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4月30日 星期二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每日研經叢書——約阿施不想念

歷代志下 第24章

約阿施不想念(Ⅰ)(廿四1-27)

歷代志對約阿施朝代的記載分為兩部分:他發起的改革(1-14節),以及他後來的背道(15-27節)。列王紀平行的記載,只從好的方面去看約阿施(王下十二章)。所以,歷代志又再一次提供了一幅更加不同的圖畫,強調義人可能陷入嚴重的墮落。

約阿施不想念(Ⅱ)(廿四1-27)(續)

(一)約阿施的改革。約阿施雖然清楚受到耶何耶大在世時的影響(2節),自己立定主意消除『亞他利雅的眾子』對聖殿所造成的破壞(7節。這必定是指那些擁護王后之人,就是那些為了把持權力而摧毀了王的家,見廿二10)。歷代志自始至終,把一個王對聖殿及殿中之敬拜的態度,作為衡量他的義的尺度。約阿施的衡量,以他言及『摩西……所定的捐項』(請比較出三十11-16)和他徵募利未人,因此可以作為模範。約阿施的改革,實際上可以作為聖殿發展的里程牌,是具有最重大意義的。這並非主要地是因為修理的範圍,那範圍相當大的(12-13節)。一座像所羅門所建的聖殿,如此巨大,繁複──而且到現在又這樣古舊了──要加與例行的修理,其工作之多是可以想像到的。重要的改變在於把維修的財政責任從王轉到百姓身上。雖然如此,記載其事,並不是要減低約阿施對聖殿關注之情。極可能他自己傾全力而不能適當地做好這種工作。而且明顯地那責任並不是強加於不願那樣做的百姓身上(10節);毋寧說,王的熱心是受歡迎的,顯示在他行義時期,人民意識到蒙福的路就是順服之路。

在這記載中有些細節是要提到的。利未人的表現顯得不那麼光明,因為他們顯然不願意把王的吩咐付諸實施(5節)。他們的遲延並沒有說明理由,但列王紀下十二章四至八節,暗示他們並不完全誠實處理他們所收到的銀子。也許亞他利雅的某種影響仍然影響了那些看守聖殿的人。

十四節和列王紀下十二章十三、十四節之間,顯然有抵觸。前者說,從百姓募集的銀子,有些用來製造『耶和華殿供奉所用的器皿』;而從者則明明表示,沒有用那些金錢作這種用途。歷代志作者必定把列王紀下十二章擺在面前,否則大概不會作出這樣明顯的矛盾。他可能已經覺得那句片語『工程完了……』,已經解釋了這問題;暗示修理期間,雖然沒有用那些銀子來買那些器皿,在修理工程完畢時,那些銀子才這樣加以應用。

(二)約阿施背道。約阿施朝代的轉捩點,隨耶何耶大之死而出現。按常規為君王保留的尊榮都給了耶何耶大(15-16節)。這件事對於約阿施來說,可能是一次創傷的經驗,這個祭司自王從襁褓時期起,便擔任他的父親兼師傅;而且他甚至可能還掌實權攝政,直至王成年之時,這是可以充分理解的。然而,約阿施立即辜負了耶何耶大給他的一切栽培,表現出其個性致命的弱點。正如從前接受這位祭司良言的忠告一樣,現在他照樣向百姓的首領中,那些有勢力之拜巴力的接受壓力;後一類人在亞他利雅治下曾享受恩寵和威望,由他們而來的壓力,使他完全降服了(17節)。在這一方面,約阿施與羅波安性情相同,後者因感受錯誤的影響力,而喪失了大部的國土(代下十章)。然而,他心意的改變,似乎比羅波安要殘忍而且厲害得多,因為他從前曾有過長進和委身;特別因為他竟謀殺了先知撒迦利亞,這個撒迦利亞不是別人,正是他的恩人耶何耶大的兒子(21節)。忘恩負義,這個因素是歷代志最後定約阿施之罪的中心點,給我們在其他君王(例如羅波安,亞撒)身上所見的背道這個主題,提供了另一個不同形態。約阿施以謀殺回報愛(『仁慈』這個詞常常用來代表上帝的愛或恩典),把背道以最可憎的形式暴露出來。在葡萄園的比喻(可十二1-12)?面有它的回聲,在那?被謀殺的兒子代表基督自己。當耶穌以此作為譴責以色列的罪行時(路十一49-51),新約進一步憶述這個事件。請也比較希伯來書六章四至六節。

(三)約阿施受的懲罰。撒迦利亞臨死時說的話(22節),曾被人用來與耶穌臨死時說的話(路廿三34),司提反臨死時說的話(徒七60)相比較。然而,在這?我無意以拙劣的見解來介紹先知(新約也沒有這個意思,正如我們剛才已注意到的)。他的話,倒不如說是被歷代志用來正式宣告約阿施的命運。在他說的話?面含有一種可怕的諷刺。約阿施在早年熱心之時(6節)曾指摘耶何耶大不要求(希伯來文為darash。譯按:中文本作『叫』)利未人徵收百姓按律法所課稅。撒迦利亞用同一個字指責約阿施(標準修訂英譯本譯作『報仇』)。誠然,在較早以前(代上廿八9),耶和華叫所羅門要從心?作出愛的回應,就曾用同一個字。在這?和在那?一樣,互相『尋求』的概念與互相『離棄』(20節)的概念是平行的,這是約阿施的命運現在可怕地例證的。人若沒有『尋求』的回應,耶和華的『尋求』便含有一種可怕的性質。我們在這?絕非從人的復仇心理來看,不過,有人時常都會嘗試把以色列的上帝減縮到那個層面上去。人對上帝復仇概念的正當回應是敬畏。希伯來書十二章廿八、廿九節對約阿施最後的狀態,提供一種異常合適的注釋,而且是對各個時代之上帝子民的一種警戒。

約阿施王的挫敗,首先是藉亞蘭人的一次襲擊(這次的襲擊,可能與記載在王下十二17-18的不是同一回事),在這種逆境中他本人大受痛苦,最後且被他的臣僕刺殺,他們對他這樣行顯然由於他殺害撒迦利亞。他雖然有好的開端,但是到了末了卻亳無尊榮可言,甚至不把他葬在『列王的墳墓?』(25節)。──《每日研經叢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14%202Chro/14CT24.htm
新增日期: 2008/04/09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歷代志下第24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