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字級:
箴言第二十章註釋
箴言 第20章
生活榜樣(二十1∼15)
.論酒(1)── 酒是當時以色列人的普遍飲料,但作者指出酒潛存的危機,因為醉酒使人失去理智,甚至造成破壞。這是酒所隱含的危險。從這方面看來,任何可以叫人失去理智的事物,都可視作酒的同類,不論財迷心竅,利祿薰心,或任何一樣習慣、嗜好,只要足以影響我們生活行止的,我們都當謹慎,絕不可忽視的。
.論生活榜樣(7)──義人的子孫蒙福,因為他們生活在行事公義的家中,長輩們的生活品行不經意地塑造疬他們,這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導,強於千遍的以口教誨,因為生活是活生生的見證,證明他所教訓的是可行的,也是蒙神賜福的。
.論自義(9)── 舊約中犯罪者需要求助於祭司(參利四章至五章),不能用自己的方法宣稱為義;新約的教訓也一樣,人必須靠主耶穌的寶血始得救贖,因此自稱為義是被否定的。另一方面,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充滿罪的權勢,信徒也會有軟弱的時候,但神是我們赦罪的源頭,而且是極其可靠的。只要承認自己的罪,必得神赦罪的恩典(參約壹一9)。
.論感官之源(12)── 聽覺與視覺是人接收訊息的重要器官,缺一則為不健全,也會對事物產生不完全的觀感。但這兩個重要的器官卻非「自有」的,乃是神所造的,這是十分重要的觀念,因為感觀若不以神為其主人,那麼其接收系統必生故障,也不能有效產生正確的影像。基督徒對世上事物的判斷系統,若不以神作為其標準,也會產生錯誤,不能有正確的價值判斷。你是否以神、以聖經作為你價值系統的指標?願意我們都有以真理作基礎的視覺與聽覺。
祈禱 求主使我有屬靈的敏銳,不會對事物作出錯誤的判斷。
生活中的智慧(二十16∼30)
箴言其中一個特點,是對同一事物作反覆的描述,有相似之處,但是以不同的角度加以講論,因此讀者在閱讀時必須多加思想,並與相似經文互相比較。例如16節與六1∼5、23、10相同等。
.論計劃(18)──神所創造的世界,是有條不紊、秩序井然的;在我們的生命中,籌算目標與計劃,是成功的有效助力。同樣,我們在信仰生活中,也當有不斷成長的方向、步驟,倘若我們沒有竭力上進的心,一年、十年過去後,我們可能也是信仰中的庸庸之輩呢!
.論短暫的榮華(2)──「暴發戶」常是富貴沖昏了頭腦的人,與那些以克勤勞苦賺得財富的,有不同的結果。尤以那些因承受豐富家財而不事生產的後人,未經艱苦磨煉,結果反為錢財所累。神可以將豐富的百物賞給我們,但祂更樂意看見我們從辛勤中經驗收穫的喜樂。
.論報復(22)──報復表面上並無不妥,且與舊約中論報復與懲治的條例相似(參申十九21)。但這?所攔阻的是以「惡」報惡,意思是我們斷不應以行惡作報復,因為審判不在我們,而是神作為審判者。弟兄姊妹,我們所受的是愛的命令,實在高於報復之上,願意我們均將賞善罰惡的主權呈獻於主手中,由祂報應。
.論神的旨意較人意更高(24)── 這?的問題相信是每一個人都會思索過的;我們會後悔說:「早知如此,悔不當初。」但這?所指明的,乃是人在有限的知識當中,難以完全明瞭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帶領,我們當說的是願神的旨意成親,也要以信心、行動作出回應,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多經歷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帶領。
思想 有沒有反覆思想聖經中的教訓?這是筆者極盼望每位讀者常作的事。不然,聖經只好像短暫的火花,一瞬即逝,不能給生命留下深刻的烙印。──《新舊約輔讀》
二十1
此處經文特為貪愛「杯中物」的「飲君子」戒,那些聲稱「酒能悅人心」者定會大量引用九2、5,卅一6∼7;伯一13;約二1∼10;太廿六27∼29的經文來支持他們的論點,甚至古人也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見李白:將進酒);不過此處責備酗酒,但並未說要完全禁戒。無論如何,酒能使人亂性,則是有目共賭,喧嘩擾嚷,不在話下。
下一句說到喝酒誤事的糊塗人,在聖經歷史中俯拾即是:挪亞(創九21),羅得(創二十36),拿八(撒上廿五36)都是性情中人,但因喝了酒,酩酊大醉之後,就幹下了糊塗事,雖然在當時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作了些甚麼。
大部分的東方人,特別是遊牧民族,很少喝清酒、濃酒,就是有酒癮的人,也沒有西方人喝得那麼兇。但當東方人參加宴會的時候,就非喝得酒酣耳熱,玉山頹倒不可。有時甚至走在街上東倒西歪,搖搖晃晃,口出污言,詈人無狀,還有的赤身裸體,醜態畢露,無以復加,自然就讓人圍觀看笑話並受譏誚。
智慧師反對酗酒,因為酒使人變成愚昧不智,參看廿三19∼21,卅一4∼5,以及生動描繪醜陋醉態的廿三29∼35。但是酒的刺激麻醉功用也被肯定(卅一6∼7),就是大擺筵席的時候也不能無它助興(九2、5;傳九7;詩一○四15;伯一13)。大體說來,酒是一種興奮劑的飲料,少量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體溫,對身體健康頗有益處。但是喝得太多,會刺激腦細胞,而使神經錯亂,能使人精神恍惚,失去理性,因酒醉而惹禍誤事的例子不勝枚舉,先知特別諄諄告誡不得酗酒(賽五11∼12、22;廿八1、7∼8;耶廿三9;何七5;摩六6),祭司行禮之前不得飲酒,恐怕他們醉後失態,貽笑大方(利十9);拿細耳人也要禁酒,清酒濃酒一概不准(民六3);祭司和先知被酒所困,會錯解默示,謬行審判(賽廿八7)。
二十2
參閱十九12的註釋,有類似的說法。
下一句好像俗諺:「太歲頭上動土」,自找苦吃,自害己命。
害 英文欽定本翻成「犯罪」,與不道德的行為無關,乃指惹動了已在發怒的君王,危險性增加,會害了自己的性命。
二十3
遠離分爭 遠離的原文與「安息」同字,故此處原意為「靜坐離開分爭」。此處消極地避開分爭,似乎不比積極地「使人和睦的人」(太五9)高明;但若長期間有愛爭鬧的人常相左右,有時候最好的應付辦法是根本不與之一般見識,因為「一個銅板不響」,分爭也就不會繼續下去了。
一個與世無爭的人,是人性的光輝,只有愚妄人才斤斤計較,喜愛吵鬧。參閱十七11,十八6;雅三13、16。
二十4
冬寒 或作「秋天」。巴勒斯坦只有兩季,即從五月到九月炎熱乾燥的夏季,及從十月到四月的涼爽適度的雨季。在創八22特別提到「稼穡,寒暑」,一俟早雨到來,把乾燥的土地鬆軟了之後,就開始耕種,大約在十、十一月的開交就是冬雨初臨的時候。
古以色列的農夫,在秋收之後立刻耕田,播cs9種冬麥。當耕田的時候,冬寒料峭已經開始。這時在寒冷的天氣下工作很不舒服,懶惰人會因天氣寒冷而延遲耕種,直到時間過了無法再播種。在收割的時候,人家纍纍滿筐,自己卻兩手空空,只好厚疬臉皮,沿門托缽。懶惰人自作孽不可活,因他沒有付上必須的精力和代價,來應付自己的需要。其實這就是最普遍的因果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荊棘得刺,連懶惰人也不免。
討飯 原文為「希冀」或「祈求」(shaal);意為:他希冀在收割之時亦有斬獲,卻一無所得。
思高聖經學會譯為:「懶惰人一寒冷,便不耕作;收穫之時,他必一無所獲」。
現代中文譯本譯作:「懶惰的農夫不知道適時耕種,在收穫之時一無所獲」。
二十5
深水 指井水,參看十八4的註釋。
智慧並不都存在於表面上,必須要靠「聰明才智」才能把它汲引出來,這也是箴言一直在教導的原則。
謀略、知識、聰明、能力都是智慧的化身或屬性(見八14)。與時下的教育理論不同,並非每一個人都像一座深不可測的井水,待人汲引資源,而是明哲人飽受訓練,才能認清那一座是智慧的深井水,加以汲引出真、善、美的物藏來。
二十6
本節的經文語氣有些悲觀,卻是一幅現實的浮世繪,好像俗語所說:「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一般人都說自己好,樂於助人,一到真正需要他的幫忙,卻推三阻四,言行不符。雖然如此,卻也有人像孔夫子樂觀地相信:「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邑之內,必有忠信」,但願如此。
現代中文譯本譯作:「自以為忠信的人很多,貨真價實的,有幾個?」
思高聖經學會譯為:「自命為仁者,比比皆是;但有誰找到忠貞的人?」
二十7
在舊約時代,對於為善為惡的繼承後果是非常實際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且福氣綿延到cs9子孫,或者禍延到三四代(出二十5∼6)。
近代社會學最出名的例子,顯示這項真理:美洲第一位偉大的神學家愛德華滋(Johnathan Edwards, 1703∼1758),四百位以上的子孫家世曾被追罱。同樣地,另外一位罪犯名叫邱克斯,原為一八七四年一個罪犯家庭的虛構名字,他的一千兩百名後裔也被對照研究。在愛德華滋的子孫中:有一百名牧師、宣教師或神學教師;一百名教授;一百名以上律師和法官;六十名醫師;十四位大學校長。而邱克斯的子孫中有一百三十名定讞的罪犯;三百一十名職業貧民;四百名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而造成重傷或身體退化;六十名慣竊和扒手;七十名謀殺犯;只有二十名學會技藝,其中一半還是在獄中學到的。
這個例子多麼有力說明了福禍延及子孫的後果:人類過失最深的烙痕,可能是父母加在子女身上的;反之,今日安和樂利的生活,也是由於先人行為端正的遺廕而獲得的福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也。
二十8
驅散 意為「吹散」,如同糠輙被風吹散(詩一4∼5,五5)。
君王因為他的地位與天縱英才,能夠明察秋毫,分辨善惡是非。所羅門王著名公斷兩妓,他的眼目洞悉一切奸計,故能當機立斷,吹散惡氛。
二十9
按早期教父的講解,本節經文暗含原罪的道理。
本節經文根本不需要回答,因為每一個人經常在心中回答這樣的問。當然沒有一人能說我潔淨了我的心,我已脫淨了我的罪;只有通過上帝的赦免和能力,上帝單純恩典的賜予。
這句雙韻的對句依靠承續第八節而來,可能藉此來澄清前者的意義,參看廿六節及十六10的註釋。又本節發自真誠的告白與十六2的自以為「清白」不可同日而語;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世人不能多置喙,惟有上帝能判斷,也惟有祂能赦免(參看五21;詩十九12)。
二十10
兩樣的法碼 原文作「一樣的法碼,和另一樣的法碼」;意即一大一小的法碼,買時用一種,賣時用另一種,從中取利(利十九36;申廿五15;結四五10)。法碼是標準的乾燥量器,等於五分之三美國蒲式耳(bushel)升斗。詳參十六11的註釋,另本章23節,十一1。
欺騙的法碼和升斗,人可能不知,但為上帝深惡痛絕。
二十11
這是有關兒童心理學的箴言。智慧師在此觀察入微,提出個性發展的特徵如下:
(一)人類個性的特徵在很早期就可發現;
(二)既然早期就可能分辨是非曲直,最有可能是在家庭中學習到的;
(三)兒童或少年、成年在一切的生活、行動、遊戲、玩耍表現他的基本個性;
(四)一個人的真個性無法長久隱藏或偽裝;
(五)上帝關心小孩或大人的個性發展,一視同仁。
二十12
本節不但表達傳統的以色列「創造論」,並且超越事實,申論到創造的意義。以耳朵和眼睛當作人類所有器官的象徵,智慧師意指:
(一)上帝創造每一個人;
(二)每一個人都屬於上帝;
(三)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恩賜和才幹;
(四)這些恩賜都為發揮每一個人的至善而使用;
(五)這些恩賜為討上帝的喜悅而使用。
切記許多誘惑是通過耳目的情慾而臨到我們,更不可忘記是上帝造了它們;所以應當使用耳朵求知識(十八15),並睜開眼睛,努力觀察(13節)。
二十13
從前警告懶人的箴言(六9,十九24,本章4節)都是諷刺和責備,此處先警告一番,再加殷勤努力工作的挑戰。努力工作者不會浪費時間貪睡,他會起早睜開眼睛,立刻上工。通過殷勤的工作,就能逃避貧窮,提供足夠的衣食之需。智慧師將會同意:「早起的鳥兒有蟲喫」這句話。
有一首諷刺人貪睡的詩說:「吾在此靜睡,起來常過午;便活七十年,止當三十五」(語見笠翁偶集)。這是說人貪睡,每天總在中午以後才起冚的光景。
二十14
這是與第十節,廿三節同類譴責不誠實的商人;買方也不見得誠實,因他假裝:心中想買的東西沒有價值。這種形式是以「甲對乙說」,「如何如何」的形式表現的。
本節經文的背景是近東的大眾市場,在那?買東西的人儘量貶低心中想買的東西,直到商人殺價賣出。等到價廉物美的東西買到手了,顧客就開始誇張他自己的購物技巧了。這種顧客心理,於今猶然。為了捕捉顧客心理,幫助推銷,大眾心理學列出下列幾項要點:
(一)顧客一出現,就已產生先天性的優越感,必須好生侍候,笑容就是征服他的最佳武器。
(二)顧客提出詢問時,已表示他對物品的興趣;當他表示意見時,正是「友誼的開始」。
(三)顧客說:「不!不!」,反應語應為「是!是!」而非「不!不!」他們無理取鬧正給予鍛鍊容忍和涵養的最好機會(參看箴十五1)。
(四)顧客討價還價時,已經是一條上癀的魚了,不要再浪費精神在小零頭的爭執上。
(五)顧客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他能夠上當一次,但絕不會上當一輩子,故不可欺騙他。
(六)顧客有新舊之分,沒有貧富之別,諷刺顧客是自掘墳墓的人。
(七)顧客是你最有利的推銷員,等到他「嘗到甜頭」了,替你推銷,比你登巨幅廣告更為有效。
(八)顧客永遠都是對的!與顧客爭辯,是最愚蠢的行為。對於顧客的誤會,要作委婉的解釋,而不是劇烈的爭辯。最能爭辯的店員,往往是最失敗的店員。
思高聖經學會譯作:「顧客常說:『不好,不好!』但一離去,讚不絕口」。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顧客購物,往往埋怨價昂;及至離開,連連稱讚便宜」。
二十15
請參閱三14∼15,八10∼11的註釋。
金子和許多珍珠是貴價的東西,但當糧食缺乏時,這些都不能充飢。正是:「雖有千黃金,無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飽,千金何所值?」
從生活急需而言,斗粟貴重過黃金;但是斗粟只供肉體生活的需要,不能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以知識的言語比斗粟更為貴重。
詩人說:「你口中的訓言,與我有益,勝於千萬的金銀」(詩一一九22)。
二十16
本節經文在廿七13?面重複了一次。在六1∼5警告為人作保的危險性,此處乃向債權人勸告,要嚴格執行拿外人的衣服在手上作當頭,如此就與摩西律法仁慈對待鄰舍的作法相違背(出廿二26∼27);那?規定即或拿鄰舍的衣服作當頭,黃昏以前要還給他,免得他在晚上寒冷受凍,因這是他僅有禦寒的蓋身之物。
另外,也可解作對作保的嚇阻作用,誰為外人作保,就拿保人的衣服作當頭,誰為外人作保,他就須負擔全部費用,讓作保的人知難而退。
生人 可能指「旅行的商人」。
外人 原文及英文版本皆作「外女」,與廿七13同,參看二16的註釋。
思高聖經學會譯作:「誰為外方人作保,拿去他的衣服;誰為異邦人作保,以他本人作質」。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為陌生人作保的人愚不可及,他得用自己的衣物作抵押」。
二十17
此處提到短暫的快感,會帶來後來的痛苦。這種罪中之樂,先甘後苦,先樂後憂。
上一句可參考九17的註釋。以虛謊而得的食物會覺甘甜,其實是自欺甚於欺人。這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硬吞下去,初覺甘甜,終究不能下嚥。
現代中文譯本譯作:「騙來的食物特別好吃,過些時候卻變成滿口泥沙。」
東方古版本讀作:「那為得不義之財者作保的人,後來他的口,必充滿塵沙。」
有時候一些貪婪的人,不分青紅皂白,就為強盜、兇殺犯、和聲名狼藉的人作保,將來的下場非常可悲,可能與之玉石俱焚,同歸於盡。雖然他們明知這樣作是冒疬極大的危險,他們因為收到一大筆錢,或是為疬政治上的理由,還是貿然作了。等到這些壞人到時候不認帳,作保的人只好自認倒霉,自掏腰包,暗償損失。時至今日,仍然如此,「君子可欺之以方」,作冤大頭的,仍然是那些老實敬虔的人。若然,本節經文仍為上節討論作保的延續。
塵沙 指「為惡行無法自圓其說或原諒自己的人」。在東方的食物當中,經常發現有小石頭和泥沙,有時令人哽住不能下嚥。這是因為從打麥場來的麥子當中含有泥沙、土粒、灰塵和其他的雜質。另一說:因為跪在地上之故,難免「蒙塵」(見哀三16)。
二十18
上一句請到預先策畫的重要性,請看十一14的註釋,強調「凡事預則立」。
下一句提到打仗用兵的戰術,主要仍靠策略,才能打勝仗。
耶穌延用這項主題在門徒訓練的事工上,他說一個人蓋樓,要先坐下計算花費多少,能否蓋成?打仗必先酌量,能否以寡擊眾?否則當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先遣使者求和緩衝一下(路十四28∼32)。按學者研究耶穌的門徒訓練共可歸納為八大計:
(一)挑選門徒(路六13),(二)形影不離(太廿八20),(三)絕對服從(太十一29),(四)賦與能力(約二十22),(五)以身作則(約十三15),(六)分派工作(太四19),(七)勤加監督(可八17),(八)開花結果(約十五16)。
思高聖經學會譯為:「運籌帷幄,必先要商討;進行戰爭,必該憑智謀」。
現代中文譯本譯作:「有計畫的事必然成功;無策略的仗絕不可打」。
二十19
參閱十一13,十八8的註釋。
此處的重點不在禁與往來傳舌的作朋友,免得聽到旁人的秘密,而是要謹防這些飛短流長的,洩露了我們的秘密。不要以為這些信口雌黃的人能為我們保守秘密,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與他們作朋友。
思高聖經學會譯作:「遊蕩閒談的,必洩漏秘密;張口饒舌的,別與他結交」。
現代中文譯本翻為:「飛短流長的,難保機密;好饒舌的,不可結交」。
二十20
重述違反十誡中孝順父母(十九26;出二十12)的人所面臨的審判:「咒罵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出廿一17;利二十9)。
燈 亞蘭文為sherga,用作隱喻,意為「後裔或後嗣」。在亞蘭文?,兒子或後嗣常被稱為燈:「然而耶和華他的上帝,因大筢的緣故,仍使他在耶路撒冷有燈光,叫他兒子接續他作王」(王上十五4)。在舊約或古近東表達個人和家庭災難的意象,或甚至國家民族的災難以燈滅來表示:「當日跟隨大筢的人向大筢起誓,說,以後你不可再與我們一同出戰;恐怕熄滅以色列的燈」(撒下廿一17)。另參看十三9的註釋,廿四20;伯十八5∼6。佛家稱人死為「涅槃」或「圓寂」,亦即是梵文「燈滅」的意思。
上主不喜悅狂妄的眼,驕傲的心以及惡人的後裔。當主拒絕了邪惡的君王,他們的後裔王孫也要斷絕。那些咒罵父母的,被列在惡人當中,他們的後裔也要被滅絕。這是古以色列社會最嚴重的刑罰之一,使犯罪的人「其無後焉」,絕子絕孫。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咒罵父母的人,他的生命要像一盞燈在黑暗中熄滅」。
思高聖經學會譯為:「凡是辱罵自己父母的人,他的燈必在幽暗中熄滅」。
二十21
本節經文有點像諺語所說的:「來得快,去得也快」「悖入悖出」或「速興速亡」。
起初與終久對照,包括好像暗示儘速投下的行動後果,終久仍會被找出來:「要知道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民卅二23)。許多一夜致富的暴發戶,終久不能守成。
產業 不單是財富,也包括繼承的產業。
終久 指人生的結局,參看十九20的註釋。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財富得來越容易,對你的益處越微小」。
因此,不管是突然繼承的產業,或投機成功的財富,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最後得不到祝福。
二十22
拯救你 或作「使你得勝」。
因為惡行已經成立,亡羊補牢,靜待上帝伸冤,使冤曲得直,故譯為:「得勝」較近經義。由所謂該隱、拉麥的倍數報復的「沙漠復仇」事件(創四24)開始,宗教道德首先以公義的原則限制復仇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出廿一23∼25),以後以私人報復取代上帝的報應,如此處的公報私仇,以惡報惡(參看申卅二35;詩九十四1),最後責成不抵抗和愛心作為惡行的最有效回應(廿五21∼22;利十九18;太五38∼48)。參看廿五22的註釋。
本節經文最佳的註腳,見羅十二17∼19;彼前二19∼23(請參閱本叢書第四十卷)。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不可自行報仇,要信靠上主,他必為你伸冤」。
二十23
本節重複本章第10節,十一1和十六11的說法,請詳參十六11及本章第10節的註釋。
善 此處希伯來文具有深沉的道德性的分量,指上帝所喜悅又期待人作到的行為,如先知彌迦所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六8)。
思高聖經學會翻為:「不同的衡量,為上主所惡;不同的天秤,實屬不道德」。
二十24
參閱十六9的註釋。
一個習慣將自己的意志和作法交託給上帝的人,就會經歷先知耶利米所說的:「耶和華阿,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耶十23)。
這是「上帝的主權支配人的一生」之主題的重現。正如詩歌所說:
我不知明天將如何,每一天只為主活;
我不借明天的陽光,因明天或不晴朗,
我不要為將來憂慮,因我信主的應許,
我今天要與主同行,因祂知前面路程。
有許多未來的事情,我現在不能識透,
但我知誰掌管明天,我也知誰牽我手。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決定我們人生的道路,誰能知道自己的行程呢?」
按基督信仰中強調上帝從古到今一直都是宇宙的主宰,祂掌管一切,在一切事上祂有最後的決定權。這教義否定人類「一切皆操之在我」的自信,否定「人定勝天」的觀念,否定無限制的「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而指出人力的有限,與人文主義的論點對立。
但這不同於世俗的「運氣論」,上帝的作為有固定計畫,而非變幻不定,無可捉摸;其運作方式也不是讓世事的禍福循環作自動的更迭交替。
其次,上帝的作為也不同世俗盲目無情的「宿命論」。那是不留餘地的。反之,祂提供希望,就算今天的情況很差,我們雖不知道明天的道路如何?相信明天會更好,遂把明天的道路,交託在上帝的手中,而有了篤定的安全感。
二十25
本節經文在原文?屬於困難的經文,其意義是良好的宗教包含頭腦的正確功能,或良好的常識。如此才能防止宗教上的「走火入魔」,避免走上理性的自殺。
故事的背景似為描寫某人糊?糊塗獻祭給上帝,事後檢討,才覺得不必要或不適當,有點後悔。但許願之後纔查問許願的涵義,已太遲了!記取耶穌引用舊約最大的誡命時多加理智在「你要以全部的心志、情感和力量愛主你的上帝」(可十二30∼32,現代中文譯本)上(比較申六5)。基督徒的服事生活和見證可以事半功倍,如果我們的理智能和情感雙管齊下的話。
這是聖物 古時以色列人向上帝許願的時候,便說:「聖」,意謂:這東西已全屬於上帝,成了聖物。見可七1∼12。
纔查問 或作「想不認帳」。
許願 亞蘭文為 nader,意為發誓或許願。指向聖殿應許奉獻謝恩的奉呈物,作為銘謝馨香禱祝之後,蒙上帝應允的恩典。參看申廿三21;士十一30∼31;利廿七1∼25;詩一一六18∼19。
自陷網羅 參看一17,三26,七23,十二13等,指作法自斃,自投羅網。
聖經吩咐以色列人要儘快還他們許下的願。就是今天,東方人也怕拖延或取消他們的許願。一般說來,人在生病、困難、旅行或祈子的時候許願,所承諾的動物或金錢將獻給祭司,或分給窮人。所發的願是提醒人上帝在需要的時候之恩惠和賜福。上帝不需要許願的東西,但是窮人曉得這項願言之後,引頸以待,盼能分到一杯羹,不管是一塊肉或一片麵包也好。
「你向上帝許願,償還不可遲延;因他不喜悅愚昧人;所以你許的願應當償還。你許願不還,不如不許」(傳五4∼5)。
「你要禱告他,他就聽你;你也要還你的願」(伯廿二27)。
思高聖經學會譯作:「人若冒然說『聖』,許願後纔反省,這是自投羅網」。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向上帝許願前必須三思,以免後來懊悔」。
二十26
本節經文與第八節很近似。
碌碡 可能是指一種打穀機的輪子,用來輾過以弄鬆稻堆的穀類,然後以乾草叉挑出分開穀類和糠秕。這種過程暗示一種嚴厲的刑罰(參看摩一3)。這個中文名詞,則是指一種農具,長約三尺,用木或圓柱形的石頭做成,用以碾穀類或碾平場地。宋元詩云:「疲牛病喘餓桑間,碌碡閒眠麥地乾」。
另一種解釋指「置於車輪下」,為「刑罰」的修飾用語,源自凱旋歸來的君主,駕疬他的戰車,耀武揚威地壓過俯伏在地的敵人。
思高聖經學會譯為:「智慧的君王簸揚惡人,且用車輪來壓軋他們」。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賢明的君王要追究作惡的人,嚴厲地懲治他」。
二十27
人的靈 希伯來文為 neshamah 含有「氣」、「空氣」、「蒸散性」、「風」的意思,因為人類為了生存都需要呼吸,因此自然而然這個字在廣義上也可代表人類最基本的原則。緊跟疬創二7的意義則指「良心」,此處乃描繪人性深處,無可捉摸,直透本心的浩然之「氣」。
耶和華的燈 燈經常用來象徵「光亮」、「啟蒙」、「後裔」或「後嗣」(見二十節,六23,十三9)。先知以賽亞提到「他的救恩如明燈發亮」(賽六十二1)。
在耶路撒冷和近東其他古城市,人於夜晚走在狹窄彎曲的街道上,需要一燈在手,才不會跌倒。故有「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
此處把人的浩然之氣比為耶和華的燈,照耀四面黑暗的角落。應注意燈光的來源是上帝自己,上帝是以色列的光,祂的典章、律例幫助祂的百姓出幽谷而遷於喬木,走在康莊大道上不跌倒。人的良心可能屬他自己,卻是上帝賜給他的,上帝成為人的監護人,檢驗人的肺腑心腸,使他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參看耶十七10)。
思高聖經學會譯成:「人的靈魂是天主的燈,探照肺腑的一切隱密」。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賜給我們心智和良心,誰也無法隱瞞自己」。
二十28
又多一節安邦定國的箴言。仁慈和誠實不僅可為個人造福(十四22,十六6),也是江山鞏固的基礎。
仁慈 重述了二次,包含「忠心」的意念,與希伯來君王的立約本質(見申十七15∼20)有關,君王對他的臣子負責,他們也對他忠心,君臣的關係水乳交融,政權就能持續。
二十29
少年人的強壯與老年人的成熟(白髮)成為比較,應是春蘭秋菊,各有高下。少壯的喜樂乃為舊約常被忽略的主題(見詩十九5;傳十一9)。
白髮 參看十六31及十九20的註釋。
少壯生命的特徵是不斷的行動,精力充沛,勇往直前,滿眼是繁花綠葉,風光明媚的春天。此時生命的樂章,奮進高昂,步步高升,青雲直上,空手而來,卻是滿載而歸。人生有一連串不斷的獲得,使生命瀰漫疬喜劇的氣氛。
白髮使人有遲暮之感,但是「春秋雖富朱顏在,歲月無憑白髮新」,老年人自有成熟的生命,及智慧的加增作為一連串不斷的喪失之補償,老境雖然無奈堪憐,生命卻也平添一分悲涼的尊榮。
人生的每個時期,都有它們的快樂和痛苦,也都有它們的安慰和困難。實際的年齡不一定固執在某一個人生的臨界點上:因為有人少年老成,有人未老先衰,有人老當益壯,有人返老還童。要緊的是知道如何自處。大體說來,人人都盼望年富力強及智慧老練,來走完這條天路歷程;若果不如己意,則兩者取一,也是慰情聊勝於無了。
思高聖經學會譯為:「少年人的光榮,在於他們的魄力;老年人的榮耀,在於他們的白髮」。
現代中文譯本譯作:「年輕人的活力可佩;年老人的白髮可敬」。
二十30
參閱十九25的註釋。
以刑罰來洗清壞紀錄的事實,已經有根深蒂固的歷史背景,雖然近代的「刑罰學」有量刑偏輕的現象。
除淨 原文比較罕見,通常用為典禮或儀式上的清潔行為(見利六28;斯二12),與贖罪無關,但可除去社會性的污點。古人於祭祀之前,必先齋戒沐浴,以表敬慎(參孟子離婁:「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一般相信,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鞭傷與責打必會臨到作惡的身上,屆時但願一摑掌,一條痕,痛苦沒有白受,而能痛改前非,收到頑廉懦立之效。
思高聖經學會翻成:「見傷的鞭打能清除邪惡,杖擊能觸及肺腑的深處」。
現代中文譯本說:「痛苦的經驗往往會改正人生的方向」。當為意譯,卻是一目了然。
十九1∼二十30
在這段箴言集?分別討論窮人、懶人、王者之道及其他。在十九章第四、七、十五、十七和廿二節中討論貧窮的課題。智慧師教導智慧和正義幫助克服貧窮,但也認清義人並不自動地變成富有。他們看貧窮為重擔和咒詛,但強調貧窮有智慧勝過愚昧的有錢人。總之,富足人有責任幫助滿足貧窮人的需要。時至今日,貧窮的問題仍然到處存在,甚至每下愈況。有時因為(一)經濟的因素:許多開發中的貧窮國家賤賣原料卻貴買加工物品,增加餵飽人民食品的價格,饑貧一增加,盜賊和革命就興起;(二)政治的因素:內部政治情況不穩定,加上國際間的衝突,使得土地、金錢和人力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果,戰爭與人權的蔑視皆有以致之;(三)文化的因素:某些國家的人民背上沉重的文化包袱,對於食物,勞動的觀念,有許多習俗和禁忌,使得提昇生活品質的努力益形困難,事倍功半。為了實際協助窮人脫離困境、提高教育、多加關懷、教導自我抑制過簡樸生活,避免造成「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懸殊局面,減輕貧富衝突的可能性於最低限度。
再者,十九章的15、24節等也提到懶惰的課題。智慧師看懶惰為愚蠢與邪惡的特徵,他們教導勞工神聖的價值與重要性,強調上帝賜福給殷勤工作的人五穀豐登,五世其昌。懶惰與貧窮只隔一層薄紙張,如果工作與飢餓之間作一抉擇,一般人大概會選工作,除了那些由於文化上特殊禁忌的人以外,在此又看到教育的重要性。
至於其他提到理想君主的「王道精神」、「王者之風」,注意到公正、公平、公義、公開的司法原則;重述從前教養兒童的方式、旁及「發展心理學」、「大眾心理學」、十誡、獻祭、語言的暴力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中文聖經註釋》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0Prov/20CT20.htm
新增日期: 2008/03/25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箴言第20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