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愛諾園上線 5月8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每日研經叢書——所羅門的禱告

歷代志下 第6章

所羅門的禱告(Ⅰ)(六12-42)

(一)

約櫃已來到它最後的安息之所,聖殿現在便按一種強有力和模範方式,為它首要的目的──禱告──所使用。在一種意義上這是一幅畫,畫中的所羅門像巨人一樣跨越了這一段。誠然,在他擔任的代禱角色和準祭司的身份中,使我們再次聯想到摩西。(請比較出卅二章摩西為剛愎的以色列人所作的代禱。)然而比這人的偉大更重要的,乃是他這偉大的委身禱告行動。我們已注意到在歷代志以前那些極具決定性場合的禱告(代上十七16-27;廿九10-19)。所羅門的這篇禱告也許是這兩卷書?面中心的禱告,因此它在這兩卷書中確實是最具重大意義的,甚至還包含了歷代志之救恩神學的本質。

禱告在這個時候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關於禱告,有兩點可以概括的說一說。

(甲)禱告的主體,按某種意義而言,是禱告的本身(19-21節)。我們稱所羅門的禱告為『模範的』禱告,就是這個理由。這個禱告設想以色列在將來的世代,而且照習慣在聖殿?禱告尋求上帝。禱告是上帝與祂子民之間維持不斷的關係的最緊要的工具。禱告使那些已存在的應許活躍起來。請注意所羅門的第一個祈禱(16-17節),是怎樣的要求上帝遵守祂已經作出的那些應許。不錯,所羅門能證實上帝確實已開始遵守那些應許(15節);而且他所說的那種情況,也許是遵守那些應許憑他所能想像的一個高的狀態。然而,他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懇求上帝繼續遵守祂那些應許。這一段極多言及禱告在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不覺得上帝是至高無上,而且無論如何都會照祂所喜悅的而行,我們便覺得禱告沒有價值,便沒有理解到禱告是上帝為人類所定的基本目的,就是我們應與祂願意我們做的事認同並樂意做那些事。當所羅門在禱告中提及將來的世代,便是再次想像到那些老早所應許的事情(26-27節)。

與觀察這個模範禱告的特性有關的最後一點,是它的熱切性。禱告的特性並不是藉疬許多不同的思想或是極合邏輯的程序來表明的。它專注於一個偉大的主題(那主題更常是無名的)。但引人注意的正是這種專注。這個禱告表達一種渴望,就是將來的世代必須找到上帝並得到祂的祝福;而那種渴望在所羅門不肯放棄他的主題,或用模糊或含混措辭禱告時,充分表明出來。在我們的禱告中,準備把多少──我們的情感力量和我們的時間,擺在上帝的面前呢?可能這是衡量我們對所禱告的真正渴望的程度。

(乙)本章關於禱告的第二個要點是,觀察建殿的真正目的所看到簡單事實。請注意一再出現的片語:『他們若向此處禱告』或『他們在這殿?向你祈求禱告』(20,24,26,29各節)。這是設想那些想禱告的人將要尋找禱告的地方。然而把這點當作舊約宗教的外表主義的一個例證是誤導的,因為它的用意適得其反。它含蓄地表示,是禱告,而不是獻祭,才是聖殿的基本功用。而且這?所稱讚屬靈的活動,是由多次提及聖殿非上帝真正居所這事實證明的,誠然,甚至天尚且不足祂居住。這個事實通常都或多或少同時暗指以色列人是『向這殿』禱告(例如29,30節)。

這樣看來,人與上帝的關係這?完全是屬靈的。固然有外的機構,但機構本身決不能產生上帝與人之間有意義的關係。上帝『知道世人的心』,而且希望他們能真正誠實的回應(31節)。

所羅門的禱告(Ⅱ)(六12-42)(續)

(二)

因此,這是論到禱告的神學。那基本的前提包括在十四節?面,那?說,上帝向那些『盡心行在你(上帝)面前的』人守約。這種關係,在這?及別處都表明完全是雙方的,而且不准有權宜的辦法。上帝的委身已證明出來,而且仍然願意這樣。二十節(請比較40節)表明所羅門要上帝的眼睛張開日夜看顧這殿。目的是要祂經常留心祂子民的禱告。(這種想法通常由『張開』這片語的形式所強調,這片語在原文是用被動分詞── 『被張開』──暗示習慣地、而且無間斷的準備聽。)所羅門知道,上帝就是像這樣看顧聖殿。而且祂賜給人的聖殿,就是祂那方面的保證,用祂已經立祂的名在那?的意義來表明(20節),也即祂必定時常都會接納。但是這種情形,是必須由以色列方面相應的經常行動來滿足的。聖殿充份象徵的價值,乃是作為上帝和以色列相互尋找的焦點(請比較代上廿八9)。

然而,禱告更明確的主題,是和以色列人犯罪的結果相關聯。以色列經常忠實禱告這幅圖畫(21節),很快便讓位給一幅以色列人悔罪禱告的圖畫。在所羅門對後世與上帝的關係的整個觀念中,這是一種暗示,或許是一種預感;即後世的特性是不忠,而不是它的反面 ──一種由那些世代之記載所帶來的印象,這種印象是歷代志下其餘大多數節所專注的,而且是歷代志作者心目中的所羅門的禱告所密切關注的。所以,所羅門再三複述的一個特殊的劇情說明是:以色列犯罪,上帝便除掉立約上所列舉的那些祝福(結果在戰爭中失敗並且被擄,見24節;乾旱,見26節;饑荒,瘟疫等等,見28節)。以色列回心轉意(或悔改)並且祈求──所羅門對此加上他的祈求,要求上帝赦免並恢復祝福。在這種模式中有一種規律,就是在一再出現的語句中似乎有一種頗機械性的重複:例如『你的民因得罪你,……使天閉塞』(26節)。在這?所羅門的禱告又是與歷代志下其餘的經文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將要看見國家的命運,在這個或那個王的統治之下,怎樣經常與王的公義或邪惡有直接的關聯。這是不是那形成新約的背景之猶太教的律法主義的開端呢?

要答覆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歷代志在舊約的聖約神學的框架內是守正不阿的。(當前這一段與王上八22-53相應的經文,在詳情上差異很小,而且列王紀與申命記的神學近似是眾所周知的。)上帝和以色列之間任何關係的基礎,最終都只能是上帝的守約和施慈愛(14節)。上帝在建立這種關係的行動之先,必須有以色列的順服。正如我們已經特別提及的當順服出現時,它是以回應的形式出現的,那回應是十分個人的,所以順服是不能由一系列指定的行動構成的。我們能夠藉疬思考廿三節的『判斷』和『義』的概念所指意思,進一步明白這種思想。

舊約的審判神學,也許在詩篇中有最好的例證。審判的概念,在現代的讀者看來是充滿本丟彼拉多向革老丟謮安可怕的預感,卻是詩人所確信而又歡樂地去尋求(詩七6-8;十七2,標準修訂英譯本的vindication〔辯句〕代表同一個字──mishpat──這個字通常都譯作『審判』judgment)。這是因為在舊約的聖徒看來,審判有拯救的含意。拯救往往是脫離仇敵,不過對我們的論點來說是附帶的。它所包含主要意義是:拯救是基於聖徒與上帝之間一種已經存在的關係──由上帝的約所釐定的關係。標準修訂英譯本在詩篇十七篇二節譯的vindication(譯按:中文和合本譯作『判語』是企圖捕捉這個意義。mishpat一詞,有時也能譯作right(公義,或正直),甚至譯作cause(原因或使之),正如在我們的經文中卅五節和卅九節的情形(譯按:中文和合本分別譯作『使他們得勝』和『為他們伸冤』)。這最後兩節顯示:所羅門在他的禱告中想到這種審判。上帝必定會垂聽悔罪的以色列的禱告,不是因為藉疬禱告,他們便值得獲得祂的恩寵,而是因為祂回到祂最初對他們的『約』中。

關於義的概念也能作類似的觀察。舊約的人,我們往往發現他們為自己的(公)義辯護(正如我們已引證過的詩七和十七篇)。然而,我們若考慮舊約的整體,便清楚可以看出他們意思不是指他們擁有與生俱來或固有的義,使他們蒙上帝接納。詩篇一四三篇把這要點作了很好的說明。在那篇詩二節寫詩的人承認──與我們當前這一章卅六節的語調很相似──『在你面前凡活疬的人,沒有一個是義的』。他的義是基於上帝的公義(1節),仰賴祂垂聽他的懇求(這個詞給我們提供另外一點相似之處)。這種視上帝的公義為拯救的概念,對了解舊約有高度說明的作用,並且十分接近新約關於上帝對待人類的觀點(羅三21-22)。在詩篇一四三篇寫詩的人不是根據他自己的功勞向上帝求助,而是根據他立約的身份,正如他靠求助於上帝的信實和祂的公義(1節)所表明的。約伯也論到他的義,而且確實是藉疬他的mishpat(right,權利),來到上帝面前。即便如此他也深深意識到自己是有罪的(伯十四16-17)。他的義也(含蓄地)是基於『約』。這不但是了解詩篇第七和十七篇最好的方法,也是了解義,就是所羅門懇求上帝當以色列人在禱告中向祂轉回時加以承認的。

(三)

四十一、四十二節所羅門最後的話語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在這?所記載的禱告與列王紀上有所區別。正像在歷代志上廿八章(請參閱注釋──重提所羅門之受命(Ⅱ){LinkToBook:TopicID=136,Name=重提所羅門之受命(Ⅱ)(廿八1-21)(續)}),我們發現那?參照詩篇一三二篇,那篇詩說到上帝進入祂的安息,正像約櫃在聖殿中找到它的居所。在這?引進這幾節的作用,是表明所羅門並不認為,歷代志作者也不認為,由於約櫃的到來上帝的應許便終於應驗了。那?仍然需要有一個禱告,就是祈求上帝繼續記念祂對大筢堅定的愛,意思是祂應當把這種愛也向他的子孫表明出來。反過來說,在大筢和所羅門時期,再沒有相同的和平與公義時期,這事實也許是要充份指出,而且作為暗示歷代志作者描繪在所羅門時代,上帝在錫安『安息』的圖畫已經有某種末世論的意義(威廉遜〔Willamson〕的見解);那就是說,仍然有一種上帝與祂子民盼望的『安息』,有某種在他當時尚未實現的事實。

『你的祭司』和『你的聖民』(41節)要分別地『披上救恩』和『蒙福歡樂』。『祭司』和『聖民』之間暗示這時並沒有嚴格的區分。(出十九6已經說明全以色列為『祭司的國度』。)其要點毋寧說是整個國家都應展現上帝的救恩和良善。這一點與禱告中所強調外邦人的地位(32節及以下各節),和我們已經看見及將要看見(代下九章)論及以色列對萬國的見證互相關聯。『信實之民自然和不可避免地說到他們的上帝的卓越和美好(請參閱林後五14)。──《每日研經叢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14%202Chro/14CT06.htm
新增日期: 2008/04/08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歷代志下第6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