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4月18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注釋

撒迦利亞書 第11章

大審判(十一1∼17)

  本章與第十章成一強烈的對比。先知由安慰的信息(第十章)轉移到神的責備。藉疬羊群(代表百姓)與牧人(列國的君王領袖)的畫像,帶出神的審判。

 .耶路撒冷的大審判(1∼3)──用一個喪禮中的哀號為背景,先知帶出百姓將面臨大審判那毀壞與荒涼的光景。可能最近的一次應驗是指向主後七十年羅馬軍攻毀耶路撒冷的事件。

 .因棄真牧人而帶來的審判(4∼17)──選民因拒絕真牧人去跟隨無用的假牧人(15∼16)而遭神的刑罰。這刑罰可歸納於第10節「我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這句責備中,神定意「不再憐恤這地的居民」(6)。和神的關係斷絕,被神所棄,這是何等可怕的刑罰。而對那些無用的牧人來說,禍患與咒詛必不離開他們(17)。

 .主耶穌是我們的大牧人,祂看顧喪亡的,尋找失喪的,醫治受傷的,在我們中間牧養我們。我們能終生跟隨這位善牧,是何等大的福氣。

禱告 求主在中國教會中,興起更多忠心的好牧人、領袖,牧養繝分散在各地的羊群。又求主憐憫,格外保守在這世界某些地方,那些仍沒有牧人牧養他們的羊群。──《新舊約輔讀》



(六)對暴虐者高唱譏刺歌(十一1-3)

「利巴嫩哪,開開你的門,任火燒滅你的香柏樹。」(十一1)

先知在呼喊利巴嫩高山,那常象徵疬榮美與堅固。利巴嫩在巴勒士坦北端之邊界,有一萬四千呎之高度,終年積雪,被稱為皓白者,如白頭老翁。

開門迎入,是表示不再防範與保筢,不再抵抗與拒絕。利巴嫩已經失去天然屏障的地理優勢,以致任憑侵略者毀滅的力量。火一侵入,必將香柏樹燒燬。

香柏樹是堅強與貴重的樹木。在以西結為王宮之象徵。這是萬樹之王,十分驕傲地屹立疬(結十七3、4、12;賽二13)。當斧子砍伐時,竟會完全砍下,因為香袙樹有時也象徵異邦的權勢,或指不倚靠真神的以色列(結31章,賽10章)。

「松樹阿,應當哀號,因為香柏樹傾倒,佳美的樹毀壞,巴珊的橡樹阿,應當哀號,因為茂盛的樹林已經倒了。」(2節)

如果香柏樹無法站住,松樹與橡樹怎可不被毀滅呢?所以香袙樹毀滅,對其他樹木有很大的威脅。他們為自己的厄運而悲哀,茂盛的樹木雖然枝葉豐茂,也經不起考驗,都必傾倒。

也許這?的樹木有所指明其中所包涵的意義。如果說香柏樹指君王,這?的佳美樹,可能指官長首領(士五25;耶廿五34;代下廿三20;尼十30)。「佳美」一詞原指「寬廣」、「偉大」、「有能」(參閱賽卅三21;詩九十三4,一三六18;結卅二18)。

「巴珊的橡樹」可能有更廣的涵義。巴珊是在約但河東之北部邊界,是在利巴嫩山地下之盆地,往南可到基列(申三10;書十二4)。以色列人從噩王那?奪取,歸瑪拿西半支派居住(民廿一33,卅二33)。巴珊地有很多橡樹(賽二13;結廿七6),草原甚豐,所以畜牧很多(申卅二14;詩廿二15;摩四1,結卅九18)。巴珊的橡樹哀號,是因風吹過樹葉而發出的,因為茂盛的樹木已經倒了。

茂盛的樹木原指樹葉之多,密密樹叢,好似不能穿越。這可能是指他們防禦之周密,使敵人無法攻入。這樣的樹可作高牆(申廿八52;賽二15),可作堅城(民十三28;申三5;書十四12)。但是仍舊站立不住,已經倒了。

「聽阿,有牧人哀號的聲音,因他們榮華的草場毀壞了。有少壯獅子咆哮的聲音,因約但河旁的叢林荒廢了。」(3節)

「聽阿」與上節「哀號」,都是以驚嘆的口吻,述明悲哀的原因與理由。從第一節至本節是以哀歌的形式,針對各國政治的領袖而說的。作者所用的表象,有樹木、牧人以及獅子,預言的審判是無可避免的了。

本節可溯源於耶利米書(廿五34-37)。牧人是外邦的君王,他們的榮華必被毀壞,因為主耶和華使他們的草場變為荒場(35節)。草場是指他們的國家。那草場原是榮華的,因為草原豐盛,但是歷經烈日如火的炙曬,以致曬得枯乾,被火燒過一般(1節),全部毀壞了。

第二個表徵,由牧人至獅子,獅子指暴虐的外邦君王,為耶利米(五十44)與以西結(十九1-9)所強調。少壯獅子本來需要大量的食物,牠們原在約但河的叢林躲藏並覓食。約但河每在春天必有漲溢的河水,因為黑門山的積雪正溶解,成為大量的溪流沖下來。由於水份多,樹木必十分茂繁,成為十分稠密的樹林。只是現在樹木部已荒廢了,獅子既無法藏身,而且也不能找到食物,以致咆哮的聲音成為哀號。

第十一章一至三節是上下文的銜接點,可算是上章(十12)的續論,也是本章內容(4-17節)之緒論。在戬述的形式,與第九章一至六節有些雷同。在第九章,以三個地名為主:哈得拉、推羅,及非利士,都在外邦。在這?三個地名:利巴嫩、巴珊及約但,都在以色列。他們都有同樣的問題,就是災禍的由來。耶和華實際上是他們的審判者。

在表徵的用語上相同的,有耶利米書第廿五章卅四至卅八節;以賽亞書第十章卅四節;以西結書第廿七章五至六節。三種大樹:香怕樹、松樹、橡樹,都是表徵驕妄的君王,他們都被毀滅,這就使牧人與叢林中的獅子哀號。有人以為驕妄者不是君王,而是祭司缰。1如果這樣的解釋是正確的,那就在較晚的時間,是在聖殿重建之後,祭司不忠於職守,反在社會中專橫地管理,以致遭神忿怒的審判。

本段詩文結束之後,遠有兩段在第十一章十七節及第十三章七至九節。主題都是一樣,強調主耶和華得勝,使祂的百姓歡樂。這位萬王之王要蒞臨,建立普世的國度。但是現今仍有阻礙與困難。



1 Paul Hanson, The Dawn of Apocalyptic, 1975, 347.



(七)為牧人受棄絕而慨嘆(十一4-17)

這是一段重要卻難解的經文。主題是在領導者的艱苦。好的領導者必謀求眾人的福祉,必摒棄不義,促進和諧平安與福樂。但是在先知的論述中,這樣的領導者,必遭受憎恨與厭惡。

這?以牧人與羊缰為表象,可將第九章十六節;第十章二、三、八節以及第十一章三節比較,似與以賽亞書第四十至五十五章「僕人」的要旨相同,不但主題明確,戬述的目標也清晰。

本段可分為三小段:(一)耶和華給予最後的機會(4-6節)。(二)好牧人必被棄絕與輕忽(7-14節)。(三)愚昧的牧者來取代工作(15-17節)。

「耶和華我的神如此說:你撒迦利亞要牧養這將宰的缰羊。」(4節)

這?先知在耶和華面前受命,從事牧養的工作。這牧養的工作是否包括行政的責任,就是宗教與政治的工作混為一談?2這也可能只作為表徵性的,並非實際的職位,只將信息帶出來。3後者的說法可能鑿實,因為先知的工作常以不同的表象來說明,例如耶利米書第一章十節:「拔出毀壞以及建立栽植」。又(廿五28)喝神忿怒的杯。

這是預言的信息,以表徵的語言或動作,說明先知的職任,也必須牧養那些羊缰,而羊缰的結局,將被宰殺,是在不久的將來。牧養原意應為照顧、飼養、引領、看管(詩23篇)。牧人與羊缰的關係,是在約的條件之下,但是以色列雖為牧者耶和華的羊缰,卻因干罪,而必遭宰殺與毀滅。

「將宰的缰羊」也在詩篇第四十四篇廿二節有類似的用詞。耶利米書第十二章三節,將宰的羊,叫他們等候殺戳的日子。耶和華的審判必在以色列人身上。

「買他們的宰了他們,以自己為無罪,賣他們的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我成為富足,牧養他們的,並不憐恤他們。」(5節)

「買他們的」是指外邦侵佔者,將被擄者當作貨品一樣取利,好似買羊來,宰殺以食肉出售。「他們」為陰性,是母羊,原為生育所畜,並非專被宰殺供肉食的,卻遭侵略者如此殘害。但是更令人髮指的是那些「賣他們的」,是猶太的首領們,濫用職權,竟圖利出賣他們,欺壓他們,只為中飽自己。

那些可惡的人還要口口聲聲讚美神:「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這無疑是一種譏剌,他們為富不仁,怎會是耶和華賜福的呢?相反地,他們必遭耶和華的咒詛,因為他們不忠於職守,沒有真正牧養那些缰羊,給予羊缰安全與保護。況且他們竟然毫無罪愆的感覺,真是可惡之至。

「耶和華說,我不再憐恤這地的居民,必將這民交給各人的鄰舍,和他們王的手中。他們必毀滅這地,我也不救這民脫離他們的手。」(6節)

這地的居民是指以色列的民,他們備受壓迫與欺凌,像將宰的缰羊。但是耶和華都不憐恤他們,似乎令人費解。有些解經家就以為這節經文是外加的。但是這可能是先知所能理解的(4節),認為缰羊將宰的命運已無法更改。耶和華並非不憐憫,尤其看下一節(7節),耶和華甚至要親自牧養那些缰羊,可見神並沒有完全放棄他們。只從歷史的實況看,以色列民確被棄絕,卻不致絕望,神的拯救還在前面。4

羊缰都被宰殺,固然是牧人的錯謬與惡行,也是說明缰羊的衰弱。以色列人被逼害遭毀壞,是首領的罪,也是眾人的過犯,神藉疬歷史的環境來管教他們,甚至藉外邦的侵略者加害於他們,也不是偶然的,都是出於神公義的作為。他們本國的君王首領沒有保護他們,反而逼害他們。鄰邦(鄰舍)的外地人更對他的暴虐,不遺餘地。如果耶和華不拯救他們,他們就完全沒有希望。

「於是我牧養這將宰的缰羊,就是缰中最困苦的羊。我拿疬兩根杖,一根稱為榮美,一根我稱為聯索。這樣我牧養了缰羊。」(7節)

「於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先知明白耶和華托付他的心意,耶和華對缰羊仍舊沒有放棄,繼續憐憫他們。所以先知是明確的宣告:我牧養這將宰的缰羊。這是責無旁貸的事。

將宰的缰羊,就是缰中最困苦的羊。「最困苦」是一種譯詞,是其中特別受苦的。5有的譯為「實在困苦」,著重他們受苦的實況。6七十士譯本的詞句為「買賣的羊」,即遭商業買賣,以供屠場宰殺的。7

「困苦」一詞原指敬虔者,他們信守耶和華的約而有忠貞的態度(參閱出廿二24;申廿四12;詩十2、9,十四6,十八27)。這?指以色列中的一般人,因為他們都在困境之中。

先知為牧人,要手持兩根杖,杖為牧人從樹上折下堅強的枝子,為驅野獸之用,所以目的為保護缰羊。「繝的杖,繝的竿,都安慰我。」(詩廿三4)

這兩根杖是牧人領導的主旨。一根稱為「榮美」,是指恩慈與完美,是耶和華的特性(參閱詩廿七4,九十17)。耶和華親自為牧者,看顧缰羊。這是聖約的祝福,是耶和華為祂選民預備的。

另一根稱為「聯索」,是愛的連結,好似慈繩愛索,將以色列人繫在一起,尤其因南北二國以前是分裂的,必須再連在一起,不可再分開。所以,這?的涵義是合一,相合成為一體。好牧人必將缰羊帶在一起,合成一缰。歸一個牧人(參閱約十16)。這?,也可聯想(結卅七章15-23),也提到兩根木杖接連為一,在手中成為一根(17節),專指以色列北國與猶大南國,完全相合成為一體。

「這樣我牧養了缰羊。」此處再強調牧養的功能,為將缰羊連為整體的民族,為耶和華所眷顧的,不容拆散與毀壞,也不可再讓首領(惡首領)充牧人,作破壞的工作。

「一月之內,我除滅三個牧人。因為我的心厭煩他們,他們的心也憎嫌我。」(8節)

「一月」究竟指怎樣的日期呢?有不同之說法,歸納起來,至少有三種說法:(一)一個月只是短期,為時不久。(二)一月有三十天,每日為一年,共計有三十年之久。(三)為時十分久長,無法作準確的計算。8

但是此處最大的問題不在時期,而在人物,因為「三個牧人」至少有四十種不同的解釋,9使人莫衷一是。由於「三個牧人」有冠詞,必專有所指,足見這數字不是只為象徵而已。

有人認為這三個牧者是指被擄前的猶大三個君王,即約雅敬,約雅斤及希底家。10大多學者認為這三個君王應在西流基時期(The Seleucid Period, 198-140 B.C.),即在西流基四世起的三王(Seleucus IV, Heliodorus, Demetrius)。11另有的說法認為三個王是安提古王朝的(Antiochus IV, Antiochus V, Demetrius)。12

有些學者認為三王是在主前二世紀的大祭司,因為他們在耶路撒冷當地為主要的首領。好牧人為俄尼亞三世(參閱瑪可比二書四1起),但有三個大祭司是以賄賂的方法獲取職分的(Jason, Menelaus, Alcimus)。13

也有認為瑪可比時期的三個牧人,猶大瑪可比(Judas Maccabaeus)是好牧人,他為猶大爭取自由之後,即除去三個背道的祭司(Alcimus等),記載在瑪可比一書第四章四十二節(參閱七24)。14

這?的預言是否指那麼晚的時期呢?從主前第四世紀至第二世紀,猶大的歷史確無充分的資料,以致構成研究與解釋的困難。

確定這三個牧人,既是困難的事,有人轉向另一種解釋的方法,認為這是指三種重要的領袖:祭司、教師(教法師)及行政長官。15有些人仍認為「三」是表徵「完全」的數字,尤其是啟示文學的特性,可將但以理書第七章八、廿四節佐證。

「我的心厭煩他們。」不能再忍耐下去,好似以賽亞提到耶和華的心情(賽一13起)。他們也憎嫌。「憎嫌」一詞只有在此處,為舊約唯一的用詞。黑暗是必恨惡光的。在箴言(二十20)有一用詞是類似的。「漆黑的黑暗」。

這?似乎解釋了第六節的話,為甚麼神不再憐恤這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憎嫌神的僕人,就是憎嫌耶和華神。

「我就說,我必不牧養你們,要死的,由他死,要喪亡的,由他喪亡。餘剩的,由他們彼此相食。」(9節)

缰羊就憎嫌牧人,牧養的工作是無能為力了。三種災禍就必臨到。他們必在審判的咒詛之下。死亡的是指死於饑荒與瘟疫。喪亡是指死於戰亂,在侵略者的手中,也可能因自相殘殺而遭致的,彼此相食。

牧人不再照顧,缰羊與牧人的關係就斷絕了,以色列不再在耶和華的聖約之中,聖約是完全被破壞了。這在下一節再予說明。

「我折斷那稱為榮美的杖,表明我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10節)

首先,以色列失去耶和華恩惠的約,不再有祂的榮美。以色列不再有德政的治理者,給予他們安全的保障。神所廢棄的,是與以色列的約。但是此處是神與萬民所立的約,是指甚麼呢?可能有兩種解釋。萬民是指分散萬國的以色列人,並不包括外邦人(如王上廿二28;珥二6)。16另一種解釋,萬民是指萬國的人民,因以色列而蒙福。例如以賽亞書第卅六、卅七章所說的,耶和華也與萬國立約,不准他們傷害以色列人。他們這樣作,為保全以色列人。日後以色列真能有復興,必願將恩澤帶給外邦,使萬國都能蒙福。17

以色列在萬國中應有榮美的見證,他們也因此使萬國帶入耶和華的恩惠之中。現在榮美被破壞了,耶和華對萬國的恩澤,也必完全廢棄了。

牧人折斷牧杖,完全停止他的工作,卸脫他的責任,他就置缰羊於不顧,那是羊厄運的開始。以色列被擄,已經看見神放棄他們,不再顧念他們。現在由歸回的被擄者來細察,發現神再棄絕他們,是多麼可悲的事,這也使先知悲哀不已。

「當日就廢棄了。這樣,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說的是耶和華的話。」(11節)

本節再回到第七節,提到這些困苦羊。約已經廢棄了。「廢棄」是完全破碎支離,不能完整(利廿六44;賽卅三8;結十七16,是以背約而廢棄),這樣聖約就不再有效,歸於無有(賽八10;耶卅三21)。

這些困苦羊看出牧人既已失敗,他們必遭宰殺,是無可逃避的命運,認為這是出於耶和華。照希臘文譯詞,那是販羊的人之想法,他們知道這些羊可以宰殺,因為牧人不再照顧,正合他們的心意,就認定這是耶和華所安排的,不禁沾沾自喜,如第五節所說的,甚至稱頌耶和華。其實這是極大的悲劇。

「我對他們說,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不然就罷了。於是他們給了三十塊錢,作為我的工價。」(12節)

牧人雖然失敗,沒有盡責,仍想求得工價。他向誰求呢?向羊販子。但是他也自知沒有好好盡責,所以在要求時口氣沒有那樣肯定:「你們若以為美……不然就罷了。」結果那些販賣缰羊的,還是給了他三十塊錢,是相當於希伯來奴僕的身價(參閱出廿一32)。

三十塊錢是否在眾人所估定的算為美好的價值呢?在下一節似乎證實這件事,在尼希米以前的省長,曾索四十塊錢交稅,是百姓不堪忍受的重擔(尼五15)。但從另一方面看,三十塊錢既只是奴僕的身價,自然是對牧人一種輕視的計算。可見這有譏刺的涵義。根據罕莫拉比法典(The Law of Hammurabi),牛若撞死人,賠償半彌拿銀子,若是撞死奴僕,只賠三分之一彌拿。一彌拿可折五十塊錢。18這樣說來,希伯來奴僕的身價已經是增加了。但仍是降低價值,這是無可否認的。

「耶和華吩咐我說,要把眾人所估定美好的價值,丟給肷戶,我便將這三十塊錢,在耶和華的殿中,丟給肷戶了。」(13節)

肷戶是與聖殿的庫房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聖殿的庫房有兩種功能,一種是為收納什一奉獻與禮金(書六24;拉二6、19;尼七70)。但另一種也可充個人的「銀行」(瑪可比二書三10起)。肷戶常須為聖殿製作獻祭用的器皿(利六28)。所以肷匠也是屬於聖殿供職的人。先知耶利米特別被神差遣去到肷匠家去觀察(十八6),且到聖殿附近去買肷匠的瓦瓶(十九1)。

關於窖匠(yotzr),常與聖殿的庫房(~otzr)相連,用字也相似,引起學者們的研討。「肷戶」原意也可作銀匠,專為鑄造銀器的。例如亞倫曾將百姓的金子取來,鑄成金牛犢,「鑄」宇也與「肷匠」相同(出卅二2-4、24)。又聖殿中供職的官員也以此字為銜頭的。19有人更將這樣的說法,來解釋「美好的價值」有諷剌的語調。士師記第十七章四節,二百舍客勒銀子交給銀匠,鑄成一個像。現在只有三十舍客勒,至多只能鑄成一個小像,豈不微乎其微呢?20

這節經文無疑使人聯想馬太福音第廿七章九至十節,猶大賣耶穌,得了三十塊錢,結果他因內咎自殺身死,祭司拾起銀錢,買了肷戶的一塊田。使徒行傳(一16-20)也戬述猶大作惡的工價買一塊田。在註解中列出詩篇第六十九篇廿五節及一○九篇八節。在馬太福音提起是應驗耶利米書,實際為撒迦利亞書。這是當時猶太人解經的方法,為彌賽亞預言的應驗。21

這是拉丁通俗文譯本,才提及耶利米的預言。戬利亞譯本只提預言,即先知的話,並未指明那一位先知,至於耶利米,可否是耶利米書第十八章二節及十九章十一節?根據猶太拉比的傳統(Talmud Tradition),耶利米是列於先知之首,這可能是最好的解釋。22

「我又折斷稱為聯索的那根杖,表明我廢棄猶大與以色列弟兄的情誼。」(14節)

那棄絕耶和華牧者的另一個後果,是失去合一,所以第二根杖必須折斷。猶大與以色列失去弟兄的情誼,自從主前325年,撒瑪利亞人再重新住在北國的地界,自建聖殿在基列心山,為與耶路撒冷完全分開,說明了這歷史的背景。23

南北分裂必不是耶和華所喜悅的,神不僅收回祂的恩慈,使第一根杖折斷,也無意再促他們合一,連第二根杖也折斷了,因此完全不再向他們施恩。

情誼(Ha~ahawah)在七十士譯本作「產業」(當作Ha~ahuzzah),可能「情誼」較為正確。有情誼的仍會破裂,所以神不再維持他們,只有廢棄與折斷。

這?顯然是告一段落。在下節起提及神另興起一個牧人,必是歷史中的人物,帶給以色列很大的阻礙。有人認為應與第十三章七至九節相連,尤其是第十三章七節的牧人是否就是第十一章十五節的愚昧牧人?可能並不完全相連的。24試看第十五至十七節本身的論述。

「耶和華又吩咐我說,你再取愚味牧人所用的器具。」(15節)

愚昧牧人是道德敗壞的人,輕忽神的命令者。在舊約中,尤其在智慧文學中,所謂愚昧,是指道德失敗的人。箴言(一7)說,愚昧人藐視智慧與訓誨。

牧人的器具,可能指牧杖(撒上十七40),笛(士五16)。有了這些為要發揮牧人的功能,保護羊缰。但是事實上,這愚昧的牧人根本沒有興趣,真正從事牧人的工作。

關於這愚昧的牧人究竟是誰呢?有不同的說法。有人以為多利買四世(Ptolemy IV: Philopator在222 B.C.年繼承王位)。25又有人認為自瑪可比時代起以色列的首領26一直可至敵基督者。27這必是歷史的人物,但確定卻不無困難。

「因我要在這地興起一個牧人,他不看顧喪亡的,不尋找分散的,不醫治受傷的,也不牧養強壯的,卻要喫肥羊的肉,撕裂他的蹄子。」(16節)

這是用預言的方式,論一個愚昧的牧人,沒有提愚昧,卻是指惡牧。在用詞方面,仍採取以西結書(卅四3、4)牧人的形像與功能。

先論這牧人不看顧喪亡的羊。「喪亡」是指那些離缰的羊因受寒冷或被野獸侵襲,他竟然毫不注意。其次是說他不尋找分散的,「分散」是指那些迷失的。這是以阿拉伯文的字源研究。在希伯來文的原意為「幼小」。可能幼小的羊容易失落。受傷的不醫治,「受傷的」原意為「破碎的」,可能是指斷骨的傷損,需要包裹與矯正。

現在又從正面來戬述。「強壯的」原意為「站立的」,說明體健的羊,他不牧養,「牧養」或譯為「餵養」或「養活」(創五十21;撒下二十3)。肥羊的肉拿來享用,又撕裂他的蹄子。「撕裂」是以強烈的語調戬述的,可譯為「暴力來撕裂」,可謂殘忍之至。

「無用的牧人丟棄羊缰有禍了,刀必臨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枯乾,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17節)

這是主向無用的牧人所說直接的言詞,是對他面對面所發出的。「無用的牧人,丟棄羊缰的惡者,你有禍了!」「無用」是指钼弱無能、失敗而沒有價值的。他是愚昧的牧人(15節)。神興起他,原籍他來管教以色列人,但是他本身又是惡者,現在是他應承受刑罰的時候了。

當主宣佈災禍時,又轉為第三人稱,不再稱「你」。在語氣上是「容讓」的意思:讓刀臨到他的膀臂與右眼。牧人以膀臂來持杖牧放羊缰,所以膀臂必須有力。牧人也需要眼睛觀察草原,看管羊缰,眼睛必須明亮。但刀砍傷手臂,使手臂好似枯乾的樹枝一樣,等於虛設。眼睛受傷,就昏暗不明,終於完全盲目,毫無視力(創廿七1;申卅四7,伯十七7)。

以色列與外邦都同樣缺少真正的領袖,所有的牧人都愚昧與無用。當主耶穌自承是好牧人(約十11-18),祂深切知道牧人們的失敗。



2 C. von Orelli,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Kurzgefasster Kommentar, 1908.

3 H.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1956, 207.

4 H.G. Mitchell,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 304.

5 H.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1956, 210.

6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1868, 421.採取亞拉伯文Kun為to be,是一些解經家所持有之主張如Kimchi, Sarchi, Starr, De Witte, Ewald.

7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作此譯詞,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6, 180. 原為W. Nowack採取(Die Kleinen Propheten, Handkommentar, 1903, Duodecim Prophetae in Kittels Biblia Hebraica, 1906).

8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6, 180.

9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 3-6.

10 W.E. Barns,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1917, 86.

11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4, 307.

12 C.H.H. Wright, Zechariah and His Prophecies, 1879, 313.

13 W.O.E. Oesterley. A History of Israel, II, 1932, 258f. R.H. Kennett, "Zechariah," Peakes Commentary of Bible, 1919, 581.

14 M. Treves, "Conjectures Concerning the Date and Authorship of Zechariah ix-xiv," Vetus Testamentum, xiii, 1963, 196-207.

15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1868, 442.

16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6, 1784.

17 C.F. Kell,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 J. Martin, vol.II, 1889, 366.

18 J.B.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1955, 175.

19 C.C. Torrey, "The Foundry of the Second Temple at Jerusalem,"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5, 1936, 256.

20 M. Delcor, "Deux Passages Difficiles: Zecharie 12:11 et 11:13," Vetus Testament, 3, 1953, 74.

21 S.R. Driver, The Minor Prophets, 1906, 259.

22 M.F. Unger, Zechariah: Prophet of Messiahs Glory, 1963, 201.

23 K. Elliger, Das Ba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967, 193.

24 R.C. Dentan, "Zechariah," Interpreters Bible, VI, 1109.

25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06, 315.

26 W.H. Lowe, The Hebrew Students Commentary on Zechariah, 1882.

27 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1919.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撒迦利亞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38Zech/38CT11.htm
新增日期: 2008/03/09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撒迦利亞書第11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