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3月29日 星期五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新書出版》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希伯來書第十三章解經

希伯來書 第13章

基督徒生活的品質(十三1∼16)

  作者在結束這書信前,吩咐我們許多應當履行的本分──個人的、社會的、宗教的,這些本分表彰了基督徒生活應有的品質:

 .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1∼3):倘若愛心不是實踐的,就一點用處也沒有。何處有真愛,何處就有記念那些缺乏的人(2),這不只是在言語上的,乃是在行動上的。就在今日學習以行動去愛你的基督徒朋友、辦公室的同事、工廠?的工友、醫院中的病人、課室中的師長與同學,也愛那正在受苦害的人(如難民、傷殘人士、孤寡、弱智者等)吧。

 .要具有貞德的品行(4∼6):對婚姻的忠誠是安全的保障,一切婚外的性行為都是缺德的行動,且破壞美滿婚姻的神聖理想。人也要在錢財上有妥善廉潔的美德,不可貪得無厭,以致受錢財牽制,乃要養成知足常樂的品質。

 .要記念已過世的傳道人(7∼14):要記念那些已過世但真心一意為主的傳道人,「效法他們的信心」。特別學習他們對基督(8)、對真理(9)、十字架(10∼11)以及世界(12∼14)的態度。但那些最好的屬靈領袖,至終亦要離開我們,只有至大的傳道人基督,是永遠長存的(8)。

 .要常張開頌讚的嘴唇(15),歌唱讚美神的大恩。

 .要行善,樂意在錢財上捐輸(16),不可吝嗇。

祈禱 求主將這些話刻在我心中,使我在生活上實踐這些美麗的品質。



結束前的囑咐(十三17∼25)

  「總括而論」,作者還有許多話要說,雖然他已寫了這許多,但仍覺得只是「略略」寫了!(22)不過他一定要作結;在結束前,他再三囑咐讀者幾樣責任,並為他們禱告:

 .敬重神的僕人(17∼19)

  作者在第7節中勸勉我們要記念那些已過世的傳道人,現在他要信徒特別敬重現時仍忠於職守的主的僕人。敬重的具體表現是:在物質上供給他們,要有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使他們在生活上無後顧之憂,專心一意傳達神真理的道;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在真理上順服他們的教導和勸告,要在私禱中為他們禱告,使他們能勝過自己的軟弱,以致「自覺良心無虧,願意凡事按正道而行」,這樣,講道才有能力!

 .禱告與祝福(20∼25)

  作者最後要為讀者禱告,請注意其中的呼籲(20),和那廣博的要求(21上),以及那結束的頌詞(21下)。有聖經學者說,這一個禱告幾乎包括了全部書信的綱要:

  1. 生命最高的目的──「遵行神旨」。

  2. 生命最大的需要──「在各樣善事上得到成全」。

  3. 生命最完美的表白──「心?行祂喜悅的事」。

  4. 生命最榮耀的證實──「賜平安的神」。

  5. 生命最廣泛的保障──「主耶穌由死?復活」。

  6. 生命最簡單的秘訣一一「藉疬耶穌基督」。

  7. 生命最完美的實現──「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第22∼25節乃是本書信的結論。──《新舊約輔讀》



不改變的聖子



「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13:8)。



希伯來書最後一章為命令和指示,是根據前面一切的教導而產生的。生命的祕訣在於:藉順服神的啟示表彰對祂的信心。神曾說話,人也聽見了。他們若相信神說的話,不管是過去的世代祂分幾個部分、用不同的方法藉著先知說的,或者現今藉著祂兒子最後向人說的,只要人信而順服,就找到了生命的祕訣。

我不打算討論結尾的這些命令和指示,但其中作者提出一個重要的宣告:「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或者稍作修改:「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世世代代都是一樣的。」

這是本書最主要的敘述,論及神藉祂兒子對人說話的最終性。祂的話不會改變,因為祂是不改變的。作者雖是提到「今日」的祂,也把過去的「昨日」,以及未來的「世世代代」都相連在一起。「昨日」不單單指神向人說話的時期,也包括遙遠、神祕、我們對其一無所知的過去世代。作者提到未來,表示一切生命都靠祂而立,不僅是現在,也不僅是這個地方而已,乃是包括了未來奧祕的「世世代代」。

我們不妨用這幾個短句:「耶穌基督昨日」「耶穌基督今日」「耶穌基督永遠」,將這句話分作幾個簡單的概念,來加以討論。

首先我們暫停一下,來留意作者在這?如何提到神的兒子。他說祂是「耶穌基督」。新約作者不會隨便使用一個名稱或頭銜。此處作者所提神的名字深具用意,就如舊約一樣。從前面的討論中,我們已發現作者用不同的方法提到神的兒子。祂被稱為「兒子」,那是一個重要的引介詞,作者宣告神藉著祂「兒子」曉諭我們。全書中一共有八次這樣提到祂。另外有四次作者特意稱祂為「神的兒子」。有三次稱呼祂「主」,八次使用祂為人的名字「耶穌」。有一次作者將這名字和祂的頭銜連在一起,稱祂「主耶穌」。八次引用彌賽亞的頭銜「基督」。三次將祂的名字與這頭銜相連,「耶穌基督」。四次提到「神的道」。不論名稱是甚麼,作者想到的都是那「一位」,只是每一次所用的名稱,各有不同的價值。

此處他把名字和頭銜放在一起。同樣的稱呼也在其它兩處出現過,一次是他宣稱神要我們成聖的旨意藉著聖子實現,一次是他宣稱主治理祂自己的家。這?我們看見主的這種綜合稱呼又出現一次。耶穌,這個聖潔而為人熟知的名字,在此出現。

這本來是世上一個普通的人名,但卻意味深長。根據記錄,這名字第一次出現,是摩西為他的繼承人所取的,採用神名字──耶畏(Yahweh)的一部分,和這人最初的名字何西阿(Hoshea)的一部分,湊合而成的,其意義是耶和華的拯救。天使曾說,「你要給衪起名叫『耶穌』,因衪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救出來」(太1:21)。

我們用這個名字時,難免會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部分。本卷書信?,這個名字一直到2:9才出現。第1章的引言部分是將焦點集中在聖子的榮耀上。然後作者說:「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

至於「基督」的頭銜,作者到了3:6才採用:「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

這?作者說:「耶穌基督,咋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這「人」的名字使祂和我們人類的本性產生最密切的關係,那是祂肉身在世上時使用的名字,卻富含深厚的道成肉身之意義。──「你要給衪取名叫耶穌。」

此外祂還有一個頭銜──「基督」,就是彌賽亞,是君王和祭司,祂的王冠就是祭司的冠冕,祂的以弗得是君王的紫色。作者稱這樣的一位為「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

根據本卷書的開頭部分所介紹,這一位是兒子,承受萬有,神曾藉著祂創造諸世界,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又洗淨了人的罪。這就是耶穌,世人可以看見祂,聽到祂的聲音;而祂也是基督。

如果我們領悟本講所探討的這個偉大宣告,就會知道這個啟示的焦點,是在我們所看見「昨日」的祂。神的真像和我們自己的本性,原是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明白的。這正是道成肉身的重要性。約翰寫以下這段話時,心中即存著這種想法:「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我們也見過……」(約1:14)。永恆存在於耶穌暫時的顯現中。那無限的道來到一個層次?,使有限的眼睛能看到祂,並且藉著祂,得以看見無限的事物。

我們不妨從祂顯現的那段時期,也就是祂肉身在世上的那段日子來看祂。這樣作,必然得參考記錄。回到福音書的記載,我們要問,我們究竟如何看見祂?這個問題問起來容易,但要充分回答卻不太可能。不過有幾件突出的事實,特別值得注意。

我們看祂的時候,祂的外表與常人無異,並不屬於某一個社會階層,或特權,也沒有甚麼缺陷或限制。有一個古老的例證可作貼切的說明。許多年前倫敦曾展覽提索特(Tissot)的畫,大約有二百七十幅,都是描繪耶穌在世上的生活。其中許多並不引人注意,但有一個事實頗突出,那就是這位藝術家忠實地畫出耶穌生平故事的背景,當時的習俗,所以我們很容易分辨出那一個是羅馬貴族,或庶民,或有教養的希臘人,或化外人,以及猶太人,但他卻從不畫出耶穌的臉,好讓我們可以把耶穌放在任何一群人中間。按事實說,他可能錯了。我們的主很可能具有猶太人臉部的特徵,雖然我們無法證明這一點。但是按屬靈的意義說,他是對的。保羅寫出下列這句話時也深深明白這個真理,他說:「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都成為一了」(加3:28)。我們用來區分人的一切事,在耶穌?都付之闕如。正因如此,祂能不斷向人發出呼籲,吸引人前來。吸引人的不是耶穌的教訓。他們拒絕祂的教訓。他們知道那是真理,這正是他們拒絕的原因,因為真理責備他們。薩沃那柔拉(Savonarola)對佛羅倫斯(Florence)說「要自由」時,眾人為他鼓掌;但他說「要潔淨」時,眾人就棄絕他。耶穌說,從始至終都要潔淨。因此祂的教訓並不吸引他們,但祂的人性吸引了他們。祂使人無可抗拒。讀福音書時,我們必然可以聽到群眾跟隨祂的步伐聲,他們都是平常人,這不是說他們都是中下階層的人,而是指他們來自各階層。人們發現祂身上揉合了恩慈,真理,甜美,能力,溫柔,威嚴,亮光和愛。「昨日」的祂以純淨的人性吸引著人們。這真理今日仍長存。

「基督」的頭銜指出祂能滿足人的需要。我們可以說,人性的需要從兩個詞便足以顯示:罪和悲傷。悲傷是罪的後果。我們看見祂在世時,四周充滿罪和悲傷。祂從未須臾寬容罪。今天我們常說有所謂「必要的惡行」,這一類的話從未出自祂的口,因為這類思想從未閃過祂的腦際。對祂而言,這話自相矛盾。必要的事不可能是惡的。邪惡的事不可能是必要的。

祂雖然從不寬容罪,卻也從不撇棄罪人。我們常說一個人「無藥可救」。這話也從末出自祂的口,因為祂從未這樣想過。在祂眼中,沒有一個人是無藥可救的。從祂與人們交往的記載可以看出,面對人類一切的疏忽,祂是存著如何尊嚴、樂觀的態度。不管一個男人如何邪惡,一個女人如何墮落,祂都視他們為可救贖的人。

談到悲傷,祂自己是一個憂傷的人,祂常經憂患;與人交往時,祂也從未輕忽人的悲慟。但祂從不為自己,也不為別人,屈服於悲傷。祂不認為悲傷就該帶來絕望。正如祂離開門徒時,曾對他們說:「你們的憂愁要變為喜樂」(約16:20)。請留意這話,祂不是說,你們的憂愁會得到喜樂為補償,祂乃是說,你們的憂愁要轉變為喜樂。

如此我們看見昨日的祂,以祂自己的人性吸引著人;在面對罪和悲傷的光景時,祂從不寬容罪,但也不撇棄罪人;祂不輕忽憂傷,卻也不承認那是人最終的情況。

另外我們也看見,昨日的祂在四周人的心中不斷帶來新的驚訝。祂不時用某種行動或話語、態度使跟隨祂的人驚奇,使他們摸不著頭腦。我們可以說,祂是一步一步地用奇妙的事來訓練門徒。以上便是按人的能力,對昨日的祂在世上的回顧,雖然很不完全,不充分。

作者的聲明中強調,祂「今日」仍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這些基本的事上,祂仍然是一樣的。我們明白,「今日」和「昨日」是有差別。祂肉身在世上時,受到時、空的限制。祂知道這一點,所以在離開門徒時曾對他們說:「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來」(約16:7)。祂如今不再像從前與門徒同在時那樣,以祂的肉身與我們同在,但祂當日所彰顯的一切根本事實,仍然與我們同在。我們藉著留存下來的文字、作品認識祂。這些記載只是具體而微地記錄了祂,還需要加以推敲,應用,思考。但是福音書對祂的記載不僅是雛型,而且是規範。也就是說,我們一切的思考必須受其啟示的制約。許多人解釋耶穌基督和祂的信息時,都在這一點上失敗了。若能以自然哲學來解釋的「人」,就不是福音書所啟示的那一位。在福音書?我們發現的那一位,曾帶給這世界最終極的倫理,最獨一的福音。我們若改變那「人」,就是降低倫理,摧毀福音。

我們不妨簡短地將這幾件事作一番應用。祂仍然吸引著人。若耶穌清楚啟示出來,不與教會主義和世俗主義混為一談,祂仍然會像從前肉身在世時一樣,對人性產生吸引。我們應當只簡單講述祂的事蹟,不論人聽從與否,都可以看見祂這「人」的美麗。

此外祂對罪的態度也不改變。祂從不寬容罪。假冒為善在祂面前絕無立足之地。或許最主要、最光彩的榮耀,就是這個事實:如果我們犯罪,祂仍然一樣不撇棄我們。祂仍然對那些嚴厲的,冷酷無情的道德家說,你們誰未曾犯過罪,就可以拿石頭打這有罪的婦人。另外,祂對悲傷的態度也一樣,從不輕忽。如果馬利亞在祂腳前為死去的弟弟哭泣,祂也和她一同掉淚,雖然祂是掌管生死的主。

同樣的奧祕仍然存在。我們無法對祂作最終的界定。人類一切的探討都無濟於事。然而每一個世代中,都有某一種從未出現的亮光,臨到某些虔誠的學者身上,使他們在詮釋基督時發現新的表達方法。

再來看看「永遠」或者「世世代代」一詞。我比較喜歡後者的譯法,因為它不含任何用數據衡量的意味。它的意向非常詩意。我們提到世世代代,思想可以任意馳騁,直到心存敬畏而停止。我認為新約中對「永恆」最強烈的表達法,是出自保羅的筆下,他寫道:「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弗3:21)。各世代相繼而來,又魚貫而去,每一個都有它自己的本質,時間的長短,和特殊的分量與價值。保羅似乎看見它們生生不息,一代接著一代誕生,而融合成一個世代。希伯來書作者望向未來,就是使用這詞,宣告耶穌基督是一樣的。他在本書開頭部分宣告,諸世代是藉祂創造的。如今他再確認,歷經各世代,祂仍是一樣的。不論未來如何,祂永遠是真理的啟示者,是恩典的彰顯者。在祂?面蘊藏著那深不可測的奧祕。

神藉著祂對人說話,此外祂再無話要說,也再無必要說了。我們需要對祂藉著聖子所說的話瞭解得更完全,好在知識和經歷上更長大成熟。

我們每個人都會意識到改變,「改變」就好像生命中的鹽和毒藥。鹽可以防止腐化。我們的經歷中若沒有任何改變,那簡直可怕。詩人有一次說到惡者「沒有更變」(詩55:19)。但是「改變」也是生命的毒藥,它似乎會妨礙我們的計劃,攔阻我們進步。因著它會產生刺骨的傷痛,詩人吟誦道:「我見四周都是改變,腐敗。」然而請注意,這句話卻導致一個呼求:「哦!永不改變的神,請與我同住。」

每個人的生命都需要一個持久不變的中心,我們可以將生命依附它,知道它永遠長存。我們也需要一個不斷長新的祕訣。這兩者都可以在祂?面尋到。我改變,祂不改變。更進一步說,祂是保持長新的祕訣。若住在祂?面,每一天都會有新的榮光,新的美事臨到我們。

因此神對人最終的話,是在聖子基督耶穌?說出的,祂「昨日今日一直到世世代代是一樣的」。──《摩根解經叢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New%20Testament/58Heb/58CT13.htm
新增日期: 2008/03/0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希伯來書第13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