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4月20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彌迦書第五章注釋

彌迦書 第5章

榮耀之主(五2∼15)

 .君臨的地方(2)

  由於彌迦與以賽亞是同期的先知,所以他們對當時百姓所宣講關乎彌賽亞降臨的信息也十分相似;並且,這節是整部舊約對基督降生的地點預言得最清楚的經文,以致當希律王查問新的王降生地點時,文士們毫不猶疑地回答:生在伯利?(參太二5)。彌賽亞不在首都耶路撒冷降生,卻在一個貧窮的村莊誕生,是代表祂深切體認人類生活的貧窮苦狀,這個預言,對當時生活在不公平、貧富懸殊社會中的百姓來說,確實是極大的鼓勵。

 .平安之主(4∼9)

  無論猶大人如何受苦,只要知道彌賽亞降臨時,必按其威嚴以平安統治全地,百姓便滿有和平、豐盛和快樂。這種對未來幸福的憧憬,一直存在百姓心?;可是,當主耶穌來到世間,要實現這個國度時,他們卻拒絕接受祂作君王,這是何等的諷刺。此外,彌迦面對當時的政治局勢,也必須給予百姓一點安慰。雖然亞述大軍隨時會吞噬猶大,他們像沒有可以依靠的,但先知指示他們無需仗賴人力,也不應謀求別國的軍事援助,應專心依賴耶和華,便必蒙拯救。

 .完全的統治(10∼15)

  到彌賽亞統治的時候,所有相信的人都不需軍事和政治力量作保護,也無需為將來而占卜及跪拜偶像,只要專心尋求祂,就必得疬幫助,因為祂才是真正的主宰,完全統治人心的神。

默想 我究竟依賴權力、地位、才能,還是倚靠神來面對生活和將來呢?──《新舊約輔讀》



H 曾掌權且將作王的那位(五1∼6)

  雖然此處經文並不整齊,讓人認為第五章1∼6節有可能是一些神諭的綜合體,但由於它的形式及主題均很一致,所以最好還是將其視為一整體。所謂的整體包括第一人稱代名詞「我們」,以及對亞述入侵的描述(亞述以得勝為始,挫敗為終),而這樣的整體便構成了神諭。就像前一則神諭一樣,這則神諭也是從眼前的苦難轉入未來的拯救,尤其是從耶路撒冷的君王所受的羞辱(1節),轉向彌賽亞的得勝(2∼5節)。在此段中有漸進的次序︰從彌賽亞的救贖始於神,而神又高舉彌賽亞為掌權者(2節),進至彌賽亞誕生於神忠心的子民之中(3節),再進至牧人-君王憑藉著神的信心,將其統治之地擴展到地極,使祂的子民能安然居住(4節),最後到祂的子民征服亞述(5b ∼6a 節)。

  1. 此則神諭的起始形式與前一則神諭頗類似︰「現在」(NIV 沒有此詞),指的是目前的苦境,隨後是指稱的呼格(成群的女子哪,AV,參和合本小字),加上命令語句(要聚集成隊),跟著是因為一詞。在第四章10和13節,這樣的形式引導著救贖的應許,但在此它卻開始了目前的苦難。此外,主題也由神奧祕的籌算,轉變為「曾經掌權且將來要作王」的神。正如莫林(Merlin,譯註︰亞瑟王故事中的預言家。)預言亞瑟王將回來再度統治一樣54,彌迦也看見理想中的大衛將以彌賽亞的身分重新出現,而彌賽亞對以色列而言,就是未來最理想的掌權者。

  此處所說的圍攻,依彌迦書其餘的部分和第四章6節的判斷,應係西拿基立的圍攻55。據此,所謂的「現在」(AV 、 RSV)是公元前七○一年;若果真如此,那麼本節提及的以色列執政者(呂譯;和合︰審判者)便是希西家了(見導論{LinkToBook:TopicID=172,Name= Ⅱ 歷史背景},156∼158頁)。合和本譯為群或隊的字,也可譯作「城牆」(NIV 邊註,RSV 、 NEB)。這種譯法是根據七十士譯本,把字根讀為gdr而非gdd。但馬索拉經文較七十士譯本為佳,因為帶著gdr字根的動詞形式,並未見於其他文獻。「女子」(AV;和合作民;NIV 作城巿)加上普通名詞,代表著擁有該名詞特性的人,在此即是「戰爭的」。群讓人想起聚集在耶路撒冷城門之後,剩餘的少數以色列軍隊(參一8∼16,二12)。以賽亞也將亞述軍隊比擬作杖(賽十5、15、24)。擊打……的臉代表著羞辱;被打的人毫無反抗能力,甚至無法護住自己的臉(參︰伯十六10;詩三7;賽五十6;哀三30)。依起首的「現在」來判斷,此處的時態應是現在式,「他們擊打」(RSV),但 NIV 省略了「現在」一詞。

  2. 但是(呂譯;和合未譯)一詞,將目前挫敗的情勢扭轉為彌賽亞的勝利。誕生於驕傲的耶路撒冷的諸多君王都已挫敗;而降世出生於卑賤的伯利恆的彌賽亞卻要得勝。耶和華對被擬人化的伯利恆宣告,祂將在彼處開始彌賽亞的時代。祂選擇伯利恆來顯示彌賽亞看似卑微,但事實上擁有最為尊貴的根源。以法他,意即「多產的」,它就是猶大國中伯利恆所在的那一地區(詩一三二6)56。這?的稱呼,大量引據撒母耳記上十七12(五2a 、 b 的七個字中,有三個字見於該處︰伯利恆、以法他、猶大;參︰得一2),也藉此追溯彌賽亞的根源源自耶西和大衛一系,而不理會祂家譜上後來誕生於耶路撒冷的那些敗壞、令人失望的祖先。以賽亞也藉著把彌賽亞和從耶西的本所生的枝子相比(賽十一1),來敘述彌賽亞的根源。原本十分含蓄的描述在最後一個子句中,他的根源……從太初就有,變得很清楚明白。這則神諭被塑造成古老宗族傳說的形式,以符合它的內容(見四8)。彌迦以此一暗一明的筆法,帶我們回到孕育大衛族系的搖籃,並顯示彌賽亞代表著一著名家室的新開始。在掃羅失敗時,神出人意表地膏了大衛並拯救了祂的民;同樣在大衛的後裔挫敗後,神也會賜予祂的子民大衛真正的繼承者。

  修飾伯利恆以法他的子句,其實意即「在猶大諸多宗族中,它的存在微不足道」;就是說,大衛是他眾兄弟中最小的,同樣地伯利恆在猶大諸宗族中,也只扮演非常有限的角色。譯為小的形容詞,在此描述的並非數量,而是質量。同一字在聖經他處,往往與「微弱」和「被藐視」(士六15;詩一一九141)等詞連結在一起,在 NIV 常被譯為「微小的」和「卑微的」(比較撒上九21,該處「小」字的用法與他處不同)。馬太福音二6將這段經文重新簡潔地陳述,使其意義更加明白︰因為神揀選了伯利恆作為彌賽亞的誕生地,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將有最卓越的人降生。伯利恆實在是太無足輕重,甚至連約書亞記的地圖製作者,和彌迦書中一連串猶大的防禦城巿,都未提到它(彌一10∼15;參︰代下十一5∼12)。但在今天,它卻令人難以置信地成為舉世朝聖者的中心,而且全球聞名,因為耶穌基督應驗了這節經文。這經文的實現,證實了神的話語和其中的信息︰主喜悅揀選世上軟弱的和被人厭惡的,叫有智慧和強壯的羞愧;而且人當僅僅憑著主誇口(林前一18∼31)。宗族(和合︰諸城)即是支派之下的軍事及政治單位,每個宗族包含大約一千人。馬太福音將「諸宗族」(希伯來文作 b~lpy)改作「領袖」(希伯來文作 b~lwpy;參 NIV 註釋;新譯)。同樣地,兩者之間的差異不在乎文字本身,乃在於如何解釋。馬太這樣的更動,旨在讓從伯利恆出來的「執政者」(希臘文作 he{goumenos),和出於其他支派的「諸首領」(希臘文作 he{gemosin)造成對比。此外,馬太還將撒母耳記下五2彙編入經文。

  接下來的子句有些彆扭︰「他將從你那?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為我很可能是從撒母耳記上十六1得到的啟發,它強調彌賽亞就和大衛一樣,都在耶和華的計畫之中。彌賽亞並非君王,而是代理那高於祂的。許多先知謹慎地避免為祂冠上「君王」的頭銜;彌迦也用掌權的稱呼彌賽亞。

  從太初(AV;參 NIV 邊註)很可能是基於基督的先存性。原文(`o{la{m)常用於神創造的次序或神本身,可以代表「亙古」的意思(參︰詩二十五6,九十2)。它也可以指歷史範疇內的「往古之日」(呂譯),即遙遠的過去。如果作者提到伯利恆,旨在勾起人們對耶西和大衛的記憶,那麼「歷史範疇內的往古之日」的意義便較合乎此處的前後文。

  根源在與閃語同語根的語言中,可能是尊崇君王超自然、半神性的起源。據此,某些學者認為,該詞在此旨在強調彌賽亞的超自然起源。這雖然可能,但是 NIV 的邊註又作「出處」(goings out),和本節前一行直譯為「他將出來」(參 AV)的動詞為同一字根。在該處它指的是彌賽亞的歷史根源,而這也可能就是它在這相應的一行中的意義。從人的角度而言,彌賽亞的血脈中流的是最高貴的血(也就是說,祂將是耶和華的僕人),且將繼承神與大衛所立的永久的約(參︰撒下七8∼16;詩八十九35∼37)。

  3. 彌迦從神的宣告中,獲致合理的推論(注意這?用了「因此」,新譯;和合未譯),即以色列必被捨棄(NIV;和合︰必將以色列人交付敵人)(就是苦難的現在,四9、11,五1,包括被擄,四10),直到彌賽亞來臨,開啟了新紀元。(此處較好的英譯是像 NIV 一樣,用非人稱動詞 "one will give them〔Israel〕 up",而不是像 AV、RSV 採用人稱動詞 "he will …… "。參和合︰「耶和華必將……」。)造成新紀元的那生產的婦人,指的是錫安(參四10),這是轉喻與神立約的人。也就是說,神將運用信祂的人來讓彌賽亞降生於世上。耶穌基督降生的家庭及群體,都擁有信心、禱告和聖靈充滿的特徵(參︰路一5∼二40)。以彌賽亞為主的新紀元,將由祂其餘的弟兄組成核心。他們是誰呢?他們是彌賽亞的子民,其中有的是藉血統和歷史自然地與祂連接;有的是因悔改信主而在屬靈上與祂結合;另外還包括那些信祂的餘剩之民(參四7)。其餘的意指全體弟兄,餘剩之民也在其內57。歸回帶有悔改歸正的意味58。以色列人一詞(更確實地說,就是「以色列的男子」)具有宗教的含義,而此處的用法正帶有此含義59。一旦神的選民以色列悔改信主,彌賽亞便會開展對付列國的新紀元。當一百二十位彌賽亞的弟兄,聚集在耶路撒冷一間樓房的樓上房間恆切禱告時,彌賽亞差遣了聖靈來到世間要徹底改變這世界(路三16;徒二)。

  4. 彌賽亞和祂的弟兄開展了神的國度後,彌賽亞必起來(就是永遠堅立;參︰詩三十三11,一一○3,一三○3;賽十四24),因為祂靠著耶和華的力量掌權,而且掌權直到地極。大衛的眾子不忠於神,自信己身的軍事力量,違背了與耶和華立的約(參五10∼11),彌賽亞卻像大衛(撒上十七38∼47),信靠神並持守與神的約(參︰詩九十一14,二十2∼3、6、8及其他多處)。彌賽亞的統治被描述成像牧人牧養羊群一般,再度喚起人們對大衛為王時的回憶(撒下五2,七7;參︰太二6)。主耶穌將牧養的形像移用在祂自己身上,以描繪祂對子民公義的統治及關愛(約十;來十三20;彼前五4)60。彌賽亞的尊大,則讓人想起神對大衛的應許(撒下七9)。但和大衛不一樣的是,大衛的國只包含迦南美地,神子卻要實現更大的異象,就是普世的國度(申三十三17;詩二8,二十二28,五十九13,七十二8)。

  5∼6. 第4節將羊群的平安和彌賽亞征服普天下的敵軍相連結。在5∼6節,亞述的挫敗及之後的和平,正代表了彌賽亞更大的勝利。此外,這?提到七個牧者……八個首領將打敗亞述,這表示彌賽亞要藉著祂的子民來征服敵人。彌迦用「他必成為他們的平安」(NIV;和合︰這位必作我們的平安)(5a 節)和他必拯救我們(6b 節),來說明這些領袖並非脫離彌賽亞而獨立行動。先知在此用我們,代表著他認為自己是信靠彌賽亞且未被打敗的子民之一。彌迦提及亞述乃因他在寫作彌迦書時,亞述大軍正在入侵。我們必須記得,先知們往往在對他們同時代的人說話,而他們提及未來時的用語,都是來自他們自己的歷史情勢(參︰賽二十五10;摩九12)。先知也提到寧錄地(=巴比倫),這證實了我們所說的彌迦書寫作日期。寧錄地在聖經中只見於此和創世記十8∼12(=代上一10),而在該處亦明顯與巴比倫一致。兩處經文的作者都在提到亞述後才提到寧錄,他們可能是藉此表示亞述較巴比倫強大61。五章5節被譯為「首領」(nasi^k[e^)的字,亦見於亞述記載公元前七二○年撒珥根攻打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文獻(見導論{LinkToBook:TopicID=172,Name= Ⅱ 歷史背景},156頁)。今天彌賽亞要打敗祂的首要敵人撒但,並藉著擁有祂所賜聖靈的牧者來掌管世界(參︰弗四7∼12;彼前五1∼4)。



54 Alfred, Lord Tennyson, Morte d~Arthur.

55 梅茲(114頁)表示,「用以形容特定歷史事件時,圍困(希伯來文作 ma{s]o^r)一詞僅見於尼布甲尼撒圍攻耶路撒冷」,但他卻未告訴他的讀者更重要的事實,即在代下三十二10中,西拿基立的話中也使用了同樣一詞!

56 七十士譯本譯為「伯利恆〔=希伯來文 bet-lehem〕,以法他家〔=希伯來文 bet〕」。因此,某些批評家直接刪去伯利恆,譯成「但是你,以法他家哪」(參 JB)。既然所有的經文及譯本都是「伯利恆」,那麼七十士譯本中的以法他「家」,很可能係與bet-lehem重複抄寫之誤。

57 R. de Vaux, Le reste d~Israel d~apre&s les prophe&tes, RB 42 (1933), p.528, n.1.

58 Nielsen, Oral Tradition, pp.88∼89.

59 R. de Vaux, Histoire ancienne d~Israel, 2: La Periode des Juges (Lecoffre, 1973), p.65.

60 J. G. S. S. Thomson, The Shepherd-Ruler Concept in the O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NT, SJT 8 (1955).

61 E. Lipinski, Nimrod et Assur, RB 73 (1966), pp.77∼93.

I 生的香氣,死的香氣(五7∼9)

  此處新的神諭和前一則神諭的關聯,見於希伯來原文的五章5、7、8節,都以必起首,而五章6、8節都用了「拯救」(「搭救」、「拯救」原文為同一字),而相互連結。這則新的神諭更清楚地預示自四章7節便開始的信息︰彌賽亞將藉著祂的餘剩之民擴展國度。第7、8兩節在結構上有顯著的雷同︰ (1) 主詞︰餘剩的民未來將存在於列國之中62; (2) 述詞︰由一明喻代表,這明喻又分為同義的兩個部分(「如露水」、「如甘霖」,這和「如獅子」、「如少壯獅子」相對)63; (3) 說明︰以關係子句 which …… (未見於中譯)來解釋明喻。這樣明顯雷同的結構,和餘剩之民在列國之中同時擔負的兩個使命,成了強烈的對比。餘剩之民對某些人而言,將是救贖的來源;但對其他人來說,則是帶來毀滅的器皿。無論在他們的任何一項使命中,神都會讓他們得勝。此一預言在早期教會中早已成就。保羅曾說,神常帶領著他和其他使徒,也就是基督的馨香之氣,在基督?誇勝。在得救的人之中,他們是活的香氣叫人活;但在滅亡的人之中,他們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人死(林後二14∼16)。今日的教會繼續肩負著同樣的雙重使命。神諭以命令(9節,JB)餘民達成使命(不同於 NIV)64終結。

  7. 未來式的必,把這則神諭的實現和彌賽亞的來臨,連結在一起。歷經巴比倫擄掠的那些軟弱的餘剩的人,將成為扭轉歷史情勢的強國(四7)。彌賽亞降臨之後,被打敗的餘剩之民將成為勝利者。他們並非靠著自己的力量征服敵人,而是靠著彌賽亞,而彌賽亞則是倚靠耶和華的大能掌權(4節)。彌迦以雅各來代表餘剩之人,因為雅各也是「瘸腿的」(參四6)。但是雅各後來改名為「以色列」,並且強大到足以實現神對亞伯拉罕的雙重應許︰凡咒詛他的,必被神咒詛;為他祝福的,必被神賜福。無論是這應許的那一部分,亞伯拉罕都佔了優勢,因為萬國都因他的後裔得福(創十二3,二十二17∼18)。由於神信守祂的應許,並藉著餘剩之人來成就應許,亞伯拉罕今日才能成為多國的父(羅四16∼17)。露水和甘霖向來象徵神所賜的祝福。它們讓人想起餘剩之人奧祕的屬天根源,及此根源賦與人新生命使全地更新的果效。等候較佳的翻譯應是「伺候」(參 JB)。希伯來原文所用的字,並無「耽延」、「滯留」的意思,而是「以熱切的期待盼望」65。露水和雨水並非由無能的人類操作而來,而是由有恩典、全能、信實的神而來。譯成耽擱(linger)的字,也可作「希望」、「期望」解,並且和「相信」是極相近的同義字。這其中以「相信」的意義較適合,因它和等候相對應cs1866。本節明喻的意義,關鍵在於從耶和華而來。艾倫(353頁)評述如下︰「人類單是用水問題,便已束手無策。人可以積存雨水和汲取地下水,但一旦久旱不雨,人對酷日就束手無策。人對於生活中如此基本的需求,根本連增加或減少其供應的能力都沒有。」

  8. 彌迦曾把身處列國中的錫安,比作在亞述大軍之前踹穀的牛(四13)。現在,他把身處多國之中的以色列餘剩的人,比作兇猛可怕的獅子(NIV 所譯的「少壯獅子」值得商榷),正對羊群展開恐怖的殘殺。此處用了四個述詞,將先知的比喻抽絲剝繭地開展︰他若經過(是希伯來文聖經的第一個動詞)講的是主權;毆打cs8(NIV;譯成踐踏較佳)指的是征服、毀滅的力量;撕裂是指死亡;而無人搭救則指神的責罰是無法逃避的(參︰申三十二39;伯十7;詩五十22;何五14)。基督的靈賦與教會能力,使教會甚至能勝過撒但和其爪牙的權勢,而將基督掌權的範圍擴展到普天下(太十二28,十六18∼20;約十六33;及其他多處)。

  9. 依照第7、8兩節的應許,餘剩之人接著被直接命令要達成使命。此命令說明了死亡將臨到他們的敵人,並暗指凡歸向神的將獲重生。彌迦在下一則神諭的第15節中,再次確認此命令。此命令,也就是神的話語,堅立在餘剩之民的背後,給予他們支持。凡實行大使命的都必得勝(參︰太二十八17∼20)。



62 七十士譯本和敘利亞文聖經在第7節中都加了「在列國中」,使得7、8兩節的前半完全一樣。其實可能7、8兩節都應刪去這句話,因為它和「在多國的民中」意思重複而顯累贅。

63 希伯來文中有六個字可表達「獅子」,彼此間的差異不甚能分辨。

64 古老的譯本均將「手高舉」的動詞形式,寫成直敘,但希伯來文聖經卻令人意外地用了表示意志的動詞形式。我們應以希伯來文為準。

65 TWOT 2, p.791.

66 Ibid., p.374.

J 耶和華保守祂的國度(五10∼15)

  四∼五章這一部分的最後一則神諭,是有關於向列國施報(注意15節)。在這則神諭中,耶和華不斷地在每節經文一開始,用第一人稱主詞加動詞,來宣告祂將保守祂的國度。首先,祂將剪除國中不潔的,以免這國遭到祂的忿怒(10∼14節)。其次,祂將懲罰那些不信祂的仇敵,並藉此保護祂的子民(15節)。祂對以色列的責罰其實旨在匡正他們所行的,但祂對列國,則的確是要重重的責罰。第10∼14節是針對全以色列而言,並非單指餘剩之人,因為全以色列都需要潔淨。舊約的亞蘭文譯本,以「百姓」代替第10、11、13和14節中含糊不清的第二人稱代名詞,而使得經文的意思較清楚明白。以色列民不僅需要潔淨,他們尤其需要洗淨三種形式的背信變節。這三種形式在此都是以神的「我必除滅」首語重複法表示,它們是︰以軍事力量(10∼11節)、邪術和巫術(12節)、偶像崇拜(13∼14節)來取代對神的信心。耶和華要親自戮破以色列人不可一世、驕縱自炫的虛幻泡沫。

  神的宣告不僅旨在使不信的人清醒,同時也旨在使信祂的以色列重新得力。此一主題和目的,完全吻合公元前七○一年時的情勢(見導論{LinkToBook:TopicID=172,Name= Ⅱ 歷史背景},156∼158頁)。此神諭所描述的情形是敵人自外攻打,而以色列正以人的力量抵禦67。經由耶和華奇妙的拯救,以色列得以學習仰望祂,而敵人也經歷了祂的怒氣。這則神諭包含甚廣(見四1),它在公元前七○一年已立即成就,而在彌賽亞的時代則將更完全地實現(見190頁{LinkToBook:TopicID=188,Name= D 錫安將被高舉(四1∼5)})。

  在行首額外音節開展了新的神諭之後(10a 節,耶和華說「『到那日……』」),內容可分為不均等的兩部分︰10b 節∼14節,以及15節。這兩部分在形式上極易區分,第10∼14節都有同義的平行句──每半句的結尾都有「你╱你的」,及第10、13、14節都有「從你中間」;相對地,第15節用的是形式平行句(即行與行在語意上並未互相補充),而未用第二人稱代名詞。

  第10∼15與7∼9節,藉著「剪除」或「除滅」(9、10∼13節)和「你的手」(9、13節)等字眼而連結。關於後者,艾倫(357頁)指出︰「從第12節以下的你的手,明顯重複第9節的用字,彷彿在警告神的子民,當他們爭戰而神要將勝利放在他們手中時,他們必須從手中除去所有不是出於神的幫助。」

  10a. 到那日(見四6)將神對祂國度的保守,與四∼五章所提到的以色列未來的救贖,相互連結。耶和華應允了希西家的禱告而殺戮亞述人,足證此一應許在彌賽亞的時代也必成就。

  10b∼11. 剪除、除滅(希伯來文作 krt)尤指「肅清」,亦即藉責罰除去不潔者,以保全整體(參︰利十七10,二十3、5∼6等等)。以色列對其馬匹所拉的戰車和堅固的城邑68深具信心,因而威脅到以色列與神的盟約關係,因為這關係乃根植於信心。此外,邪術和崇拜偶像也同樣地影響以色列和神的關係。很可能虛妄的安全感成了以色列的驕傲,因為這虛妄的安全感在以色列的心中居首位。根據聖經記載,當西拿基立侵略猶大國時,猶大的軍事配備十分齊全(參︰王下十八13、24;代下三十二1∼5;賽三十一1),存留迄今的希西家時代的渠道可作佐證。今日的教會縱使擁有諸多資源──受高等教育的傳道人、具有專業訓練的解經家、教育工作者、美侖美奐的建築──但教會斷不能靠這些資源得勝,只有靠著對神的信心。教會必須再次和大衛一樣承認︰「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二十7)。這由以色列的軍事天才所作的詩篇,顯示了聖經並不反對運用資源,只是認為不應倚靠我們所擁有的(參︰申十七16∼17;詩一四九6∼9;尼四9、13∼14)。

  12. 以賽亞在他相應的神諭(賽二6∼8)中指出,邪術致使猶大國高傲,很可能他想要強調邪術乃來自外國。東方的占星術和非利士人的觀兆,截然不同於以色列的約(參︰出二十二18;利十九26)。背約的以色列就像世俗的人一樣,亟欲沉醉於眼前而不願作屬靈及道德的考慮,同時又想藉一己之力和卜卦之助,保障未來仍繼續享有富貴榮華。反之,眾先知所諄諄教誨的道德一神論則堅持,未來的和平和繁榮端賴今日的信心和行為表現。

  13∼14. 異教藉著法術的咒語和儀式,試圖操縱自然界生命的天賦力量。雕刻的偶像便是這巫術的一部分。在當時的邱壇上(見一6),柱像(希伯來文作 mas]s]ebo^t)代表陽性的神巴力(參︰王下三2,十26∼27),而木造的像則代表陰性的神亞舍拉。城邑應譯作 NEB 的「濺血的祭壇」69,也許指的是柱像中用以接收祭物之血的凹處。自己手所造的是一個轉喻,強調雕刻的偶像和柱像不過是人類的創造,同時也顯示了人試圖脫離宇宙的創造者而生活。世俗的人今日可以運用科學,比其祖先利用巫術還更有效地掌握生活。但是他卻和祖先一樣,對永生並無把握。他繼續以受造物取代創造者,於是他的永生便被自己一點一滴地剝奪殆盡,而一點一滴累積的結果,便加速他的永死。

  15. 怒氣帶有負面的含義,故而並不能適切地表達希伯來原文的字(na{qa{m)。原文意味著掌權者以辯衛性的伸張公義,保全其主權。祂藉著拯救受苦的子民以及懲罰那些不聽從祂的,來保全祂國度的完整。這顯示了神擁有絕對的主權革除對抗祂國度的人70。如果有人擅自作主,私行報復的話,他就是因不信神才採取行動,等於是直接懷疑神的特性以及神保護祂子民的能力。以色列的君王對於輕視祂的人,並非冷淡地回應,而是以忿怒回應。的確,有些事是應該用強而有力的態度表達。從彌迦直至今日,耶和華一直保守祂的國度對抗外來的攻擊。當基督再來時,耶和華最後將為祂的子民施行祂保守的大能(帖後一8;參︰路十八7∼8,二十一22;啟六10)。直到那時,教會不應自行伸冤(參︰申三十二35;來十30;羅十二9),或是仰賴自己所擁有的,而有損主的榮耀。



67 J. T. Willis, The Authenticity and Meaning of Micah 5: 9∼14, ZAW 81 (1969), p.356.

68 希伯來文的對仗以「馬匹」在一行,而「戰車」在下一行,來表現一體之兩面;第11節的「城邑」和「要塞」(和合作「保障」)亦是同樣的情形。

69 雖然希伯來原文的意思,通常指「城邑」,且七十士譯本和拉丁文聖經亦都如此譯,但在此提及「城邑」頗為怪異,因為第10節已經提過「城邑」,而且此詞與「亞舍拉的像」(和合作「木偶」)並不成對句。J. D. Michaelis 和許多註釋學者認為,該字應解為「多樹之處」。在某些烏加列(Ugarit)的文獻中,此字常與「雕刻的偶像」一同出現,這種組合與彌五14的經文較為類似。有些學者認為該烏加列字和阿拉伯文同語根,因此應譯成「被血塗抹的像」(參 NEB)。另一些人則認為此字和另一烏加列字根相關,故應解作「神-保護者」。

70 B. Anderson, Out of the Depths (Westminster Press, 1983), p.90; G. Mendenhall, The Tenth Generation: The Origins of the Biblical Tradi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pp.69∼104.

──《丁道爾聖經註釋》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33Micah/33CT05.htm
新增日期: 2008/03/09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彌迦書第5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