本書開端便提醒信徒應留意生命和虔敬的事。

三.追求靈命長進應有的態度(1:5-7)

從5-7節中我們可以看見,信徒追求靈命長進應有的兩種基本態度就是:

1.分外殷勤(1:5)

5 「殷勤」原文spoudan,這一個字在羅12:8,11;林後7:11;8:16;來6:11;彼後1:5,10;3:14譯作「殷勤」,但在林後7:12;8:7,8;加2:10則譯作「熱心」,但是在猶3節譯作「盡、心」,而在提後4:9,21;多3:12譯作「趕緊」,在可6:25;路1:39譯作「急忙」,在帖前2:17譯作「極力」,在彼後1:15譯作「盡心竭力」,在弗4:3;提後2:15;來4:11譯作「竭力」。從這些不同的譯法中,可知這字有很積極地把握機會作工的意思。不是例行公事,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地作工,乃是用盡心思能力,以求所作的工,能得著完滿的結果;不但盡責任,而且一面盡責,一面留意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這就是「殷勤」。在神的工作上,我們若不殷勤;那工作必是漸漸衰微,變為無事可為。殷勤的反面就是懶惰,保羅將殷勤與懶惰相對地教訓信徒:「殷勤不可懶惰;要心?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我們在主的工場上,若不殷勤,便算為懶惰了。懶惰是甚麼意思?懶惰就是不想作工,怕有事情要作,懶惰的人會將一小時可以作完的事拖到十小時纔作完。懶惰人只求能維持現狀,怕麻煩.怕困難.怕增加新的事情。主耶穌責備那埋藏銀子的惡僕,說他是又惡又懶惰的(太25:18-30)。那惡僕既不偷盜,搶掠或姦淫,他的惡就是惡在懶,惡在將銀子埋藏起來,無事可為。懶惰人將「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神今日所給我們為福音工作的機會,就是銀兩。我們不善用這些機會和託付,我們怕麻煩而把它們埋藏起來,這就好像又懶又惡的僕人了。

倘若你要引領一位親戚或朋友信主,你可能有許多麻煩,需要向他講解主的道,或見證主的恩典,或為他留心有甚麼傳福音的機會,又要花時間去邀請他,甚至費財、費力、費時,纔能把他請到教會聽道;可能一次的聽道,並無很好的果效,於是你又要留心第二次的機會,可能要經過許多次邀請和聽過許多道,又經過長時間為他禱告之後,纔能把他領到主跟前。但等到他真心悔改而信主之後,可能會遭受家庭的反對,甚至職業也因信仰問題而受影響,婚姻問題也可能發生困難。於是你又要多力勉勵和安慰,或是盡力為他解決他的難處。總之,如果你不理會他,不引領也信主,一切麻煩都不會發生,但你若要殷勤作工,便不能避免這些麻煩了。

甚麼是殷勤?殷勤就是積極地把握機會、製造機會。懶惰則是聽任事情自然發生,怕用精神心思。但彼得要求我們,不但殷勤,且要分外殷勤。這「分外」表明我們在追求屬靈的事上,應較追求今世之事──學問、金錢、名譽,或其他屬物質之利益──更為積極,我們若看見那些商人如何積極殷勤地圖謀其事業之發展,便應當知道,我們在圖謀屬天的「事業」上應有更積極的態度了!可惜今日有許多信徒在屬靈事上的追求,比起世人在屬世事務上追求之積極,連一半也不如。

注意「正因這緣故」,說明我們所以要那麼積極追求的理由,是因為上文所提的緣故:我們已經認識了神,神又已將一切關乎生命,虔敬的事,和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了我們,我們已經有分於神的性情。神既賜下這一切恩典給我們,我們就像一個作買賣的人,已經成為一個正式的「股東」,有資格參予屬靈的事務,在屬天的財富上經營了。這些生命和虔敬的事,就是我們的屬靈產業,既已屬於我們,我們就當「分外殷勤」地去經營、發展,使我們可以豐豐富富地進入神的國。

2.有了還要加上(1:5-7)

5-7 在這幾節中多次提及「有了……又要加上」這句話。它實在就是「分外殷勤」的最好註腳。甚麼是「分外殷勤」?就是有了還要加上,就是沒有停止的長進,不自以為足地一直追求,這正是我們追求靈命長進應存的能度。

使徒彼得自己是一個不停止長進的人,所以他能這樣教訓信徒;否則他就無法講述這種隱藏著豐富屬靈經歷的教訓了。

保羅也是一個「有了還加上」的人。當他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時,靈性已到達高深之境地,他仍說:「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1:21)。那時,他在工作上已有相當成就,最低限度腓立比教會──在新約書信中最好的教會──就是他所創立的,並且他寫腓立比書時,正在為主受苦之中。但他在腓3:13-14卻表露出他那種不停止追求的態度,他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看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由此可見保羅在屬靈方面也是存著「有了……還要加上」的態度。可惜今日的信徒,常常只在起初熱心追求,到了一個程度之後便停止了;結果,無法讓主繼續地更大地使用他們。

四.追求靈命長進應有的品德(1:5-7)

在這幾節中,共提及八種信徒應有的品德:

1.信心(1:5)

5 聖經所講的信心,不是一種理論或知識,更不是甚麼宗教的儀式。學會了宗教上的某些習慣,或經過某種宗教的儀式,或明白了某些道理,都不是「信心」。信心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聖經中的信心,乃是一種「實際的進入」,是一種內在的實際信仰。約翰福音1:12是「信心」的很好解釋:「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換言之,信祂的就是接待祂的。所謂信,就是實際的接待。

保羅說:「你若口?認耶穌為主,心?信神叫祂從死?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相信,就可以稱義;口?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9-10)。注意口?承認與心?相信的關係。單有口?的承認,心?卻不相信,這種承認是虛假的,無效的;口?的承認,應當是心?相信的表現。先有心?之相信,後有外表的承認,這種「信」纔是真信。

有一個人很會行走鋼線,某次在表演中,他抱看一個孩子,從銅線上走過去又走回來,全場都熱烈鼓掌。但他走下來後,向觀眾中的一個婦人請求,讓他抱著她的孩子走過去,那婦人卻瞪大眼睛大聲說:「這怎麼可以啊!」在此可見「信心」和「佩服」完全是兩件事。許多人對基督教的道理很佩服、稱讚,正如為那走鋼線的人鼓掌一樣,或是像研究學問一樣研究那人怎麼平衡他的身體走過鋼線;但這只是知識,並不是信心。許多父母贊成讓兒女們信耶穌,許多上司贊成下屬信耶穌,甚至還有許多人為那些信了耶穌的人作見證,說他們信耶穌以後有很大改變,而他們自己卻不信。但聖經所要求的信心,絕不是稱許,喜歡.舉手贊成,或研究討論,乃是接受耶穌進入自己?面,接受基督代受罪刑的功勞,並領受祂的生命。

所以信心是一切屬靈品德的基礎,沒有信心則一切屬靈的品德還沒有根基,都是虛浮的,不可靠的。但有了信心之後,就可以在這基礎上,加上其他的品德了。

2.德行(1:5)

5 在此所講的德行,不是指普通的行為,乃是指屬靈的善行,是依照神的性情而生活的品德。保羅在腓立比書中也勸勉信徒在德行上多多思想、追求長進(腓4:8)。我們不是憑甚麼道德得救,但我們應當有好的品德,並且應在德行上不斷進步。可是德行應出於信心,先有信心然後有德行;聖經的道德和一切道理不同之處,就是在於我們先有了生命,然後纔能講到德行,信心使我們領受生命並進入基督?,有分於神的性情。而真正的德行,實在就是神的性情的表現而已。

若是除開了神的生命,不談生命,基督教便和一切宗教大同小異了。所以如果你單以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研究聖經,而不領受神的生命,沒有重生的經驗,那麼你將始終是一個門外漢,無法領悟基督教和別的宗教不同的地方。

雅各書中給我們看見真信心是有行為的,而真行為乃是信心的行為。

3.知識(1:6)

6 注意在這?所提的八樣事中,其他七樣本來就是一種品德,但惟有知識,原來似乎不應算為品德。因為「知識」本身並不保證得著的人會把它運用在好的方面,不怛屬世的知識,就算屬靈的知識也是這樣。信徒若不謙卑依靠神,所有的真理知識也不能保證他會行在神的旨意中。所以保羅對哥林多人說:「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但為甚麼使徒彼得在這?卻將知識與其他七種品德同列。這表示彼得在這?所講的知識,不是普通頭腦的知識,乃是實行的知識,是在經歷上追尋認識神而有的知識,這種知識使我們一切屬靈的品德和才幹,都為神的旨意而運用,並且對神的「知識」愈來愈深。

彼得將知識排在信心與德行之後,構成信、行、知的次序,這次序與普通人的教訓不同。一般人間的道理都以為是先「知」,後「行」,纔會相「信」。但聖經的次序乃是先信復然後纔知,國父孫中山先生曾倡導「行易知難」學說,顯然是受聖經道理的影響,因為他也是一位基督徒。在我們人生的經歷中,事實上有許多事是我們先信然後行,最後纔知道的。最簡單的就如我們平日喫飯,我們是先信而喫,然後纔明白關於喫飯的許多道理。我們憑信心把飯喫下去,然後,從無數經歷中知道飯能使我們飽足,對我們有益,因而更加研究喫飯的種種問題,而得著更多的知識。照樣在屬靈經歷上也是這樣,我們先憑信心接受耶穌為救主,然後才能在經歷中更進一步認識神。

信心,將我們放在一個好的基礎上,便我們與神的性情有分,有永生神的生命,有屬靈的能力去表現各種美好的品德。

德行,顯明我們內在之信心,證明真實信心的能力,並在我們的經歷當中增加我們的信心。

知識,使我們的信心與品德都行在正軌中,知道如何妥善而謹慎地運用。

這三者互為因果,知識可以增長我們的信心和德行,而德行與信心的增長,亦能增加知識。

4.節制(1:6)

6 節制原文egkrateian,與加5:23「聖靈果子」中最後一個果子的「節制」同一字,這字有自制、自治之意。節制放在知識之後是十分合理的,有了信心、德行與知識後,便能自制自治了。

在此屢次提及有了還要加上,表示這八種品德有它一定的次序,好像階梯那樣遞級上升。我們不能叫一個未有信心、未在神的性情上有分,又沒有屬靈品德與知識的人去節制自己。這節制與世人的克己節慾,苦心修練絕不相同。世人的克苦自制只不過是「自表謙卑」的「苦待己身」,對於克制肉體的情慾是毫無功效的(西2:23)。但聖經所講的節制,乃是聖靈的果子之一。

節制不是出於人的意志力量所表現的品德,乃是出於人的意志揀選聖靈、體貼聖靈、順從聖靈所生的力量。「自制」、「自治」似乎很顯明地是指自己管制自己,但這「自制」、「自治」卻是聖靈的果子。換言之,這種自制乃是讓聖靈在我們生命中作主的自制,這就是基督徒的「節制」與世人的克苦自制不同之處。

節制,一般人都把它領會作是指對肉體的私慾方面的事。其實,我們不但在肉身的種種慾望上需要節制,在屬世的追求上需要節制,甚至在事奉主的工作上,也同樣要節制。我們不能整日只在外面奔跑,沒有自己安靜禱告靈修的時間;我們不能不停地講道,而把其人生應有的責任和本分完全拋棄;我們也不能只在一件事上用盡一切力量,而把教會、家庭、個人及其他必須互相配合的工作置之不顧;這是沒有節制,是偏差和極端。所以節制不是只應用在個人的行事生活方面,便我們的生活有適當的次序,也要應用在個人對屬靈的追求和教會的聖工上,使一切的事都在正當的軌道上進展,不至太過或不及。

5.忍耐(1:6)

6 「忍耐」在加拉太書5章聖靈的九個果子中,排列第四,在此則放在節制之後,因節制亦含有忍耐的成份。不忍耐的人,也必定不能節制。心急、憑衝動行事的人,必然是沒有節制的,所以節別與忍耐可說是「同胞兄弟」。既節制又忍耐,可使我們在主的道上恆久保持在一種長進的狀態中。

聖經中的屬靈偉人,都是忍耐的偉人,他們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而來的。挪亞曾在方舟?忍耐等候洪水消退;亞伯拉罕曾忍耐等候神的應許成就;大衛雖已受膏,卻忍耐地等候神的時侯來到,纔登基作王;主耶穌忍耐地接受了十字架的苦難,成為萬人的救主。不但這樣,就是在今日一般世俗的事上,也需要忍耐,一個學生需要忍耐地完成學業;音樂家需要忍耐地經過艱苦的鍛煉;基督徒要想在各種屬靈的品德或事奉上,結出成熟的果子,也要有忍耐的心。不論我們引人歸主,在教會照本分事奉,奉獻金錢、禱告、讀經,一切屬靈的事上,也要忍耐等候神的旨意成就;在等候主再來的應許上,更需要有忍耐和儆醒的心。

「忍耐」顯示一切焦急、衝動、暴躁的行事,都不是出於聖靈,也不是基督徒所應有的行為。

6.虔敬(1:7)

7 虔敬與節制、忍耐,可以另成一組。我們若在忍耐之中認識神慈愛和能力,就必更能從內心發出敬虔的心,知道這位神是可敬可愛的。今日新約時代的信徒實在很需要敬虔的心來服事主。許多基督徒誤以神是滿有恩典慈愛的,因此便對這位滿有恩慈的神,不存敬畏虔誠的態度,這是錯的。我們不當因為神的恩慈,而忽略了我們所應有的虔敬。這種態度,不但可使神得著我們更高的尊敬與崇拜,也能使我們自己在生活上,品德上,更有力量約束自己,更願意為神的緣故忍受各種的苦難,而更認識自己的不配。

為甚麼許多人不能忍耐患難,不肯為主受損失,覺得冤屈太甚,所付的代價是不值得的呢?因為沒有敬畏神的心。我們若知道神的可敬可愛,認識神的崇高與偉大,便會同時認識自己罪惡的污穢,並且承認按我們罪惡所應得的報應,我們實在應受更人的苦難,就算有更大的患難與損失臨到我們也是應當的。大衛是一個敬畏神的人,在他因他的兒子押沙龍背叛而逃亡時,曾受掃羅族一個叫作示每的人,出來咒詛他、侮辱他。大衛的將軍亞此篩要過去把示每殺死,但大衛卻禁止他說:「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呢?他咒罵,是因耶華吩咐他說,你要咒罵大衛;如此,誰敢說你為甚麼這樣行呢?……或者耶和華見我遭難,為我今日被這人咒罵,就施恩與我……」(撒下16:10-14)。大衛承認按他的敗壞來說,他遭受這些侮辱和不合理的待遇,是他所應受的。

有些異教徒用各種苦待自己的方法,來表示他對假神的虔誠。例如有些印度教的教徒,用許多長約二尺多的針刺滿身體,在針上掛著各種裝飾品,再在臉上掛上許多鉤子,吊著各種小瓶子,然後踴躍跳舞,以求得他們的假神之喜悅。這等人所得的是何等的虛空?我們的神絕無這種不合理的要求,祂是用慈愛對待我們;但我們對這位慈愛之神的虔誠,卻遠不如那些異教徒對假神虔誠的十分之一,基督徒實在應有虔敬的心。

7.愛弟兄的心(1:7)

7 「愛弟兄的心」原文只有一個字philadelphia,即弟兄的愛。基督徒彼此相愛是教會最人的特點,主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啟示錄七書信中最好的教會是非拉鐵非,這名字也就是「弟兄的愛」之意。信徒對弟兄有愛,與別的肢體過相愛的生活,乃是信徒品德中的高級品德。因為神賜各樣屬靈的恩賜給我們,其意義不是為我們個人的誇耀,乃是為眾弟兄的利益,並使我們可以和別的弟兄同心遵行主的吩咐。

愛弟兄的心,不是一種結黨的心。這「弟兄」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基督徒,不是少數自己所喜歡的人。他們不論是我們所親密的,或生疏的,是我們所敬佩的,或憎厭的,都是我們的弟兄,是我們在基督生命中的肢體,我們都當用基督的愛去愛他們,這是愛弟兄的心。保羅在林前13章將愛作為一切屬靈工作品德的價值,若沒有愛則一切其他恩賜都是虛假的。在此彼得亦將愛放在八種品德的最高級。

保羅在西3:14說:「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那意思也表示愛是結合一切美德之力量,愛使一切其他的恩賜和品德發揮其完美的力量,而達到更高尚的目漂。

8.愛眾人的心(1:7)

7 本句原文也是一個「愛」字,但這「愛」原文cs3agapen,其字根agapo{與上節的弟兄之愛phileo{不同。agapo{屬於理性的愛,phileo{是友誼之愛。agapo{在聖經中是用以指屬神的愛,如約3:16;羅8:37;弗5:2等。人的愛是由情感而生的,互相受對方的激發而發生愛的反應,是因為別人可愛,或因別人愛我,我也愛他。但神的愛卻無需等待別人的激發以引起祂的愛,祂乃是主動的、理智的。神對於人的愛,是完全由祂主動,祂看為應當愛人,便先愛了我們。祂的愛完全沒有肉體的偏私沒有罪的成份,乃是完全在真理中,公平、廣博而又深厚的。

信徒不單應有愛弟兄的心,還要加上神那種「愛」心。這種「愛」乃是「愛眾人的心」之愛,是對一切入不分等級,都本著體會神的心而愛他們。

這「愛」與加5:22之仁愛亦同類(參加5:23註解cs3{LinkToBook:BookID=105,TopicID=228,Name=C.聖靈的九種果子 (5:22-23)})。

總之,使徒在此所講的八種屬靈品德,與其說是品德,不如說是神生命中之性情的表現。因為這一切的美好,並非人的模仿所能偽冒的,乃是已經有分於神的性情,有分於基督生命的人,從生命所結的靈果。當我們追求順從?面的生命而生活時,我們便會愈來愈發現,神所賜給我們的生命,乃是十分豐富充足的,我們應當不停止的追求長進,使神的性情可以更充足地在我們身上表露,基督的榮美能以更豐盛地從我們身上活出來。這就是我們今日在屬靈路上奔跑的目標。

五.靈德充足後的情形(1:8-11)

在這幾節中,彼得一方面對以上的勉勵作一項結論,指出信徒若能在上述所提的幾件事上追求,必不至於不能結果子。另一方面則鼓勵信徒應更加殷勤的實行以上的教訓,這樣,他們就必能豐豐富富地進入主基督永遠的國了。在此論及信徒靈德充足後的情形有:

1.不至於閒懶不結果了(1:8)

8 「充充足足的有」,強調信徒不獨應當有以上的品德,且要充充足足的有,常常有。常常表現良好的生活見證,常常順著新生命來生活,便自然在屬靈方面有成就。這充充足足與以上「有了還要加上」的意思是互相補充的。「有了還要加上」指信徒在品德的種類上,不斷的追求,可以有更多的長處,在更多方面像主;「充充足足」則注重信徒在各種品德之分量與質量方面應當更豐富而充實。不但要有信心,且在信心之外還要加上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心……等;不但有了這種種的品德,且在每一種品德上,不只是有而已,且要「充充足足」。所以這「充充足足」實亦含有不停止長進之意。信徒因主的恩典而在某一方面像主之後,應當小斷地反覆操練與學習,使自己像主更真切,更具備主的性格,並有更豐富的經驗和果效,

我們彷彿是一種器皿,?面裝滿了神的生命,應讓神的生命從這器皿透露出來,發表出來。但怎樣能讓祂發出來呢?要給祂許多「出口」。「信心」是一個出口,「德行」是一個出口,「知識」是另一個出口,「節制」又是一個出口……。我們當在我們的生命中,讓神有更完全的、更自由的「出口」;並要在每一個「出口」上,讓神的生命能充分的發表出來,所發出來的這一切,就是我們屬靈的品德了。

現今有些家庭用石油汽或煤氣,那些石油汽爐的噴火頭有許多小孔,若那噴火頭較大,小孔較多,沒有阻塞,火力便較強;反之,若噴火頭小,小孔也少,或是有了阻塞,火力便弱,甚至有些小孔噴不出火來。我們在神的家中也像一個噴火頭,要有更多的「孔」,更清潔而沒有阻塞,更大的「火頭」,讓神的生命在我們?面,能更充分地發表出來。這就是我們要「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的意思。

這一切屬靈的品德,其實不是我們的,乃是因為我們?面有了神的生命、神的性情。我們現在的問題只是如何讓這內在新生命發揮它的最高「性能」,表現種種屬天的榮美罷了。

「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注意:使徒在此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說「必使」,表示以上的幾種品德和追求的態度,就是一項秘訣,是必能結果子的途徑。我們若不想作一個閒懶不結果子的人,只要實行這幾樣,讓神在我們?面充分,自由地活出這些品德來。

在此使徒亦暗示我們在認識主耶穌基督這件事上,應當是結果子的。我們不應當徒然地認識耶穌基督,徒然辜負祂的恩典,乃應將「不結果子」看為反常的情形,是我們所當常常提防的,使自己小至於落到閒懶不結果的情形中。

這?的「閒懶」與第5節的「殷勤」成對比。殷勤,便有5節以下的種種品德表現出來;閒懶,便不結果子。基督徒在這充滿各種邪惡試探和奸詐的世代中,若作一個閒懶的人,當然是不能結果子的閒懶就是不長進,不想作工,不要爭戰。閒懶的人希望一切事都有別人為地承擔,他們希望別人為他們豫備好每一件事,好讓他們享受。

許多基督徒以為不犯罪便是好信徒,豈不知他可能是一個閒懶的信徒。他雖然沒有姦淫偷盜,但是他卻不結果子,不長進。在屬靈的路程上不長進就是後退,就很容易陷落試探之中。

主耶穌為甚麼責備那個惡僕,說他是又惡又懶的(太25:26)?他的惡是惡在什麼地方?惡在懶!他沒有殺人放火,卻把主人所交付的銀兩埋藏了。他讓一切的好機會白白的過去,不作工,以為只要保持原來的銀兩就是沒有虧本;其實只保持原來的數目就是虧本了。他應當運用主人所交託的,有賺來的加在原來的數目上,纔不至於白白用了主人供養他的恩典。

2.不追求長進的危險(1:9)

9 「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不在以上所提的品德追求長進,沒有具備以上那幾樣應有的靈德之人,就是「眼瞎」。換言之,這幾樣品德是信徒所必須有的。在此「眼瞎」的意思,與林後4:4所說那些末信主的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的意思不同,因為彼得是對信徒講的。在這?「眼瞎」的意思就是落在黑暗中,不認識自己,與約翰壹書所說的「黑暗」意思十分相近──「惟躅恨弟兄的是在黑暗?,且在黑暗?行,也不知道往那?去,因為黑暗叫他眼睛瞎了」(約一2:11)。

「只看見近處的,忘了他……」,本句可作上句眼瞎的解釋,表示使徒在此所說的「眼瞎」有特殊的意義,並非真正看不見,乃是「只看見近處的」。信徒若只看今世眼前的事,不看永世的事;只求人前的榮耀,不求神前的獎賞;只為看得見的圖謀,不為「看不見」的圖謀,按他所不去看的來說,實在是眼瞎的了!

為甚麼信徒若沒有以上的靈德便是眼瞎?原因有二:

A.信徒處在這世代中,如逆水行舟,若非不斷追求長進,便很容易被今世的風俗、罪惡的習慣、人的道理、各種壞潮流,漸漸將我們屬靈的眼光蒙蔽,以致我們的心思、意志和觀念,也漸受其影響,便漸漸看不見屬靈之事的美好,慚漸效法世界的樣式,不有神在永世中所為我們豫備的榮耀,而只見今世的利益了。

B.信徒既有了永生神的生命,已生入神的家中,若不在屬靈品德上追求長進,不在靈命上長大,必然會落到一種不認識自己的情形中。因為信主的年日日增,在教會中的資歷愈來愈「老」,對各種道理的知識愈來愈多,而靈性生命又不長大,結果必然驕傲自大,又靈性貧窮,落到像老底嘉教會的光景,自以為富足,而實際乃是貧窮、眼瞎,和赤身的。

「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這句話有兩種意義,即:

A.忘記主曾救贖他的恩典,忘記他在蒙恩得救時,如何認識自己是一個罪人而歸向基督,又得蒙祂的赦罪,如今所行所作竟辜負了主這麼大的恩典,不在蒙恩之後,繼續追求長進。主既將我們從罪惡的深坑拯救出來,怎能仍然停留在這深坑的邊緣,作一個閒懶不結果的人呢?

B.忘記了自己已有分別為聖的地位,既是蒙主潔淨,有神生命的人,眼睛怎能仍然戀棧在污濁的世界上,不自己分別為聖,追求崇高聖潔的人生目標?基督徒若記得已往在罪中的痛苦光景,便會更寶貴他所得著的恩典了。所以那些忘記他舊日的罪已經得潔淨的人,實在是在靈性方面落在另一種眼瞎的情形中,成為不長進的人。

3.永不失腳的要訣(1:10)

10 「應當更加殷勤」,這是本段中第二次提及「殷勤」,這樣反覆地提及殷勤,似乎暗示當時的信徒因為信仰虛境日漸困難,和假師傅道理的困擾,已漸感困倦、怠惰、不想前進了。所以彼得將這些事情提醒他們,要他們不但不怠惰,反要更加殷勤。

「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這並不是說神對他們的揀選和所施的恩典,會因他們的不殷勤而發生動搖;乃是說,他們若殷勤追求長進,便使他們所蒙的恩召和楝選顯得真切,使人覺得神的恩典堅定穩固,使人對神的恩慈更堅信不疑了!

另一方面的意思,是說出我們乃是蒙神選召和揀選的人,是在一種蒙選召的狀態中,我們應當經常保持在這種狀態中,堅定不移,顯明我們是屬神的人。(按中文新舊庫譯本本句譯作:「使你們蒙召及揀選的狀態中,成為堅定不移。」)神的揀選和恩召雖然不會改變,但我們若不站在蒙神選召和揀選的地位上生活行事,便會顯出不像一個蒙揀選的人,而且失去那蒙揀選的狀態,因而使人對神的恩召和揀選也發生疑惑了。

「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在此彼得指出一種永不失腳的方法,就是更加殷勤追求靈命的長進。基督徒有甚麼方法可以「永不失腳」?這真是許多信徒想知道的。彼得在這?把這方法指示給我們,這方法就是要在靈命與靈德上不停止追求長大。這就像小孩子常常會跌倒,有甚麼方法可使小孩子不常跌倒?不停叮囑他們小心嗎?經常由專人負責照顧他們嗎?這都不是根本的方法乃是讓小孩子長大,當小孩子長大之後,自然便離開這種常常跌倒的情形了。

4.豐豐富富的進入主的國(1:11)

11 「永遠的國」表示這?所講的不是千年國,乃是存到永世的神國。但在此卻稱為「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主耶穌與神和聖靈,既是三位一體的神,當然神的國有時也可以稱為主耶穌基督的國了。何況我們得以有分於神的國,乃是因主耶穌作我們救主的緣故。主耶穌曾經說:「你們若不重生,就不能進入神的國」,我們能得重生的經歷,乃是因耶穌被舉起來(參約3:14-15),我們信祂「被舉起」的功勞,便得著重生,可以進入神的國。我們和神的國發生關係,乃是由於主耶穌為我們成就了救牘的工作在此使徒彼得有意特別強調這一點,所以稱這國為「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我們不但可以進入主的國,且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雖然我們在世上或為貧窮,但可以在神的國中作一個豐豐富富的人。這句話顯示有些人雖可以進入主的國,卻不能豐豐富富的進入,他們只是一個「僅僅得救」的人,像林前第章所說的。我們怎樣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神的國呢?只要實行以上所說的教訓就可以了。

第11節是使徒對上文教訓的結論,指出凡照以上教訓遵行的,便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神的國了。所以現今的基督徒,不是沒有權利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神的國,也不是沒有秘訣不知如何豐豐富富地進入神的國。現在的問題,乃在我們是否實行使徒已經指示我們的,讓基督的生命能完滿地表彰出來,好叫我們可以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帶著豐滿的果子,迎見主的面。

六.使徒愛心的表白(1:12-15)

這幾節是使徒表白自己的話,要趁自己末離開世界之前,盡其所能地勸勉信徒,使他們發熱心,可以在主的恩典中長進。這幾句話顯示彼得豫知自己即將離世,因而要把握最後時機激勵信徒。由此可見,使徒彼得確是全心全意以主的「羊群」為念,就在自己快要殉道之時,仍掛念信徒靈性的長進。在此他向信徒發出一種無法抗拒的請求──臨終的請求──以呼籲信徒不可停止進步。

12 本節彼得解釋他以上勸勉中所提及的事,並非因為是信徒們從不知道的;但彼得雖知道他們「曉得這些事」,卻仍要提醒他們。按本節末句「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題醒你們」,可見彼得已不止一次地向信徒講及以上的教訓了。這表示彼得認為以上的真理十分重要,信徒切勿因為已經知道.已經聽過,便忽略了它,以為自己可以不必再受題醒。反之,他們正是需要常常題醒,好叫他們在己知的真道上常常勉勵自己,免得成為單單知道,卻末進入所知的真理中的人。

「已有的真道」大概是指上文3-4,11節等處經文所講的事,他們已經認識主耶穌,在神的性情上有分,對神的真道並非毫無認識,且已有若干程度的領悟,又「在……已有的真道堅固」了。這「堅固」表示他們不單有了初步的經歷,且已有相當老練的經殮。一個人從初步聽道,到在所聽的道上堅固,是需要經過多次的聽道,且清楚明白所聽的,又經歷所明白的真道,不但有一次的經歷,且多次重複地經歷過,因而成為老練的,這樣纔算達到堅固的地步。雖然這樣,使徒卻說也要「將這些事常常題醒你們」,可見在已有真道上堅固的人,仍需虛心接受「題醒」,因為:

A.雖然在已有的真道上堅固,但必然還有許多末經歷過,並末完全。

B.雖然在真道上已經堅固,但今後可能反而放鬆,日漸懈怠,從以往已有的寶貴經歷中落後了。

信徒切勿以為自己在某方面的真理已十分熟識,便不需要別人的題醒,甚至聽到別人提及自己所熟識的真道時,便十分傲慢地輕視別人,以為自己所知的比別人多。我們應當常常記住使徒彼得在邯將殉道之前的這些話,常存謙卑的心,在主的光中反省自己。我們是否對真道常有新的學習,新的得著?是否在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或是已漸漸離開已有的真道?

13 在此彼得以帳棚代表肉身,他以為應當趁著還在肉身中時,題醒信徒,盡他作神僕人應有的本分。不但傳福音要趁機會,就是勸勉弟兄姊妺,造就信徒,也當趁看時機。這不但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也因為我們肉身的生命十分有限。當我們還在肉身的日子,今世的一切事奉、工作、可以榮耀主的機會,都擺在眼前,但當我們一離開了肉身的生命,這一切機會便都完結了,不可再得了。雖然我們在永世中仍可以事奉神,但那可以決定我們將來在榮耀中應得賞賜的事奉,卻是今世在肉身中的事奉。彼得知道自己快要離開肉身,所以要盡量利用這不多的時機,作所應作的工夫。年老的彼得,並末想為自己貪圖安逸,閒懶不作工,仍然為主的羊群盡心竭力,十分積極地把握不多的時日,為主作工,勸勉信徒。

「帳棚」代表肉身,這一種講法亦與使徒保羅的講法相同(參林後5:1-4)。帳棚原是遊牧生活的人的居住方式,以色列人從祖宗亞伯拉罕開始,便多半是牧養牛羊的,因此常常住在帳棚中。「帳棚」在聖經中代表一種寄居的生活,表示信徒不以世界為永久的家鄉,他們雖然活在世上,卻是以盼望天上家鄉的態度來生活。而使徒保羅和彼得卻將「帳棚」用以指我們的肉身,表示我們在肉身活著,是存著作客僑居的態度,我們的今生不過是一個暫時的帳棚,?面所居住的是一個永久的生命。這暫時的帳棚可以毀壞,但那?面的生命是不朽壞的。所以每一個人都當趁著末離開這肉身的帳棚之前,知道他所要去的地位,並善用他今生的時機,為永世圖謀。

14 本節顯示彼得豫知自己快要離世。他能豫知的緣故是由於主耶穌基督指示他的(見本節末句)。使徒保羅也有這類似的經驗。保羅在提後4:6-8亦表示他快將為主殉道,並知道有公義的冠冕為他存留。除了這兩個使徒之外,有時也可以聽到類似的見證。有些信徒豫知他們行將離世,這可說是神特別賜給某些人的恩典,作為對他們走完人生最後路程的勉勵和安慰,卻不是每一個信徒可以強求的經驗。

「正如我們主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這句話可能指主在復活顯現時對彼得說過的話:「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侯,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罷」(約21:18-19)。也可能是在彼得年老時,主再次更清楚地指示他。無論如何,彼得必沒有忘記主在提比利亞海邊指示他將怎樣為主受死的話,且常存為主捨命的心志,為主作工。根據教會傳說:彼得為主倒釘十字架而死,但在此彼得對於自己即將面臨的苦雖,毫無懼怕驚慌,只看作不過是「脫離」這暫時的帳棚,進入永久的居所而已。這正是一切基督徒對「死」應抱的態度。「死」對我們並非永遠死亡,只不過換一個更美的地方,進到與永生神同住的所在而已。

15 本節顯示彼得有意留下這封書信作為後世信徒的教訓,使他們可以常常因這些教訓得著題醒和鼓勵。總之,彼得已盡量利用他還在肉身時所能作到的一切方法,來勉勵信徒。雖然他自知時日無多,仍要留下這些話,可以不斷地幫助各時代的信徒。

由此可見在使徒心目中,對文字工作的重要早已有所認識。他們並非偶然地寫幾封信講論真道而已,文字工作是他們的重要工作之一。聖靈早已開啟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認識到文字工作的價值,不像口頭宣傳那樣受時間的限制,且可以在以後長遠的世代中,仍然繼續說話勸勉信徒。

問題討論

簡單解釋使徒對受書人之稱呼的靈意?

甚麼是生命和敬虔的事?神「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敬虔的事賜給我們」是甚麼意思?

甚麼是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

按聖經所記,神的性情是怎樣的?列舉幾經節說明。

追求靈命長進的兩個基本態度是甚麼?

默寫1:5-7,為甚麼「知識」在這?也列為品德之一?

試逐一簡釋八種靈德的教訓?

1:8的「眼瞎」是什麼意思?為甚麼信徒在靈德上不長進便是眼瞎?

「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怎樣解釋?

1:13的「帳棚」是甚麼?有甚麼靈訓?

第二段 提防異端的迷惑(1:16-2:22)

一.論基督降臨的真確(1:16-21)

1.彼得自己的見證(1:16-18)

這幾節經文應與三福音中所記主耶穌帶著三個門徒上山變化形像的經文互相對照(太17:1-13──本段;可9:1-13;路9:28-36)。按三福音所記與本處經文對照結果,可知主耶穌在山上變化形像時,摩西、以利亞在榮光中顯現與主耶穌的談話,不只論及主的受死與復活之事(參路9:31),且也談及祂的降臨之事(彼後1:16;參太16:28;可9:1)。並且祂在山上變化形像所顯的榮光,就是主降臨之榮耀的締影。所以,彼得在此追述他們怎樣在山上,看見主變像的經歷,以證明他所講有關主的降臨之事,並非虛言,乃是親自從榮光中所領受的啟示。

16 基督降臨的真理是使徒親自領受的啟示。

「我們從前……」,這「從前」大概是指前書中所提及有關主再來的信息(例如1:5;4:13;5:1,4);但也可能是指彼得和那些信徒在一起的時侯,曾對他們講述過的那些有關主再來的信息。

「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祂降臨的事」,是指主耶穌第二次的再臨。注意彼得將主的大能和主的再臨連在一起講。基督的第一次降臨,表現得很卑傲、軟弱和貧窮(太1:1-2;8:20;可6:2-3;約1:46),但是基督的第二次降臨,乃是有大能力、榮耀、威嚴的(太26:64;24:30-31;25:31;腓3:20-21;徒17:31;來12:26;啟1:7)。第一次祂來是作萬人的救主,第二次祂來卻是要審判天下。所以,信徒必須忠心儆醒,等候主的再臨。

「並不是隨從乖巧?造的虛言,乃是親眼見過祂的威榮。」這句話暗示,當時的信徒有人懷疑基督降臨之真確。信徒發生這種懷疑,是因為有些假師傅和不相信主應許的人,譏誚主再來的應許(彼後3:3-7)。顯然當時有異端或假傳道,隨自己的意思講解聖經的話,傳錯誤的道理,引誘信徒,以致有些信徒對主再來之真道發生疑惑。所以彼得在此再一次堅固他們的信心,使他們知道使徒對他們所曾傳講有關主再來的事,絕非使徒憑個人意思推測出來的道理,乃是直接從神得到的啟示,且經過主變化形像時,他們在榮光中親眼看見主將來榮耀之「模型」,因而對主再降臨之威榮有所領悟。聖靈顯然要藉著他們在山上所見的榮光,使彼得和其他兩個一同上山的門徒對主再臨的威榮,有特殊的認識。這樣,他們所講有關主再降臨的應許,就更具有權威,更可信為確切無誤的了。

17 「祂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許多人誤會這句經文,以為是指主將來得著尊貴榮耀,其實這?乃是指已往的事,因原文之「得」是過去式,即「得了」的意思,且下文的講解更加證明是指過去,就是主耶穌在山上變化形像時所得的尊貴榮耀。其所以說祂得了「尊貴」,因當時祂不但大有榮光,且被神親自證明是神的兒子。

「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祂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注意彼得在此特別題醒信徒,這位要來的耶穌基督,乃是神所親自印證是祂愛子的那一位,使他們深信主再來之真確:為甚麼彼得要對那些懷疑主再來之應許的信徒,再次證實主就是神的愛子,這表示主再來的真理,和其他基本的信仰有密切的關係,倘若有信徒不確信主再來,那麼在他的信仰中便潛伏著一種危險,就是他對救恩的其他重要真理,甚至主耶穌的神性與位格,以及神的真實存在,也都隨時可能發生疑惑,隨時會受試探而信心動搖。所以當信徒對主再臨之應許,因受世上道理或異端教訓的影響而疑惑時,彼得除了證明主再臨之真確外,也證明主乃是神的愛子,是神從天上親自證明,又是彼得親自聽見的。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這句話在書信中,只提及這一次。但在福音書中則有多次(太3:17;17:5;可1:11;9:7;路3:22;路9:35)。

18 「我們同祂在聖山的時候」,彼得稱主耶穌與他們上山變化形像之山為「聖山」。有解經家以為那山就是黑門山。但彼得為甚麼稱它為「聖山」?並非黑門山這地方有甚麼特別,乃是因主耶穌曾在此變化形像,顯出祂自已是「聖」的。聖經中對於神曾顯現過的地方常稱為「聖」。如摩西在何烈山見異象時,神對他說: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出3:5)。約書亞見異象時,亦同樣聽到主對他說:你所站的是聖地(書5:15)。這都是同一原理,不在乎那個地方,乃在乎神曾在那?顯現。

基督徒雖然生活在污濁的世界上,但若常住在主?面,心靈中常有主的顯現,則無論住在這世界的那一部份,也都因神的同在而成為聖的了。

2.先知豫言的確證(1:19-21)

A.豫言的權威(1:19上)

19上 「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豫言」,在這?彼得特別高舉舊約先知的豫言,以為先知的豫言比他自己的經驗更為可靠。雖然關乎主再來的應許,彼得有親身聽見看見之經歷,但也並末因此輕忽了舊約先知豫言的權威。注意這?的「更確」,表示先知豫言之可靠性,較彼得在榮光中所見的經歷,其可靠性有過之而無不及。為甚麼使徒要這樣說?這並非彼得懷疑他自己的經歷,或懷疑他自己所講的見證,他乃是要使信徒重視神的話語過於人的經歷。因為能親自聽見主說話,看見主榮光的人不多,彼得的經驗並非人人可求,甚至在十二使徒之中,連彼得在內也只不過有三個人在山上看見主變化形像罷了。所以如果單單根據人的經驗,或看重人的經驗過於神的話語,就會有許多人因自已始終未有親自看見聽見的經歷而信心搖動了。

另一方面,那些假師傅和傳異端的人,也可以提出他們那些不誠實甚至偽冒?造的經驗,結果便和那些真止從神得到的啟示,以及因神的恩賜而有的經驗,發生混淆,使人無所適從。所以人的經歷,不應當被高舉過於神的話語之權威。

B.豫言對信徒的關係(1:19下)

19下 「如同燈照在暗處」,原文聖經是排在下句「你們在這豫言上留意」之後,而不是連在本節的第一。這樣本節頭幾句話的次序應當是這樣:「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豫言,你們在這豫言上留意,如同燈照在暗處。」英文聖經的翻譯正是這樣。

所以,「如同燈照在暗處」這句話,是形容下句「你們在這豫言上留意」的。我們若在先知的豫言上留意,我們便如燈照在暗處那樣,大得光照,滿有亮光了。

這「豫言」指彼得上文所說先知豫言基督二次降臨之事。使徒的意思是,倘若我們留心這些豫言,用心等候並相信主將快來,我們人生的目標必因專心盼望主的再來而改變,對神的話語之遵行必更為真誠,這樣我們便會在這黑暗的世代──罪惡和黑暗的勢力所控制下的世界──中得著亮光,知道要怎樣照神的旨意而行事生活,不像世人那樣在暗中摸索了!並且我們自己的生活見證,也必像光照在黑暗那樣,使許多人看見基督的光了。可見信徒若誠心等候主的再來,就必使我們在這世代作一個儆醒聰明的人,不致沉睡閒懶。

「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出現的時候」,晨星怎會在信徒的心?出現?它是只出現在天空的;但在此既說「晨星在你們心?出現」,可見這句話必然是按靈意解釋。所謂「晨星」必不是指宇宙中的晨星,乃是要藉著天空中晨星的出現,象徵某些屬靈的意義。晨星是在天亮之前顯得特別明亮的,是豫告天明之星,是天快要亮的確據。這樣,聖經的豫言也是主耶穌快要再來的豫告和確據。我們若在主的豫言上留心,信靠聖經的話,把它看作是主必快來的確據,這樣神的話必發出光輝,照耀我們的心靈,正如晨星出現天空一樣。所以今日信徒應當格外留心聖經的豫言,直到心中對於主的再來確信不疑,就必在神的亮光中行走了。

本節經文亦顯示信徒應常在主的話語上得到亮光。當主的話在我們心中發出亮光時,我們便會對天上的事有更確切的盼望,且更有力量在黑暗的環境中為主發光了。

C.豫言不可隨私意解釋(1:20-21)

20 「第一要緊」,這似乎是彼得喜歡用的話(彼後3:3),為要使信徒格外留意以下的話。本處與3:3兩次所提及的「第一要緊」,都是關乎豫言的講解方面。可見我們對豫言的講解應格外小心謹慎,不可憑自己一時的喜好和成見胡亂解說,應盡力尋求正確的亮光和聖靈的教導,闡明聖經的真理。

但是「第一要緊」僅指在彼得所討論的題目上是「第一要緊」,使徒顯然無意在此將聖經中一切其他的真理與講解豫言這件事,作一種何者更重要的比較。他只不過在他所討論有關主再來的題目上,針對當時信徒的需要,要他們特別留意豫言之不可隨私意解釋這一點罷了。

「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顯見當時有人按私意解說聖經豫言。所以使徒一方面要信徒留心聖經豫言,勸勉他們不可因為比較難明白(彼後3:16),便忽略了它;另一方面又要信徒謹慎從事,不可隨私意解說。事實上,有許多異端都是在豫言上發生錯誤。豫言既是豫先說明一些我們所未知和未發生的事,無法在事實上獲得對證。這樣,那些假師傅和異端便很容易憑己意推測解說,使信徒受誘惑了。所以信徒應當小心領悟聖經的豫言。

「沒有可隨私意解說」這句話亦可推廣其意義在一切聖經的話語上,我們不可憑私意講解聖經的話。古時忠心的神僕,必尊重神的意思過於自己的意思,縱然是自己所不喜歡講的,也要照樣傳講。例如耶利米勸西底家投降巴比倫人,實非他本人的意願,但神的話臨到他,他不能不講(參耶21章全)。現今我們講解神的話語也要這樣,不可把自己的意思加在神的話語上,曲解神的話,以成就自己的目的,這是最不敬虔的事。

安息日會的女先知米勒夫人(Mrs. Miller)曾豫言主耶穌在一八四四年再來,但到時主耶穌並沒有來,她又趕緊修改她的講法,說主已經再來了,但不是到地上,乃是進入天上的聖所。這正是憑私意解說豫言必然錯誤的一個好例證。直到今日仍偶然會發現有些人在計算主再來之年日,或自以為得著某種超然啟示,知道主將於某日來臨,也都徒然鬧成笑話,被外人作為攻擊基督徒迷信的口實。其實聖經明言,主的再來是人所無法豫測的(太24:36),這樣,一切人的估計,或「超然啟示」,都不可能出於神,而必然錯誤無疑了。

彼得在未開始在下章講論假師傅出現之前,先住本段證明基督再來之真確;似乎暗示,關乎主再來的真理,將會是異端所喜歡曲解以誘惑信徒的,因此末世信徒理當更加留意,明白聖經的豫言,並等候主的再來。

21 「因為豫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這並非說聖經中只有豫言是「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其他部份的記載便可能出於人意。使徒乃是格外強調豫言是比較聖經其他的記載,更具超然性,是人所無法憑自己的聰明臆測出來,因而更容易被顯明是出於靈感。

另一方面,在舊約時代,先知的豫言就是啟示的中心,是神一切啟示的代表。因為不論是舊約歷史或律法的一切豫表,也都含有豫言的性質,豫示神未來的旨意,所以這?所說的「豫言」,其意義可以推廣而指全部聖經的啟示。這些啟示,也都不是出於人意,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這就是聖經的話語所特有的權威。──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New%20Testament/61%202Pet/61CT01.htm
新增日期: 2008/02/29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彼得後書第1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