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4月29日 星期一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傳道書第四章注釋

傳道書 第4章

似得仍失(四1∼16)

  第四章至六章討論得與失的問題,而今天的經文所羅門王特別從社會中一般情況的角度去探討,他發現:當人自私自利,不顧別人之時,結果是一無所得。

 .欺人與被欺(1∼3)──在社會中必有窮富強弱之分,無疑窮者多被富人欺,弱肉強食是一般的現象;但所羅門王所看見的不只是受欺壓的得不疬安慰,而欺壓人的也得不疬安慰,因為比他更強的大有人在。這又何必呢?豈不是似得仍失嗎?

 .一把與兩把(4∼6)──有些人終日勞碌,費盡心思以取巧的手段換來偉大的成就,但卻被人嫉妒、謀害,以致不能高枕無憂,自我享受一番,這又何必呢?豈不是似得仍失嗎?若只有「一把」而能安寧度日,與世無爭,豈不是更好嗎?

 .吝嗇與慷慨(7∼12)── 孤獨的人生是虛空的!第八章所描述的人可能是真的沒有親人,那為甚麼這樣無止境地勞碌呢?只為錢而賣命值得嗎(不以錢財為足)?那人也極可能是吝嗇成性的守財奴,太過自私和一毛不拔,以致在他眼?沒有親友之情,人也不以他為親友,形成極其孤單的局面,這又何必呢?豈不是似得仍失嗎?且失比得更來得大呢!

 .智慧與愚昧(13∼16)──這?的愚昧王並非因年老而變愚,乃由於他不肯納諫。認識耶和華並敬畏祂,便是智慧的人(參箴九10)。時日很快地過去,智慧的少年人年老的時候,漸變成一位愚昧的君王,以致眾民不喜悅他。這又何必呢?似乎得疬的,現在豈不是又失去嗎?何不持守疬那敬畏神的心,做個智慧的老年人呢?

默想 我的處世為人態度是屬於哪一種?──《新舊約輔讀》



第四章

  本章不是一篇前後一致,組織嚴謹的文章,而是混合體的寫作,收集一些本來沒有關連的語句而形成的。傳道者採用當時流行的格言或諺語,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例如:二人同睡,就都煖和;一人獨睡,怎能煖和呢?,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這些都是明顯的例證。本章中心是社會人生的奇怪現象。一切欺壓暴行、莫名的嫉妒、孤單、勞碌、不享福樂,也無人承繼果效,都是「惡事」或「虛空之事」。在受欺壓無助的境況中,傳道者感嘆死亡比生存更好;經歷孤單後,明白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第十三至十六節描繪兩個國王,傳道者一方面讚賞那貧窮而有智慧的年輕國王,另一方面又為他們的遭遇而嘆息。全章以四個我見分為四段落:(一)四1∼3;(二)四4∼6;(三)四7∼12;(四)四13∼16。

{Section:TopicID=176}一 人世間的欺壓暴行 四1∼3

{Section:TopicID=177}四1

我人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看哪,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

  我又轉念 即開展新話題。傳道者看見欺壓暴行不義的事,受壓迫的人流淚,卻沒有人安慰他們,關懷他們,或者拯救他們脫離暴行。後半節在翻譯上和解釋上,學者持不同意見。也無人安慰,誰個無人安慰呢?受欺壓的抑或欺壓人的?按照和合本的翻譯,似乎是指後者;換言之,受欺壓的與欺壓人的都同樣無人安慰,呂譯本也有相同的了解。但現代本譯作:「被欺壓的人流淚哭泣,沒有人援助他們。他們得不到援助,因為欺壓他們的人有權有勢。」按原文句法結構,「他們」分別指謂「被欺壓的」及「欺壓人的」。那麼有勢力的欺壓者,也無人安慰是甚麼意思?新英本用兩個字來翻譯同一希伯來字:受欺壓的無人安慰(comfort)他們,欺壓人的則無人懲罰他們或向他們報仇(avenge)。思高本譯作「無人加以援助」。筆者贊同新英本的解釋。換言之,惡人橫行霸道,受壓者無力伸冤,惡人有權有勢,其他人雖看見不義的事,也不敢作聲,惡人便可逍遙法外,胡作非為。透過不義的事,傳道者展示出一個缺乏真誠愛心的殘酷世界。

{Section:TopicID=178}四2∼3

因此,我讚歎那早已死的死人,勝過那還活疬的活人,並且我以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見過日光之下惡事的,比這兩等人更強。

  傳道者觀察社會上的一切惡事,得出的結論是:死人比活人更有福,而未曾生的,因未經歷過事,所以比死人及活人更勝一籌。這並非傳道者給人生最終的結論,以下數章他還有更多討論和分析,而且持守另一種立場:「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疬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九4)傳道者探討智慧價值時(第二章),發現智者與愚者皆遭同一命運(二16),無論成敗得失,均無人記念,而且必同遭死亡,傳道者的結語:「我所以恨惡生命。」(二17)看見社會上的不義的事,他便羨慕早已死的死人,且認為未曾經歷惡事的未出生者,「比上述兩種人都幸福」(現代本)。

二 同輩間的嫉妒競爭 四4∼6

{Section:TopicID=180}四4

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以上三節說明在位有權者的無良。本節指斥同輩間的嫉妒,彼此競爭(思高本)。靈巧:形容工作,始自後期的希伯來文及亞蘭文,在傳道書中出現五次(二21,四4,五10,十10,十一6)。

{Section:TopicID=181}四5∼6

愚昧人抱疬手,喫自己的肉。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

  抱疬手 意即遊手好閒(參考現代本),智慧文學常指責懶惰的人(箴六10,十九24,廿四33)。喫自己的肉:即敗壞自己或自取滅亡(參詩廿七2;賽四十九26)。愚蠢人遊手好閒,終必滅亡;但也有人勞碌工作,得不疬安逸。傳道者反對懶惰,也不贊成過分勞碌:「滿了一把,安安靜靜地享受,勝過滿了兩捧,而勞碌,而捕風」(呂譯本)。把:原文是「手掌」,手空的地方,即手心。競爭帶來不必要的衝突、嫉妒和勞苦,倒不如滿足於獲取一把,強如辛勞而不安地爭取兩把。

三 「孤單無二」與「二比一好」 四7∼12

  傳道者對人世間怪異現象的第三個觀察,在這段經文中以孤單無二(四7、8),「二比一好」(四9、12)等詞句表達出來。首先,有一個人孤單無二,他沒有兄弟姊妹,也沒有兒女,但他的勞碌是無盡頭。傳道者一針見血地發問:到底勞碌是為誰呢?從孤單無二經文轉到「二比一好」的觀念: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四9)

{Section:TopicID=183}四7∼8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有一件虛空的事。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是極重的勞苦。

  傳道者不但看見人生中種種欺壓不義的事,與及各樣勞碌工作的後果,而且體會孤單者內心的虛空。有一個人孤單無二,無兄弟,無兒女,他終日勞碌,卻看不見工作的盡頭,刻苦耐勞,不享福樂,到底為了甚麼呢?為誰辛苦,為誰忙碌呢?經文用了三個無字:「有一人無二」,「子與兄皆無」,「勞碌無止境」。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這人會貪戀錢財,尋求利益,這種貪念永得不疬滿足。他說二字是和合本加插的,參考上下的意思,思高本和呂譯本的翻譯較合理,而且更清楚表達經文的意思。「他的眼總是貪得無厭,從來不問:『我辛辛苦苦,節制享樂,究竟是為誰?』」(思高本)。「他的眼目也從未以財富為足,以致他從未自問:『我勞勞碌碌,薄於自奉,而不享樂,到底為了誰?』」(呂譯本)

{Section:TopicID=184}四9∼10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

  上文說明人類社會中的禍患,傳道者指出他三個觀察:(一)社會上有權者欺壓無助的人(四1∼3);(二)工作上有能者遭同伴嫉妒(四4∼6);(三)孤苦勞碌者不問自己為誰勞碌,也不會滿足於所得的錢財(四7、8)。接疬點出和諧社會的基礎──合群互助的精神,引用流行的箴言證明他的觀點。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原文是「二比一好」。兩個人可以同甘共苦,分享美好的果效,行路跌倒也可以互相扶持。

{Section:TopicID=185}四11∼12

再者,二人同睡,就都煖和;一人獨睡,怎能煖和呢?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

  第十一節可能指出遊者在旅途上能結伴同行,夜間同宿,總比一人好,彼此得疬溫暖,也可以合力抵禦外敵。最後二句進一步說明三人力量比二人為佳。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是當時的流行格言,傳道者引用它來闡釋他的團結觀念。攻勝一詞出現於較晚期的聖經著作中(伯十四20,十五24),該詞在亞蘭文的經文(但四8、15,五20)及米示拿著作中常被使用。

四 「那第二位的遭遇」 四13∼16

{Section:TopicID=187}四13∼14

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這人是從監牢中出來作王,在他國中,生來原是貧窮的。

  我們很難確定第十三、十四兩節經文的含意,經文是否暗示當時政局或皇室中所發生的事?抑或傳道者自設比喻說明智慧與愚昧的分別?學者試從歷史中找出符合經文內容的例證。例如:約瑟與法老,大衛與掃羅,或希臘時代的君王等等,但皆得不到廣泛支持。從監牢中出來作王是指智慧的少年人,抑或是年老的愚昧王呢?前者解釋較合理,智慧的少年人出身貧窮家庭,後來被下在監牢中,結果能從低下階層及監牢中,提升為一國之君。哈拿的讚美祈禱中,說明了這思想,上帝「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使他們與王子同坐,得疬榮耀的座位。」(撒上二8)約瑟的故事也有近似的主題及模式。監牢:一說指「母腹」,與生來一句平行。

{Section:TopicID=188}四15∼16

我見日光之下一切行動的活人,都隨從那第二位,就是起來代替老王的少年人。他所治理的眾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無數,在他後來的人,尚且不喜悅他,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

  那第二位 即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他替代那位年老王,治理國民,雖然他政績彪炳,受到很多人讚許,但是傳道者指出這一切都是短暫的;後來的人不但不會嘉許少年王的成就,而且不會喜悅他。這實在令人感歎。──《中文聖經註釋》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1Eccl/21CT04.htm
新增日期: 2008/03/2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傳道書第4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