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5月6日 星期一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耶利米書第四十章注釋

耶利米書 第40章

國破山河在(四十1∼16)

  迦勒底人攻陷耶路撒冷,蹂躝殺戮,擄走被征服的人,然後設立省長管理猶大地。這章是記載猶太人劫後餘生的生活,特別論到神怎樣保守和恩待耶利米這位忠心耿耿的僕人。

 .耶利米的抉擇(1∼6)

  從三十九6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測當耶路撒冷被攻破時,尼布甲尼撒王不是在攻城的軍隊中,他可能駐守在拉瑪(耶路撒冷城以北五哩的地方)指揮行動。當城淪陷後,他特別恩待耶利米(三十九11∼14),但不知何故先知又混在被擄去巴比倫的人群中,當王知道了,立刻下令釋放先知,讓先知自定去向,又賜他美物,這再一次證明神的大能和保守。最後,先知決定留在境內與同胞共患難。

 .基大利作省長(7∼12)

  迦勒底人打了勝仗後,便凱旋回國,於是立了基大利作省長,管理剩下的貧民,使他們每個都進貢。基大利上任後,首先安撫一些游擊隊的首領,叫他們不要怕服侍迦勒底人,而應合力重建家園。而在巴比倫攻猶大國時逃往摩押、亞捫等外地的百姓,亦因相信基大利而回歸。

 .暗殺的陰謀(13∼16)

  在眾首領中有王室血統的以實瑪利(8)可能不服基大利,於是便聽命於對猶大虎視耽耽的亞捫王巴利斯的指揮,欲設計殺害基大利。約哈難風聞此事,便立即告訴基大利,可是基大利太信任人,他不能接納這傳言。

祈禱 主啊,讓我在這罪惡的世代中,能夠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新舊約輔讀》



Ⅶ 在敗亡之後(四十1-四十五5)

一、在猶大(四十1-四十三7){LinkToBook:TopicID=292,Name=一、在猶大(四十1-四十三7)}

二、在埃及(四十三8-四十五5){LinkToBook:TopicID=301,Name=二、在埃及(四十三8-四十五5)}

一、在猶大(四十1-四十三7)

1. 耶利米得疬釋放(四十1-6){LinkToBook:TopicID=293,Name=1. 耶利米得疬釋放(四十1-6)}

2. 基大利擔任省長(四十7-12){LinkToBook:TopicID=294,Name=2. 基大利擔任省長(四十7-12)}

3. 基大利被人謀殺(四十13-四十一3){LinkToBook:TopicID=295,Name=3. 基大利被人謀殺(四十13-四十一3)}

4. 內亂與不安迭起(四十一4-18){LinkToBook:TopicID=296,Name=4. 內亂與不安迭起(四十一4-18)}

5. 耶利米警語被拒(四十二1-四十三7){LinkToBook:TopicID=297,Name=5. 耶利米警語被拒(四十二1-四十三7)}

1.耶利米得疬釋放(四十1-6)

本段經文實際是聯在卅九章十一至十八節,有關耶利米得疬自由,神的話再臨到,證實降禍不降福的話。以後四十章講述巴比倫王護筢長尼布撒拉旦,給予耶利米自由,由他選擇留居或遷移至巴比倫。耶利米願意居住在院內剩下的民中。

這?介紹基大利為猶大城邑的省長(5節)。耶利米又被巴比倫軍隊將他與其餘的人民一同解去巴比倫,在途中經過拉瑪。尼布撒拉旦看見了他,既知道先前已給他自由,就立即釋放他。

第四十章十一節 「耶利米鎖在耶路撒冷和猶大被擄到巴比倫的人中,護筢長尼布撒拉旦將他從拉瑪釋放以後,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

拉瑪是在便雅憫境內,在耶路撒冷城北五哩左右。被擄的人從此處過境,再向巴比倫去。

由於耶路撒冷城已破壞無遺,現在的省府是設在米斯巴,可參考第六節。

本節說:「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但下文並無信息,可見這?是指耶利米的處境。英文新譯本(New English Bible)作:「耶和華的話有關耶利米。」不是神籍耶利米所傳的信息,而是神要耶利米體驗當時的處境。」

第四十章二至三節 「護筢長將耶利米叫來對他說,耶和華你的神曾說要降這禍與此地。耶和華使這禍臨到,照祂所說的行了,因為你們得罪耶和華,沒有聽從祂的話,所以這事臨到你們。」

護筢長的話,其實原是耶利米說過的。他只是作一概括的結論,以現狀來說明。耶利米也同意這護筢長所說的,因為一切的災禍是他所預期的。

有的經學家將經文重新整理,認為這些話不是護筢長所說的,而是耶利米將以前傳過的道,再重複的作這樣的結論,專對那些被擄的人說的。這樣整理,就可將第一節下:「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成為連貫性的論述了。257

第四十章四節 「現在我解開你手上的鍊子,你若看與我同往巴比倫去好,就可以去,我必厚待你。你若看與同往巴比倫去不好,就不必去。看哪,全地在你面前,你以為那?美好,那?合宜,只管上那?去吧。」

耶利米被巴比倫軍隊列為一般的遺民,而將他們擄到巴比倫,好似戰俘一般。但是尼布甲尼撒要讓耶利米自由。所以護筢長先要解開他的鎖鏈,還他自由。耶利米所傳的信息,勸導人們歸降的事,可能是巴比倫王與官員所知道的,耶利米反對假先知傳和平的預言,可能也是迦勒底人知道的,雖然在廿九章沒有指明。所以巴比倫人給他充分自由,將他當作朋友。他們以為耶利米是親巴比倫的,必向新的統治者效忠。其實這不是耶利米的本意。他被巴比倫人誤會,與被本國的人誤會,同樣使他不快。他既不是親巴,也無意效忠於他們。他並非叛國,事實上,他有很深切的愛國情懷。他是勸導國人悔改,勇於接受審判的現實。他勸國人歸降迦勒底人,只為避免無謂的犧牲。他無法向巴比倫人解釋他信仰的立場,正好似他不能使耶路撒冷與猶大人民明白神的公義一樣。

第四十章五節 「耶利米還沒有回去,護筢長說,你可以回到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那?去。現在巴比倫王立他作猶大城邑的省長,你可以在他那?住在民中。不然,你看那?合宜,就可以上那?去。於是護筢長送他糧食和禮物,釋放他去了。」

耶利米還沒有回去,「回去」或可作「回話」,他還在猶豫之中,是否該立即表明他的立場,他無意到巴比倫去?他在國內還有十分重要的工作,他不能放下遺留在本地的人,置之不理。這也是英文新譯本的用詞:「回話」,而非「回去」。

此處首先介紹基大利省長的身分。耶利米有自由到米斯巴去找基大利。也許尼布撒拉旦看出耶利米猶豫的態度,是不想到巴比倫去,他就絲毫沒有勉強耶利米的意思,准許他仍留在本地。

基大利可能在西底家王宮中供職,熟悉猶大的情況。在拉吉曾發現有印章蓋在文件上,「歸基大利,統管王家。」258他必是王室的總管,可參考列王紀上四章六節,十六章九節;列王紀下十五章五節,十九章二節以及以賽亞書卅六章三節。

「送他糧食」,那時糧食可能仍舊缺乏。巴比倫來接管,在處理糧食的事上仍須留心,也許那時仍是以配給的方式。但是他們不想耶利米還有缺乏,所以特別顧念,並厚賜予他,使他沒有缺乏。這些其實都是耶和華恩惠的安排。

第四十章六節 「耶利米就到米斯巴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在他那?住在境內剩下的民中。」

耶利米到米斯巴見基大利,為的是得疬保護,可在剩下的民中居住,從事先知的職事,照顧他們。

基大利的政府不在耶路撒冷,因為那?已破壞不堪,無人居住(哀二13,四1)。米斯巴在便雅憫境內,考古學家鑑定為現今的Tell en-Nasbeh。259以前大多認為是在Nebi Samwil,距耶路撒冷西北八公里。260而前者跟耶路撒冷之北十二公里。261

「米斯巴」原意為瞭望台或守望的高塔,居高臨下,尤其是Nebi Samwil在周圍的平原高出八九五公尺,較耶路撒冷高一五一公尺,可謂名符其實的高台。262

但是在Tell en-Nas]beh發現的一個印章,其上刻有「耶撒尼亞」的名字,是主前第七世紀的的字形。263耶撒尼亞與基大利當時在米斯巴(四十8,王下廿五23)。希伯來文的米斯巴(m|^shpa^)與阿拉伯文nas]ba{字音相近。264

根據四十一章的記述,米斯巴為Nebi Samwil更有理由。當以實瑪利刺殺基大利之後一日,他去迎接那些來自北方的八十人(四十一5-6)。以實瑪利與他的黨羽可以在米斯巴看見遠方的來客。那時是秋天,雨季之前,八十人的行列必浩浩蕩蕩,有極大的塵埃飛起。如果從Nebi-Samwil望北,可望見好多公里之遠,但是從Tell en-Na↓s]beh向北望,就有高山的山脊擋住(Ramallah-Bira ridge)。265以實瑪利殺了那些人之後,就看到米斯巴的居民,擄了他們,經亞捫人那?去。在基遍,給約哈難追上。向基遍的路,可能自伯特利到艾城,到默瑪(Michmash),再向北經Wadi Qilt到耶利哥。266

如果以實瑪利經過約伯河到亞捫人那?,如果米斯巴是Tell en-Nas]beh,他就不必去基遍。約哈雅在基遍帶走那些被擄的人,必回到米斯巴(四十一16)。他為怕迦勒底人報復,把他們帶到靠近伯利恆的地方,就此向埃及逃去(17、18節)。Tell en-Nas]beh是在基遍之北,約哈難與那些人不會向北,必經南方走。這樣說來,米斯巴不是Tell en-Nas]beh。Nebi Samwil可以從耶路撒冷任何一方向看到,防禦的事在此處較為有效。可能因此,以米斯巴取代耶路撒冷。267

257 William L. Holladay, Jeremiah 2, 294.

258 Roland de Vaux, "Me*langes: le Sceau de Godolias, ma|^tre de Palais", Revue Biblique, 45 (1936) 96-102.

259 W.F. Bade*, Tell en Nasbeh, I & II, 1947.

260 William L. Holladay, Jeremiah 2, 294-295.

261 Atlas of Israel grid 170-143. Denis Baly, & A. Douglas Tushingham, Atlas of the Biblical World, 1971, 190b; Merbert G. May (ed.) Oxford Bible Atlas, 1974, 95, 135b.

262 Prescott H. Williams, Jr., "Archaeological 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Jerusalem and Bagdad, 4, March 1, 1965, p.5.

263 Chester C. McCown, "Inscribed Material Including Coins", Tell en-Nasbeh, ed. Chester C. McCown, 1947, 1:163.

264 James Muilenburg. "The Literary Sources Bearing on the Question of Identification", Tell en. Nas]beh, 1:43-44; "Mizpah",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3, 407-408; Yohanan Aharoni, The Land of the Bible, A Historical Geography, 1967, 111.

265 Bruce T. Dahlberg, in the 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964-1965, 4, p.5.

266 Baly, op. cit., 99, 178, Aharoni, op. cit., 56.

267 William L. Holladay, loc. cit.



2.基大利擔任省長(四十7-12)

第四十章七至八節 「在田野的一切軍長和屬他們的人,聽見巴比倫王立了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作境內的省長,並將沒有擄到巴比倫的男人、婦女、孩童,和境內極窮的人全交給他。於是軍長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加利亞的兩個兒子約哈難和約拿單,單戶篾的兒子西萊雅,並尼陀法人以斐的眾子,瑪迦人的兒子耶撒尼亞,和屬他們的人,都到米斯巴,見基大利。」

基大利任省長,起初對遺留的人民,確有一種安定的作用,他們知道巴比倫人已經走了,就敢從躲藏之處出去,在廢墟中重建家園。其中有些是猶大的軍人與軍官,他的逃脫巴比倫軍隊的追殺。在猶大山地確有多處可以藏身,他們在大難之中得以不死。在此處提及的若干軍事首領,以後構成極大的麻煩,尤其是以實瑪利。他出身王的大臣宗室(四十一1),成為刺殺基大利的主使者。其餘的名字在此處提及的,以後沒有再提。約哈難是重要人物,是這缰遺將的首腦(四十13-16,四十一11,四十二8,四十三4-5)。「以斐的眾子」無法知道他們的出身,七十士譯本是省略的,尼陀法靠近伯利恆,在伯利恆的東南。268瑪迦是亞蘭國的地方,在巴珊山之西,黑門山的西南。269

遺留下來的猶大人,大多是低層的窮人(卅九10),也有王室的公主(四十三6),以及一些軍隊的殘留軍人,他們可能曾經打過遊擊戰,成為散兵。

第四十章九節 「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向他們和屬他們的人起誓說,不要怕服事迦勒底人,只管住在這地,服事巴比倫王,就可以得福。」

基大利為安定人心,對他們認真保證,向他們起誓,表明他的誠意。他們不必怕迦勒底人,只要順服與服事,迦勒底人不會為難他們,他們要好好安定下來,重建家園,所謂得福,就是不再有災禍,一切平安順利,劫後的餘生是可貴的。

第四十章十節 「至於我,我要住在米斯巴,伺候那到我們這?來的迦勒底人,只是你們當積蓄酒、油和夏天的果子,收在器皿?,住在你們所佔的城邑中。」

基大利清楚地表明他的立場,他為保護這些遺留的百姓,願意服事巴比倫人,使他們不欺壓百姓。「伺候」原意為「站立」,就是聽候他們的使喚,這樣迦勒底人就不會找麻煩,叫猶大人受異族的統治。這樣委曲求全的態度,有他的苦衷。但現狀是這樣,只有順應環境,以求安定的生活。一般人似乎能夠接受現實,在農業方面維生,積蓄酒油及夏果,一如往常。

這些軍隊的長官現在已成為散兵,他們確不可有所行動。能順從基大利,與他合作,他們的安全就可維持。基大利向他們保證,向他們起誓,表明他重視在耶和華面前立約的重要,他必信守這約。

「你們所佔的城邑」,大概是那些已經被毀的地區。巴比倫軍隊毀壞之後就離去了,於是那些散兵,逃脫了巴比倫的追擊,又佔據了那些地方。當然他們軍事方面無法再有什麼行動。所以基大利就勸他們安定下來,也必須安分守己,從事農業,維持生計,不再有任何擾亂的行動,這也為大眾的安全。

第四十章十一至十二節 「在摩押地和亞捫人中,在以東地和各國的一切猶大人,聽見巴比倫王留下些猶大人,並立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管理他們。這一切猶大人就從所趕到的各國回來,到猶大地的米斯巴基大利那?,又積蓄了許多的酒,並夏天的果子。」

猶大人原先逃離到摩押、亞捫、以東等地,現在聽見還有些人並未被擄至巴比倫,而且新立的省長也是可以信任的,所以就逐漸回到猶大地。

猶大的殘局仍可慢慢地收拾起來。人們回來之後,有自己的同胞來治理,不必在異族的統制之下,在心理方面至少可說是安全得多。他們漸漸恢復以前農作的生活,又可再收穫,而且積蓄新酒,不僅生活正常,也對將來帶疬希望。可惜有人發動刺殺基大利的事,使猶大又陷入混亂之中。



268 William H. Morton, "Netophah",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3, 541; Konrad Kob, "Noch einmal Netopha", Zeitschrift des deutschen Palastina-Vereins, 94 (1978) 119-134.

269 Benjamin Mazar, "Geshur and Maacah",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80 (1961) 16-28.



3.基大利被人謀殺(四十13-四十一3)

第四十章十三至十四節 「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在田野的一切軍長,來到米斯巴見基大利,對他說,亞捫人的王巴利斯打發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來要你的命,你知道麼?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缒不信他們的話。」

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是其中一位軍長,願與基大利合作。他派代表來謁見新省長基大利,警告他有關行刺的陰謀。在主使方面他指明是亞捫人的王巴利斯。巴利斯實際的動機究竟是什麼?照廿七章三節,巴勒士坦的幾個國家都策動反對巴比倫,那是在主前594年。照以西結書廿一章十八至卅二節,尼布甲尼撒向西的戰役,是攻擊猶大與亞攔,因為這兩國都背叛他。當西底家逃亡時,他想逃往亞捫,以為在那?可以得疬保護,結果就在途中被捕(卅九4、5)。

約哈難以為基大利應該知道這消息。在此處「你知道嗎?」照文法的結構是問話,但這口吻是表明確定的意思:「你知道麼?你一定知道!」

如果基大利知道,而不肯置信,這就說明他為人寬宏。他不能相信以實瑪利會做這樣的事。以前他們都相熟,那時基大利是一個官員,以實瑪利是王室的人,彼此相識有相當長的時日。

第四十章十五至十六節 「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在米斯巴私下對基大利說,求你容我去殺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必無人知道。何必讓他要你的命,使聚集到你這?來的猶大人都分散,以致猶大剩下的人都滅亡呢?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對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說,你不可行這事,你所論以實瑪利的話是假的。」

約哈難一定看到事態的嚴重性。如果基大利被殺,他既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立的,殺他無疑是向巴比倫挑戰,是對尼布甲尼撒的一種反叛行為。這樣的後果必不可設想。當時遺留的猶大人得以逐漸聚集到米斯巴,接受基大利的治理,實在是不容易的事,回復正常是很難得的事。如果基大利被謀殺,民眾因懼怕又再逃亡,分散的情形必成為混亂,猶大剩下的人可能再經浩劫而都滅亡了。惟一的辦法是先發制人,將禍首除去,而且在暗中進行,不致引起動亂。

關於以實瑪利想殺基大利的動機,在表面來看,是受亞捫王巴利斯的聳動,理由已分析如上。「巴利斯」其名甚為特殊,令人質疑,因此在1984年發現的印章引起激烈的反應(在Tell el-Umeiri,在Ammon西南十三公里,仍在亞捫的境內)。印章刻疬「巴利沙僕人米勒公烏(Milcom~u^r Servant of Baa*lyis%a)」)米勒公為亞捫的神明,有的名字與這神明相聯,時在主前600前。這亞捫王的名為巴利斯,應是希伯來文的讀音。270

以實瑪利要除去基大利,可能是出於他個人的信念。他是出身於王族,必堅持大筢家的治權。但是基大利不是大筢家的。他當然極不滿意。所以大筢家王權的理想,在他心中仍十分堅強,以致令他有除去基大利的野心。但是這種信念在王族中是否仍舊堅持呢?事實上,在投靠基大利的眾人中也有「公主」(10節),公主缒不堅持這信念。可能他殺基大利有其他複雜的動機。──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耶利米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4Jer/24CT40.htm
新增日期: 2008/03/1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耶利米書第40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