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5月4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箴言第一章註釋

箴言 第1章

智慧──箴言之鑰(一1∼19)

  一1∼6是全卷箴言的引言,作者道出箴言的目的:①曉得智慧和訓誨、②分辨通達的言語、③處事領受智慧、④使愚人靈明、⑤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⑥使智慧人增長學問、⑦使聰明人得疬智謀、⑧使人明白其他的相類說話,包括「箴言、譬喻、智慧人的言詞、謎語」。當我們讀箴言的時候,若常與我們的生活操守及倫理守則作比較,就更能領會神話語的歷久常新了。

 .專論智慧──一章至九章為箴言的第一大段,內容的主題是:「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一7)作者以為父的心腸,呼籲子女們尋求從神而來的智慧。這是每一個身為人父的信徒之心願,更是天父對我們的期望呢!

 .遠離惡友(8∼19)──父親要求子女「聽」其訓誨,「聽」是「聽從」的意思,今日信徒也當「聽」及「從」神的訓導。要求聽從的,是與惡人斷絕,因為惡人引誘人行惡(11∼14)、侵吞別人的財物、殺害別人的性命,這些受害人卻為「無罪之人」,多麼可怕的惡行;然而惡人的結局卻是自吃苦果、自毀性命,這反映神的公平公義,行惡者要承擔從罪而來的刑罰。作者繼而指出惡事背後的原因,是他們貪戀金錢的心(19)。當我們的心專注於金錢財帛,我們就成為錢財的奴隸,陷入為財而行惡、而喪命的危機之中。基督徒當如何面對這個「利」」字當頭的社會,是否會因「利」而忘義,甚至隨夥行惡呢?求主的智慧充滿我們,使我們知道如何與惡友斷絕,也辨明惡路與善道。

思想 世人是不知道善之所在,或是知而加以拒絕呢?何以他們的心無法接受神的話語呢?

緊急呼籲(一20∼33)

  「智慧」曾多次被人格化(參一,八,九章),有學者因八章中「智慧」與創造的關係,認為「智慧」是描寫聖子,但這並沒有進一步有效的證據支持。而把「智慧」解作聖子所傳的福音,也與本段的背景、內容不協調。故此,「智慧」是作者在詩歌體裁中,以擬人法的方式,強調「智慧」以教師的形式將真理傳遞給人。

  按本段經文是詩歌體裁,其結構是「交錯排列」(Chiastic parallelism),表列如下:

  A. 引言:向聽眾呼籲(20∼21),

   B. 向愚昧人、褻慢人、愚頑人說話(22),

    C. 勸諭回轉(23),

     D. 聽者的拒絕(24∼25),

      E. 宣告審判的嚴厲性(26∼27),

     D. 聽者拒絕的結果(28∼30),

    C. 不回轉者的結局(31),

   B. 向愚昧人、愚頑人說話(32),

  A. 結語:向聽眾呼籲(33)。

  這樣的結構,除反映作者的修養之外,也是要藉此給聽者一深刻的印象,更要表達這呼籲的緊急性:凡頑梗不聽從神智慧之言者,就是恨惡知識,不喜愛敬畏耶和華(29)。今日我們當存敏銳的心靈,傾聽神智慧之言,使我們活出一個充滿神智慧的生命。

思想 神曾否向你發出祂的聲音?你常可聽到嗎?若否,是神沒有向你說話,還是聲音受阻呢?──《新舊約輔讀》



壹 智慧師的引言 一1∼九18

  本書的頭一部分,即前九章,乃是智慧師對莘莘學子有關智慧文萃的引言(參一2∼6)。它的結構嚴緊,條目清晰,在在顯明是箴言書的成書較後的部分。與第二部分一大堆的繁瑣和散漫的雙韻對句,以及第三、第四部分及後面的跋語,那些有時較長且不相聯屬的句子比起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第一部分在序言之後,主要含有十項訓戒,勸勉年輕人敦品勵行,修身養性依照宗教道德的標準。這一段落的開始與結束都標舉下列真言:「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一7;參九10)。正如傳道書的作者在開始與結束也以下列金句概括之:「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一2)。

  箴言一至七章的十項訓戒,長短不同,但有共同的結構──引起注意,闡明動機,敦勵擁抱智慧,躲避愚昧,預言行為的結局。道德的立論嚴緊而頻繁,所謂智慧,並非指人的智力,專注在聰明才智,而是倫理上的順服,成一完人。最重要的學問是立身處世的學問,來自深沉真實的宗教情操;而非像下一部分「所羅門的箴言」,來自世事洞明的學問及人情練達的文章。

  這十項訓戒中間插以三首較長及三首較短的詩,和一些特殊主題的簡短勸勉。在兩篇如詩的文章?(一20∼33和八1∼36),一位哲學詩人(可能與訓戒的作者同一人,但更可能是在更早期)栩栩如生地化身為上帝的智慧,活躍於創造之大工,並想進入人的心靈深處!「智慧設筵請客」(九1∼6、10∼12)成為訓戒的結語,看起來有點和前面的詩似曾相識。三13∼18和19∼20的兩首短詩讚美智慧,乍看之下像是第八章的草稿。第九章的末了有一篇補充的短詩加在13∼18?面。值得注意的是,三27∼30,五15∼20(與六22),六1∼5、6∼11和12∼15都找到勸勉婚姻忠誠、毋輕率作保、毋怠惰、惡有惡報的主題;與六16∼19的數目箴言和九7∼9論褻慢人和智慧人的說法,都擾亂了第一部分井井有條的秩序。這些部分可能是在以後由其他的資料加進去的。

  第一部分的基本文學構造受了一點打擾,可能是原作者在後來編輯的時候刻意安排的,也可能是原稿輾轉相傳的結果,面目不免有些改變。比如第二章似乎比一8∼19更適宜作開宗明義的訓戒,因其性質更加廣泛而且綱舉目張,其思想也比其他的訓戒,無論是勉勵或警告某些特殊行為,更加基要正統。此處的智慧不只是聰明人的博學多才,而是他們宗教意識的功能。好比在第八章?,智慧是上帝賜給那些致力於修身養性的人,一種化身為活話結聯上帝與人的理念。如此訓戒的作者與這位哲學詩人,可能就為同一人;不過這些擬人化的智慧詩可能曾經另外存在,因為它們有自己的特點和完整性。再者,八32∼36的結語在風格上與訓戒的實質內容遙相呼應(參三4、13、16,四32,七24)。

一 序言:題目與宗旨 一1∼6

  這是本書的開宗明義:點出作者、題目與寫書的旨趣。當希伯來人想到律法,他們馬上會想到摩西;當他們想到引吭高歌,他們馬上會想到大筢的音樂作品;當他們想到前人的諺語格言,他們馬上會想到所羅門。

{Section:TopicID=110}一1

  以色列王大筢兒子所羅門 這?提供本書的作者及題目,也包括第一部分的標題。這不是說全本書的內容都出自所羅門一人的手筆,但卻承認大部分的資料與他有關,並且讚賞他為以色列空前絕後的智王。請詳閱緒論所羅門及其箴言的資料。大筢兒子道出所羅門的家世(王上十一12)。基督也常被稱為大筢的子孫(參本叢書之馬太福音註釋一1{LinkToBook:BookID=188,TopicID=110,Name=一1})。所羅門在此預表他,正如他開口講比喻或箴言。

  箴言 參閱緒論第二、三段{LinkToBook:TopicID=100,Name=緒論}、「箴言的形式」{LinkToBook:TopicID=101,Name=箴言的形式}及「所羅門及其箴言」第五段{LinkToBook:TopicID=102,Name=所羅門及其箴言}。

{Section:TopicID=111}一2∼6

  箴言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一般性的道理,然而其基本宗旨卻是宗教性的。在聖經六十六卷書中,本書是少數清楚說明本身旨趣的書卷之一。作者開宗明義指出寫箴言的目的,是提供青年學子一部倫理教育的教科書,使他們學習得益,產生知識的覺醒和道德的重整。雖然好像只有富家子弟才有餘裕和閒暇來受教育(十七16),智慧師還是孜孜不倦,循循善誘地講解各種立身處世的大道理,使得序言充滿了他所喜愛的術語。本段經文由幾個系列的字句集合在一起,一氣呵成,成為一個完整的句子,這與埃及的智慧書阿門.因.歐北的教訓語法十分相近,並且成為後來廿二17∼廿四22的寫作模式(詳見緒論:箴言和其他的智慧文學{LinkToBook:TopicID=104,Name=箴言和其他的智慧文學})。

  智慧(h]okma{h) 是智慧學校的教育科目與目標,其方法與過程則為道德訓練。知識與智慧不同,前者是對事物的客觀了解,後者卻是主觀地正確使用知識的能力。知識是死的,智慧是活的;培根所謂「知識即力量」是指人類因知識而有征服使用物質的能力。但是人類往往因為缺乏智慧而濫用知識的力量,殘民以逞,或自我毀滅。有知識沒有智慧,結局有時非常悲哀。希伯來文共有六個字譯成智慧:

  (1)h]okma{h(一2∼3、7、20,九1,廿四7)這是本經文的原文字。

  (2)bina{h(一5,三5,四1∼7)這字含有識別、鑑別及聰明的意思。

  (3)leb(十23,十一12,十五21)含有「心」的意思。

  (4)arma{h(一4,八5∼12)含有靈巧、敏銳、犀利的意思。

  (5)sa{ka{l(一3)含有謹慎、穩重、深思熟慮的意思。

  (6)sekel(十二8,廿三9)含洞察,透視;有獨到的眼光。

  訓誨(musa{r) 本書共用了廿六次,含有明白、理解、管教、規律、糾正的意思。管教和規律很少是令人愉快的,但卻是學習和成長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謂「忠言逆耳益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只有真正聰明的人會順服在對自己有益的管教和忠告之下,那些等而下之的,常把父母、教師或上帝自己的訓誨,當作馬耳東風,依然我行我素。拒絕逆耳的忠言,等於拒絕苦口的良藥,將來吃虧的還是當事人自己。

  曉得(yada&) 本段經文有幾個動詞顯明一個智者得智慧的態度。曉得在舊約?意為「超過知識上的好奇,而達到個人的會過、團契而委身以行」。這種曉得不僅在頭腦上,也包含在心?。因此認識(曉得)上帝,是指與祂每日有親蜜的個別團契,而不僅是知道祂而已(詩四十六10;耶卅一34)。以色列與上帝的立約關係常被比擬為夫婦之間的親蜜個人關係(創四1;摩三2;何二20;耶卅一33)。曉得不僅在累積事實,而是在委身和經驗;不是在擁有知識,而是被擁有。因此,智慧人曉得智慧意指他不惜代價,委身於最聰明的行動,意謂經驗轉化事實的知識為他的智慧。最最要緊的,曉得智慧意為智慧人個人認識那位最有智慧者自己。

  分辨通達(bina{h)的言語 世上的道理聚訟紛紜,究竟誰是誰非?通達含識別或鑑別之意,我們須有鑑別的能力,才能分辨好歹,不致「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四14)。這個鑑別力,能使我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能分辨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上帝」(腓一9∼11)。

  領受智慧(sa{ka{l) 領受為得智慧的第二個動詞。此處的智慧含謹慎、穩重的意思。愚昧人拒絕管教,只有每下愈況;反之,智慧人樂意領受別人的訓誨,就從他們的經驗受益,而不必重蹈覆轍。他的視野因此更加開闊,心胸更加寬廣。

  使愚人靈明 愚人(pethaim)指在道德上軟弱的人,而不僅是那些粗心大意的人。他們蒙昧無知,容易接受外來的誘惑而犯罪。靈明亦可譯為「狡猾」(創三1),或「靈巧」(太十16),在此處當然是指正面的意思。整段經文只有這兩種人與眾不同,但他們同樣因智慧而得益。

  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 少年人指那些「嘴巴無毛,作事不牢」的少不更事的人。他們吃虧在經驗缺乏,但箴言卻使他們超越時間的障礙,「比師傅更通達……比年老的更明白,因我守了繝的訓詞」(詩一一九99∼100)。知識是對事物的正確領會,謀略是指思想的老練和成熟,這兩樣原本都須假以時日才能培養成功的,也是少年人所沒有的,如今卻因獲智慧而兩樣都有。

  聽見 智慧人第三個動詞就是樂意聽別人的教導。真正的聽見不是消極地收到信息,而是坐言起行。智慧人絕不滿足於在頭腦中堆積真理,而是通過生命把真理活出來。基督徒也不滿足於聽聽道,而充滿一肚子的聖經知識;乃是要腳踏實地,把真理化為行動的作出來。耶穌最重實際的行動,他嘗以聰明與無知的工頭為例,舉證他們所獲的結果不同,端在「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太七24∼27),「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等等」(太七24∼25),一個穩若泰山,另一個一沖就倒了。

  使聰明的人得疬智謀 聰明人雖足智多謀,有時也難免江郎才盡,黔驢技窮。但箴言卻能提供人生各方面的良策,使聰明人精益求精,不斷上進。得疬原文為指引,如伯卅七12上帝在天空指引雲彩。

  箴言、譬喻、智慧人的言詞和謎語 都是一些深奧難明,卻含有重大價值和意義的話。譬喻是指那些比較迂迴的話語,需要有人解釋才能夠明白,謎語原來是一些鬥智比賽的題目(士十四12∼18;王下十1);這?大概是指教師對問題引出正確的答案者(參廿六20,三十24∼28)。

{Section:TopicID=112}一1∼6

  箴言的效用影響我們的人生至鉅。人不分男女老幼,賢愚智不肖,只要熱心追求,一生受用無窮。好像俗語所說:「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即使是智慧人本身,有了箴言,還會增加學識,智上加智,福上加福,這是智慧師自己的經歷。用在一般年輕人身上,還可以達到振聾啟瞶,廉頑立懦的功效。這也是基督信仰的功能,使壞人變好人,好人變成更好人,更好的人變成完人或人上人。

二 主題:敬畏耶和華 一7

  這節金句在序言與第一項訓戒之間卓然獨立,以後就展開第一章到第九章一連串的訓戒序幕。到了結論(九10)的時候,再次出現,不過句子稍微改了一下,這好像傳道書的金句:「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成為該書的開端與結束(參詩一一一10;伯廿八28)。本節經文是全書的鑰節,正如智慧是全書的鑰詞。

{Section:TopicID=114}一7

  敬畏耶和華 好像交響樂的主題曲,在本書中一再出現,共達十五次之多(一7、29,二5,八13,九10,十27,十四2、26、27,十五16、33,十六6,十九23,廿二4,廿三17)。敬畏一詞在舊約中以不同姿態出現:既懼且憂的敬畏(伯卅七23∼24),健康的尊敬(出九30),謙卑的順服(耶廿六19),深沉真實的敬虔(創廿二12)。在王上八43和王下十七27∼28提到非以色列人敬拜耶和華的事實。在箴廿四21吩咐年輕人要敬畏耶和華與君王。此處一7清楚地闡明相信上帝是明白真理和獲取學問的先決條件。作者到了三5∼12繼續引伸為敬畏耶和華就是倚靠祂,而非倚靠自己不待外求的聰明;也就是躲避邪惡,接受不幸的遭遇為上帝派遣的懲戒。在賽十一2∼3理想君王的智慧與認識上帝聯結在一起,這是信仰、倚靠和順服祂的結果。耶和華在英文的聖經?常翻譯為「主」,這是從希臘與拉丁的譯本移轉過來的傳統。上帝向祂的百姓以色列啟示祂自己並告訴他們處於列國中的地位及命運。本書雖不曾提及以色列人的祖先和歷史,但卻常常提及祂自己啟示以色列人的名字──耶和華。全書三十一章,「上帝」一詞只有七次,但耶和華卻出現九十二次之多。耶和華這名,是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約之名,顯明上帝與他們的特別關係,表示其永遠存在。只限於稱以色列上帝之名,而不可用以稱其他神明。猶太人視為神聖,戒慎恐懼,不敢宣之於口(出三14)。

  開端(reshiyth) 指起點(創一1)或要點(摩六1),此處並非是時間上的位置,而是知識的主要精華部分。把握住重點,不僅是思維的正確方法,而且是正確的關係,向一位顯示自己的立約之上帝敬拜降服,便是把上帝與人的關係拿捏得恰到好處。

  愚妄人(evil) 在本書中,這個字出現有十九次,含有臃腫、遲鈍、固執之意。這種人「愚」的程度似比單純的「愚人」(一4)還深進一層;但後者雖愚,還有救藥,這種愚妄人卻頑固不靈,自以為是,甚至對真理亦心存藐視,真是無可奈其何。

{Section:TopicID=115}一7

  敬畏耶和華是真知識的起點,也是好學問的精華。否認上帝的人,自暴無知,恆存愚昧,正如詩人所說:「愚頑人心?說:沒有上帝」(詩五十三1)。總的來說,離開上帝,知識只剩下空殼的事件,而事件本身卻沒有生命,缺乏意義,空空如也。因此智慧人才一心一意要人注意聽見並汲取智慧和知識,從而達到倫理道德關係的最高境界。質言之,敬畏耶和華是與上帝有正確的關係;知識的開端是持續的門徒訓練;最後是尊重上帝的引導。只有與上帝同行,繼續與祂維持救贖的團契,我們的心才會亦步亦趨地回應上帝的訓誨和管教,這些都是敬虔生活的必須條件。只有愚妄人才會藐視智慧和訓誨。

三 訓勉:智慧的功用 一8∼9

  這是一章到九章一系列的訓戒之第一項,此時智慧人的筆鋒一轉,進入智慧的實際運用層面:勸導青年人要聽從上帝、孝順父母。本段經文出現了一幅「全家福」的劇照:父親、母親和兒子。這些訓誨和法則都對青年人有益,但講多了難免令人生厭,不過,為父母者還是要三復斯言的。從上下文的字?行間看來,作兒子的可能沒有好好地聽進去(參第5節)。無論如何,為善為惡,為福為禍,都在自己決定的一念之間。

{Section:TopicID=117}一8∼9

  我兒 這是埃及、巴比倫、亞述和猶太人的智慧書之習慣稱呼形式(參傳十二12)。這種習慣來自父親有責任教導兒子道德訓誨的事實(申六7;箴四3∼4);一個父親的最後叮囑,好比大筢對所羅門的遺言(王上二1∼9),其意義特別不凡。先知與門徒的關係也好像父子之情一樣(王下二12)。這種稱呼在本書共有十五次,這?是第一次。

  離棄 意謂拒絕。

  母親的法則 法則意謂教訓或指示。這種教訓也很重要,並不亞於父親的教訓。聖經中從來沒有一本書超越箴言那樣鼓勵對母親的尊敬和愛。事實上,父母乃是宗教的啟蒙老師,希伯來人的孩子首先從他們學習智慧的方法。有關母親的法則實例請參閱卅一1∼9。

  華冠 原文此字很罕有,從字根「纏繞、扭撚」而來,因此可能是指一種頭巾。通常一種特別的冠冕代表權柄和尊榮(詩八5;撒下一10;伯十九9)。

  金鍊 男性的裝飾,可能是加工的銀飾或念珠。這時正是青年人羽毛豐滿,離家往外打天下的時候。進入花花世界之時,父母所教導的道德原則可以成為他們的保護。

{Section:TopicID=118}一8∼9

  年輕人須好好聽從父母的指教,他們的教導會培養年輕人的性格,係一頂華冠,更加俊美,像一條頸鍊,倍增華貴,正如從前尊貴的人所穿戴的一樣(創四十一42;但五29)。

四 警告:勿從惡者誘 一10∼19

  本段經文可以標題為:「勿從惡者誘」。這是呼籲年輕人要堅守原則,抵抗犯罪和誘惑,勿聽從損友的建議,以為暴力犯罪,謀財害命,乃是致富的捷徑;倒要聽從父母的道德訓練,念茲在茲。這些警告通過一幅全然寫實地描繪強盜計謀搶劫的行徑,以及惡有惡報的後果,產生勸世的作用。毫無疑問這個例子有更廣的用意,正如先知所宣稱,所有商業上的不誠實與貪心,原則上都犯了以強暴搶奪同胞財物的罪行(摩三9∼10;彌三1∼3)。本段經文看起來很像是一個強盜頭子在向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招兵買馬,他們雖然不一定都被勾引「上梁山」,但其中世紀末的「物質精神」,仍然會陰魂不散地縈繞在每一時代的青年心?,久久不肯離去。

{Section:TopicID=120}一10∼19

  引誘 照字義就是愚弄的意思。惡人使出渾身解數,並以物質的多金來誘人同謀,他們的口號就是十一節的「你與我們同去」。

  陰間和坑 這是地下世界的名稱和別稱。該地滿了塵土和蛆蟲、黑暗和寂靜,長存死蔭,那?的人臉色蒼白,軟弱無力(賽十四9∼11,廿六14、19;詩一一五17;傳九10)。陰間常被描寫為飢餓的凶煞,張開血盆大口,隨時準備噬人無饜(賽五14;箴三十15∼16;參民十六32∼33)。這篇經文的意念和文字可以追溯到古代迦南人所膜拜的巴力和亞拿他(Anath)神話:死神墨特(Mot)統治深坑,那是地底下污濁之處,吞下了巴力和所有「下到地底的人」。這種說法到了以後的末世論預言,反轉過來說:主將「吞滅死亡直到永遠」(賽廿五8)。

  同分……共用一個囊袋 同分照字面是「在我們當中抽籤」,意為「當我們抽籤分紅的時候成為我們當中一分子」,或象徵「加入我們,與我們同甘共苦」。這?的籤是指小石頭或類似骰子的象牙,用來發現那些早已註定的事或上帝的旨意──如分產業(民卅三54)、選派人(士二十9)、查罪犯(拿一7)。所以籤或鬮可以當作「分配」(書十七1)或「命運」(賽十七14)。囊袋可能是裝籤的;或者此句只是指「我們平分秋色,見者有分」。

  不要與他們同行一道,禁止你腳走他們的路 這是明哲保身、自求多福的訓戒,與詩一1:「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的說法,如出一轍。

  好像飛鳥,網羅設在眼前仍不躲避 許多版本都翻作「在一切飛鳥眼前,張設網羅,盡屬徒勞」,按飛鳥見人張網羅,定會飛散,沒有自投羅網的道理;青年人遇心靈的危險時,也該立即躲避。這類俗諺非常流行,就像「亡羊補牢」的說法一樣,通常用來挑起辯論的下文,到底悔之太遲或猶未為晚呢?捕鳥的人捕捉野鳥為食,或在市場上放在鳥籠?出售為祭物(耶五26∼27)。摩西的律法規定「凡潔淨的鳥類都可以吃」(申十四11∼20)。此處可以想見國家的貧窮。只有有錢的人才養得起家禽。

  這些人埋伏,是為自流己血,蹲伏,是為自害己命 這是作法自斃,這些人真是「人不如鳥」,看不出自己要陷身在自設的暴力網羅?(參廿六27)。

{Section:TopicID=121}一10∼19

  本段經文呼籲年輕人要堅守原則,抵抗犯罪和誘惑,勿聽從損友的建議以為暴力犯罪、謀財害命,乃是致富的捷徑,倒要聽從父母的道德訓練,念茲在茲。這些警告通過一幅全然的寫實,描繪強盜設計搶劫的行徑,以及惡有惡報的後果。毫無疑問,這個例子有更廣的用意,正如先知所宣稱,所有商業上的不誠實與貪心,在原則上也是犯了殺人不見血,以強暴搶奪同胞財物的罪行(摩三9∼10;彌三1∼3)。

五 邀請:智慧的呼聲 一20∼33

  此處與第八章都看到智慧被擬人化的樣式。希伯來人的思想與中國人很相似,乃是以具體的形像去描述及理解那些抽象的事物;如對無生命的大自然界的描寫(詩九十六11∼12,一一四3∼7;賽一2;伯廿八14),對地點與民族(賽四十2、9;摩五2),對愛、嫉妒和死亡的概念(歌八6;何十三14),以及神聖表現的徵號或屬性(詩八十五9∼13)。在整個呼聲當中,充滿了呼籲、抨擊、威脅和承諾,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為的是使人能夠聽從。不過她的口氣不是:「耶和華如此說……」,而是自己現身說法。由於她的陰性位格,顯出她已被人格化為一位女先知,走遍大街小巷,不顧一切地申訴她的理由,要人改邪歸正。

{Section:TopicID=123}一20∼33

  智慧 此處的原文是一種很不平常並很可能是古體的迦南文形式(h]okmo{t)。但這不一定是說這首詩本身源自古代的資料,因同樣的形式也出現在廿四7的格言?,另外也出現在智慧詩篇當中(詩四十九3)。

  在街市上、在寬闊處、在熱鬧街頭、在城門口、在城中 這些地點都是古代公眾聚集的場所(得四11),又是貨物的集散市場(王下七1),和仲裁爭論的地方(摩五15)。早期教父之一的特土良(約一六○∼二三○年),記載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宣教運動,就能掌握住這些「交通要道」有如下述:「我們(基督徒)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卻充滿了你們(羅馬人)足蹟所到之處──都市、旅館、鄉村、城鎮、市場、營區、部落、公會、王宮、議會、以及法庭,僅僅除了寺廟以外。看哪!宇宙的每個角落都已經歷到福音的寶貴,全世界的每個區域都被福音所據。」

  愚昧人和愚頑人 這又是愚人(一4)的兩種等級。前者在道德上中立;後者為靈性上的頑固不化。

  褻慢人 在本書出現十七次,指魯莽輕狂和好譏誚的人,正好是精明練達和守口如瓶的智慧人之死敵(十19),是愚人的同類。

  回轉 是先知般的呼召悔改(參耶三12∼14、22,四1)。拒絕這種呼召的人,下場非常悲哀。智慧說:「你們遭災難,我就發笑」(26節),這不是她幸災樂禍,而是警告愚人胡亂選擇的荒謬。在新約時代,這種心意回轉,除少數例外,多被譯成悔改(參來十二17)。

  我呼喚,你們不肯聽從;我伸手,無人理會 呼喚、伸手這是作公眾演說者的姿態與手勢,如舊約摩西的呼天喚地作見證(申四26,三十19),及新約保羅演講之前的擺手(徒廿一40)。對於觀眾的惡劣反應,主耶穌曾用比喻說:「好像孩童坐在街上,招呼同伴,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太十一16∼17),充分顯示出一幅「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浮世圖。

  驚恐臨到你們 這是因為不聽智慧言,吃虧在眼前。

  必吃自結果子,充滿自設的計謀 這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按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順疬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疬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七7∼8)。

  愚昧人背道,必殺己身,愚頑人安逸,必害己命 背道指在真道上退步。安逸這是一種不知死活的燕雀偷安。這兩種愚人的生活方式,正合乎中國俗話所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聽任長此下去,最後必定是作法自斃。

  惟有聽從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靜,不怕災禍 那些聽從智慧之言的人,不必擔心驚恐或災禍的突然臨到,這樣就應了大學上所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得」的原則。

{Section:TopicID=124}一20∼33

  在這一段智慧的呼聲中,可以歸結三個基本觀念:(一)首先,智慧以女先知的姿態出現,向所有的人呼籲。她呼天搶地,比手畫腳,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出現在那些人類活動最重要的地方(一20∼21)。她從未否定向誰發出誠懇的邀請。(二)一旦她的邀請發出,願不願回應就在乎聽到的人。那些拒絕她呼召的人,其下場只有無窮盡的遭災難(參一26∼32)。雖然提到她對那些災難和不幸付之一笑,卻絕不是她幸災樂禍,而是那些拒絕忠告的人選擇災難的結果。當我們拒絕了健康,健康也拒絕了我們,疾病就臨到;當我們拒絕了正義,正義也拒絕了我們,邪惡就臨到;當我們拒絕了智慧,智慧也拒絕了我們,愚昧就臨到,其結果就是災難、驚恐和毀滅。(三)反之,那些聽到智慧邀請而接受的人,不必擔心害怕(一33)。這是邀請背後最大的宗旨,我們選擇了智慧和她的道路之後,就是將自己置於愚昧的勢力範圍之外。因果律不但行之於壞人身上,同時也行之於好人身上,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見附錄二:四二條{LinkToBook:TopicID=902,Name=四二 善惡到頭終有報。})。──《中文聖經註釋》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0Prov/20CT01.htm
新增日期: 2008/03/24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箴言第1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