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QR 4月26日 星期五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西番雅書第二章注釋

西番雅書 第2章

勿從諸惡(二1∼15)

  這一章開始時即呼喚列國到神面前(1∼2),好攔阻神怒氣的發作。這些國家分佈於猶太四周,包括非利士、摩押、亞捫,古實、亞述。

  列國所犯何罪?總結他們所犯的罪是驕傲自大(10、15)。因疬驕傲,他們毀謗、辱罵選民,又侵犯選民的境界,進而毀謗神,自以為超過一切之上。驕傲自大的原因,是眼見神的選民被罰衰微,因而以為他們的勢力更強。這是列國錯誤判斷在他們四周發生的事情。當我們讀這段經文的時候,不難體會世人因罪而不能明確領會神的作為;同樣,今日我們是否對神的大能有深切認識,並因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獻上感謝呢?

  列國所遭何罰?從經文中,可以見到列國所受的刑罰極重,有連根拔起的嚴厲(4∼7、9、13∼14),神真是輕慢不得的。讀經的人必然會感受神極其威嚴的一面,祂是公義的,按人的惡施以懲罰。但事實上,我們今日所經驗的神,是有無限慈愛的,他為罪人捨棄自己的兒子,又不住忍耐人的頂撞、不信,三番四次給人悔改回轉的機會。我們千萬不要看輕今日的機會,要盡快悔改,尋求神的赦免;若仍然在罪中生活,必定難逃神威嚴的審判。

  列國的罪,正好與選民的惡互相輝映,他們若不悔改,都要一同接受神公義的判斷。求主給我們敬虔敏銳的心,使我們不與罪為伍,不自以為義,反倒謙卑地尋求神豐盛的慈愛與恩典。

祈禱 神啊,我絕不向罪屈膝,要單親近繝,並以繝的慈愛作為我生活為人的動力,常榮耀繝。──《新舊約輔讀》



四 趁早尋求主藉得隱藏 二1∼3

{Section:TopicID=345}二1

  不知羞恥的國民 這?所用的「國民」,原文並不是希伯來文習用的專指選民的那字,而是泛指一切國家或外邦人的;並且這字可以翻成「國民」,亦可譯為「國家」。這字的本身雖是複數式,但亦可當為單數使用。故此,讀者可將此字意會為全世界的人;亦可認為是猶大國或猶大人,但已經貶格而不是上帝的子民的人。

  「羞恥」一字的原文,在聖經中通常是譯為「不再(有神)在心的」。但是,當作這種解釋時,一般都連接疬「有神」的字眼。為這原因,亞蘭文意譯本和猶太的拉比註釋,都把這字作「慚愧」解。祈特爾則認為這字可能是「聖潔」一詞的錯抄,因為這兩字在原文極為相近。

  這句話在原文是這節的第二句(見後面譯文{LinkToBook:TopicID=401,Name=第二章}),並且是呼格,所以譯為「亳不知恥的國民啊」,似乎較為適切。

  你們應當聚集 原文在此是一種文字上的舞弄:用一個相同的字根,作兩種不同的使用,直譯應是「把你們自己聚攏,聚攏起來吧!」但這字根「聚攏」,在原文通常並不用在人的「聚集」上去,而是用在撿拾碎草、細枝,作為製磚或燒火之用的。(請參看出五7、12;民十五32;王上十七10等的用法)。先知使用此詞的含意,明顯的是要向聽者表達那即將到臨的大災難,會使他們一無價值,完全無助地,只能被用來燒燬或埋沒掉。

{Section:TopicID=346}二2

  趁命令沒有發出 原文直譯是「在命令還未生出以先」,意思是在那大日執行的定旨,還沒有頒發出來的時候。

  日子過去如糠 和合本在「糠」字之前,加上「風前的」三字。這處置是正確的。在詩一4,賽十七13和何十三3等,在這字的前後,原文不但都有風或狂風的字樣,也是使用在人(特別是惡人)的身上的,本節卻用在時間上,故此應譯為「日子飛逝如糠」。這不單表達日子像風吹的糠般快過,也說明聽者若不快快醒覺,他們自己的日子也像糠粒一樣飛去,了無意義。

  耶和華的烈怒未臨到你們 原文直譯應是「在上主的烈火怒氣還未臨到你們以先」。

  他發怒的日子未到以先 按原文:應翻成「在上主的怒氣還未臨到你們以先」。這重複,為的是加強前句語氣的緊迫性。

  按希伯來文的語法,重要的事項先行述出,正如本註釋後面的譯文所表達的。但在中文的語法,特別是在敘事文中,是先提到人,次述時間,末了才講到要他們做的事,正如和合譯本和現代中文譯本在此都把第1、2兩節混合起來所譯的。上述兩譯本,均將原文在第1節首句兩次提到的「聚攏」,分擺開來使用,按中文語法甚為可取。但現代譯本把「聚攏」翻成「覺醒」,似乎是太過意譯了一點。此外,原文是詩體,因此要疬重意境。為這原因,本註釋後面的譯本,仍照原文語法次序排列。

{Section:TopicID=347}二3

  尋求 這是原文在本節的第一個字,而且是命令式的語氣。全節共使用了三次,全部都用命令式的語氣:當尋求上主,當尋求公義,當尋求謙卑。按文法上講,這三種尋求,就是上兩節呼叫那亳不知恥的國民要聚攏起來的目的。

  世上遵守耶和華典章的謙卑人 這句話有個詞語得先行了解:「謙卑人」所指的,並不是個人的品性,乃是他們的信仰,因為是「遵守耶和華典章的」謙卑人。「遵守耶和華典章」,原文是「實行他的典章」。「典章」在原文所用的,是一個比較廣泛的用字,是從「審判」或「判斷」的字根而來的。因此,這個字的涵義,是人從上帝刻在人心的律法(參看羅二14、15),就能自行判斷何者是使人與神、使人與人,得有正當關係的決定的。「世上」原文所用的,可以指猶大國,也可作全世界的稱謂。

  明白了上述各詞語以後,就會曉得這句話所勸勉的,不單是在猶大國中仍然遵行上主律法的少數忠心的信徒,也是勉勵全世上按良知仍能了解如何使自己與神和與人得有正當關係的人,要尋求上主,要尋求公義,要尋求謙卑,以致在上主發命毀滅的日子到來的時候,不致氣餒而失去信仰。這信仰,是要「實行」來作檢驗的。

  或者……可以 這些字在原文只有一個字。這個字固然可以翻成未定的語氣,如「也許」,「或者可能」,亦有「除非這樣,就不能夠」的意義,正如英文的連結詞 if not 和 unless。

  隱藏 原文這字固有隱藏的含義,正如賽廿六20所翻譯的一樣,但主要的用意,卻在躲藏(箴廿二3)以致能避過災禍。詩篇五十七篇的標題,就是作這樣意義的敘述:「大衛逃避掃羅,藏在洞?。」參看撒上廿二及廿四章)。

{Section:TopicID=348}二1∼3

  這幾節的經文,很明顯的是先知呼喚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引伸地亦要求全世上的人,指出他們無恥的情況,在自己亳無價值,完全無助的狀況下,要聚攏來一同尋求上主,尋求公義和尋求從信仰中而來的謙卑,以致在上主尚未發出毀滅的命令以先,在他的烈怒仍未臨到的時候,去實行上主刻在人心的律法上的良知,曉得怎樣與神和好,與人和睦,這樣,就可以在上主毀滅全地的日子,得以躲避,逃過這大災難。

貳 列國的懲罰 二4∼15

  前大段雖然集中注意力在猶大和耶路撒冷,向他們警告上主的日子之逼切臨近,但已暗示全世界都要因他們的罪遭受嚴厲的懲罰。本大段是預言猶大四境的列國也要受到懲罰。首先是提到南方的非利士,其次述及東面的摩押和亞們,然後回轉南方偏西的埃及(經文上所講的是古實人,因為當時統治埃及的就是古實人,所以在實質上所講論的,乃是埃及人)。最後是說到北方的亞述人。猶大的西邊是大海,就是地中海,所以沒有提到西面的人。

一 非利士要受懲罰 二4∼7

{Section:TopicID=351}二4

  迦薩 地處迦南盡南偏西靠海的所在(參看創十19),原先的居民是亞衛人,其後為從迦斐託出來的人所佔據(見申二23)。約書亞曾佔取此城(書十41、42),其後又為非利士人奪回。在分取未得之地的冊子上,迦薩分配給了猶大(書十五47),故此猶大支派曾攻取此城和其四境(士一18),但在士師時代,明顯的又已為非利士人奪回(參看士十六1及以下)。當上主的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的時候,上主曾使非利士人生痔瘡受痛苦。為賠罪起見,迦薩人也獻給上主一個金痔瘡像(撒上六17)。主前七三四年,亞述大君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於攻佔北方加利利的同時,亦令非利士人臣服,並將其像設主在迦薩地非利士人的王宮中。主前七二二年,亞述的撒珥根王因非利士人的叛逆而再次將之制服,以致非利士人一直要向亞述進貢,直到先知耶利米的時代才因被埃及所征服而停止進貢(參看耶四十七1∼7)。

  見棄 先知在此所用的字,和迦薩的字根相同── Azzah-azubah,前一字為迦薩,後一字的意思是居民要變為光禿(即被鏟除或流放之意)。這事在主前三三二年成為真實:經過五個月的圍攻以後,亞歷山大大帝的軍兵終於攻入迦薩,殺戮和毀滅全城。

  亞實基倫 亞實基倫在約帕和迦薩之間的海濱,為非利士人的五大城之一。其歷史背景與迦薩相類,在迦薩註釋中所提到經文,多數也述及亞實基倫。

  荒涼 無人居住的意思。

  人在正午必趕出亞實突的民 亞實突在迦薩之北約十八英里,是非利士人的神大袞的廟宇所在地(參看撒上五1∼5),也是非士人的五大首城之一(其歷史可參看迦薩的註釋)。「正午」是極熱的時候。沿地中海岸的人民,特別是西南端熱帶地區的居民,午間因為太熱都去歇息睡覺了,人在午間趕出亞實突的民,是表示在亞實突人夢想不到的時刻,忽然被攻取而遭驅趕離開了家鄉。

  以革倫也被拔根出來 以革倫亦是非利士人的五大城邑之一,在猶大和但支派的邊界上(參看書十五1、45、46)。其命運也和迦薩的歷史情況相類。以革倫人的主要神祇是巴力西卜(王下一2、3),就是新約中常提到的別西卜。「被拔出根來」,正如前述的「見棄」、「荒涼」和「趕出」一樣,是指人民被屠殺流放,城被毀壞的意思。

  在非利士人的五大城邑中,唯一未為西番雅提及的是迦特,大概是因迦特在被撒珥根王攻擊以後,已經荒蕪了的緣故。

{Section:TopicID=352}二5

  住沿海之地的 就是非利士人,因為他們所佔之地,正在猶大的西端,濱瀕地中海的地區。

  基利提族 是非利士人中的一族。一般學者都相信基利提族是原居革哩底(參看多一5)的人,非利士人是經過革哩底(即舊約所稱的迦斐託,見摩九7)而與基利提人一起遷居到迦南南端沿海之地來的人。故此,非利士和基利提兩族名,在先知書中就常作相對的稱呼沿海區的人的名字(參看結廿五16)。

  有禍了 這是聖經最常使用以表達上帝要降災殃給人的字詞。原文只用一個字,並且是祈使式的語氣。其讀音已可使聽者心寒。

  迦南非利士人之地 所指的就是迦南南端濱海的五個主要城邑(見前面二4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351,Name=二4})。

  耶和華的話與你反對 「與你反對」原文是「攻擊你們」(參看摩三1的譯法)。上主以他的話攻擊他們,就是向他們宣告審判和懲罰的意思。

  我必毀滅你,以致無人居住 重述前節各非利士人的城邑要被拋棄,成為荒涼,遭人忽然趕出和連根被拔出來的話。

{Section:TopicID=353}二6

  沿海之地要變為草場 沿海之地是重複述說非利士人的地。草場的原文可作空曠之地來解釋,但多數的時候,都與人或羊暫居之地有關,像英文欽定譯本所翻譯的。這個字亦可指猶大的牧人在晨早共餐的棚屋,是極其粗陋的地方。

  牧人的住處和羊群的圈 住處是另一個困難的字詞。原文可譯為羊棚,亦可有洞穴的涵義。其字根並含有挖掘的意思,如此則與井泉有關連了。不管其字的真義何在,而整句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非利士的城邑要成為空曠無人居住的所在。

{Section:TopicID=354}二7

  猶大家剩下的人 就是那些在上主的日子中,躲藏避過了災難的信徒。他們要有後福。

  他們必在那?牧放 指出猶大的餘民要得疬非利士人的地為業。

  晚上必躺臥在亞實基倫的房屋中 形容猶大餘民要安居在原為世仇的敵人的城邑中。

  耶和華他們的上帝 這不單是一種提到上帝要眷顧百姓的平常說話(見出二十2;利廿六13),也是立約的標誌──我必作你們的上帝,你們必作我的子民。先知重申上主與以色列的列祖所立的約,必不撇下他們,也不拋棄他們。

  使他們被擄的人歸回 這是上帝眷顧自己子民的最大恩賞,使被擄到外邦的人歸回到上帝應許賜給他們列祖的地上。這句話與耶利米書卅二37∼44有很大的關連,特別是該段經文的最後一節。

{Section:TopicID=355}二4∼7

  這段經文詳述了非利士人必要遭受上主懲罰的情景。在非利士人的五大城邑中,唯一已荒蕪的迦特城未曾提到。其餘四城,迦薩、亞實基倫、亞實突和以革倫,都將被撇棄而成為荒涼,因為居民遭遇突襲後,殺的殺了,未殺的已遭放逐了,所以像一棵樹被連根拔起來一樣的枯萎了。因為上主要給非利士人的懲罰是這樣的確定,所以經文接二連三的反覆重述那住在濱海地區的非利士人和基利提族人有禍了,因為是上主自己宣告要毀滅他們,使他們的居住成為曠地,野穴和羊圈。然而,那些忠信上主的猶大餘民卻要蒙看顧,從被擄之地歸回,並且要得疬他們的世仇非利士人之地,作為日間放牧羊群和晚上安歇的所在。



二 摩押和亞捫要受懲罰 二8∼11

{Section:TopicID=357}二8

  摩押 聖經傳統認摩押是羅得的大女兒從父親而生的(創十九37),而摩押地卻在死海東邊的南端高原地帶。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時,曾打發人去見摩押王,要求借路經過,卻未得允許(士十一17)。上主亦曾吩咐摩西不要去和摩押人爭戰(申二9),但摩押王巴勒卻僱請先知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民廿二至廿四章)。為這原因,摩押人不得成為以色列會眾的肢體(見申廿三3∼6)。從整個舊約歷史來看,在摩押人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征服前,摩押一直都與以色列和猶大為敵。猶大歷史家約瑟夫在其所著的「猶太掌故」第十章中,詳記摩押被巴比倫戰敗及其後受制於波斯和亞拉伯人的事,第十三章則提到摩押於主前第二世紀為亞歷山大任尼烏(Alexander Jannaeus)征服的事。

  摩押因與以色列和猶大世代為仇,所以除本段經文外,以賽亞(賽十五至十六章,廿五10)、耶利米(耶九29,廿五21,廿七3,四十八1∼44)、以西結(結廿五8∼11)和阿摩司(摩二1∼3)等諸先知,也一再的指出摩押三番四次的犯罪,所以必受上主的刑罰。

  毀謗 這毀謗,也許是指摩押嗤笑以色列(耶四十八29),或是謗言「猶大家與列國無異」(結廿五8),即指猶大在道德上敗壞,在靈性上跟從異教之意。

  亞捫 亞捫人在舊約傳統中,認為是羅得的次女從羅得所生的兒子便亞米的後裔(創十九38);因此和摩押人一樣,原本是和以色列人有親屬關係的,是以色列人不可擾害的(申二19)。亞捫人的住地在死海東北,雅博河東面一帶瀕近亞拉伯沙漠的地區。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並未挨近亞捫人的地(申二37),亞捫人卻與摩押人連同僱請巴蘭咒詛以色列人,所以被禁止進入以色列的會眾中為一分子(申廿三3∼6)。此後,亞捫人就一直與以色列和猶大為仇。亞捫人敬拜的神是瑪勒堪(見本註釋書一5{LinkToBook:TopicID=325,Name=一5})。

  辱罵 這?所說的辱罵,大概是和亞捫人對以色列地的變為荒涼,以及猶大家被擄掠,存幸災樂禍之心(參看結廿五3、6),以致出言褻瀆上帝和他的子民。辱罵的原文,有褻瀆的含意。

  自誇自大,侵犯他們的境界 「自誇自大」的原文是「他們擴大」或「他們增長」的意思。「侵犯他們的境界」在七十士譯本作「侵犯我的境界」,就是上帝以第一身說話,把猶大作為自己的產業而言。按原文直說,這句話的涵義應單單是指摩押人和亞捫人為擴張他們的領土,便侵犯以色列人的境界而言。但因早期猶太人的註釋書,都提到摩押人和亞捫人在犯境以後,對被擄獲的以色列人張口誇耀,所以各種譯本都將原來的「增大」一詞,翻成有誇耀自己的含義。

{Section:TopicID=358}二9

  萬軍之耶和華 這詞在全部舊約聖經中,出現將近三百次。最多使用這詞的先知是以賽亞、耶利米、撒迦利亞和瑪拉基。原文的含義是與統領天上的眾天使有關,是表明上帝的權能的。所以在七十士譯本,除了照希伯來文切音直譯外,有時便意譯為「全能的」。

  我指疬我的永生起誓 原文只有兩個字,直譯是「我活疬」。但這兩個字是字是表達上帝以他自己的生命作憑據,要實行他所說的話,而就有了起誓的涵義。人起誓都是指疬天或在神祇前起的,表示若然違誓,則自願接受咒詛的。即然沒有比上帝更大的可以使他指疬起誓(參看來六3),他就只好憑疬自己活疬的證據,來誓言要達成他所說的。

  摩押必像所多瑪,亞捫人必像蛾摩拉 所多瑪和蛾摩拉是由上主用硫礦與火,將城和其中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的(創十九24、25)。也是歷代用為上主懲罰作惡者的鑑戒的城邑(參看申廿九23;賽一9;耶四十九18;哀四6;摩四11;路十七29;彼後二6等。)

  刺草 像荊棘和蒺藜般的植物(參看何九6),指該地成為荒廢,不能生長於人有益的東西。

  鹽坑 與前項註釋同義,即該地成為荒廢無用的了。

  我百姓所剩下的,我國中所餘剩的 這是上帝應許施恩予其選民的表示:在猶大和耶路撒冷因罪而遭致上帝的刑罰以後,仍將有餘民,正如前面第6節所述說的一樣。

  必擄掠他們,必得疬他們的地 不但有餘民歸回,且要得疬他們的仇敵摩押人和亞捫人之地為業。

{Section:TopicID=359}二10

  這事臨到他們 就是指摩押和亞捫的地要成為荒廢,並為將來被擄歸回的猶大人民得疬他們的地土的事。

  驕傲 目中無人的狂妄,不把上帝放在眼中(參看賽十六6;耶四十八29)。

  自誇自大 張口誇耀自己(參看二8註釋{LinkToBook:TopicID=357,Name=二8})。

  毀謗萬軍之耶和華的百姓 見前面第8{LinkToBook:TopicID=357,Name=二8}及第9節{LinkToBook:TopicID=358,Name=二9}註釋。

{Section:TopicID=360}二11

  顯可畏之威cs8 藉疬使他們的地荒廢,居民滅絕等事,上主向他們顯示他的威嚴和權能之可懼可畏。

  叫世上的諸神瘦弱 這句話已明顯的不是單指摩押和亞捫了。諸神是泛指世上一切的神祇。他們之所以瘦弱,是上主顯威使地荒廢和居民滅絕的結果,再沒有肥畜可向他們獻祭了。

  列國海島的居民 這詞語在先知文學中,是用來表示全球的人的意思(參看賽四十一1,四十九1等)。

  各在自己的地方敬拜他 這話不單指全世界人都要敬拜上主,也表明再不必上耶路撒冷去敬拜,乃是各在自己的地方,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參看約四21∼24)。

{Section:TopicID=361}二8∼11

  摩押人和亞捫人,因為以言語謗讟上帝和他的百姓,又對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人遭擄劫而存幸災樂禍的心,並且在侵犯猶大地時還向上帝的子民誇耀自己,所以大有權能的上主起誓的宣告,必要毀壞摩押和亞捫人的地,使之成為永遠荒廢,將來那些被擄歸回的以色列餘民,反要得疬摩押和亞捫人的地為業。

  本段第10和11節,正如本書一1的標題一樣,不是用詩體寫出來的,因此有可能為後人所加的。(參看本書緒論中「文獻的完整性問題」{LinkToBook:TopicID=311,Name=文獻的完整性問題})。但第10節是部分重述了第8和第9節的要點,而第11節卻表達出上主將成為世上萬民的主,萬國的人都要在各自的地方敬拜他;他的威嚴和權能,遠勝於萬國和他們所敬拜的神。

三 埃及(古實人)要受懲罰 二12

{Section:TopicID=363}二12

  古實人 舊約的古實在英文聖經通譯為 Ethiopia (衣索比亞或埃塞俄比亞)。古實地是在埃及南端靠紅海的區域,近現今的蘇丹國,現代的埃塞俄比亞,其實是古代的阿比西尼亞(Abyssinia),使徒行傳八27翻為埃提阿伯,因為那時有好些猶太人在該地居住;衣索比亞在古代亦曾擁有埃塞俄比亞的地方。古實人在舊約的傳統中,認為是古實的後裔(創十6),屬於含族,皮膚深黑(參看耶十三23)。古實人的光榮,是在主前約七二○年,趁埃及有內亂之際而征服了整個尼羅河平原,組成了埃及第廿五朝(主前七一五至六六三年)。這朝代雖因亞述巴尼帕王於主前六六三年攻陷挪亞們後(見鴻三8∼10)湮沒,但其名氣仍存。所以在數十年後,當西番雅先知提到其鄰國埃及時,仍然以古實人稱之。

  你們必被我的刀所殺 原文直譯應作他們必為我的刀劍所殺戮。祈特爾大概因為這句和前句──你們古實人也一樣──在人身稱謂上有困難(前句用第二人身,後句用第三人身),因此建議後句可能應讀為上主的刀劍,而使全節成為:古實人也一樣,你們必為上主的刀劍所殺。這更改只在原文字根變更了一個相近似的字母。故此,這建議似有可取之處。

{Section:TopicID=364}二12

  先知西番雅正在論述猶大四周的鄰國。當述及南面的埃及時,因為埃及曾為那顯赫一時的古實人所統治,所以他說:古實人哪,你們也一樣,要被上主的刀劍所殺戮。

四 亞述要受懲罰 二13∼15

{Section:TopicID=366}二13

  耶和華必伸手攻擊北方 北方的亞述,是當時猶大的主要敵國,並且是極為強悍的敵人。但是,這個國家也要遭受上主的懲罰了。

  毀滅亞述 亞述是米所波大米平原的一個古代強國。它雖然於史前已經存在,但極為強盛時期卻是主前第八和七世紀的時代。舊約聖經把這族人定為閃的第二兒子的後裔(參看創十22)。在以色列南北分裂後不久,北部的以色列國屢受亞述的侵擾,並在主前七三四年佔據了北部加利利一帶的地方,其後且在主前七二二年攻取撒瑪利亞,將人民流徙。從此以後,亞述又屢屢侵犯南國猶大。但它在主前六一二年為巴比倫所滅,先知那鴻曾詳細預言亞述的滅亡。(詳情請參看cf5 那鴻書註釋{LinkToBook:TopicID=104,Name=那鴻書註釋}及該註釋的附錄{LinkToBook:TopicID=191,Name=尼尼微的淪陷})。

  使尼尼微荒涼 尼尼微是亞述國的首都,在猶大國的東北約五百五十英里處。舊約聖經認此城為世上英雄之首的寧錄所建造的(創十8∼11)。那鴻書和約拿書,都有講說尼尼微的事。那鴻書將尼尼微的遭罰,描繪得躍然紙上的非常生動(請參看那鴻書註釋{LinkToBook:TopicID=104,Name=那鴻書註釋}及該註釋之附錄{LinkToBook:TopicID=191,Name=尼尼微的淪陷}),特別在鴻三7指出:尼尼微荒涼了,有誰為你悲傷呢?我何處尋得安慰你的人呢?

  尼尼微於主前六一二年被毀後約二世紀,色諾芬(Xenophon)曾偕士兵約一萬人從這?經過,卻不知道這廢墟竟是曾經羮赫一時的都城,可見上主預言的確鑿無爽。

  又乾旱如曠野 主前三三一年,亞歷山大大帝曾在離尼尼微故址不遠的亞爾伯拉(Arbela 即現今伊拉克東北部的一座古城,稱為 Irbil 的)打了個著名的勝仗,而當時他卻不知曾有尼尼微的存在,可見尼尼微在那時代已成了曠野。

{Section:TopicID=367}二14

  群畜、就是各國的走獸,必臥在其中 群蓄是指馴服了的動物;走獸是指尚未馴服的野生動物。各國的「國」字,在希伯來文又可譯為「類」(見箴三十25),意思是各種各類的走獸和畜牲,都將躺臥在尼尼微已乾旱如曠野的廢址上,不受到任何驚嚇,這就可想尼尼微的荒涼之景象是如何的了。

  鵜鶘和箭豬要宿在柱頂上 鵜鶘亦可譯為貓頭鷹;箭豬應正譯為鸕鶿,是鳥類而非走獸類。兩者均屬不潔之生物(見利十一17、18)。這句話的涵義和前句一樣,指出尼尼微將要成為何等的荒涼。柱,在原文是指曾有雕刻的殿柱或宮柱,現已殘斷,成了不潔鳥類的棲息之所──過去的榮華,如今已逝!

  在窗內有鳴叫的聲音 此句的聲音,七十士譯本翻成野獸,而祈特爾則認原文可能為鵜鶘的錯抄。無論如何,全句的意思是明顯的,即殿宇殘破,已為鳥棲獸宿的所在,故有呱呱之聲在爛窗之內傳出。

  門檻都必毀壞 門檻原文亦可譯成柱樑。毀壞的原文,祈特爾說應讀為斑剝。這樣在中文則更能傳神:柱樑斑剝!

  香柏木已經露出 亞述人曾將利巴嫩的香柏木運去尼尼微,作為建築宮殿的根基。現在香柏木已經露出,表明是根基顯露,殘毀不堪了(參看詩一三七7)。

{Section:TopicID=368}二15

  這是素來歡樂安然居住的城 原文的詩句在此應分為兩行:這原是那歡樂的城,本無憂慮的住在其中(參看賽卅二9、11)。這是指出它只求自己的舒適,對世界完全沒有責任感。

  心?說,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 原文也是兩句詩:在他心?說,只有我而沒有別的。這是指出尼尼微的自我中心,不顧他人的死活;整派帝國主義的思想。

  現在何竟荒涼,成為野獸躺臥之處 原文直譯應是:它怎麼成了荒廢,變為野獸躺臥的所在?這是再次回應到第13和第14節的描述。

  凡經過的人都必搖手嗤笑他 嗤笑的涵義,是譏諷和厭惡的意思。搖手乃侮蔑的表示。故此,凡經過這?的,對尼尼微都存疬輕視和憎惡,並把它當作不屑的笑柄。

{Section:TopicID=369}二13∼15

  不但是南方的埃及要被上主的刀劍殺戮,北方的亞述也難逃上主的攻擊。亞述要遭受毀滅之大,可從原文譯出的,形容其首都尼尼微城日後的情況中,得見一斑:

尼尼微成為荒涼,

乾涸得像曠野一樣。

群畜要在其中躺臥,

各類的走獸也棲息其間;

甚至鵜鶘和鸕鶿,

也要築巢於柱頂;

殘窗傳送蟲鳴的聲音,

柱樑都顯斑剝,

香柏木的根基也呈毀爛。

這原是那歡樂的城,

本無牽掛的安然居住;

它曾在心?說:

除我以外誰敢誇?

怎麼它竟這樣的荒涼,

變為野獸躺臥的所在?

凡從它那?經過的,

都在擺手譏罵它!

  這段經文將其後尼尼微大城的敗落,描繪得那麼清楚,而且與主前六一二年亞述被巴比倫滅後的實際情況完全無異,怪不得有些學者會不把這段經文當作是西番雅先知的預言,而認為是後人加上去的了。── 李景雅和丘恩處《中文聖經註釋》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36Zeph/36CT02.htm
新增日期: 2008/03/09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西番雅書第2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