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投影片 5月6日 星期一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耶利米書第十七章注釋

耶利米書 第17章

不受教訓(十七1∼27)

  罪使人詭詐及敗壞,但一個相信神的心卻使人得生命及救贖。神在這一章?再次強調以上的真理。猶大的罪使神燃起永遠的怒火,然而倚靠祂的人卻永有福樂。

 .罪的結果(1∼18)

  猶大的罪已不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體性的,除了完全的悔改,就別無方法可以拯救他們。

  1∼4節:「用鐵筆,金鋼鑽銘刻在心版上」表示百姓的罪已刻骨銘心,不能抹去。百姓敬拜的偶像是指迦南地的亞斯她錄女神,乃是神所禁止的(參申十六21)

  5∼10節:這「栽於水旁邊,滿有青翠的葉子及果子」的樹是代表倚靠神的人的生命。反之,依靠人的人卻有如沙漠的杜松。「杜松」是矮小而光禿的叢樹,給人委靡之感。

  11∼13節:鷓鴣常為其他雀鳥菢蛋而不自知,這?比喻愚昧至極之悲慘收場。

  14∼18節:耶利米再一次認定他作先知的呼召,而神就是他唯一的依靠和避難所。

 .守安息日的約(19∼27)

  古時,以色列人的先祖嚴守「安息日」為聖日,這是自古便傳下來的,而且亦並不難守。但今日的以色列人卻連這最基本的命令都不守,這是何等的叛逆。神呼召以色列人重新守「安息日」為聖日,乃是要他們明白滅亡的審判是可以免去的,但他們一定要悔改回轉,聽從神的說話。可是以色列人硬疬頸項,不受教訓。

祈禱 恩主,感謝繝對我的忍耐,但求繝加強我對繝的信心,使我更加順服繝。──《新舊約輔讀》



g.概括的信息(十七1-13)

這段的信息是概括性的,綜合幾段不同重點的經義。在七十士譯本中,無一至四節。在昆蘭(Qumran)文獻中的斷片,十七章自第八節開始。七十士譯本所依據的手鈔本可能就沒有這幾節。394

九至十一節似為耶利米的自白與耶和華的答語,但九、十兩節也可作耶和華的言詞。這一段曾引起不同的見解。395

其他尚不構成問題,可在逐節中討論。

{Section:TopicID=211}i.猶大的罪惡(十七1-4)

猶大的叛逆是在他們內心的深處,從心?出來的才污穢人。他們的不虔不謹在內心,也在聖殿的祭壇。所以他們的罪銘刻在心版上和壇角上,無法除滅。

壇角可能指贖罪日,那天應將血彈在壇角上(利十六18)。在第三節提到貨財,可能是指主前598年尼布甲尼撒軍隊圍困耶路撒冷(王下廿四14)。所以時間可能在該情況之中,即主前598至595年。

第十七章一節 「猶大的罪是用鐵筆,用金鋼鑽記錄的,銘刻在他們的心版上和壇角上。」

猶大的罪是十分深刻地記下,用鐵筆與金鋼鑽寫上,是不能泯滅的。筆曾在八章八節提及,這筆是鐵的,甚為可疑,因為古時大都用石器。金鋼鑽在當時以色列是沒有的,因為這還是以後在主前第四世紀為亞歷山大的軍隊於印度發現的。這個用字在申命記廿一章十二節譯為指甲。此處可能為形容它的硬度。396

又在壇角上銘刻,有任何家具物件在壇上動用,都是律法所禁止的。可見這?的描寫,只是一種說法而已。

在版上寫字,倒是古時的習慣。當然「心版」也只是描寫而已。心版是指猶大人的意願或心思(四4、14)。以後神將新約的律法寫在心版上(卅一33)。但這?寫的,不是律法,而是猶大的罪。

壇角是壇的四角,使祭牲不致掉落,焚燒時火也不會跌下。在獻祭時,祭牲的血必掉在壇角上,可能此處描述血好似留下猶大的罪,可參考七章廿一至廿六節及阿摩司書四章四至五節。397

「他們的」(Tocham)可譯為「欺壓」,那麼他們的罪是欺壓的不義。另一個譯詞為「中間」,在心中(詩四十11為「心?」),也在聖所中間,因為祭壇是聖所中最神聖的(參利十六18及摩三14,又在王上一50)。

第十七章二節 「他們的兒女記念他們高岡上青翠樹旁的壇和木偶。」

猶大的罪,主要在敬奉異教,高岡樹旁的壇是巴力的敬拜,從所羅門王的時代起已經有了,可見有十分久長的歷史。木偶可指亞舍拉的柱像,在約西亞王宗教改革中特別清除的(王下廿三6、12、15)。耶利米在改革時一定極為支持,必深知更新之必要;必定要除掉偶像,不能容這樣的罪長久存在。亞舍拉的柱像在二章廿七節已經提說,亞舍拉是繁衍之女神。398

第十七章三節 「我田野的山哪,我必因你在四境之內所犯的罪,把你的貨物,財寶並邱壇,當掠物交給仇敵。」

「田野的山」是一般的譯詞,「田野」一詞也可作「爭鬧」,因為戰爭頻仍,猶大必須承受罪而有的刑罰。當侵略者來犯,貨物財寶都當作掠物交出來,不能存留。那是指主前598年尼布甲尼撒來擄掠的實況(參王下廿四13、14)。

此處「貨物」是原指軍事的力量,「財寶」是指宮廷與聖殿的寶物,尤其是金銀的器具,但是邱壇為什麼也成為掠物呢?可能與財寶在一起,是以一種諷刺的語氣,說明他們因罪而受的損失。

第十七章四節「並且你因自己的罪必失去我所賜給你的產業,我也必使你在你所不認識的地上,服事你的仇敵,因為你使我怒中起火,直燒到永遠。」

產業是耶和華所賜的,就是地土,但他們必須離去,被擄到外邦。一切的力量與財寶也是神所賜的,必將被迫交出來,任外邦來掠奪。神所賜給的,必都被取走,他們就一無所有。

服事仇敵,是指他們在外地服苦勞役。以色列人原來拜巴力,是為使土地肥沃繁衍。但是現在卻為外邦人勞力,又得不疬豐收,自身也無法享受。

怒中起火,指耶和華的怒氣如火一般怄起。這也指實際的火焚燒,如神降災給所多瑪一樣,將一切都燒燬。這火一觸即發,而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火越燒越旺,以致無法收拾;一直燒下去,不能中止。

歸納言之,猶大的罪是在內?的心思,以及外面的惡行。這惡行是敬奉偶像,污穢聖物,行邪淫。神無可拯救,只有懲罰他們,除掉他們一切的不潔。這看來是毀壞的,卻是有積極的用意。他們必須被煉淨,有神的烈火焚燒。當然這樣的試煉是很難經受的,但卻是必需有的過程,是十分艱苦的。

{Section:TopicID=212}ii.個人的信靠(十七5-8)

這一短詩,甚與詩篇第一篇相似,且有智慧文學的格調。大多學者認為此處經文為詩篇第一篇所依據的,399但沒有什麼可靠的理由。如果參閱本書十二章一、二節,似乎該處提到惡人,與詩篇更為相近,因為詩篇特別將義人與惡人作尖銳的對比。十二章只論惡人,此處十七章也是先提惡人,但詩篇第一篇先論義人。此外,耶利米似乎也引述詩篇四十篇四、五節。

此處也不能不聯想十五章十八、十九節。十五章十八節耶利米甚至埋怨神不供水,好似流乾的河道。在十九節神特別責備耶利米,要他悔改,不可只看現實的環境。乾旱來到,仍不懼怕,神必供應他的需要。

本段應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那人有禍了。」第二部分:「那人有福了。」二者都以倚靠為主旨,受咒詛的是倚靠血肉的膀臂,蒙賜福的尊心倚靠耶和華。這兩部分各有兩節(5-6節及7-8節),分佈得十分平衡,互相對照,更為有力。

有關智慧文學的格調,不僅可與詩篇第一篇比較,也可參照十五章十九節。咒詛的形式可參考十一章四至五節。乾旱之年似在十四章一至六節描述了。

第十七章五節「耶和華如此說,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那人有禍了。」

以色列所倚靠的,是政治的聯盟,軍事的援助。這?是指他們仗賴埃及。以賽亞書卅一章三節:「埃及人不過是人,並不是神。他們的馬不過是血肉,並不是靈。」他們不能希冀以埃及的支援來抵敵(巴比倫)。血肉膀臂只指人力,凡靠人力的是一定遭災受禍,這是被咒詛的。膀臂是指人的力量。如果是耶和華的膀臂就不同了(出六6,十五16;詩七十九11,八十九10;賽卅三2,五十一9,五十三1等)。可惜他們不倚靠耶和華,反而離棄祂。

那人是年富力壯的,因為「人」字(Gever)是有這樣的含義(箴三十19,男女交合是指他們的年青人)。

第十七章六節 「因他必像沙漠的杜松,不見福樂來到,卻要住曠野乾旱之處,無人居住的鹼地。」

杜松(Juniperus oxycedrus)是矮的樹叢,在沙漠中甚多。400沙漠可譯為阿拉巴(Arabah),是約但河南下,直通阿奎巴灣(Gulf of Aqaba)。401杜松(arear)與沙漠或阿拉巴(eravah)是諧音。沙漠的杜松,正像詩篇一篇四節的糠輙一般,只有被風吹散。

「福樂」是指拯救,可參考八章十五節,可能也指雨水。402不見福樂,就是沒有雨水,只有炎熱與苦旱。「福樂」在申命記廿八章十二節為降雨賜福。有雨水,穀物硇類才有豐收,所以此處可能指豐饒。

「乾旱之處」原意為炙熱,被太陽曬得好似有火怄起。那鹼地更是接近鹽海地區,鹼鹽有時是含有咒詛的成分。403他們竟住在那?。這原是無人居住之地(二6,四29)。

第十七章七至八節 「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

七節上與詩篇四十篇四節上相似。倚靠耶和華,就是承認祂是聖約的主,完全信服祂。以耶和華為可靠的,「可靠的」不是形容詞,而是名詞,與動詞的涵義相同,耶和華是信靠的對象。

在與第五節對照之下,倚靠人與倚靠神差別太大了。詩篇一一八篇八節:「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人。」以賽亞書卅一章三節也以人與神作對照,「那幫助的人必絆跌。那受幫助的也必跌倒。」至於「有福」與「有禍」的形式在耶利米書二十章十四節及詩篇一篇三節有很明顯的例證。

「他必像樹栽於水旁……」與詩篇一篇三節相似,但在用字仍有出入。詩篇第一篇「栽」,與此處相同,原意是「移植」。404但詩篇用「溪水」,此處只是「水」。「溪水」原意為「水道」。此處「在河邊扎根」,是詩篇沒有提及的。在本書(耶利米書)十二章二節,也特別提說扎根長大。「河」字在舊約中只在此出現一次。這河是為灌溉之用,並非天然的水澤。405

六節的「杜松」與八節的「樹」不同,前者只是草木,根淺易枯,但樹的根蔓延深長,不受乾旱的影響。又六節「不見」,與八節「不懼怕」也有對比的用意,見(r-~-h),怕(y-r-~)字根相似。

「炎熱」與乾旱之年是同義的,炎熱是指夏日(創八22;伯廿四19)。「乾旱」可參考本書十四章一節。詩篇一篇三節:「按時候」用意比較含蓄,有時乾旱仍結果不已。

信靠的人與不信者同樣會缺水,似乎神不公平。其實神的公平更有恩慈的成分。主說:「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45)但是耶利米說,信心卻有內在的力量,不怕乾旱,環境縱然惡劣,卻以信心得勝。

{Section:TopicID=213}iii.公平的賞罰(十七9-11)

這是智慧的言詞,論人心的詭詐。九節為先知的話,十節是耶和華的答語,十一節可自成一單元,仍是智慧文學的格調,與箴言類似。

第十七章九節「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人心有很多的涵義,可指心智,也可指心靈,又指心意或意向。可說是人格的中心(5節)。在此處有冠詞(definite article),舊約中甚少有這樣的用法。在箴言中,這字常用於特殊的人物,如君王(廿五3)與智慧人(十六23),有時只指尋常人,卻與神的心比較(十四10)。

人心的詭詐,在何西阿書六章八節也曾提及。這又是以賽亞書四十章四節「平坦」的相反詞,即崎嶇不平,好似山路一般。詩篇六十四篇深的心思,「深謀」也是指難以猜測的詭詐。

「詭詐的人心壞到極處」,「壞到極處」是醫學的名詞,即傷損破裂,甚至到無可救藥的地步。這可能是作者的用意。

誰能識透呢?誰也難以明白,不能理解,無法把握。此處論人心,可能引述十一章二十節及十二章三節的經義。只有耶和華是察驗人肺腑心腸的,祂必深知人心所隱藏的。這也是耶利米需呼求的。求神醫治與拯救,可參考本章(十七14-18)。

第十七章十節 「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作事的結果報應他。」

耶和華的答語,是以色列的信仰。因為他們知道耶和華是鑒察者,在神面前,人都無法隱藏什麼。詩篇七篇九節:公義的神察驗人的心腸肺腑。十七篇三節:「繝已經試驗我的心,繝在夜間鑒察我……」以賽亞書三章十、十一節:各人要吃自己行為所結的果子,照自己手所行的受報應。

心與肺腑是包括人的理智與情緒,在十一章二十節已經提及。「鑒察」一詞,在耶利米書只有此處,但在詩篇一三九篇一與廿三節都出現。

「所行的」與「作事」是同義的,可參考四章十八節。「結果報應」在以賽亞書三章十節。

論人心的詭詐與神的鑒察,在十三章廿三節:「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呢?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在神的鑒察之下,人心也無法改變,除非有神的救恩。

在新約?,使徒行傳一章廿四節及十五章八節說:神是知道人心的。羅馬書七章十四至廿五節反映人心的钼弱,可說是此處真實的寫照。

第十七章十一節 「那不按正道得財的,好像鷓鴣菢不是自己下的蛋。到了中年,那財都必離開他,他終久成為愚頑人。」

這是箴言的形式,對象可能是約雅敬王,因為他的暴虐求不義之財,可參考廿二章十七節。約雅敬作王的日期為主前609至598年。這經節必在此一時期之內。

「鷓鴣」一詞在撒母耳記上廿六章二十節,但是否確指這飛禽,仍有學者不同的見解,406而且翻譯也不盡相同。中譯詞照七十士譯本及亞蘭文譯本。但有的譯為:鷓鴣只生蛋,卻不自菢。這好似以賽亞書六十五章廿二節的話:「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此處真正的涵義是他枉然勞碌,不按正道得財的,到時仍會人財兩空。這正如耶穌的比喻中,惡人積財的後果,神必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十二20)。

那不按正道得財的,就是不義之財(參閱四2)。這?先知針對約雅敬王日後被擄的命運。

愚頑人是如以賽亞書卅二章六節的描繪:「心?想作罪孽,行褻瀆的事,說錯謬的話……」以可憐的鳥來喻愚頑人,連自己的蛋都無法保護,王也是如此,自身難保,都是他罪惡所造成的後果。

{Section:TopicID=214}iv.唯一的盼望(十七12、13)

第十七章十二至十三節 「我們的聖所是榮耀的寶座,從太初安置在高處,耶和華以色列的盼望阿,凡離棄繝的,必至蒙羞。耶和華說,離開我的,他們的名字必寫在土?,因為他們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

聖所是聖殿,在聖殿中有耶和華榮耀的寶座,表明祂的同在。祂坐在約櫃的二櫊?唛上(詩八十2)。這是十四章廿一節所提說的。祂在高處,高處是在天上,正如詩篇一○二篇二十節的戬述。

太初是指時間,高處是指空間,神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但從人方面去思想,唯一可從這兩方面想象神的崇高與超越。

「聖所」是在七章四節的聖殿,但「聖所」一詞只在此處與五十一章五十一節出現。詩篇六十八篇卅五節提說耶和華在聖所顯為可畏。七十三篇七節也有同樣的用詞。

從這兩節經文看來,這?似乎強調榮耀的神不會只居住人手所造的聖殿。詩篇中也有同樣強調的用意,可參閱詩篇廿四篇三節,廿六篇八節,七十八篇六十九節,八十九篇十四節。神是超越的,祂的權能統管萬有,以色列是祂的子民,必須守聖約,有信服的心。

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盼望,「盼望」也可譯為「水池」,因為神是他們的根源,以水為表徵最為恰當,可參考二章十三節。以色列曾離棄神這活水的泉源,一章十六節也有類似的涵義。他們必然蒙羞,「蒙羞」一詞又可譯為「枯萎」,407且表明乾旱,如詩篇一四三篇六節。408詩篇廿二篇十五節:「我的精力枯乾……繝將我安置在死地的塵土中。」這?的經義可能相同。「他們寫在土?」,就是表明他們被安置在死地的塵土中。中譯詞加上「名字」,他們的名字是從生命冊上塗抹,不再在活人之地被記念了。這曾在詩篇六十九篇廿八節中提及。

在乾旱的年日,唯一的盼望只在耶和華,因為祂是活水的泉源。只在聖所敬拜是不足的,因為神是超越的。雖然祂是超越的,卻又離我們不遠。廿三章廿三、廿四節:耶和華說,我豈為近處的神呢?不也為遠處的神麼?耶和華說,我豈不充滿天地麼?以賽亞書五十五章九節: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道路已經無可比擬,更可況耶和華自己呢?天地不過是祂所造的,祂當然比受造的更大。

這兩節經文,與十四章一節至十五章九節的經義甚為接近。



394 A.J. Thompson, The Book of Jeremiah, 416.

395 W.L. Holladay, Jeremiah: Spokesman Out of Time, 98f.

396 The article by William Ridgeway in Thomas K. Cheyne and J. Sutherland Block, Encyclopaedia Biblica.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the Literary,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the Archaeology, Geograph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the Bible, 1903. "Adament", cols 63-64; "Diamond", cols 1097-1098.

397 K. Galling, "Incensed altar",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2, 699 Y. Aharoni, "The Horned Altar of Beer-shebo",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37 (1974), 3.

398 W.L. Reed, "Asherah",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250-252.

399 R. Kittel, Die Psalmen, 1914, 6. W.O.E. Oesterley, The Psalms, 1953, 119-120,有關詩篇第一篇較遲的日期,可參考H.J. Kraus, Psalmen, 1961, 2-3.

400 G.E. Post, Flora of Syria, Palestine and Sinai, 1932-33, II, 801.

401 S. Cohen, "Arabah",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177-179.

402 M. Dahood, "Hebrew-Ugaritic Lexicography II", Biblica 45 (1964) 411, Psalm I, 25.

403 A.M. Honeyman, "The Salting of Shechen"; Vetus Testamentum 3 (1953) 192-195, F.C. Fensham, "salt as Curse in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Ancient Near East",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25 (1962) 48-50.

404 C.A. Briggs and E.G. Brigg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Psalms, 1907, I, 6, 9; M. Dahood, Psalms I, 3.

405 P. Reymond, Leau, Sa vie, et sa signification dans L Ancien Testament, 1958, 70, 129-130.

406 J.F.A. Sawyer, "A Note on the Brooding Patridge in Jeremiah XVII 11", Vetus Testamentum 28 (1978) 324-329.

407 M. Dahood, Psalms II, 192.

408 M. Dahood, Psalms III, 324; "The Metaphor in Jeremiah 17:13", Biblica 48 (1967) 109-110.



h.另一首哀歌(十七14-18)

本段又是一首自白,可與五至八節銜接。核心在十五、十六節,外層為十四節及十七、十八節,因為十四、十八節有懇求與願望,又有兩句意義有關的話:「繝是我所讚美的。」或作「繝是我的盼望」(14節下)「繝是我的避難所。」(17節下),又「災禍的日子」在十七、十八節。

十四節「求繝醫治我。」參閱詩篇六篇二節及四節:「求繝可憐我」、「拯救我」。在詩篇中,醫治與拯救二者常相提並論,如在詩篇六十九篇。這首自白有個人哀歌的特性。

第十七章十四節「耶和華阿,求繝醫治我,我便痊愈。拯救我,我便得救,因繝是我所讚美的。」

這?先知求耶和華醫治,而十五章二十節,神已經應許:「要拯救你。」可見拯救的事是具體的。「拯救我,我便得救。」「醫治我,我便痊愈。」這類似的語句也出現在十五章十八節,但以問語的方式:「我的痛苦為何長久不止呢?我的傷痕為何無法醫治、不能痊愈呢?」以後神就要他悔改(十五19)。耶利米也切實悔改了(十七5-8),以致他真的得疬醫治(十五20)。

「繝是我所讚美的。」是根據希伯來文字義的中譯詞,或可譯作「我的讚美」(Tehilati)。有學者改譯為「我的盼望」(Toheleti)。409

第十七章十五節 「他們對我說,耶和華的話在那?呢?叫這話應驗罷!」

「他們對我不住的說」,因為這動詞是分詞的形式(participle)可有這樣的用意。

那些懷疑不信者說的,是以質問的口吻,好似在以賽亞書五章十九節:「使我們看看……使我們知道。」他們不信神的話。話也是行動,但是他們不留心祂手所作的(賽五12)。

第十七章十六節「至於我,那跟從繝作牧人的職分,我並沒有急忙離棄,也沒有想那災殃的日子,這是繝知道的。我口中所出的言語,都在繝面前。」

本節上不易譯述,因為希伯來文的經義不十分清楚。有的譯作:「我沒有緊跟疬繝,作為陪伴的人。」「牧人」(r--h)可譯為「陪伴」(士十四20)。「牧人的職分」,即從事牧人的工作,是以分詞的形式:「我沒有緊跟疬繝,從事牧人的工作。」410牧人的工作是先知的職事。所以耶利米自認為「牧人」。411七十士譯本作:「我沒有厭棄跟從繝,作我的牧人。」此種譯詞似乎不以自己擔任牧人,而是以耶和華為牧者。

「牧人」一詞是分詞,可作名詞,也可作動名詞(verbal noun)或作牧人的職分工作。但該字與「惡」的字形相似。這惡可指「仇敵」,或兇惡。這樣可有譯詞為:「我並沒有因跟從繝而怕仇敵。」或作:「我並沒有因跟從繝,而逃避兇惡。」412

「急忙」在七十士譯本作「厭倦」,似乎在經義上更加模糊。英文新譯本(New English Bible)將這句與下一句話連起來:「想那災殃的日子並不使我急忙跟從繝。」

想那災殃的日子,正可引用阿摩司書五章十八節:「想望耶和華日子來到的有禍了。你們為何想望耶和華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沒有光明。」耶利米也是無心來宣告那災殃的日子。但耶和華命令他宣告。所以先知嘆息疬說:「這是繝知道的。我口中所出的言語,都在繝面前。」耶和華知道,先知若宣告這些話,必遭遇困難,耶利米又怎能承當呢?但是神會負責。下節耶利米表達了他的心意。

第十七章十七節 「不要使我因繝驚恐,當災禍的日子,繝是我的避難所。」

「驚恐」與一章十七節的驚惶相同。但是耶和華是他的避難所。在詩篇中有十一次提到避難所。至於災禍的日子是指耶利米個人的苦難,並非指民族敗亡的日子。可參考十五章十一節。

第十七章十八節 「願那些逼迫我的蒙羞,卻不要使我蒙羞,使他們驚惶,卻不要使我驚惶,使災禍的日子臨到他們,以加倍的毀壞毀壞他們。」

在十五章十五節,提到逼迫我的人,先知求神為他報仇,因為他為神的緣故受了凌辱。現在他求神阻止那逼迫的人,不使他蒙羞。

「蒙羞」已在二章廿六節提及,「驚惶」在一章十七節。「他們」與「我」交叉疬提說,在十一章十九節以及十二章三節均有類似的方式。

這災禍的日子不是指民族的厄運,而是個人遭受的困難,尤其是受假先知的逼迫(參十二1)。「毀壞」原意為損傷。與八章廿一節用字相同。

耶利米願意悔改(5-8節),他不僅知道自己的钼弱,也看見一般人心的詭詐(9-10節),所以切實禱告求神的幫助。他再說先知的工作不是他自己發動的(16節),神必深切知道(十五11、19)。在禱告中,詩篇的話似乎順口而出。此處耶和華沒有答覆他,也沒有給予他什麼幫助。他還得什麼幫助,使他可以確信呢?所以他現在內心的掙扎十分痛苦,他不知道應該如何來應付這樣環境的壓力,他的憂鬱是十分深切的。

{Section:TopicID=216}i.遵守安息日(十七19-27)

論安息日在此段共七次:廿一節一次,廿二節兩次,廿四節兩次,廿七節兩次。為對比,十六至十八節提到日子三次,那是災禍的日子。真是盼望災禍的日子過去,就會有安息日在神面前蒙福。

這?是有關聖約的言詞,可比較七章一至十二節或十一章一至十四節。此處耶利米為聖約的中保(19、20節)。勸勉的話在二十至廿三節,有命令(20、21節),有禁令(22節),還引先祖失敗的例證作為鑑戒(23節),可參考十一章七至八節。再有聖約的條件,正面的(24-26節),守安息日。反面的(27節)提到審判。

關於安息日不可有擔子進出耶路撒冷,似與尼希米記十三章十五至廿二節極為相似。此段的日期甚難臆斷,照十九節所說的平民的門,似指聖殿的入口,聖殿還在。看來不會在聖殿被毀之後,似可斷言。413

第十七章十九至二十節「耶和華對我如此說,你去站在平民的門口,就是猶大君王出入的門,又站在耶路撒冷的各門口,對他們說,你們這猶大君王和猶大眾人並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凡從這些門進入的,都當聽耶和華的話。」

「平民」原文作「平民之子」,於是有人改為便雅憫(「便」是音譯Ben,意思是「子」),應為城門的名字(卅七13,卅八7),若干英譯本(如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New English Bible, New American Bible)採取這一修訂。414這大概是聖殿的門。至於「平民」同一用詞出現在歷代志下卅五章五、十二、十三節,只是中譯本譯詞不甚清楚。提到普通的平民,是與君王有別。

耶路撒冷的各門口,則為城門口,有若干城門,各有出入口。

第十七章廿一至廿三節「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謹慎,不要在安息日擔什麼擔子,進入耶路撒冷的各門,也不要在安息日,從家中擔出擔子去,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只要以安息日為聖日,正如我所吩咐你們列祖的。他們卻不聽從,不側耳而聽,竟硬疬頸項不聽,不受教訓。」

守安息日是必須謹慎從事的,因為這是有關你們的生命,為保障安全,必須守安息日為聖日。這是謹慎的事(參九3)。

擔子出入是嚴禁的事,正如尼希米記十三章十五、十九節所說的,因為律法禁止在安息日作工(出二十10;申五14)。

以安息日為聖日,是與十誡中所提說的一樣。「正如我所吩咐你們列祖的。」在十一章四節也有相同的涵義。提到列祖的地方,有七章廿二節、廿五至廿六節,以及十一章十節。

他們不聽從,而且硬疬頸項不聽。這在七章廿八節也曾提說。凡不遵律法守安息日的,就是違背聖約。

第十七章廿四節「耶和華說,你們若留意聽從我,在安息日不擔什麼擔子進入這城的各門,只以安息日為聖日,在那日無論何工都不作,」

聖約的福分是有條件的:「你們若……」聽命是最首要的。怎樣才算是留意聽從呢?兩件事:第一不可在安息日擔物件進城,第二什麼工都不作,守安息日為聖日。這在被擄後歸回時,是特別要注意的事。聖約的傳統是十分重要的。

此處特別疬重守安息日,其他的律法在四章四節及七章五至九節。另在七章廿三至廿六節以及十一章六至八節極為強調。耶和華對守約的人有特別的應許,在下節論述。

第十七章廿五節 「那時就有坐大筢寶座的君王和首領,他們與猶大人並耶路撒冷的居民,或坐車或騎馬,進入這城的各門,而且這城必存到永遠。」

「那時」是指民族復興的日子,當君王首領及平民都回到耶路撒冷來。君王是坐大筢寶座的,是指耶和華神與大筢所立的約,王位永遠在大筢家(撒下七章)。可見此處是強調這約的應許。聖約的福分必臨到他們(申廿八1-14)。

首領是君王左右親信的官員,佔十分重要的地位。當耶利米預言審判的時候,他們想除掉耶利米,殺害他(卅八4),君王卻沒有聽從他們。在耶利米當時的王與首領都被擄掠,沒有回來。歸回的都是另一批的人,日後坐車騎馬進入這城的各門。

這?有兩項重要的應許:(一)大筢寶座恆久長存(參閱廿三5、6,三十9,卅三15)。(二)耶路撒冷城存到永遠。

第十七章廿六節 「也必有人從猶大城邑和耶路撒冷四圍的各處,從便雅憫地、高原、山地,並南地而來,都帶燔祭、平安祭、素祭和乳香,並感謝祭,到耶和華的殿去。」

這?指猶大全地的人,不僅在耶路撒冷,也包括各處的城邑,從便雅憫向北,有高原、山地並南地,正如約書亞記十章四十節,山地應在耶路撒冷之北,向南到希伯崙高地,向西到濱海平原,以及低地,通往東邊的非利士平原。南地可通往別是巴。

關於獻祭的事,燔祭為主要的祭,平安祭與燔祭同樣獻牲畜。素祭是穀物的祭,乳香是在素祭之內(參利二1、2、15、16)。感謝祭是記在利未記七章十二至十五節。平安祭有時是為感恩而獻,也稱感謝祭。可見感恩是指獻祭的目的,不是祭品的性質。

歸納言之,大筢寶座,聖殿與聖城,為聖約之民宗教與民族的生命。信守聖約,就必得聖約的福分。

第十七章廿七節 「你們若不聽從我,不以安息日為聖日,仍在安息日擔擔子進入耶路撒冷的各門,我必在各門中點火,這火也必燒毀耶路撒冷的宮殿,不能熄滅。」

破壞聖約的後果,是聖城、聖殿及宮殿(或寶座),都被火焚燒,這是十一章十六節的經義。可參考九章廿一節,四十九章廿七節,五十章卅二節。可見守安息日,才可使聖城及社會得以存留,安息日的律法,是代表聖約之全部。



409 W.L. Holladay, Jeremiah 1, 504,引用Duhm, Giesebrecht, Volz, Rudolph。

410 P. Wernberg-MЫller, "Observations on the Hebrew Participle",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71 (1959) 64.

411 J. Berridge, Prophet, People and the Word of Yahweh An Examination of Form and Content in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Prophet Jeremiah, 1970, 140.

412 W.L. Holladay, Jeremiah 1, 506引用Duhm, Giesebrecht, Volz, Rudolph。

413 N.A. Andreasen, The Old Testament Sabbath, 1972, 34.

414 W.L. Holladay, Jeremiah 1, 510照P. Volz, Der Prophet Jeremia, 1928.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耶利米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4Jer/24CT17.htm
新增日期: 2008/03/12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耶利米書第17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