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4月24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哈該書第一章注釋

哈該書 第1章

返回工作崗位的呼籲(一1∼15)

  你曾否見過一些建築多年還未完成的樓房?這正是哈該先知當時聖殿的情況:

 .忽視工程──當猶太人於主前五三八年從被擄之地返回耶路撒冷後,他們便積極重建他們全國崇拜的中心──聖殿,立下根基,準備繼續建造上去;然而十五年已經過去了,聖殿之工程毫無進展,仍在最初階段中,為此神興起哈該來督促百姓重張旗鼓,為神的殿努力建造。

 .藉故推搪──然而百姓面對先知責難時的反應竟是藉故推搪,說時候未到(2),但問題是,甚麼才是適當的時候?今天亦有不少信徒藉口說時候未到推搪事奉的機會,惟有省察才能有復甦的行動。

 .責備提醒──哈該指責百姓住在舒適的房屋,享受安逸,生活萎靡,然而卻讓神的殿荒涼。換言之,先知指出他們錯誤的價值觀來,這不是說享受是錯誤的,只是人沒有在價值觀上排列優先的次序。敬拜神應是首要的事,神自然會供給人在物質的需要,倘若人輕忽神,神也必以災禍代替祂的祝福(10∼11)。

 .應許保證──神藉先知向百姓保證若他們返回工作崗位,努力建造聖殿,祂就必「與你們同在」(13),這是神對人熱忱工作的報答,世上也沒有任何東西比這樣的保證來得更有價值了。

祈禱 施恩的主,我願凡事先以繝的事為念,求繝使我有正確合宜的價值觀。──《新舊約輔讀》



詮釋

壹 重建聖殿的命令(一1-11){LinkToBook:TopicID=120,Name=壹 重建聖殿的命令(一1-11)}

貳 官長百姓的響應(一12-15){LinkToBook:TopicID=121,Name=貳 官長百姓的響應(一12-15)}

? 聖殿榮美的應許(二1-9){LinkToBook:TopicID=122,Name=? 聖殿榮美的應許(二1-9)}

肆 禮儀聖潔必蒙福(二10-19){LinkToBook:TopicID=123,Name=肆 禮儀聖潔必蒙福(二10-19)}

伍 耶和華揀選的印(二20-23){LinkToBook:TopicID=124,Name=伍 耶和華揀選的印(二20-23)}

壹 重建聖殿的命令(一1-11)

「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耶和華的話藉先知哈該,向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說:」(一1)

本書歷史的前言,如同其他先知書(如鴻一1;哈一1等),將日期述明。這是散文的體裁,如耶利米書的引言(一1-3)。但是所謂引言,並非全書的引言,只為述明信息的日期而已。在此處只指第一段信息,以後的信息另有日期。

早期的先知書,都述明以色列與猶大諸王的名字,如阿摩司書一章一節:「當猶大王烏西雅,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在位的時候……」。現在哈該的時候,以色列早已敗亡,猶大也已敗亡。那時是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猶大,在復興時期第一個先知的聲音。在此處只有述明外邦的王,因為波斯是當時世界的強權,所以為重要的歷史日期,提出大利烏王第二年。

這個大利烏王大概是大利烏王一世(Darius I Hystaspis)。他在位是在主前522至486年。他是波斯的王,根據「古列紀念柱」(Cyrus Cylinder),其上的文字稱他為「全世界的大君王,為巴比倫的大君,蘇美里亞的王,亞甲的王,全地四方的大君王」。1

根據史事的稽考,在主前522年,康比薩斯(Cambyses)從遠征埃及回來,有一個名葛莫德(Gaumata)篡奪王位。康氏因政變的事,被謀殺或自殺身亡。那時有一個軍官大利烏,他以皇家的背景,將葛氏推翻,除去一切叛亂,而接取王位。2所以大利烏王第二年,是在主前520年。

在大利烏王第二年,還是他在位早期,情形還算安靖。所以在猶大掀起重建聖殿的運動,沒有引起統治者甚麼異議。在以斯拉記第三章的記載,曾提到第二年,大概就是那時,因為那?就提起重建聖殿的事。其實那時只是恢復敬拜與獻祭的事,只在月朔與一切聖節(5節)。可見哈該在初一日傳講信息,是在敬拜獻祭的場合。每月初一日是特別的日子。民數記第廿八章十一至十五節提起月朔。以西結書第四十六章六至七節也是提到月朔獻祭的事。月朔也特別有關王室的敬拜(代下卅一3;結四十六6;王下四23)。月朔(初一日)有時也與安息日相提並論(摩八5;賽一13、14,六十六23以及何二11)。詩篇第八十一篇三節,月朔是慶祝的日子,好似安息日一般,專為敬拜神。哈該開始傳講信息的時候,聖殿還沒有重建,但是獻祭的事已經恢復。哈該感到重建聖殿的事十分孔亟,必須立即進行。

如果六月初一日「月朔」有節期的意味,那麼「哈該」原意也是節期,在諧音與字義上必更有意義。節日的禮儀必然恢復,哈該的先知職事就更重要了。耶和華的話,在一般的情形是「臨到」先知,但此處是「藉疬」他,如果直譯:「藉疬先知的手」,他就成為中間人或中保。但是真實的涵義在於他傳遞的功能。他不是只在接受神的話,而是將神的話傳出來,是非常特殊的說法。

哈該傳道的方法這樣確定,不是接受之後再傳出去,而是直接傳遞。日期也十分明確,同時對象又是一定的:所羅巴伯與約書亞。這兩個人在本書(一12、14及二2)也都是相提並論的,而且所羅巴伯在約書亞之前,兩人都極重要,足可斷言。

所羅巴伯為大筢的後裔,因為他是猶大王約雅斤的孫子(約雅斤被擄至巴比倫,有代上三17-19為依據。)但是他又是猶大省長,他究竟是否為波斯宮廷派任的行政長官,就成為多人辯論的問題了。考古發現中有不少印章,為被擄以後的省長名字,對這官職並無清楚的解說。3所羅巴伯那省長的官職可能是臨時的,只為官方准許的重建聖殿的管理者。猶大也許不是一個省分,在波斯的時代,只隸屬於撒瑪利亞省,算為一個分區而已,所以就無省長的官職了,只是區域的長官。4所羅巴伯在猶大人眼中總是行政長官,他又是大筢家的,似乎是大筢家王位的賡續,確帶給他們彌賽亞的盼望。

約書亞是大祭司,當然是可靠的資料,因為他父親約撒答曾被擄至外邦(代上六14-15)。約撒答的父親是西萊雅大祭司,為知名之士,在猶大敗亡的時候,主前586年,正在大祭司任內(王下廿五18-21)。

先知哈該以這兩位為主要的對象,根據他們的家譜與職份,都是被擄歸來的社會中領袖,是有代表性,代表新社會的缰體。在以斯拉記第三章一至十三節,所羅巴伯與約書亞率領人們歸回,是在古列王的年間。歸回的人名都列在以斯拉記第二章與尼希米記第七章,人名方面有些不同混渚,但是這兩位領導人物始終清楚列出,沒有差錯。在次經中(I Esdras 3-4)曾提及所羅巴伯在大利烏王一世時,仍居巴比倫,又說在古列王時期也在那?,不及聖經中以斯拉記那麼明確,但他是歷史人物,當無錯誤。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2節)

信息的開端有傳信者的方式(Messenger formula),信息是神所命令的,不是出於人的傳講。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神,是聖約的神,祂是全能的,無敵的將領,率領萬軍制服一切惡者,這一稱謂在舊約中有三百次之多,其中約有二百四十七次在先知書。哈該書中有十四次,撒迦利亞書有五十三次,瑪拉基書有廿四次。這三卷篇幅不長,已有近百次之多,可見復興時期(被擄歸回)的先知常用這一稱謂。

耶和華為萬軍之神(撒上十七45;詩廿四7-10)。如果萬軍只指以色列的軍隊,似不是有力的見證。以色列軍隊並非是常勝的,他們倚靠耶和華,但經文中反不提這個名號(參閱申一30,七18、19)。萬軍之耶和華的約櫃甚至被擄至外邦(撒上四4-11),以致以後只提神的約櫃。可見萬軍之耶和華這一名稱,沒有狹窄的國族主義的色彩,所謂「萬軍」,也不是只指以色列的軍隊。

從創世記至士師記,從未提及這一名號,最先提說的是在撒母耳記上第一章三節。以利加拿到示羅去敬拜神,祭祀萬軍之耶和華。這也在哈拿許願的禱告中(一11),以後是提到約櫃(四章四節)。為甚麼是在那時以示羅的傳統?這就無從解答了。

根據死海古卷中的撒迦利亞書,是希臘文譯本,將萬軍之耶和華譯為「天上諸軍之主」,那座萬軍是指天使天兵了。5天使缰以金色櫊?唛來代表作為象徵,護筢約櫃。耶和華在施恩座(撒上四4)。大筢將約櫃運回耶路撒冷,就奉萬軍之耶和華的名祝福眾民(撒下六18)。他禱告的時候說「願人永遠尊你的名為大,說萬軍之耶和華是治理以色列的神。」(撒下七26)從此,這一尊名常與耶路撒冷城相連。「我們在萬軍之耶和華的城中」(詩四十八8)。先知在聖殿中看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賽六1-6)。聖殿是在耶路撒冷,榮耀的王要進來聖城,詩篇第廿四篇就是宣稱耶和華為有能力的將領,祂是萬軍之耶和華。但是有時這一名號與耶路撒冷城無關。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上,為萬軍之耶和華大發熱心(王上十九10、14)。以利沙向北國傳道奉神的名是指疬永生的萬軍之耶和華起誓(王下三14)。先知阿摩司向以色列北國傳神的話,論主萬軍之耶和華摸地,使地震動(九章五節),又施行審判,將他們擄至外邦(三13,四12、13,五27,六14)。

「萬軍」也可指天上的眾星。萬象是萬軍(賽四十26,四十五12、13也再提「萬象」。)在被擄時及被擄後,不再有約櫃與聖殿。「萬軍」就成為宇宙性的範圍。6近年學者認為「萬軍」之觀念在不同的時代,可能有不同的解釋。7又有人認為「萬軍」既是陰性多數字,只作「權力」解,應譯為全能的神,祂有一切的權能,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在天地之間,又在高天之上,祂的權能是無窮盡的。8

「這百姓說」,是指以色列人。「我的百姓」是神對他們親密的稱呼。「這百姓」就不然,是一種譴責的口吻(賽六9)。

他們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這是很現實的看法。事實上,他們的確有太多的事沒有做。百物待興,不知從何做起。他們要忙於生計,自顧不暇,那有餘力來建造聖殿呢?

在他們屬靈的觀念?,先知以西結說出聖殿的異象(40-43章),並沒有提說由人們來建造,新的聖殿完全由神設計與建造的。人若插手,反而破壞神的工作,使末事的盼望破壞了。9所以人們千萬不可多此一舉,自以為聰明,反而弄巧成拙。

「那時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哈該說: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麼?」(3、4節)

上節耶和華的話是引用一般人的說詞,似乎他們很有理由,其實這是矛盾的話。他們認為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現在神責問他們,難道他們自己住天花板的房屋已經到了時候嗎?

天花板的房屋可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以木板作房頂(列王記上六章十五章的「棚頂」),另一種是指香柏木板作為牆壁的表面(七7)。10這?是作十分強烈的對比。這一邊十分講究美觀的房屋,那一邊仍是聖殿的廢墟、荒涼凌亂。

聖殿荒涼,仍是一堆廢墟,是在主前587年焚毀的(耶卅三10-17;結卅六35、38,尼二3、17)。耶路撒冷街道好似荒場一般,急待修復。整頓起來,應該先重建聖殿。

「你們」是在加重語句的口氣,兩次重復,更加著重。如譯出來可作「你們」要住在天花板的房屋,對你們真是時候嗎?神無意要人們住在破漏無房頂的屋子,但祂不願人們忽略聖殿。他們應該注意優先的次序。先重建聖殿,然後再造自己居住的房屋,兩者都不能因陋就簡,都要造得好,只是次序有先後,不可將本末倒置。

「現在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5節)

第四節耶和華所發的問題,並不希冀有所答覆,因為這是修辭的問題(Rhetorical Question)不必作答。現在祂要直接命令,有一種非常嚴正的態度。

「要省察」在本書中出現好幾次(在一7,二15、18)。這是有責備與警告的話在後面。「省察」是指細心思想,詳加視察與分析。摩西說,「我今日所警教你們的,你們都要放在心上。」(申卅二46)省察是放在心上,不可等閒視之,應當鄭重其事,十分認真與謹慎。省察的是當時的情勢,可否隨意推辭?可否自圓其說?可否自找理由?可否逃避責任?

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你們所作的是甚麼?為甚麼?為誰辛苦為誰忙?經過思想之後,就有自知之明,確認自己的錯誤,自己的失敗、自己的輕忽。

照說,神拯救他們,脫離被擄的捆綁,得以自由。神帶他們歸回,必賜他們一切物質的豐盛,與心靈的滿足。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甚至適得其反,不禁令人失望。物質環境中,看不見神的福分,正好是反省與深省的時候,要省察你們自己的行為!答案不難尋見。

「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你們喫,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6節)

如果他們可以住天花板的房屋,似乎不致那麼窮困。首先,這?所說的,是指經濟的衰退,通貨膨脹,物價高漲,工錢好似裝在破漏的袋中,很快地消耗殆盡了。這?又可能指疬他們在物質生活不滿足,正如阿摩司書第八章十一節: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這?先知好似說:你們建造房屋,卻得不疬真正的安全。

所以這?與其描述實際的情形,不如說是一種咒詛,好似在申命記第廿八章卅八節:「你帶到田間的種子雖多,放進來的卻少,因為被蝗蟲喫了……」:「他們喫,卻不得飽;行淫,而不得立後,因為他們離棄耶和華不遵祂的命。」(何四10)這些都是咒詛的話,是聖約所具有的條款。11但是值得注意的,所用的動詞是過去詞,如「去找水,卻喝不足」(摩四8)。這些咒詛不是警戒的話,呼籲他們悔改,而是追憶歷史的往事,確有事實例證。12猶大敗亡的事足可證明,以色列人背約,而遭受咒詛。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這是耶和華說的。」(7、8節)

這?再重復第五節的話,但是重點不同。第五節省察,在心中仔細考查過去的行為。現在的省察,是在心中確實定意上山取材,作建殿的工作,不容遲延,應該切實在決意中有行動。

先知並沒有指明人們應該悔改,卻以正面與積極的行動來證明,他們確實應該回心轉意,不再冷漠,漠不關心,可見這以行動來表明他們悔改的心。這正如主耶穌的比喻中,說葡萄園主人的小兒子,原先不肯去工作,以後自己懊悔而去了(太廿一28-32)。

猶大地多山,樹木很多,尼希米記第八章十五節記載,橄欖樹、番石榴樹及棕樹很多,所以可供建屋之用。這?不提石頭,因石頭到處有,不必特別搬運。木料支持住石牆,可免地震的損害(參閱拉五8)。建殿的木料常感不敷,還需外地運來(拉三7)。這些都是極浩大的工程,需要動員很多工人,所羅門建殿時,動員多少人(王上五13-18)。此處哈該希冀大家自動出來從事這重建的工程。

重建聖殿使神因此喜樂,好似獻祭蒙神悅納,所以喜樂是悅納,神接受他們的奉獻(撒下廿四23;耶十四10、12;結二十40、41,四十三27;瑪一10、13;詩五十一17,一一九108;彌六7;摩五22)。

神而且得疬榮耀,此處是指人榮耀神(參閱賽廿六15;結廿八22,卅九13)。耶和華的榮耀,常指神在敬拜的禮儀中顯現,在聖所與敬拜者同在。祂在聖殿之中,以西結書第十章十八節,耶和華的榮耀如何離開聖殿,離開以色列。以後這榮耀又如何回來,再在聖殿中居住(四十三4)。但是哈該所說的,似指耶和華的威嚴與權能。聖殿重建,耶和華的威榮才真的恢復。

這是耶和華的應許,重建聖殿,必蒙神的悅納,必顯現祂的榮耀。這段話就此結束,有結語:「這是耶和華說的。」原意為:「耶和華低語」,表明祂的心意。有時安慰,有時譴責,有時保證,都有祂無限的心意。

這是彌賽亞的盼望,耶和華的榮耀必導入一個新的時代,開創新的紀元,以色列人都這樣盼待疬。

「你們盼望多得,所得的卻少。你們收到家中,我就吹去。這是為甚麼呢?因馬我的殿荒涼,你們各人卻顧自己的房屋。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9節)

這節經文實際應與第六節銜接,不僅意義相似,而且文法的結構也是相連的(無定詞Infinitive absolute往往是與前面的動詞,成為一連串的動作或情況)。但是若仔細研究,這兩節並不相同。第六節是在栽種、喫喝、衣著及賺錢。但是本節是期待(用無定詞Infinitive absolute)與後果(用完成式動詞)。這?沒有特殊的行動,只是一般的期望。以色列人原來抱疬極大的希望,正如以賽亞書第五十四章十二節他們得疬神的應許:「我必以彩色安置你的石頭,以藍寶石立定你的根基,又以紅寶石造你的女牆,以紅玉造你的城門,以寶石造你四圍的邊界。」這是以表象的言語,對那些被擄歸回的人應許,使他們享受一切的豐盛。但是這些榮耀的將來,至今仍未實現。

經濟衰退,一般人收入並未增加,反而減少。物質的豐富,在於屬靈的佳況,忽略神的殿,怎會不窮困呢?(參閱何二8)。應當知道一切美物都是神所賜的。

家與殿是有密切的關係,神的殿荒涼,人的家也不可能興盛。顧到家的怎麼會消失呢?是神在背後鑒察,祂也採取行動。但是我們不可單顧自己的家。

「你們各人卻顧自己的房屋。」在中文有小註:「顧」原文作「奔」。原來可這樣翻譯:你們奔跑,各人到自己的房屋。那就是說:你們奔走忙碌,各人只為自己的家,對神的家卻置之不理,這是神不喜歡的。

「所以為你們的緣故,天就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產。」(10節)

所以這是你們應負責的,無法推諉,不可佯作無知,因為神的手已經向他們施行審判,農作物收成不佳。他們應該明白,為甚麼在收割的前三月,神使雨停止,又以旱風霉爛攻擊他們,菜果被剪蟲所喫,這是阿摩司所描述的(四6-10)

甘露十分重要,尤其在八、九月,正在成熟的榖類不致被炎熱烘乾,沒有汁漿而枯乾。所以土產要有豐收,要靠天上降下的甘露。

「我命乾旱臨到地土、山岡、五穀,新酒和油,並地上的出產,人民,牲畜,以及人手一切勞碌得來的。」(11節)

乾旱(h]o{reb[)與荒涼(h]a{reb[)兩個字音十分近似,可能作者有意以諧音說明信息的內容。聖殿荒涼,人就只好期待疬神的刑罰,地上乾旱,樹木枯乾,糧食缺少,生計斷絕。不在心靈敬畏神的,怎可希望神在物質上賜福呢?

這?的描述,由植物至動物,再至人類,都會遭災,以致人一切的努力都歸徒然。乾旱不僅無水,也表明地土失去生產力,動物沒有生殖力,繁茂興盛的現象都不可能有了。

這都是說明神的怒氣,因為祂的公義是罰惡的,祂斷不以有罪為無罪。人的勞碌又有多少效果呢?人手也指人力,人力本是十分有限。

有人以為本章四至八節是先知對那些留居在本地的猶太人的,而第九至十一節是對被擄歸回的猶太人。13其實這樣區分是不可能的。先知主要的對象,仍是從巴比倫歸回的猶太人,但當地的人也包括在內中,並無分別。14

本章第二至十一節在文體上十分豐富生動,有先知的格調,修辭式的問題,引述其他之言語,先知所用的口吻是耶和華直接的言詞。信息的重點仍以復興為要義,但是復興必須從重建聖殿作起,歷史的經驗,使他們明白咒詛是甚麼,那敗亡的慘痛,應該學會了管教的功課。現在他們有危險再受咒詛。神已經預備了歷史的環境,波斯政權允准他們重建聖殿,可說是在最有利的條件之下,再不好自為之,只坐失良機,後果是十分可慮的。



1 J.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1969, 316.

2 A. Olmstead, 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 1959, 107-108, J. Bright, A History of Israel, 1981, 369-370, M. Dandamaev, Persien unterden erstn Acha/meniden, 1963, 108-214.

3 P. Ackroyd, "Archaeology, Politics and Religion: The Persian Period," The Iliff Review, 39, 1982, 10-11; O. Leuze, Die Satrapieneintelung in Syrien und im Zweistromland von 520-330, 1935, 18-19, E. Stern,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Land of the Bible in the Persian Period, 538-332 B.C.E., 1973 English tr. 1982, 214; N. Avigad, Bullae and Seats fom a Post-Exilic Judean Archive, Qedem,Monographs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Hebrew University, 4, 1976.

4 A. Alt, "Die Rolle Samarias bei der Entstehung des Judentums," Klernen Schriften, vol. 2, 1964, 316-377, M. Smith, Palestinian Parties and Politics that Shaped the Old Testament. 1971, 193-201.

5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44-45.

6 B.N. Wambacq, L~epithe&te Divine Jahve* Seba~o^t 1947.

7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tr. D.M.G. Stalker 1962, 18f.

8 O. Eissfeldt, "Jahwe Zebaoth," Miscellanea Academica Berolinensia II, 2, 1950.

9 R.G. Hamerton-Kelly, "The Temple and the origins of Jewish Apocalyptic," Vetus Testamentum, 20, 1970, 12.

10 O.Steck, "Zu Haggai 1:2-11,"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chaft, 83, 1971, 362, 譯為「屋頂」; P. Ackroyd, Exile and Restoration, 155, 譯為「牆壁」。

11 D. Hillers, Treaty Curses and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1964, 28.

12 W.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 1967, 190-191.

13 O, Steck, "Zu Haggai 1:2-11,"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chaft, 83, 1971, 355-379.

14 J. Whedbee, "A question-Answer Schema in Haggai 1: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Haggai 1:9-ll," in G. Tuttle, ed. Biblical and Near Eastern Studies, 1978, 184-194.



貳 官長百姓的響應(一12-15)

「那時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都聽從耶和華他們神的話,和先知哈該奉耶和華他們神差來所說的話,百姓也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12節)

先知哈該奉命傳道,主要的對象是政治領袖所羅巴伯,和宗教領袖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這些人是餘民,他們的歸回是神的應許。參閱以賽亞的信息,他曾在聖殿的異象中,明白餘民是神的保守(六11-13)。他兒子的名字「施亞雅述」,意思是餘民必歸回,這是主要的信息(賽七3,十21,十一11)。他們的歸回,不是只在外表上,因為心靈的歸回就是悔改,切實地歸向神(亞一3)。現在他們都聽從耶和華他們神的話。

他們還是尊重先知的權威,因為先知既為神所差遣,奉命傳神的信息,當然必須珍視,不敢輕忽。耶和華的話是申命記的用詞,神願意施教,訓誨,但他也希冀人們聽從與遵行。聽從祂的話是表明遵守祂的約。15這是十分鄭重的事。

他們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因為他們不敢輕忽,知道神罰惡的公義。敬畏神是有兩種涵義,在智慧文學中(如箴言、約伯記等),敬畏是有道德的性質,因敬畏神的人遠離惡事。但在申命記的觀念,敬畏是敬拜的禮儀方面,有敬虔的態度與行動。16

「耶和華的使者哈該,奉耶和華差遣對百姓說,耶和華說,我與你們同在。」(13節)

哈該是耶和華的使者,除此處以外,是其他別的經文所沒有的。以賽亞曾提神的僕人是祂差遣的使者(賽四十二19)。以色列人是神的僕人,不可再耳聾眼瞎,最後總該有回應了。

耶和華的使者,常指天使。於是有人將這節經文譯作:「哈該說,耶和華的使者奉差遣對百姓說……」17這是可能的譯法。在撒迦利亞書中,確有使者為先知解釋異象,但是哈該書並未提及天使。

耶和華說,我與你們同在。這常是祭司的言詞,特別是救恩的信息。18常為保證的言語,使人有信心的確據,是在其他的先知書中可以發現:

「雅各阿,不要懼怕……因我與你同在。」(耶三十10-11)。

「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賽四十一10)。

「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賽四十三5)

神與人同在,還不只是保證安全的話,而且這也含有祂恩慈的行為。例如:「因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耶三十11上)「我與你同在……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賽四十一10)「我必與你同在,我必領你……招聚你。」(賽四十三5)耶和華以行為來保證!

「耶和華激動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之百姓的心,他們就來為萬軍之耶和華他們神的殿作工。這是在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14、15節)

在第十二節看見哈該的信息發生功效,眾人都願意聽從耶和華的話。但是真實的行動,還得再由神做進一步的工作,祂激動他們的心,神曾激動瑪代人從事戰爭(耶五十一11)。他曾激動亞述人攻擊以色列(代上五26),激動非利士人攻擊猶大(約蘭王)(代下廿一16)。現在神激動這些餘民來興建聖殿的工作,必更加積極。

他們為耶和華的殿作工,「為」字或譯「在」(be),好似聖殿的外殼仍舊保存,他們進行的是修復的工作。這樣解釋也有理由。19

那時是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廿四日,距原有的信息共相隔廿二日(參閱一1)。如果參考第二章十節,那是九月廿四日。有人以為此處應為九月,不是六月。但是也有的認為六月是開工的奉獻典禮,而九月才正式動工。六月是農忙的月份,果園收獲,與田間收割,工作十分繁重,而且緊急。他們必須忙完這些,才可開始參予聖殿重建的事。但是有二十幾天忙碌,至六月下旬,農忙應該可告段落,所以六月二十四日開工,並非沒有可能。20

哈該的信息所以有那麼迅速的回應,是神親自動工的效果。但是哈該以聖約為他信息的重點,而且也以祝福與咒詛為條件,使人們看見前因後果,在歷史的經驗中已經證實,所以不敢隨意輕忽,重建的事雖極為艱巨,卻已經發動了。神的福分必在前面。



15 A. Fenz, Auf Jahwes Stimme ho/ren, Eine biblische Begriffsuntersuchung, 1964, 由W.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 1967, 33-34引用,可參閱整段的論述31-49.

16 J. Becker, Gottesfurcht im Alten Testament, 1969.

17 H.L. Ellison, Men spake from God, 1952, 120-121.

18 Begrich, "Das priesterliche Heilsorakel,"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chaft, 52, 1934, 81-92稱之為cs15Beistandsformel, 即保證之言。

19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43.

20 J.W. Rothstein, Juden und Samaritaner, 1908, 提議第一章之後,由第二章十五至十九節銜接,較為自然。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哈該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37Hagg/37CT01.htm
新增日期: 2008/03/09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哈該書第1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