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4月26日 星期五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丁道爾聖經註釋

以斯帖記 第4章

Ⅴ 以斯帖答應求情(四1∼17)

{Section:TopicID=137}A 末底改情辭迫切(四1∼3)

  哈曼冷血無情,靜心等待得遂心願的一日,與末底改隨即哀痛哭號的表現,成為鮮明的對比。西方人習慣了把悲痛之情隱含不露,有時其實對自己不利;對於末底改這種呼天搶地、聲淚俱下的表現方式,當作故意渲染的造作。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作者當時的文化背景(對他來說,悲痛的外在表現是極其嚴重的),而且,更要把自己放在末底改的地位上來思想。末底改,因為他寧死不屈的自尊,或對原則的不屈,不止導致自己遭殃,甚至全族都殃及禍患。這刑罰根本大大超過罪所應得,可見當時猶太人分散的地域中,已有反猶太人的惡胎存在了。

  1. 末底改一向消息靈通,很快便看穿這諭旨背後的用心,他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這樣的習俗在舊約不同時代,都曾出現過(例︰創三十七34;撒下一11;賽三24;但九3),其他國家也有這種習俗(賽十五3;結二十七30∼33)。薛西時代的波斯國,大敗於撒拉米(Salamis)之後,在書珊城就出現極度的哀痛,撕裂衣服,無法歇止。這是史書上記載的131。所以末底改的舉動,正合當時當地的習俗;撕裂衣服,也符合猶太人的傳統。

  2. 穿麻衣者不准進朝門這條例,沒有其他佐證,不過,其中的含義也不難理解(參︰尼二2)。在波斯穿麻衣並不足怪,但國王何需知道殿門口有人披麻舉哀,如大難臨頭?

  3. 各地猶太人聽見這御旨,都像末底改一樣反應。集體舉哀、禁食哀哭、穿麻蒙灰,這些不是禮儀的舉動,乃是向神懺悔禱告的悲痛與恐慌,雖然經文中沒明文說出來132。耶利米哀歌三40∼66 所描述的可能正是這種情況(參︰結八21、23;尼九1)。當時猶太人披麻蒙灰,是齊心響應地在哀傷中俯伏(參︰賽五十八5)。這通國痛悔的情景十分動人,正如尼尼微城一樣(拿三5∼9),不過聖經中甚少記載。



131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viii. 99.

132 導論(第 32 頁)已討論過他不提這事的各種理由。

B 以斯帖答應出馬(四4∼17)

  王后與末底改互通消息,要透過傳訊者。這機密的事態如何傳送的,詳細記錄於此。哈他革(Hathach)這太監非常忠心可靠,十分難得,和他相較起來,辟探和提列(二21),更顯詭詐陰險了。

  4. 侍候以斯帖的人知道她與末底改關係密切,但並不曉得他們是親屬;同時,街巿上風雲緊張的諭旨,在宮殿中顯然仍一概不知(6∼8節)。當以斯帖知道末底改穿哀服後,以為他遭受物質上的損失,便送他新衣服穿。可是,他的哀傷並沒有這樣容易消逝。有解經家認為,以斯帖給他衣服,是要他有入殿的資格,這也可能是不錯的。不過,他不肯接受衣服,又似極之無禮了。無論如何,他的舉動也切合他的粗豪作風,也正是這作風引起了這段風波。

  5. 哈他革這名字可能從波斯文 ha{taka 而來,是「良善」之意。若真如此,這人果真名副其實了。亞哈隨魯王特別小心挑選侍候王后的人,要忠誠可靠,應是從他自己的侍從中調派過去的。

  6. 哈他革會見末底改一點也不祕密,就在朝門前的寬闊處,人人聚集的地方。

  7∼8. 末底改毫不隱瞞地把實情告訴哈他革,特別強調地把哈曼給國王的錢財賄誘說出來。亞哈隨魯無疑已是富甲天下的了,卻仍在財利下受誘,想更加富有,雖然他曾推卻不受(三11)。為財利出賣人者,一向都叫人憎惡反感(再沒有比猶大出賣耶穌更甚了),因此以斯帖必然會深惡痛絕而有所行動。末底改又將諭旨抄本一份交給她,免得以斯帖懷疑傳聞的真確性,不會疑問︰「怎樣辦?諭旨是否真的公佈在城牆上,人人可見可讀?」

  末底改所說末後的一句話,要她使用她對王的影響力,挽救本族國民。雖然她是王后,末底改仍吩咐她要這樣這樣做!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確有其影響力,這段記述使本故事更添人情味。

  9∼10. 哈他革的任務是要正確地傳遞這項消息,這一段用直接對話的方式寫出。

  11. 人人都知道,朝見國王是有嚴格限制的。亞哈隨魯像所有國家首長一樣,要嚴受保護,以防謀害,也防止人的煩瑣訴訟帶進來。當然,他不會整天坐在宮中,獨自享受寶座上的榮華,他也接見人,不過按他的挑選和意願接見,連他的妻子也沒有權利擅自親近133。她也像其他人一樣,若在寶座前的殿柱出現,也是大難臨頭之時。派頓說︰「這是絕不可能的事。」不過,他是以現代西方社會的眼光看這事,也有希羅多德的史書為證,說自從在埃克巴坦那(Ecbatana)建造殿宇之後,「戴奧塞斯(Deioces)首次推行皇室的儀節,不准擅自覲見國王,一切傳訊必須經過侍從傳遞,沒有人可以擅自見國王」134。有時後期的習俗會推引在較古的傳統上,不過仍可作後期的印證。按希羅多德記載,大利烏王朝到了希斯塔斯普(Hystaspe)時,仍然執行此例。他在宮廷中曾兩次推翻了篡位的叛徒135。守衛兵從殿門收訊,帶給國王,可見覲見國王是要事先約定的。以斯帖並無意取得國王的接見令,不知是何原因。其他人往往比妻子更容易得到國王接見,因為妻子的關係較敏感,有各種變化多端的情緒反應要應付。當時多妻制更令情況難上加難。不過,法律是防範非法闖入者,而不是為奉公守法的妻子而設的。以斯帖當時已有三十天未奉召見王,正是書珊宮廷中生活不正常的又一明證。

  12∼14. 人就把以斯帖這話告訴……,這裡哈他革不再是惟一的傳訊者(人是多數的)。末底改的答話表達了作者最深的肺腑之言,同時亦感動讀者深深同情以斯帖的處境。她的左右為難,也是我們同樣經歷的困境︰環境把我們困住了,必須有決心有勇氣,用信心來應付。末底改的辯辭中有三個重點︰ (1) 以斯帖也免不了御旨所帶來的亡命之災,所以性命都面臨了危險; (2) 末底改披露他對神的信心,神不會容許猶太人遭毀滅的。若以斯帖失職,神也會有別的方法拯救猶太人,那時以斯帖及其家反遭滅亡。這裡可以看出神引導的一個要點︰神不會因一個人的失敗不肯順命而使祂的計畫受挫,這人有自由可拒絕順服神的計畫,但會引致損失。 (3) 向前路直行是毫無疑惑的。以斯帖這一回的決定,後果十分深遠,那一刻是她人生目的的關鍵。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末底改並沒有說明他這信念會如何影響下一步的作為,卻擺明了他對神的信心︰相信神引導每個人的人生,也相信神掌管世間的政治活動,不管那似乎大權在握的人是否承認神的主權。當然,以色列的先知不斷宣告的,正是這一點(例︰賽十8及下,四十五1;耶一15;結七24)。因此,這話絕不奇怪,尤其是主前五三八年被擄者回歸,以及接下來發生的事之後,就更不足為怪了(拉一∼二,五∼六章)。每一個猶太人都經歷過神在歷史中如何引導拯救他們的民族。就是現代猶太人,也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神同樣在危機中掌權。

  15∼16. 雖然沒有用宗教詞句說出來,以斯帖的回答也同樣表現出她的信心。她暗示她接受末底改的建議,承擔這重任,不過滿心擔憂恐懼。她請求書珊城所有猶太人與她一起禁食,表示她︰ (1) 需要別人的支持與聯繫; (2) 她不單依靠人的勇氣。雖然這裡沒有提到禱告,舊約時代,禁食必然是與禱告一併進行的。禁食的基本用意是要令人禱告的經歷更有效,更準備好與神相交(出三十四28;申九9;士二十26;結八21∼23)。「在古代世界裡,在宗教儀式中進行禁食以應付危險關頭的習俗,十分流行。」136 若果猶太人在這景況下也不禁食,波斯人也會覺得奇怪。至於以斯帖,華滋(Isaac Watts)的詩句正好描繪出她的態度︰蝽

  我不以承認我父神為恥,

  不羞於為祂的使命效忠。



  詩人暗喻考驗有可能帶來失敗,必須先計算代價,字裡行間是一種求勇氣的禱告,正如以斯帖一樣,必然在禁食的日子求神加添勇氣。

  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禁食通常只一天,贖罪日的禁食是指定的(利十六29∼31),其他禁食則因其他事故自願進行的(撒上十四24;撒下一12)。以斯帖禁食三日,表示她看這事十分嚴重危急,需要額外的力量。

  筵席在本書佔了很吃重的地位,尤其提到「喝」這件事;這裡的「喝」是用於與禁食有關的場合上,「禁食在本書中是個輔助的線索,與以斯帖記中主線筵席,相輔相成」137。或夜或晝(RSV 直譯),正如伊斯蘭教的禁食節,夜裡是可以吃東西的,因此這裡可能指某段時間的禁食。

  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字面作「不遵守諭旨」)。這句話引起今日許多信徒的良心問題,使教會分裂。若不是馬丁路德•金及無數人為反對人多勢眾的權力而喪生,我們大概會認為以斯帖所說「我若死就死吧」一話,過分戲劇化了。耶穌固然曾應許跟隨祂的人,受審的時候有當說的話,可是卻沒應許必然得釋放(可十三11∼12)。

  17. 到此為止,以斯帖仍依照末底改的話行事,接下來,她便獨當一面,承擔重任了。蝽



133 A. T. Olmstead 描述書珊王宮最內層宮廷的情況。「最私密的內殿之北是女院,可想像在宮內的高貴女士們,……經過曲折的迴廊,來到三個入口,引入私密的庭院,因整個女院圍牆高出十吋(也許是後來修建的)。

  「宮廷的西北,是國王大寶座殿堂的所在,……大寶座殿堂有 192-3/4 平方呎,殿頂用六排柱子支撐,每排有大柱六枝。寶座殿堂的東西兩面,各有兩排柱子的通廊,每排六根大柱,廊子長 57-1/3 呎。向北及向西,在平台以下的一層,有亭台的遺跡,顯示花園樂園的位置,附近的河水方便灌溉,且在西北角有守望樓護衛。」(HPE, p. 170)雖然波塞波利斯沒有書珊城在行政上的重要地位,但它的建築物卻保存得更好。參 E. F. Schmidt, Persepolis Ⅰ , Ⅱ , Ⅲ(Chicago, 1953, 1957, 1968)。亦見 M. Roth 在 Iran 21 的文章。

134 The Histories i. 99. 歷史傳統認為他是米甸王國的創建者。

135 The Histories iii. 77, 84, 118, 140.

136 F. S. Rothenberg, DNTT Ⅰ , p. 612, "Fast".

137 Berg p. 37.

增註︰禁食

  以斯帖記裡提到禁食的習慣,與書中的筵席對比之下,筵席有更吃重的分量。希伯來字 s]u^m 是最常用的動詞,在書中出現四次,四3,四16(兩次),九31。首先,猶太人對國王的諭令大表哀傷,全波斯國猶太人都做出不約而同的反應(四3)。哀痛、禁食、哭泣、悲傷,披麻蒙灰,是對即將面臨眼前的災殃真誠哀痛的表現;不過,這並非禁食的全部含義。以斯帖的禁食(四16)同樣表示她對猶太人面臨死亡毀滅的愁苦,但卻加上了更深的意義。以斯帖一心想找方法脫離危難,更尋求民族的新盼望。九章31節記載他們將舉行一個紀念性的禁食,與同時的歡欣宴樂相對照,好與當初這事件發生時的禁食相呼應。

  從被擄後的舊約書卷看來,禁食出現的次數甚多,耶路撒冷被毀後,神的子民更加懇切。猶太人被擄之前,某些緣由的場合裡,也會禁戒吃喝(出三十四28;撒上二十八20;撒下十二16∼17;王上二十一27∼29)。此外,贖罪日一年一度禁食,也在猶太的曆法裡規定了(利十六29∼34)。可是,從被擄起,禁食的次數就更加頻密了,似乎耶路撒冷城被毀的震撼,叫他們對「與神相交」有了更深沉嚴肅的態度,這也是理應如此的。哀歌裡對耶路撒冷有種擬人式的哀痛,正是她的子民的悲傷︰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

  現在何竟獨坐!

  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

  現在竟如寡婦!

  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

  現在成為進貢的。

  她夜間痛哭,

  淚流滿腮,

  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

  沒有一個安慰她的。

  她的朋友都以詭詐待她,

  成為她的仇敵。(哀一 1 ∼ 2)



  若他們真肯聽先知的警告,就可以避免毀滅了(耶七1∼7);可是撒瑪利亞城的毀滅,並沒有叫耶路撒冷的首領提高警覺(結十六46∼52)。後來耶路撒冷從亞述手中,蒙恩得拯救、免敗亡(王下十八17∼十九37),便自以為有了永遠免災的擔保。耶利米要用盡辦法警告他們災禍近在眉睫(耶十九∼二十),因而遭受了群眾的譏嘲攻擊。

  戰爭結束了,人們極度迷惘,頹喪失志(結三十三10),以西結要處理人們對神的怨瀆與讒謗,以神為不公不義的埋怨(結三十三17、24)。因此,宣告禁食的日子,對於整個群體的驚恐罪咎,有治療作用,將耶路撒冷陷落的每一階段,逐一禁食紀念(亞七2∼3;參八19)。但以理在某次追念禁食的日子,為民的罪傾心禱告認罪,懇求神的赦罪之恩,惟有這樣才能走上復興之路(但九)。但以理的禱告和異象,使他心力極度耗盡,禁食不但要控制他的身體,也要心靈的支持(但八27,九3,十2∼3)。但以理書第九章的禱告屬祭司的禱告,雖然但以理並非祭司出身;以斯拉則屬亞倫的族系(拉七5)。他回歸耶路撒冷之前,宣告禁食,才帶領被擄之民歸回,且將托管的聖殿寶物安全轉交(拉八)。尼希米也像以斯帖一樣,要得王(亞達薛西一世)的允准,才能完成神呼召他重整百姓的任務。因此他禁食祈禱,直到機會來到,他向王提出請求(尼一4∼二8)。此外,他們重新立約之時,也宣告一日集體禁食(尼九1及下)。人們為某事祈求,都因此得著允諾。

  不過,並非每次禁食都能如願以償。以賽亞書五十八3提出「為何不蒙應允」的問題,有很明確的答案。對神來說,禁食若不加上公義公平的行為,祂就看不上眼。克己的行為在道德上是中性的,並沒有功德可言。可是人卻把禁食當作賺取功德的門徑,根深蒂固,形成敬虔的特質之一。耶穌的登山寶訓(太六1∼18)就是把禁食、施捨和禱告串連起來詮釋。以斯帖記中的禁食,並沒有這種態度存在,不過每逢把宗教儀式變成規條,就總有可能把原意蒙蔽了,只餘下一套形式。不過,這還算小事,若把向神呼籲拯救的初衷也完全忘記了,那就更糟了。

  還有兩個問題︰ (1) 禁食對基督徒有何意義呢? (2) 筵席豈不是更合宜麼?雖然耶穌開始事奉前,曾經禁食,十二門徒也理當禁食(太六16),但耶穌卻說祂還在時不用禁食(太九15)。後來新郎被取去了,他們禁食了一段日子。主復活後,又帶來歡樂的新階段,他們不再愁苦(約十四18)。猶太曆法中禁食的日子,在基督徒的節期中出現,除了新約符類福音書中有提及禁食之外,甚少出現138。福音是靠恩典得救,悔改的罪人不再憑積德來賺取救恩,信耶穌基督的人,藉水禮表明他憑信得救(徒二38∼39),信徒又因承受了聖靈,滿有喜樂(二46∼47)。他們該歡喜慶宴過於禁食,當然不是像波斯人及其他宴樂那樣放縱自我。哥林多教會被責備,因他們吃喝與主的餐不相稱(林前十一20∼22、27∼32);不過,雖然聖餐是嚴肅的,但洋溢的調子仍然是主裡的喜樂。

  那麼,到底信徒的生活中,禁食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答案是不為積存功德,不為宗教儀式賺人稱許,更加不是與神較力的伎倆。但是,正如安提阿教會禁食禱告,差派保羅與巴拿巴,亞西亞的外邦教會設立長老時,也禁食禱告(徒十三3,十四23),因此,禁食在今日教會應仍有它的地位。 (1) 現今生活匆忙,要撥出時間禱告,最好是免吃一餐。 (2) 今日世界分配不均,自己少吃一份,就少霸佔一份世界資源,可以供給貧乏地區。 (3) 禁食禱告使個人及教會的重大決定,更加慎重嚴肅。 (4) 當全會眾禱告禁食,有如以斯帖面臨危機時的情形,也可以一同分享神應允時的歡樂,一同稱頌祂(參︰林後一11)。甚至尚未出生的一代,也參加了感恩之列。但,教會整體一起禁食禱告的情況很少;現今的時代,核子威脅陰影下,危機龐大,連求神憐憫也麻木了;不過,放棄不管,並不是基督徒的品德。以斯帖的榜樣,正好提醒基督教會在危難中要尋求神的面,可以用禁食這個途徑。



138 希臘文 ne{steia 在保羅書信中出現了兩次(林後六5,十一27)。不過,每次的前後文中都表示不是主動的禁食,而是被逼挨餓。在徒十三3及十四23中,這字則帶有宗教意味。

──《丁道爾聖經註釋》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17Esth/17CT04.htm
新增日期: 2008/04/05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以斯帖記第4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