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投影片 4月26日 星期五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彌迦書第七章注釋

彌迦書 第7章

 .先知的哀鳴(七1∼6)── 彌迦看見猶大人深深陷於罪惡之中,實難以神的道德標準作衡量;就是以他個人的角度去衡量,也不能看到百姓有甚麼屬靈的果子可以獻給神,所有人都落在網羅中,只能按疬本身的生命結出各樣蒺藜和荊棘而已。在那時候,人與人的關係完全瓦解破壞,沒有朋友,就連最親密的人都會成為謀害你的人,這是個多麼恐怖的社會啊!

默想 主啊!求繝讓我在施恩座前坦誠面對自己所犯的罪過。

餘民之福(七7∼20)

 .靠神剛強(7∼10)──相信每個事奉神的人都有與彌迦先知近似的經歷,遭受別人的排斥和拒絕。然而彌迦的態度卻能給予我們安慰和啟迪,仰望神是最可靠的救贖,也就能叫人從灰心失望中轉為剛強膽壯。神是信實的,也是施恩惠的主,凡等候祂的人必得憐憫,也不致羞愧:祂必應允(7);祂必把跌倒的人扶起(8);在黑暗中的人有神作他的光(8);神為他辨屈(9);必能看見神的公義(9∼10)。

 .那日子的榮耀(11∼17)── 雖然我們不知道神在甚麼時候要統管全地,但深信祂的應許永不落空,正如彌迦所宣講的一樣。對那些陷在道德腐敗和政治危機的百姓來說,神榮耀國度降臨的應許,無疑帶來新的盼望,可以掙脫奴役的枷鎖,回到自己的城邑,重建家園和城垣;那時神的百姓必得享無憂無慮的生活,神必親自牧養子民,餵養和看顧他們,使外邦列國憚驚懼怕。但對基督徒而言,當基督的國度降臨時,才是最榮耀的日子。

 .至高之神(18∼20)── 末了,彌迦先知再一次提醒百姓當知誰是宇宙和人生命的主宰。在生活的經驗中,耶和華就是那至高之神,祂不輕易發怒,大施憐憫,忘記人的過犯,並按祂從前與列祖所立的永約拯救我們。深願每一位基督徒在生命中皆能高舉神的權威,在生活上以祂的旨意為原則。富裕時不忘神恩,將所有之物與別人分享;貧窮時不偏離主道,仰望祂隨時的供應,好叫我們在世界生活時,能榮耀主耶和華的聖名。

默想 作為基督徒,「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對我有何意義? ──《新舊約輔讀》



C 國家分崩離析(七1∼7)

  彌迦的哀歌,可藉行首額外音節「哀哉!」(1a 節)而確認。這哀歌包含兩部分︰控訴(1∼6節)和信心(7節)。控訴同樣有兩部分︰指控(即國中的罪行,1b∼4a 節)和苦難(即舉國的擾亂不安,4b∼6節)。以色列領袖的罪行,又可分析為兩部分︰例證──形容葡萄和無花果都摘光的果園(1b 節),和此例證的詮釋(2∼4a 節)。此詮釋也有兩部分︰一個扼要的陳述指出國中沒有正直人(2a 節),以及兩個用以描述邪惡領袖的暗喻。這兩個暗喻是︰ (1) 獵人(即那些劫掠他人的人,2b∼3節), (2) 籬笆(即那些妨礙公義的人,4a 節)。另外,苦難的宣告也分為兩部分︰一個概括的陳述指出擾亂不安的時候已到(4b 節),以及其具體的例證(5∼6節)。先知的守望者們已看見審判的烏雲籠罩著以色列,但現在烏雲稍微散去時,他們看到鑲在烏雲邊的救贖銀線(7節)。整則神諭始自哀嘆,終於信心,用的都是第一人稱。先知一開始是站在耶和華的立場,末了則認同以色列的餘剩之民;而耶和華在六章10∼16節指控並判決以色列民,但以色列的餘民在七章8∼20節便獲得神的寬宥。

  1a. 先知以警告的哀嘆 ~al #lay li^,「有禍啊我」(呂譯;和合︰哀哉),來開始他的哀歌(參︰伯十15)。流暢的子音重複出現,加上以行首額外音節作為哀嘆,使先知的呼喊更令人心碎。

  1b. 先知接著敘述他哀嘆的原因。(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是「因為我好像……」;參呂譯,AV、RSV)代表耶和華的先知,在此以寓言自比為葡萄園的園丁。園丁在悉心、辛勤地栽種、澆灌果樹後,於六月間來到果園,希望能摘取一串串的甜葡萄和初熟的無花果(參四4;路十三6),但卻沮喪地發現,葡萄已被摘盡,無花果樹亦已光禿。每一園丁都渴望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果實,並痛惡在自己之前搶先摘取果子的人,特別是把果子摘取淨盡的破壞者!果園就是以色列(參︰詩八十8∼16;賽五1∼7),而果子就是正直的官長。與此相對地,真葡萄樹,也就是主耶穌基督,應許凡常在祂?面的必要多結果子(約十五1∼16)。

  2∼4a. 作者在此以希伯來文的名詞 `ayin(=1、2節的沒有),連結寓言和其詮釋,並明白指出失去的果子便是虔誠的官長。虔誠人指的是對神與神的子民,都遵行與神所立之約的人;正直人則是維持約的道德規範的人。各人是指哪些人,應該按著這段話的範圍來決定。根據第3節,各人在此應指統治者和審判官等,將百姓視為獵物的人。彌迦自比為失望的葡萄園園丁,而將這些腐敗的官員比作獵人(參︰詩十8∼9)。他以埋伏(即他們的行徑是隱密、邪惡的)和用網羅獵取(即他們是要取人性命;參二1∼2,三1∼3、9∼11)來展開他的暗喻。

  雖然第3節的意義大致上還算明確,但其詳細的詮釋則有其困難。位分大的人吐出惡意,NIV ︰「有權勢的人說出他們的欲望」(參呂譯)應像 RSV 一樣,依字面譯作「尊大的人」(即君王)「說出」較佳。與本節意思相依的幾句顯示,「首領」(NIV;和合︰君王)和審判官指的便是君王之下的大臣。(統治者指僅次於王的大臣,而其冠詞則意味著一群同階級的官長。)惡就是那取人性命的網羅,雙手則指「尊大的人」及他之下的臣僕,而「圖謀」(和合︰結聯行惡)一詞直譯便是「編織」。綜言之,第3節在2b 節概括的陳述之外,又增添了一點,即以色列的君王和大臣一起編織了致命的網羅,要取百姓的性命。王和他卑鄙的爪牙窮兇惡極地背離與神立的約,他們不單收受賄賂(參︰出二十三8;申十17,十六19,二十七25),而且還向不幸的百姓勒索。所羅門王的繼位者為要滿足自己的胃口,採行了破壞以色列與神所立之約的政策。「欲望」(NIV、新譯、呂譯;和合︰惡意)和第1節的「羡慕」在原文是同一字。以色列的王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竟奪取當獻給耶和華的果子。

  他們最好的(即指3節的大臣),不過像荊棘籬笆(因為他們只會妨礙公義!)如果一個無辜的人試圖向他的欺壓者求情,他們只會報以頑強的驕矜、置之不理和冷漠。

  4b. 彌迦藉著「籬笆」(希伯來文 m#su^k[a^)和擾亂不安(希伯來文是 m#bu^k[a^)的類音,戲劇化並突兀地從為該城的罪行哀嘆,轉變為迫在眉睫的審判而哀嘆。而人稱之使用亦有所轉變︰罪行的宣告是用第三人稱(「他╱他們」),審判的降臨則是第二人稱(「你」)。守望者指的是設立於城牆上的崗哨,用以警示外來的危險(參︰賽二十一6);此處則用作一暗喻,指先知宣告審判的日子已到來(參︰摩五18∼20)。那日被稱為神臨到你的日子(NIV),到那日神長久忍耐的怒氣要發作,施行審判(參︰賽十3;何九7)。以賽亞預言耶和華將使耶路撒冷有潰亂(希伯來文 m#hu^ma^)、踐踏(希伯來文 m#bu^sa^)、煩擾(希伯來文 m#bu^ka^)的日子,而且城要被攻破,哀聲達到山間(賽二十二5)。舉國都愚昧地要先知靜默不提及那日,但那日已經來到,也就是西拿基立的大軍圍困耶路撒冷,舉城人心惶惶(見導論{LinkToBook:TopicID=172,Name= Ⅱ 歷史背景},157∼158頁)。

  5∼6. 先知在此清楚地描述社會的亂象(參︰賽三4∼5)。由於預期到耶路撒冷城被圍困時的可怕景象,彌迦警告百姓連最親密的朋友都不可信任。使社會成一整體最牢不可破的維繫──密友(5a 節)及夫妻關係(5b 節) ──都在這緊張的情勢下瓦解。先知藉著提及鄰舍、最好的朋友和親愛的妻子,來洞察人內心的世界。神的判決和人的罪相稱。腐敗的官長既已破壞了維繫國家的人際關係,現在外敵的入侵便更將惡化人與人間的分裂,因為無人能向他最親密的伴侶透露他將如何渡過眼前的危機,否則他的心腹將出賣他,以保全自身存活。

  對這樣一個獵取自己弟兄(6節,參2b 節)的國家,神要施予它應得的判決,亦即凡藉著血緣或婚姻而有親密關係的人──父、母、子、女和女婿──都將為求自保而像仇敵一般彼此相爭鬥。這段經文後來被用於啟示文學中〔參新、舊約之間的著作《以諾壹書》(1 Enoch)五十六7,一○○2;《禧年書》(Jubilees)二十三19;《以斯拉四書》(4 Ezra)六24〕,描述末世的日子。主耶穌也應用這節經文,來說明祂的降臨在以色列會造成如何的紛爭(參︰太十35∼39;路十二53)。

  7. 先知在此藉著兩個關鍵,從哀嘆轉為信心。這兩個關鍵是反意的至於我,以及動詞望的文字遊戲。在第4b 節「守望」指的是先知留心審判已來到,此處則指彌迦仰望神的拯救。基於神對以色列列祖的應許(參20節),彌迦充滿信心地向救我的神求告。「拯救」帶有軍事和司法的雙重意義。它指的是神會干預並解救被欺壓者,因為這是祂的應許。神不會違背祂對以色列先祖所許下的承諾,也不會讓邪惡的亞述人得勝。除神之外,再無其他力量能作最後決定。彌迦的周遭,沒有任何理由讓他繼續抱持希望。他所擁有的只剩下神,而這已是足夠的理由。動詞仰望、等候、應允所需要的不是被動地等候勝利,而是以禱告和希望主動地參與。在國家分崩離析的時刻──先是瀆職官長的內憂,後有「亞述入侵」的外患──我們的詩人兼先知彌迦正如梅茲(157頁)所描述的︰「並不放棄或向沮喪投降,而是『等候』。這也是無助者最有力的行動(詩三十八15,四十二5、11,四十三5,一三○5),在等候中,他們知道神必來解救(詩十八46,二十二5……)。」

D 凱旋之歌(七8∼20)

  彌迦以禱告的讚美詩來終結全書。此一讚美詩始自(8節)結束彌迦哀嘆(7節)的信心。這篇禱告雖然包含多種要素,但前後甚為一致。其中發言者的身分時常轉換,而且可分為四個各含有三節經文的詩節。希伯來文的經節區分與 NIV 一模一樣(16∼17節除外,這兩節在原文屬同一節)。在第一個詩節中,敗落的耶路撒冷向她的「仇敵」承認她對耶和華的信心(希伯來文提及耶城時用的是陰性詞類;8∼10節)。第二個詩節持續了這樣的信心,先知許諾耶路撒冷,在舉世都被審判之時,她將成為給予救贖的羊圈(11∼13節)。第三個詩節涵蓋了禱告、確據和回想(14∼17節)。先知祈求耶和華再度奇妙地牧放祂的子民,就像祂從前帶領以色列對抗重重阻撓出埃及一樣(14節),而耶和華也應允將如此行(15節)。在默想中,彌迦重述第8∼10節的主題,即信靠神的以色列將蒙拯救,而不信神的仇敵將會落敗,同時彌迦把此主題的範圍擴展至列國(16∼17節)。在前三個詩節中,信心漸次增強,一直到眾民的讚美詩時達到高潮。眾民頌讚神奇妙的作為,祂將以色列民的罪投於深海以實現祂對列祖的應許(18∼20節)。

  最後的兩個詩節和摩西渡紅海時的凱旋之歌,有許多雷同之處。兩者均以類似的話語頌讚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且打敗她的敵人。至於這些落敗的仇敵,他們「戰懼」(希伯來文作 rgz,出十五14;彌七17b;或 ph]d,出十五16;彌七17)並默不作聲(出十五16;彌七16)。而耶和華是行「奇事」的神(出十五11;彌七15),有「不變的愛」(出十五13;彌七18∼19),並使以色列成為祂的「產業」(出十五17;彌七14、18)。兩首讚美詩都問到同樣的問題,「有何神像你?」(出十五11;彌七18),且都用了神原本的形像來描繪神──將祂的仇敵(埃及人和罪)投入深海(出十五1、4∼5;彌七19)。但摩西的凱旋之歌回溯過往耶和華的勝利,彌迦的凱旋之歌則憑信心展望更大的奇事──神將饒恕以色列並使她在全地得勝。

  8∼10. 在第一個詩節中,蒙羞的耶路撒冷告訴她那冒瀆神的仇敵不要誇耀(8節),因為她為罪受罰只是暫時的(9節),到耶路撒冷獲拯救之時,她的敵人必被羞愧遮蓋(10節)。

  在這與仇敵虛擬的對話中,耶路撒冷的處境是在黑暗中,且跌倒在地(8節)。黑暗讓人想到沒有光線的地牢景象,也正是一個城巿被圍困的表象。但這心存悔改的城巿確信,雖在黑暗中,「耶和華要作我的光」(參 JB、NAB、NEB)。

  城內信仰堅定的餘剩之民都接受先知對歷史的詮釋,亦即耶路撒冷的衰敗並非偶然(參︰撒上六9),也並非耶和華不能拯救她(參︰王下十八22∼35),而是耶和華因耶路撒冷的罪而惱怒(9節)。抱持這樣的世界觀,災難便可具有屬靈的意義,從而導向悔改、堅忍和希望。耶路撒冷的希望仰賴於耶和華為她伸冤。如果耶路撒冷因得罪神而受罰,那麼可以想見神會如何加倍處罰那些加害耶城並褻瀆神的人(參10節)。第8節的光指的是神是眼前拯救的來源,9節的光則是指神未來的救贖。

  耶和華的公義不單導致以色列蒙拯救──8∼9節的主題──同時也造成那嘲弄以色列的仇敵,遭到懲罰,這是第10節的主題。褻瀆神的人將被羞愧遮蓋,並將如同街上的泥土般遭人踐踏,永無再起之日。歷史已證實了耶路撒冷所信奉的神乃真神。而亞述的守護神亞色(Ashur)如今何在?

  11∼13. 耶和華發出希望的信息,以回應耶路撒冷承認自己信仰之舉。凱歌的第二個詩節可分為兩部分︰萬國之民均可在耶路撒冷的牆垣內得救(11∼12節),而地則將因它的罪被毀滅(13節)。

  牆垣(希伯來文作 gdr)並非指「防禦的壁壘」(希伯來文作 hwmh),而是指一般的牆,包括葡萄園的籬笆(參︰詩八十12,八十九40;賽五5),以及此處的羊圈(民三十二16、24、36;撒上二十四3;番二6)。耶路撒冷的未來,不再像她傾覆之前一樣處於刀光劍影之中(參四3,五10∼11),而被比擬為羊圈(參四8,七14)。列國之中信仰堅定的,都可到此羊圈尋求庇護,在此同時,神將因這地的罪而使它荒涼(13節)。耶和華將擴展這「末世的羊圈」,祂親自所設立的界限將包含廣闊,以至於凡尋求拯救者均可在其中蒙救贖。

  那日╱日子的重複出現,代表這三項行動──重修牆垣、開展境界以及萬民的來到──彼此相屬。先知在此以具體的地理兩極(即藉相反方向的兩地點來表示全體)──從位於東北的亞述到位居西南的埃及(這也是彌迦當時的世界邊緣),和廣泛的地理兩極──從這海到那海,從這山到那山,來表達救恩的普世性。動詞歸到以單數形出現,意指救恩的取捨乃個人之抉擇。先知所描寫的並非萬國萬族歸到以色列,而是從(此字在希伯來經文12節中重複了兩次)萬族有許多個人來。從埃及到大河一詞,讓人回想起耶和華曾應許以色列將擁有這些地(創十五18;出二十三31;申十一24),也讓人連帶想到以色列的黃金時代(王上四21、25)。「末後的日子」應作廣義的解釋(參四1)。這日子在彌迦之時,藉著耶路撒冷自亞述入侵的黑暗?,被拯救到光明中,得到部分應驗。(注意第10節的「這時」,呂譯;和合未譯);與第11∼12節的那日相連結。NIV 中譯應為︰「……這時她必被踐踏」);以色列被擄歸回後的重建時期又進一步應驗;但最完整的應驗則是在今日,從萬國而來的神的選民,歸向天上的耶路撒冷之聖所(來十二22∼24;參︰約十七2;徒三25;林後六2)。

  在以色列的境界之內,耶和華牧養悔改歸向祂的子民;在此境界之外,耶和華這掌管道德的神則使地荒涼(參︰番一18,三8)。這地一詞,是地上居民的轉喻。由歷史的背景及類似的經文(參︰耶四十九13、17,五十23;彌一3、6),我們可以臆測神在以烈火燒盡全地之前(彼後三10),也就是此處所說的景況,必先以四處蹂躪的軍隊懲罰這地。艾倫(398頁)說得好︰



這則神諭與基督教信仰中的最後審判相互呼應。它以以色列能夠領受的傳統語言重申,這地在道德的資產負債表上若有赤字,最終仍須清償;而神的國度將在得勝中建立。



  14∼17. 先知以禱告回應這則應許選民救恩的神諭。牧放一詞在古時的近東常被用以作為理想君王的表象,此處則用來描繪內在方面王和子民之間屬靈的愛與信任的關係,以及外在方面的保護(14a 節;注意杖=權杖)和供應(14b 節;注意容……得食物)。產業是暗喻的說法;意指他們由於古時所得的權利,得享永久的地位。迦密山(見 NIV 邊註)指的是一個像花園般的森林(參︰王下十九23=賽三十七24),即適合屬王的羊居住之處。巴珊和基列兩地,讓人不僅回想起在以色列歷史的開端,摩西藉著神蹟奇事將這些地給予以色列(注意像古時一樣),同時也讓人想到他們對那著名的草原和肥美土地的渴望。

  耶和華以第一人稱發言,打斷了先知的祈求(參︰詩十二5,六十6∼8,八十七4),應許要把救恩及奇事顯給以色列看,正如祂當年擊打埃及的長子、帶領以色列渡紅海和約但河、在曠野中保守他們,以及打敗無數比他們還強大的國家。當耶和華奇妙地在耶路撒冷城門口擊打西拿基立的大軍;讓古列下令被擄的猶大人得以返回、聖殿得以重建;最重要的是,主耶穌藉著祂的死和復活,戰勝了死亡和撒但;以色列的確看到同樣大能的膀臂。

  彌迦以默想來回應這則神諭︰列國必將慚愧、落敗、並因此而敬畏耶和華。第16∼17和10節息息相關,只是把被羞辱的仇敵從亞述擴展為列國。在第10節亞述遭到挫敗,在此則是列國棄絕他們的權力和驕傲。用手摀口和「耳朵必變成聾的」(呂譯、NEB;和合︰掩耳不聽)表示他們的羞愧。他們不再像第10節的仇敵一般嘲弄以色列,也不再聽他人無謂的誇耀。從聖經其他的經文(創三14;詩四十四25)和古代近東的許多浮雕得知,餂土一詞形容的是落敗的君王俯伏在他們的征服者面前。這些君王在遭逢了耶和華的大能後,了解到自己的軟弱無能,進而願意放棄他們的營寨而出來敬拜耶和華。主耶穌的死?復活也同樣徹底地戰勝撒但和死亡,以至於今天的萬國也都得以敬畏祂。

  18∼20. 彌迦名字的含義即「誰能像耶和華?」(見導論{LinkToBook:TopicID=171,Name= Ⅰ 先知},152頁)。彌迦在此以專有名字耶和華(雅巍)代替普通名詞 ~el(=神),並以此作為凱歌末了、讚美詩的首句,藉以巧妙地顯示他名字的意義。彌迦藉著那些經過亞述入侵仍得以存活的餘民之口,發抒「有何神像耶和華」的讚嘆。他們深感再無別神像耶和華一樣赦免罪孽。如果神沒有赦罪的特質,那麼彌迦所傳的道便毫無意義可言。倘若神永遠懷怒,彌迦這些責難的神諭,又有何價值?果真如此,那麼彌迦在說完這些神諭之後,只會得到發洩積憤的快感,但百姓卻將因著罪和絕望而心剛硬(參︰詩一三○3∼4)。因為神是施恩的神,祂給予悔改的人盼望,而從這些悔改的人將誕生新的紀元。也因為神從不撒謊,將有源源不絕的悔改餘民歸向祂,並成為祂的產業,甚至一直到歷史的終結(羅九∼十一)。

  和一連串用來形容罪的字眼(罪、過犯、罪孽)相對,神的子民歌頌神慈愛的屬性和態度︰赦免、饒恕、不永遠懷怒、憐憫、喜愛施恩、誠實。後四者見於以色列首度嚴重犯罪、認罪悔改時(參︰出三十四6)。這古時的信條向歷代堅守信仰的子民保證,神會信守祂對列祖的應許,且不會讓以色列的歷史結束於山窮水盡時。

  第18節指出以色列蒙受祝福的原因,乃在於神饒恕的屬性;第19節則呈現結果──他們的罪均被去除。神當年帶領以色列出埃及時,把埃及人投入紅海;同樣地祂也會在以色列人的天路歷程中,把他們一切的罪投入隱喻的深處。

  神「有恩典的」屬性明列於出埃及記三十四6,彌迦書七18∼20又複述一次。這些屬性可分為祂的「恩典」和憐憫(希伯來文作 rh]m),其中包括饒恕罪過;以及祂的慈愛──作「不變的愛」較佳(希伯來文作 h]sd)──和「誠實」,這兩者即信守祂的應許。第18a 和19節頌讚前兩個屬性,而第18b 和20節則讚美後二者。這四個成對的屬性於第18b 節相互連結,因為該節指出神「不變的愛」(亦即希伯來文的 h]sd,「慈愛」)是祂長久容忍(即「繝不永遠懷怒」)的原因。總而言之,神對列祖的慈愛信實,是以色列盼望的依據。神曾在摩西和約書亞的時代,實現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領以色列脫離埃及的捆綁並進入迦南地。在彌迦的時代,神也同樣地救以色列脫離亞述之手。最重要的是,神信守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叫基督從死?復活,並賜予他全地萬國的屬靈種子(參︰羅四17;加三6∼29)。神的選民在各樣的試煉中,仍將繼續仰望這位無可比擬的神。──《丁道爾聖經註釋》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33Micah/33CT07.htm
新增日期: 2008/03/09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彌迦書第7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